浏览器存储
我们经常需要对业务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存储,通常可以分为 短暂性存储 和 持久性储存。
- 短暂性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将数据存在内存中,只在运行时可用
- 持久性存储,可以分为 浏览器端 与 服务器端
- 浏览器:
cookie
: 通常用于存储用户身份,登录状态等http
中自动携带, 体积上限为4K
, 可自行设置过期时间
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 长久储存/窗口关闭删除, 体积限制为4~5M
indexDB
- 服务器:
- 分布式缓存
redis
- 数据库
- 分布式缓存
- 浏览器:
cookie和localSrorage、session、indexDB 的区别
特性 | cookie | localStorage | sessionStorage | indexDB |
---|---|---|---|---|
数据生命周期 | 一般由服务器生成,可以设置过期时间 | 除非被清理,否则一直存在 | 页面关闭就清理 | 除非被清理,否则一直存在 |
数据存储大小 | 4K |
5M |
5M |
无限 |
与服务端通信 | 每次都会携带在 header 中,对于请求性能影响 | 不参与 | 不参与 | 不参与 |
从上表可以看到,
cookie
已经不建议用于存储。如果没有大量数据存储需求的话,可以使用localStorage
和sessionStorage
。对于不怎么改变的数据尽量使用localStorage
存储,否则可以用sessionStorage
存储。
对于 cookie
,我们还需要注意安全性
属性 | 作用 |
---|---|
value |
如果用于保存用户登录态,应该将该值加密,不能使用明文的用户标识 |
http-only |
不能通过 JS 访问 Cookie ,减少 XSS 攻击 |
secure |
只能在协议为 HTTPS 的请求中携带 |
same-site |
规定浏览器不能在跨域请求中携带 Cookie ,减少 CSRF 攻击 |
Name
,即该Cookie
的名称。Cookie
一旦创建,名称便不可更改。Value
,即该Cookie
的值。如果值为Unicode
字符,需要为字符编码。如果值为二进制数据,则需要使用BASE64
编码。Max Age
,即该Cookie
失效的时间,单位秒,也常和Expires
一起使用,通过它可以计算出其有效时间。Max Age
如果为正数,则该Cookie
在Max Age
秒之后失效。如果为负数,则关闭浏览器时Cookie
即失效,浏览器也不会以任何形式保存该Cookie
。Path
,即该Cookie
的使用路径。如果设置为/path/
,则只有路径为/path/
的页面可以访问该Cookie
。如果设置为/
,则本域名下的所有页面都可以访问该Cookie
。Domain
,即可以访问该Cookie
的域名。例如如果设置为.zhihu.com
,则所有以zhihu.com
,结尾的域名都可以访问该Cookie
。Size
字段,即此Cookie
的大小。Http
字段,即Cookie
的httponly
属性。若此属性为true
,则只有在HTTP Headers
中会带有此 Cookie 的信息,而不能通过document.cookie
来访问此 Cookie。Secure
,即该Cookie
是否仅被使用安全协议传输。安全协议。安全协议有HTTPS、SSL
等,在网络上传输数据之前先将数据加密。默认为false
。
实现 JSONP 跨域
JSONP 核心原理:script
标签不受同源策略约束,所以可以用来进行跨域请求,优点是兼容性好,但是只能用于 GET 请求;
实现:
const jsonp = (url, params, callbackName) => {
const generateUrl = () => {
let dataSrc = "";
for(let key in params) {
if(params.hasOwnProperty(key)) {
dataSrc += `${key}=${params[key]}&`
}
}
dataSrc += `callback=${callbackName}`;
return `${url}?${dataSrc}`;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const scriptEle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Ele.src = generateUrl();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Ele);
window[callbackName] = data => {
resolve(data);
document.removeChild(scriptEle);
}
});
}
柯里化
题目描述:柯里化(Currying),又称部分求值(Partial Evaluation),是把接受多个参数的函数变换成接受一个单一参数(最初函数的第一个参数)的函数,并且返回接受余下的参数而且返回结果的新函数的技术。核心思想是把多参数传入的函数拆成单参数(或部分)函数,内部再返回调用下一个单参数(或部分)函数,依次处理剩余的参数。
实现代码如下:
function currying(fn, ...args) {
const length = fn.length;
let allArgs = [...args];
const res = (...newArgs) => {
allArgs = [...allArgs, ...newArgs];
if (allArgs.length === length) {
return fn(...allArgs);
} else {
return res;
}
};
return res;
}
// 用法如下:
// const add = (a, b, c) => a + b + c;
// const a = currying(add, 1);
// console.log(a(2,3))
说一下前端登录的流程?
初次登录的时候,前端调后调的登录接口,发送用户名和密码,后端收到请求,验证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成功,就给前端返回一个token,和一个用户信息的值,前端拿到token,将token储存到Vuex中,然后从Vuex中把token的值存入浏览器Cookies中。把用户信息存到Vuex然后再存储到LocalStroage中,然后跳转到下一个页面,根据后端接口的要求,只要不登录就不能访问的页面需要在前端每次跳转页面师判断Cookies中是否有token,没有就跳转到登录页,有就跳转到相应的页面,我们应该再每次发送post/get请求的时候应该加入token,常用方法再项目utils/service.js中添加全局拦截器,将token的值放入请求头中 后端判断请求头中有无token,有token,就拿到token并验证token是否过期,在这里过期会返回无效的token然后有个跳回登录页面重新登录并且清除本地用户的信息
深拷贝(考虑到复制 Symbol 类型)
题目描述:手写 new 操作符实现
实现代码如下:
function isObject(val) {
return typeof val === "object" && val !== null;
}
function deepClone(obj, hash = new WeakMap()) {
if (!isObject(obj)) return obj;
if (hash.has(obj)) {
return hash.get(obj);
}
let target = Array.isArray(obj) ? [] : {};
hash.set(obj, target);
Reflect.ownKeys(obj).forEach((item) => {
if (isObject(obj[item])) {
target[item] = deepClone(obj[item], hash);
} else {
target[item] = obj[item];
}
});
return target;
}
// var obj1 = {
// a:1,
// b:{a:2}
// };
// var obj2 = deepClone(obj1);
// console.log(obj1);
说说浏览器缓存
缓存可以减少网络 IO 消耗,提高访问速度。浏览器缓存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的前端性能优化手段
很多时候,大家倾向于将浏览器缓存简单地理解为“HTTP 缓存”。
但事实上,浏览器缓存机制有四个方面,它们按照获取资源时请求的优先级依次排列如下:
Memory Cache
Service Worker Cache
HTTP Cache
Push Cache
缓存它又分为强缓存和协商缓存。优先级较高的是强缓存,在命中强缓存失败的情况下,才会走协商缓存
实现强缓存,过去我们一直用 expires。 当服务器返回响应时,在 Response Headers 中将过期时间写入 expires 字段,现在一般使用Cache-Control 两者同时出现使用Cache-Control 协商缓存,Last-Modified 是一个时间戳,如果我们启用了协商缓存,它会在首次请求时随着 Response Headers 返回:每次请求去判断这个时间戳是否发生变化。 从而去决定你是304读取缓存还是给你返回最新的数据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手写发布订阅
class EventListener {
listeners = {};
on(name, fn) {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 = [])).push(fn)
}
once(name, fn) {
let tem = (...args) => {
this.removeListener(name, fn)
fn(...args)
}
fn.fn = tem
this.on(name, tem)
}
removeListener(name, fn) {
if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filter(listener => (listener != fn && listener != fn.fn))
}
}
removeAllListeners(name) {
if (name && this.listeners[name]) delete this.listeners[name]
this.listeners = {}
}
emit(name, ...args) {
if (this.listeners[name]) {
this.listeners[name].forEach(fn => fn.call(this, ...args))
}
}
}
详细说明 Event loop
众所周知 JS 是门非阻塞单线程语言,因为在最初 JS 就是为了和浏览器交互而诞生的。如果 JS 是门多线程的语言话,我们在多个线程中处理 DOM 就可能会发生问题(一个线程中新加节点,另一个线程中删除节点),当然可以引入读写锁解决这个问题。
JS 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执行环境,这些执行环境会被顺序的加入到执行栈中。如果遇到异步的代码,会被挂起并加入到 Task(有多种 task) 队列中。一旦执行栈为空,Event Loop 就会从 Task 队列中拿出需要执行的代码并放入执行栈中执行,所以本质上来说 JS 中的异步还是同步行为。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console.log('script end');
以上代码虽然 setTimeout
延时为 0,其实还是异步。这是因为 HTML5 标准规定这个函数第二个参数不得小于 4 毫秒,不足会自动增加。所以 setTimeout
还是会在 script end
之后打印。
不同的任务源会被分配到不同的 Task 队列中,任务源可以分为 微任务(microtask) 和 宏任务(macrotask)。在 ES6 规范中,microtask 称为 jobs
,macrotask 称为 task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new Promise((resolve) => {
console.log('Promise')
resolve()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2');
});
console.log('script end');
// script start => Promise => script end => promise1 => promise2 => setTimeout
以上代码虽然 setTimeout
写在 Promise
之前,但是因为 Promise
属于微任务而 setTimeout
属于宏任务,所以会有以上的打印。
微任务包括 process.nextTick
,promise
,Object.observe
,MutationObserver
宏任务包括 script
, setTimeout
,setInterval
,setImmediate
,I/O
,UI rendering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微任务快于宏任务,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宏任务中包括了 script
,浏览器会先执行一个宏任务,接下来有异步代码的话就先执行微任务。
所以正确的一次 Event loop 顺序是这样的
- 执行同步代码,这属于宏任务
- 执行栈为空,查询是否有微任务需要执行
- 执行所有微任务
- 必要的话渲染 UI
- 然后开始下一轮 Event loop,执行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
通过上述的 Event loop 顺序可知,如果宏任务中的异步代码有大量的计算并且需要操作 DOM 的话,为了更快的 界面响应,我们可以把操作 DOM 放入微任务中。
Node 中的 Event loop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不相同。
Node 的 Event loop 分为6个阶段,它们会按照顺序反复运行
┌───────────────────────┐
┌─>│ timers │
│ └──────────┬────────────┘
│ ┌──────────┴────────────┐
│ │ I/O callbacks │
│ └──────────┬────────────┘
│ ┌──────────┴────────────┐
│ │ idle, prepare │
│ └──────────┬────────────┘ ┌───────────────┐
│ ┌──────────┴────────────┐ │ incoming: │
│ │ poll │<──connections─── │
│ └──────────┬────────────┘ │ data, etc. │
│ ┌──────────┴────────────┐ └───────────────┘
│ │ check │
│ └──────────┬────────────┘
│ ┌──────────┴────────────┐
└──┤ close callbacks │
└───────────────────────┘
timer
timers 阶段会执行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
一个 timer
指定的时间并不是准确时间,而是在达到这个时间后尽快执行回调,可能会因为系统正在执行别的事务而延迟。
下限的时间有一个范围:[1, 2147483647]
,如果设定的时间不在这个范围,将被设置为1。
I/O
I/O 阶段会执行除了 close 事件,定时器和 setImmediate
的回调
idle, prepare
idle, prepare 阶段内部实现
poll
poll 阶段很重要,这一阶段中,系统会做两件事情
- 执行到点的定时器
- 执行 poll 队列中的事件
并且当 poll 中没有定时器的情况下,会发现以下两件事情
- 如果 poll 队列不为空,会遍历回调队列并同步执行,直到队列为空或者系统限制
- 如果 poll 队列为空,会有两件事发生
- 如果有
setImmediate
需要执行,poll 阶段会停止并且进入到 check 阶段执行setImmediate
- 如果没有
setImmediate
需要执行,会等待回调被加入到队列中并立即执行回调
- 如果有
如果有别的定时器需要被执行,会回到 timer 阶段执行回调。
check
check 阶段执行 setImmediate
close callbacks
close callbacks 阶段执行 close 事件
并且在 Node 中,有些情况下的定时器执行顺序是随机的
setTimeout(() => {
console.log('set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setImmediate');
})
// 这里可能会输出 setTimeout,setImmediate
// 可能也会相反的输出,这取决于性能
// 因为可能进入 event loop 用了不到 1 毫秒,这时候会执行 setImmediate
// 否则会执行 setTimeout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执行顺序是相同的
var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__filename, ()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immediate');
});
});
// 因为 readFile 的回调在 poll 中执行
// 发现有 setImmediate ,所以会立即跳到 check 阶段执行回调
// 再去 timer 阶段执行 setTimeout
// 所以以上输出一定是 setImmediate,setTimeout
上面介绍的都是 macrotask 的执行情况,microtask 会在以上每个阶段完成后立即执行。
setTimeout(()=>{
console.log('timer1')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 0)
setTimeout(()=>{
console.log('timer2')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2')
})
}, 0)
// 以上代码在浏览器和 node 中打印情况是不同的
// 浏览器中打印 timer1, promise1, timer2, promise2
// node 中打印 timer1, timer2, promise1, promise2
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会先于其他 microtask 执行。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1");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 0);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
// nextTick, timer1, promise1
代码输出结果
var x = 3;
var y = 4;
var obj = {
x: 1,
y: 6,
getX: function() {
var x = 5;
return function() {
return this.x;
}();
},
getY: function() {
var y = 7;
return this.y;
}
}
console.log(obj.getX()) // 3
console.log(obj.getY()) // 6
输出结果:3 6
解析:
- 我们知道,匿名函数的this是指向全局对象的,所以this指向window,会打印出3;
- getY是由obj调用的,所以其this指向的是obj对象,会打印出6。
instance 如何使用
左边可以是任意值,右边只能是函数
'hello tuture' instanceof String // false
懒加载的特点
- 减少无用资源的加载:使用懒加载明显减少了服务器的压力和流量,同时也减小了浏览器的负担。
- 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同时加载较多图片,可能需要等待的时间较长,这样影响了用户体验,而使用懒加载就能大大的提高用户体验。
- 防止加载过多图片而影响其他资源文件的加载 :会影响网站应用的正常使用。
说一下常见的git操作
git branch 查看本地所有分支
git status 查看当前状态
git commit 提交
git branch -a 查看所有的分支
git branch -r 查看远程所有分支
git commit -am "nit" 提交并且加注释
git remote add origin [email protected]:ndshow
git push origin master 将文件给推到服务器上
git remote show origin 显示远程库origin里的资源
git push origin master:develop
git push origin master:hb-dev 将本地库与服务器上的库进行关联
git checkout --track origin/dev 切换到远程dev分支
git branch -D master develop 删除本地库develop
git checkout -b dev 建立一个新的本地分支dev
git merge origin/dev 将分支dev与当前分支进行合并
git checkout dev 切换到本地dev分支
git remote show 查看远程库
git add .
git rm 文件名(包括路径) 从git中删除指定文件
git clone git://github.com/schacon/grit.git 从服务器上将代码给拉下来
git config --list 看所有用户
git ls-files 看已经被提交的
git rm [file name] 删除一个文件
git commit -a 提交当前repos的所有的改变
git add [file name] 添加一个文件到git index
git commit -v 当你用-v参数的时候可以看commit的差异
git commit -m "This is the message describing the commit" 添加commit信息
git commit -a -a是代表add,把所有的change加到git index里然后再commit
git commit -a -v 一般提交命令
git log 看你commit的日志
git diff 查看尚未暂存的更新
git rm a.a 移除文件(从暂存区和工作区中删除)
git rm --cached a.a 移除文件(只从暂存区中删除)
git commit -m "remove" 移除文件(从Git中删除)
git rm -f a.a 强行移除修改后文件(从暂存区和工作区中删除)
git diff --cached 或 $ git diff --staged 查看尚未提交的更新
git stash push 将文件给push到一个临时空间中
git stash pop 将文件从临时空间pop下来
浏览器渲染优化
(1)针对JavaScript: JavaScript既会阻塞HTML的解析,也会阻塞CSS的解析。因此我们可以对JavaScript的加载方式进行改变,来进行优化:
(1)尽量将JavaScript文件放在body的最后
(2) body中间尽量不要写<script>
标签
(3)<script>
标签的引入资源方式有三种,有一种就是我们常用的直接引入,还有两种就是使用 async 属性和 defer 属性来异步引入,两者都是去异步加载外部的JS文件,不会阻塞DOM的解析(尽量使用异步加载)。三者的区别如下:
- script 立即停止页面渲染去加载资源文件,当资源加载完毕后立即执行js代码,js代码执行完毕后继续渲染页面;
- async 是在下载完成之后,立即异步加载,加载好后立即执行,多个带async属性的标签,不能保证加载的顺序;
- defer 是在下载完成之后,立即异步加载。加载好后,如果 DOM 树还没构建好,则先等 DOM 树解析好再执行;如果DOM树已经准备好,则立即执行。多个带defer属性的标签,按照顺序执行。
(2)针对CSS:使用CSS有三种方式:使用link、@import、内联样式,其中link和@import都是导入外部样式。它们之间的区别:
- link:浏览器会派发一个新等线程(HTTP线程)去加载资源文件,与此同时GUI渲染线程会继续向下渲染代码
- @import:GUI渲染线程会暂时停止渲染,去服务器加载资源文件,资源文件没有返回之前不会继续渲染(阻碍浏览器渲染)
- style:GUI直接渲染
外部样式如果长时间没有加载完毕,浏览器为了用户体验,会使用浏览器会默认样式,确保首次渲染的速度。所以CSS一般写在headr中,让浏览器尽快发送请求去获取css样式。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导入外部样式使用link,而不用@import。如果css少,尽可能采用内嵌样式,直接写在style标签中。
(3)针对DOM树、CSSOM树: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减少渲染的时间:
- HTML文件的代码层级尽量不要太深
- 使用语义化的标签,来避免不标准语义化的特殊处理
- 减少CSSD代码的层级,因为选择器是从左向右进行解析的
(4)减少回流与重绘:
- 操作DOM时,尽量在低层级的DOM节点进行操作
- 不要使用
table
布局, 一个小的改动可能会使整个table
进行重新布局 - 使用CSS的表达式
- 不要频繁操作元素的样式,对于静态页面,可以修改类名,而不是样式。
- 使用absolute或者fixed,使元素脱离文档流,这样他们发生变化就不会影响其他元素
- 避免频繁操作DOM,可以创建一个文档片段
documentFragment
,在它上面应用所有DOM操作,最后再把它添加到文档中 - 将元素先设置
display: none
,操作结束后再把它显示出来。因为在display属性为none的元素上进行的DOM操作不会引发回流和重绘。 - 将DOM的多个读操作(或者写操作)放在一起,而不是读写操作穿插着写。这得益于浏览器的渲染队列机制。
浏览器针对页面的回流与重绘,进行了自身的优化——渲染队列
浏览器会将所有的回流、重绘的操作放在一个队列中,当队列中的操作到了一定的数量或者到了一定的时间间隔,浏览器就会对队列进行批处理。这样就会让多次的回流、重绘变成一次回流重绘。
将多个读操作(或者写操作)放在一起,就会等所有的读操作进入队列之后执行,这样,原本应该是触发多次回流,变成了只触发一次回流。
有哪些可能引起前端安全的问题?
- 跨站脚本 (Cross-Site Scripting, XSS): ⼀种代码注⼊⽅式, 为了与 CSS 区分所以被称作 XSS。早期常⻅于⽹络论坛, 起因是⽹站没有对⽤户的输⼊进⾏严格的限制, 使得攻击者可以将脚本上传到帖⼦让其他⼈浏览到有恶意脚本的⻚⾯, 其注⼊⽅式很简单包括但不限于 JavaScript / CSS / Flash 等;
- iframe的滥⽤: iframe中的内容是由第三⽅来提供的,默认情况下他们不受控制,他们可以在iframe中运⾏JavaScirpt脚本、Flash插件、弹出对话框等等,这可能会破坏前端⽤户体验;
- 跨站点请求伪造(Cross-Site Request Forgeries,CSRF): 指攻击者通过设置好的陷阱,强制对已完成认证的⽤户进⾏⾮预期的个⼈信息或设定信息等某些状态更新,属于被动攻击
- 恶意第三⽅库: ⽆论是后端服务器应⽤还是前端应⽤开发,绝⼤多数时候都是在借助开发框架和各种类库进⾏快速开发,⼀旦第三⽅库被植⼊恶意代码很容易引起安全问题。
数组去重
实现代码如下:
function uniqueArr(arr) {
return [...new Set(arr)];
}
浏览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 ⽤户界⾯ 包括地址栏、前进/后退按钮、书签菜单等。除了浏览器主窗⼝显示的您请求的⻚⾯外,其他显示的各个部分都属于⽤户界⾯。
- 浏览器引擎 在⽤户界⾯和呈现引擎之间传送指令。
- 呈现引擎 负责显示请求的内容。如果请求的内容是 HTML,它就负责解析 HTML 和 CSS 内容,并将解析后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
- ⽹络 ⽤于⽹络调⽤,⽐如 HTTP 请求。其接⼝与平台⽆关,并为所有平台提供底层实现。
- ⽤户界⾯后端 ⽤于绘制基本的窗⼝⼩部件,⽐如组合框和窗⼝。其公开了与平台⽆关的通⽤接⼝,⽽在底层使⽤操作系统的⽤户界⾯⽅法。
- JavaScript 解释器。⽤于解析和执⾏ JavaScript 代码。
- 数据存储 这是持久层。浏览器需要在硬盘上保存各种数据,例如 Cookie。新的 HTML 规范 (HTML5) 定义了“⽹络数据库”,这是⼀个完整(但是轻便)的浏览器内数据库。
值得注意的是,和⼤多数浏览器不同,Chrome 浏览器的每个标签⻚都分别对应⼀个呈现引擎实例。每个标签⻚都是⼀个独⽴的进程。
说一下类组件和函数组件的区别?
1. 语法上的区别:
函数式组件是一个纯函数,它是需要接受props参数并且返回一个React元素就可以了。类组件是需要继承React.Component的,而且class组件需要创建render并且返回React元素,语法上来讲更复杂。
2. 调用方式
函数式组件可以直接调用,返回一个新的React元素;类组件在调用时是需要创建一个实例的,然后通过调用实例里的render方法来返回一个React元素。
3. 状态管理
函数式组件没有状态管理,类组件有状态管理。
4. 使用场景
类组件没有具体的要求。函数式组件一般是用在大型项目中来分割大组件(函数式组件不用创建实例,所有更高效),一般情况下能用函数式组件就不用类组件,提升效率。
什么是 XSS 攻击?
(1)概念
XSS 攻击指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盗取用户的信息如 cookie 等。
XSS 的本质是因为网站没有对恶意代码进行过滤,与正常的代码混合在一起了,浏览器没有办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攻击者可以通过这种攻击方式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获取页面的数据,如DOM、cookie、localStorage;
- DOS攻击,发送合理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从而使用户无法访问服务器;
- 破坏页面结构;
- 流量劫持(将链接指向某网站);
(2)攻击类型
XSS 可以分为存储型、反射型和 DOM 型:
- 存储型指的是恶意脚本会存储在目标服务器上,当浏览器请求数据时,脚本从服务器传回并执行。
- 反射型指的是攻击者诱导用户访问一个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后处理,然后把带有恶意代码的数据发送到浏览器端,浏览器端解析这段带有 XSS 代码的数据后当做脚本执行,最终完成 XSS 攻击。
- DOM 型指的通过修改页面的 DOM 节点形成的 XSS。
1)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标⽹站的数据库中。
- ⽤户打开⽬标⽹站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于带有⽤户保存数据的⽹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户私信等。
2)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
反射型 XSS 漏洞常⻅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段诱导⽤户点击。
3)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
-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JavaScript ⾃身的安全漏洞,⽽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数组去重
ES5 实现:
function unique(arr) {
var res = arr.filter(function(item, index, array) {
return array.indexOf(item) === index
})
return res
}
ES6 实现:
var unique = arr => [...new Set(arr)]
V8的垃圾回收机制是怎样的
V8 实现了准确式 GC,GC 算法采用了分代式垃圾回收机制。因此,V8 将内存(堆)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两部分。
(1)新生代算法
新生代中的对象一般存活时间较短,使用 Scavenge GC 算法。
在新生代空间中,内存空间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在这两个空间中,必定有一个空间是使用的,另一个空间是空闲的。新分配的对象会被放入 From 空间中,当 From 空间被占满时,新生代 GC 就会启动了。算法会检查 From 空间中存活的对象并复制到 To 空间中,如果有失活的对象就会销毁。当复制完成后将 From 空间和 To 空间互换,这样 GC 就结束了。
(2)老生代算法
老生代中的对象一般存活时间较长且数量也多,使用了两个算法,分别是标记清除算法和标记压缩算法。
先来说下什么情况下对象会出现在老生代空间中:
- 新生代中的对象是否已经经历过一次 Scavenge 算法,如果经历过的话,会将对象从新生代空间移到老生代空间中。
- To 空间的对象占比大小超过 25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到内存分配,会将对象从新生代空间移到老生代空间中。
老生代中的空间很复杂,有如下几个空间
enum AllocationSpace {
// TODO(v8:7464): Actually map this space's memory as read-only.
RO_SPACE, // 不变的对象空间
NEW_SPACE, // 新生代用于 GC 复制算法的空间
OLD_SPACE, // 老生代常驻对象空间
CODE_SPACE, // 老生代代码对象空间
MAP_SPACE, // 老生代 map 对象
LO_SPACE, // 老生代大空间对象
NEW_LO_SPACE, // 新生代大空间对象
FIRST_SPACE = RO_SPACE,
LAST_SPACE = NEW_LO_SPACE,
FIRST_GROWABLE_PAGED_SPACE = OLD_SPACE,
LAST_GROWABLE_PAGED_SPACE = MAP_SPACE
};
在老生代中,以下情况会先启动标记清除算法:
- 某一个空间没有分块的时候
- 空间中被对象超过一定限制
- 空间不能保证新生代中的对象移动到老生代中
在这个阶段中,会遍历堆中所有的对象,然后标记活的对象,在标记完成后,销毁所有没有被标记的对象。在标记大型对内存时,可能需要几百毫秒才能完成一次标记。这就会导致一些性能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1 年,V8 从 stop-the-world 标记切换到增量标志。在增量标记期间,GC 将标记工作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可以让 JS 应用逻辑在模块间隙执行一会,从而不至于让应用出现停顿情况。但在 2018 年,GC 技术又有了一个重大突破,这项技术名为并发标记。该技术可以让 GC 扫描和标记对象时,同时允许 JS 运行。
清除对象后会造成堆内存出现碎片的情况,当碎片超过一定限制后会启动压缩算法。在压缩过程中,将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直到所有对象都移动完成然后清理掉不需要的内存。
标签:面试题,git,浏览器,log,恶意代码,2023,秋招,console,执行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ogo2027/p/1721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