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美团前端高频面试题集锦

美团前端高频面试题集锦

时间:2023-03-15 12:12:08浏览次数:60  
标签:面试题 obj 对象 美团 React proxy 集锦 拷贝 属性

JSX语法糖本质

JSX是语法糖,通过babel转成React.createElement函数,在babel官网上可以在线把JSX转成React的JS语法

  • 首先解析出来的话,就是一个createElement函数
  • 然后这个函数执行完后,会返回一个vnode
  • 通过vdom的patch或者是其他的一个方法,最后渲染一个页面

script标签中不添加text/babel解析jsx语法的情况下

<script>
  const ele = React.createElement("h2", null, "Hello React!");
  ReactDOM.render(ele,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script>

JSX的本质是React.createElement()函数

createElement函数返回的对象是ReactEelement对象。

createElement的写法如下

class App extends React.Component {
  constructor() {
    super()
    this.state = {}
  }

  render() {
    return React.createElement("div", null,
        /*第一个子元素,header*/
        React.createElement("div", { className: "header" },
                            React.createElement("h1", { title: "\u6807\u9898" }, "\u6211\u662F\u6807\u9898")
                          ),
        /*第二个子元素,content*/
        React.createElement("div", { className: "content" },
                            React.createElement("h2", null, "\u6211\u662F\u9875\u9762\u7684\u5185\u5BB9"),
                            React.createElement("button", null, "\u6309\u94AE"),
                            React.createElement("button", null, "+1"),
                            React.createElement("a", { href: "http://www.baidu.com" },
                                                "\u767E\u5EA6\u4E00\u4E0B")
                          ),
        /*第三个子元素,footer*/
        React.createElement("div", { className: "footer" },
                            React.createElement("p", null, "\u6211\u662F\u5C3E\u90E8\u7684\u5185\u5BB9")
                          )
      );
  }
}

ReactDOM.render(<App />, document.getElementById("app"));

实际开发中不会使用createElement来创建ReactElement的,一般都是使用JSX的形式开发。

ReactElement在程序中打印一下

render() {
  let ele = (
    <div>
      <div className="header">
        <h1 title="标题">我是标题</h1>
      </div>
      <div className="content">
        <h2>我是页面的内容</h2>
        <button>按钮</button>
        <button>+1</button>
        <a href="http://www.baidu.com">百度一下</a>
      </div>
      <div className="footer">
        <p>我是尾部的内容</p>
      </div>
    </div>
  )
  console.log(ele);
  return ele;
}

react通过babel把JSX转成createElement函数,生成ReactElement对象,然后通过ReactDOM.render函数把ReactElement渲染成真实的DOM元素

为什么 React 使用 JSX

  •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首先解释下什么是 JSX 吧。JSX 是一个 JavaScript 的语法扩展,结构类似 XML。
  • JSX 主要用于声明 React 元素,但 React 中并不强制使用 JSX。即使使用了 JSX,也会在构建过程中,通过 Babel 插件编译为 React.createElement。所以 JSX 更像是 React.createElement 的一种语法糖
  • 接下来与 JSX 以外的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
    • 首先是模板,React 团队认为模板不应该是开发过程中的关注点,因为引入了模板语法、模板指令等概念,是一种不佳的实现方案
    • 其次是模板字符串,模板字符串编写的结构会造成多次内部嵌套,使整个结构变得复杂,并且优化代码提示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 所以 React 最后选用了 JSX,因为 JSX 与其设计思想贴合,不需要引入过多新的概念,对编辑器的代码提示也极为友好。

Babel 插件如何实现 JSX 到 JS 的编译? 在 React 面试中,这个问题很容易被追问,也经常被要求手写。

它的实现原理是这样的。Babel 读取代码并解析,生成 AST,再将 AST 传入插件层进行转换,在转换时就可以将 JSX 的结构转换为 React.createElement 的函数。如下代码所示: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babel) {
  var t = babel.types;
  return {
    name: "custom-jsx-plugin",
    visitor: {
      JSXElement(path) {
        var openingElement = path.node.openingElement;
        var tagName = openingElement.name.name;
        var args = []; 
        args.push(t.stringLiteral(tagName)); 
        var attribs = t.nullLiteral(); 
        args.push(attribs); 
        var reactIdentifier = t.identifier("React"); //object
        var createElementIdentifier = t.identifier("createElement"); 
        var callee = t.memberExpression(reactIdentifier, createElementIdentifier)
        var callExpression = t.callExpression(callee, args);
        callExpression.arguments = callExpression.arguments.concat(path.node.children);
        path.replaceWith(callExpression, path.node); 
      },
    },
  };
};

React.createElement源码分析

/**
 101. React的创建元素方法
 */
export function createElement(type, config, children) {
  // propName 变量用于储存后面需要用到的元素属性
  let propName; 
  // props 变量用于储存元素属性的键值对集合
  const props = {}; 
  // key、ref、self、source 均为 React 元素的属性,此处不必深究
  let key = null;
  let ref = null; 
  let self = null; 
  let source = null; 

  // config 对象中存储的是元素的属性
  if (config != null) { 
    // 进来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依次对 ref、key、self 和 source 属性赋值
    if (hasValidRef(config)) {
      ref = config.ref;
    }
    // 此处将 key 值字符串化
    if (hasValidKey(config)) {
      key = '' + config.key; 
    }
    self = config.__self === undefined ? null : config.__self;
    source = config.__source === undefined ? null : config.__source;
    // 接着就是要把 config 里面的属性都一个一个挪到 props 这个之前声明好的对象里面
    for (propName in config) {
      if (
        // 筛选出可以提进 props 对象里的属性
        hasOwnProperty.call(config, propName) &&
        !RESERVED_PROPS.hasOwnProperty(propName) 
      ) {
        props[propName] = config[propName]; 
      }
    }
  }
  // childrenLength 指的是当前元素的子元素的个数,减去的 2 是 type 和 config 两个参数占用的长度
  const childrenLength = arguments.length - 2; 
  // 如果抛去type和config,就只剩下一个参数,一般意味着文本节点出现了
  if (childrenLength === 1) { 
    // 直接把这个参数的值赋给props.children
    props.children = children; 
    // 处理嵌套多个子元素的情况
  } else if (childrenLength > 1) { 
    // 声明一个子元素数组
    const childArray = Array(childrenLength); 
    // 把子元素推进数组里
    for (let i = 0; i < childrenLength; i++) { 
      childArray[i] = arguments[i + 2];
    }
    // 最后把这个数组赋值给props.children
    props.children = childArray; 
  } 

  // 处理 defaultProps
  if (type && type.defaultProps) {
    const defaultProps = type.defaultProps;
    for (propName in defaultProps) { 
      if (props[propName] === undefined) {
        props[propName] = defaultProps[propName];
      }
    }
  }

  // 最后返回一个调用ReactElement执行方法,并传入刚才处理过的参数
  return ReactElement(
    type,
    key,
    ref,
    self,
    source,
    ReactCurrentOwner.current,
    props,
  );
}

入参解读:创造一个元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export function createElement(type, config, children)

createElement 有 3 个入参,这 3 个入参囊括了 React 创建一个元素所需要知道的全部信息。

  • type:用于标识节点的类型。它可以是类似“h1”“div”这样的标准 HTML 标签字符串,也可以是 React 组件类型或 React fragment 类型。
  • config:以对象形式传入,组件所有的属性都会以键值对的形式存储在 config 对象中。
  • children:以对象形式传入,它记录的是组件标签之间嵌套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子节点”“子元素”
React.createElement("ul", {
  // 传入属性键值对
  className: "list"
   // 从第三个入参开始往后,传入的参数都是 children
}, React.createElement("li", {
  key: "1"
}, "1"), React.createElement("li", {
  key: "2"
}, "2"));

这个调用对应的 DOM 结构如下:

<ul className="list">
  <li key="1">1</li>
  <li key="2">2</li>
</ul>

createElement 函数体拆解

createElement 中并没有十分复杂的涉及算法或真实 DOM 的逻辑,它的每一个步骤几乎都是在格式化数据。

现在看来,createElement 原来只是个“参数中介”。此时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聚焦在了 ReactElement

出参解读:初识虚拟 DOM

createElement 执行到最后会 return 一个针对 ReactElement 的调用。这里关于 ReactElement,我依然先给出源码 + 注释形式的解析

const ReactElement = function(type, key, ref, self, source, owner, props) {
  const element = {
    // REACT_ELEMENT_TYPE是一个常量,用来标识该对象是一个ReactElement
    $$typeof: REACT_ELEMENT_TYPE,

    // 内置属性赋值
    type: type,
    key: key,
    ref: ref,
    props: props,

    // 记录创造该元素的组件
    _owner: owner,
  };

  // 
  if (__DEV__) {
    // 这里是一些针对 __DEV__ 环境下的处理,对于大家理解主要逻辑意义不大,此处我直接省略掉,以免混淆视听
  }

  return element;
};

ReactElement 其实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创建”,说得更精确一点,是“组装”:ReactElement 把传入的参数按照一定的规范,“组装”进了 element 对象里,并把它返回给了 eact.createElement,最终 React.createElement 又把它交回到了开发者手中

const AppJSX = (<div className="App">
  <h1 className="title">I am the title</h1>
  <p className="content">I am the content</p>
</div>)

console.log(AppJSX)

你会发现它确实是一个标准的 ReactElement 对象实例

这个 ReactElement 对象实例,本质上是以 JavaScript 对象形式存在的对 DOM 的描述,也就是老生常谈的“虚拟 DOM”(准确地说,是虚拟 DOM 中的一个节点)

TCP 和 UDP的概念及特点

TCP 和 UDP都是传输层协议,他们都属于TCP/IP协议族:

(1)UDP

UDP的全称是用户数据报协议,在网络中它与TCP协议一样用于处理数据包,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在OSI模型中,在传输层,处于IP协议的上一层。UDP有不提供数据包分组、组装和不能对数据包进行排序的缺点,也就是说,当报文发送之后,是无法得知其是否安全完整到达的。

它的特点如下:

1)面向无连接

首先 UDP 是不需要和 TCP一样在发送数据前进行三次握手建立连接的,想发数据就可以开始发送了。并且也只是数据报文的搬运工,不会对数据报文进行任何拆分和拼接操作。

具体来说就是:

  • 在发送端,应用层将数据传递给传输层的 UDP 协议,UDP 只会给数据增加一个 UDP 头标识下是 UDP 协议,然后就传递给网络层了
  • 在接收端,网络层将数据传递给传输层,UDP 只去除 IP 报文头就传递给应用层,不会任何拼接操作

2)有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UDP 不止支持一对一的传输方式,同样支持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方式,也就是说 UDP 提供了单播,多播,广播的功能。

3)面向报文

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UDP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必须选择合适大小的报文

4)不可靠性

首先不可靠性体现在无连接上,通信都不需要建立连接,想发就发,这样的情况肯定不可靠。

并且收到什么数据就传递什么数据,并且也不会备份数据,发送数据也不会关心对方是否已经正确接收到数据了。

再者网络环境时好时坏,但是 UDP 因为没有拥塞控制,一直会以恒定的速度发送数据。即使网络条件不好,也不会对发送速率进行调整。这样实现的弊端就是在网络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丢包,但是优点也很明显,在某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比如电话会议)就需要使用 UDP 而不是 TCP。

5)头部开销小,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UDP 头部包含了以下几个数据:

  • 两个十六位的端口号,分别为源端口(可选字段)和目标端口
  • 整个数据报文的长度
  • 整个数据报文的检验和(IPv4 可选字段),该字段用于发现头部信息和数据中的错误

因此 UDP 的头部开销小,只有8字节,相比 TCP 的至少20字节要少得多,在传输数据报文时是很高效的。

(2)TCP TCP的全称是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 是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流协议(流就是指不间断的数据结构)。

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面向连接

面向连接,是指发送数据之前必须在两端建立连接。建立连接的方法是“三次握手”,这样能建立可靠的连接。建立连接,是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打下了基础。

2)仅支持单播传输

每条TCP传输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只能进行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不支持多播和广播传输方式。

3)面向字节流

TCP不像UDP一样那样一个个报文独立地传输,而是在不保留报文边界的情况下以字节流方式进行传输。

4)可靠传输

对于可靠传输,判断丢包、误码靠的是TCP的段编号以及确认号。TCP为了保证报文传输的可靠,就给每个包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

5)提供拥塞控制

当网络出现拥塞的时候,TCP能够减小向网络注入数据的速率和数量,缓解拥塞。

6)提供全双工通信

TCP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程序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因为TCP连接的两端都设有缓存,用来临时存放双向通信的数据。当然,TCP可以立即发送一个数据段,也可以缓存一段时间以便一次发送更多的数据段(最大的数据段大小取决于MSS)

深浅拷贝

1. 浅拷贝的原理和实现

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对象,来接受你要重新复制或引用的对象值。如果对象属性是基本的数据类型,复制的就是基本类型的值给新对象;但如果属性是引用数据类型,复制的就是内存中的地址,如果其中一个对象改变了这个内存中的地址,肯定会影响到另一个对象

方法一:object.assign

object.assign是 ES6 中 object 的一个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 JS 对象的合并等多个用途,其中一个用途就是可以进行浅拷贝。该方法的第一个参数是拷贝的目标对象,后面的参数是拷贝的来源对象(也可以是多个来源)。

object.assign 的语法为:Object.assign(target, ...sources)

object.assign 的示例代码如下:

let target = {};
let source = { a: { b: 1 } };
Object.assign(target, source);
console.log(target); // { a: { b: 1 } };

但是使用 object.assign 方法有几点需要注意

  • 它不会拷贝对象的继承属性;
  • 它不会拷贝对象的不可枚举的属性;
  • 可以拷贝 Symbol 类型的属性。
let obj1 = { a:{ b:1 }, sym:Symbol(1)}; 
Object.defineProperty(obj1, 'innumerable' ,{
    value:'不可枚举属性',
    enumerable:false
});
let obj2 = {};
Object.assign(obj2,obj1)
obj1.a.b = 2;
console.log('obj1',obj1);
console.log('obj2',obj2);

从上面的样例代码中可以看到,利用 object.assign 也可以拷贝 Symbol 类型的对象,但是如果到了对象的第二层属性 obj1.a.b 这里的时候,前者值的改变也会影响后者的第二层属性的值,说明其中依旧存在着访问共同堆内存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方法还不能进一步复制,而只是完成了浅拷贝的功能

方法二:扩展运算符方式

  • 我们也可以利用 JS 的扩展运算符,在构造对象的同时完成浅拷贝的功能。
  • 扩展运算符的语法为:let cloneObj = { ...obj };
/* 对象的拷贝 */
let obj = {a:1,b:{c:1}}
let obj2 = {...obj}
obj.a = 2
console.log(obj)  //{a:2,b:{c:1}} console.log(obj2); //{a:1,b:{c:1}}
obj.b.c = 2
console.log(obj)  //{a:2,b:{c:2}} console.log(obj2); //{a:1,b:{c:2}}
/* 数组的拷贝 */
let arr = [1, 2, 3];
let newArr = [...arr]; //跟arr.slice()是一样的效果

扩展运算符 和 object.assign 有同样的缺陷,也就是实现的浅拷贝的功能差不多,但是如果属性都是基本类型的值,使用扩展运算符进行浅拷贝会更加方便

方法三:concat 拷贝数组

数组的 concat 方法其实也是浅拷贝,所以连接一个含有引用类型的数组时,需要注意修改原数组中的元素的属性,因为它会影响拷贝之后连接的数组。不过 concat 只能用于数组的浅拷贝,使用场景比较局限。代码如下所示。

let arr = [1, 2, 3];
let newArr = arr.concat();
newArr[1] = 100;
console.log(arr);  // [ 1, 2, 3 ]
console.log(newArr); // [ 1, 100, 3 ]

方法四:slice 拷贝数组

slice 方法也比较有局限性,因为它仅仅针对数组类型slice方法会返回一个新的数组对象,这一对象由该方法的前两个参数来决定原数组截取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是不会影响和改变原始数组的。

slice 的语法为:arr.slice(begin, end);
let arr = [1, 2, {val: 4}];
let newArr = arr.slice();
newArr[2].val = 1000;
console.log(arr);  //[ 1, 2, { val: 1000 } ]

从上面的代码中可以看出,这就是浅拷贝的限制所在了——它只能拷贝一层对象。如果存在对象的嵌套,那么浅拷贝将无能为力。因此深拷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它能解决多层对象嵌套问题,彻底实现拷贝

手工实现一个浅拷贝

根据以上对浅拷贝的理解,如果让你自己实现一个浅拷贝,大致的思路分为两点:

  • 对基础类型做一个最基本的一个拷贝;
  • 对引用类型开辟一个新的存储,并且拷贝一层对象属性。
const shallowClone = (target) => {
  if (typeof target === 'object' && target !== null) {
    const cloneTarget = Array.isArray(target) ? []: {};
    for (let prop in target) {
      if (target.hasOwnProperty(prop)) {
          cloneTarget[prop] = target[prop];
      }
    }
    return cloneTarget;
  } else {
    return target;
  }
}

利用类型判断,针对引用类型的对象进行 for 循环遍历对象属性赋值给目标对象的属性,基本就可以手工实现一个浅拷贝的代码了

2. 深拷贝的原理和实现

浅拷贝只是创建了一个新的对象,复制了原有对象的基本类型的值,而引用数据类型只拷贝了一层属性,再深层的还是无法进行拷贝。深拷贝则不同,对于复杂引用数据类型,其在堆内存中完全开辟了一块内存地址,并将原有的对象完全复制过来存放。

这两个对象是相互独立、不受影响的,彻底实现了内存上的分离。总的来说,深拷贝的原理可以总结如下

将一个对象从内存中完整地拷贝出来一份给目标对象,并从堆内存中开辟一个全新的空间存放新对象,且新对象的修改并不会改变原对象,二者实现真正的分离。

方法一:乞丐版(JSON.stringify)

JSON.stringify() 是目前开发过程中最简单的深拷贝方法,其实就是把一个对象序列化成为 JSON 的字符串,并将对象里面的内容转换成字符串,最后再用 JSON.parse() 的方法将 JSON 字符串生成一个新的对象

let a = {
    age: 1,
    jobs: {
        first: 'FE'
    }
}
let b = JSON.parse(JSON.stringify(a))
a.jobs.first = 'native'
console.log(b.jobs.first) // FE

但是该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 会忽略 undefined
  • 会忽略 symbol
  • 不能序列化函数
  • 无法拷贝不可枚举的属性
  • 无法拷贝对象的原型链
  • 拷贝 RegExp 引用类型会变成空对象
  • 拷贝 Date 引用类型会变成字符串
  • 对象中含有 NaNInfinity 以及 -InfinityJSON 序列化的结果会变成 null
  • 不能解决循环引用的对象,即对象成环 (obj[key] = obj)。
function Obj() { 
  this.func = function () { alert(1) }; 
  this.obj = {a:1};
  this.arr = [1,2,3];
  this.und = undefined; 
  this.reg = /123/; 
  this.date = new Date(0); 
  this.NaN = NaN;
  this.infinity = Infinity;
  this.sym = Symbol(1);
} 
let obj1 = new Obj();
Object.defineProperty(obj1,'innumerable',{ 
  enumerable:false,
  value:'innumerable'
});
console.log('obj1',obj1);
let str = JSON.stringify(obj1);
let obj2 = JSON.parse(str);
console.log('obj2',obj2);

使用 JSON.stringify 方法实现深拷贝对象,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无法实现的功能,但是这种方法足以满足日常的开发需求,并且是最简单和快捷的。而对于其他的也要实现深拷贝的,比较麻烦的属性对应的数据类型,JSON.stringify 暂时还是无法满足的,那么就需要下面的几种方法了

方法二:基础版(手写递归实现)

下面是一个实现 deepClone 函数封装的例子,通过 for in 遍历传入参数的属性值,如果值是引用类型则再次递归调用该函数,如果是基础数据类型就直接复制

let obj1 = {
  a:{
    b:1
  }
}
function deepClone(obj) { 
  let cloneObj = {}
  for(let key in obj) {                 //遍历
    if(typeof obj[key] ==='object') { 
      cloneObj[key] = deepClone(obj[key])  //是对象就再次调用该函数递归
    } else {
      cloneObj[key] = obj[key]  //基本类型的话直接复制值
    }
  }
  return cloneObj
}
let obj2 = deepClone(obj1);
obj1.a.b = 2;
console.log(obj2);   //  {a:{b:1}}

虽然利用递归能实现一个深拷贝,但是同上面的 JSON.stringify 一样,还是有一些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

  • 这个深拷贝函数并不能复制不可枚举的属性以及 Symbol 类型;
  • 这种方法只是针对普通的引用类型的值做递归复制,而对于 Array、Date、RegExp、Error、Function 这样的引用类型并不能正确地拷贝;
  • 对象的属性里面成环,即循环引用没有解决

这种基础版本的写法也比较简单,可以应对大部分的应用情况。但是你在面试的过程中,如果只能写出这样的一个有缺陷的深拷贝方法,有可能不会通过。

所以为了“拯救”这些缺陷,下面我带你一起看看改进的版本,以便于你可以在面试种呈现出更好的深拷贝方法,赢得面试官的青睐。

方法三:改进版(改进后递归实现)

针对上面几个待解决问题,我先通过四点相关的理论告诉你分别应该怎么做。

  • 针对能够遍历对象的不可枚举属性以及 Symbol 类型,我们可以使用 Reflect.ownKeys 方法;
  • 当参数为 Date、RegExp 类型,则直接生成一个新的实例返回;
  • 利用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 方法可以获得对象的所有属性,以及对应的特性,顺便结合 Object.create 方法创建一个新对象,并继承传入原对象的原型链;
  • 利用 WeakMap 类型作为 Hash 表,因为 WeakMap 是弱引用类型,可以有效防止内存泄漏(你可以关注一下 MapweakMap 的关键区别,这里要用 weakMap),作为检测循环引用很有帮助,如果存在循环,则引用直接返回 WeakMap 存储的值

如果你在考虑到循环引用的问题之后,还能用 WeakMap 来很好地解决,并且向面试官解释这样做的目的,那么你所展示的代码,以及你对问题思考的全面性,在面试官眼中应该算是合格的了

实现深拷贝

const isComplexDataType = obj => (typeof obj === 'object' || typeof obj === 'function') && (obj !== null)

const deepClone = function (obj, hash = new WeakMap()) {
  if (obj.constructor === Date) {
    return new Date(obj)       // 日期对象直接返回一个新的日期对象
  }

  if (obj.constructor === RegExp){
    return new RegExp(obj)     //正则对象直接返回一个新的正则对象
  }

  //如果循环引用了就用 weakMap 来解决
  if (hash.has(obj)) {
    return hash.get(obj)
  }
  let allDesc =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bj)

  //遍历传入参数所有键的特性
  let cloneObj = Object.create(Object.getPrototypeOf(obj), allDesc)

  // 把cloneObj原型复制到obj上
  hash.set(obj, cloneObj)

  for (let key of Reflect.ownKeys(obj)) { 
    cloneObj[key] = (isComplexDataType(obj[key]) && typeof obj[key] !== 'function') ? deepClone(obj[key], hash) : obj[key]
  }
  return cloneObj
}
// 下面是验证代码
let obj = {
  num: 0,
  str: '',
  boolean: true,
  unf: undefined,
  nul: null,
  obj: { name: '我是一个对象', id: 1 },
  arr: [0, 1, 2],
  func: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一个函数') },
  date: new Date(0),
  reg: new RegExp('/我是一个正则/ig'),
  [Symbol('1')]: 1,
};
Object.defineProperty(obj, 'innumerable', {
  enumerable: false, value: '不可枚举属性' }
);
obj = Object.create(obj,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obj))
obj.loop = obj    // 设置loop成循环引用的属性
let cloneObj = deepClone(obj)
cloneObj.arr.push(4)
console.log('obj', obj)
console.log('cloneObj', cloneObj)

我们看一下结果,cloneObjobj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深拷贝,cloneObj 里的 arr 数组进行了修改,并未影响到 obj.arr 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Webpack Proxy工作原理?为什么能解决跨域

1. 是什么

webpack proxy,即webpack提供的代理服务

基本行为就是接收客户端发送的请求后转发给其他服务器

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开发者在开发模式下解决跨域问题(浏览器安全策略限制)

想要实现代理首先需要一个中间服务器,webpack中提供服务器的工具为webpack-dev-server

2. webpack-dev-server

webpack-dev-serverwebpack 官方推出的一款开发工具,将自动编译和自动刷新浏览器等一系列对开发友好的功能全部集成在了一起

目的是为了提高开发者日常的开发效率,「只适用在开发阶段」

关于配置方面,在webpack配置对象属性中通过devServer属性提供,如下:

// ./webpack.config.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module.exports = {
    // ...
    devServer: {
        contentBase: path.join(__dirname, 'dist'),
        compress: true,
        port: 9000,
        proxy: {
            '/api': {
                target: 'https://api.github.com'
            }
        }
        // ...
    }
}

devServetr里面proxy则是关于代理的配置,该属性为对象的形式,对象中每一个属性就是一个代理的规则匹配

属性的名称是需要被代理的请求路径前缀,一般为了辨别都会设置前缀为/api,值为对应的代理匹配规则,对应如下:

  • target:表示的是代理到的目标地址
  • pathRewrite:默认情况下,我们的 /api-hy 也会被写入到URL中,如果希望删除,可以使用pathRewrite
  • secure:默认情况下不接收转发到https的服务器上,如果希望支持,可以设置为false
  • changeOrigin:它表示是否更新代理后请求的 headershost地址

2. 工作原理

proxy工作原理实质上是利用http-proxy-middleware 这个http代理中间件,实现请求转发给其他服务器

举个例子:

在开发阶段,本地地址为http://localhost:3000,该浏览器发送一个前缀带有/api标识的请求到服务端获取数据,但响应这个请求的服务器只是将请求转发到另一台服务器中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proxy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const app = express();

app.use('/api', proxy({target: 'http://www.example.org', changeOrigin: true}));
app.listen(3000);

// http://localhost:3000/api/foo/bar -> http://www.example.org/api/foo/bar

3. 跨域

在开发阶段, webpack-dev-server 会启动一个本地开发服务器,所以我们的应用在开发阶段是独立运行在 localhost的一个端口上,而后端服务又是运行在另外一个地址上

所以在开发阶段中,由于浏览器同源策略的原因,当本地访问后端就会出现跨域请求的问题

通过设置webpack proxy实现代理请求后,相当于浏览器与服务端中添加一个代理者

当本地发送请求的时候,代理服务器响应该请求,并将请求转发到目标服务器,目标服务器响应数据后再将数据返回给代理服务器,最终再由代理服务器将数据响应给本地

在代理服务器传递数据给本地浏览器的过程中,两者同源,并不存在跨域行为,这时候浏览器就能正常接收数据

注意:「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请求数据并不会存在跨域行为,跨域行为是浏览器安全策略限制」

上下垂直居中方案

  • 定高:marginposition + margin(负值)
  • 不定高:position + transformflexIFC + vertical-align:middle
/* 定高方案1 */
.center {
  height: 100px;
  margin: 50px 0;   
}
/* 定高方案2 */
.center {
  height: 100px;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margin-top: -25px;
}
/* 不定高方案1 */
.center {
  position: absolute;
  top: 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 不定高方案2 */
.wrap {
  display: flex;
  align-items: center;
}
.center {
  width: 100%;
}
/* 不定高方案3 */
/* 设置 inline-block 则会在外层产生 IFC,高度设为 100% 撑开 wrap 的高度 */
.wrap::before {
  content: '';
  height: 100%;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
.wrap {
  text-align: center;
}
.center {
  display: inline-block;  
  vertical-align: middle;
}

nextTick

nextTick 可以让我们在下次 DOM 更新循环结束之后执行延迟回调,用于获得更新后的 DOM

nextTick主要使用了宏任务和微任务。根据执行环境分别尝试采用

  • Promise
  • MutationObserver
  • setImmediate
  • 如果以上都不行则采用setTimeout

定义了一个异步方法,多次调用nextTick会将方法存入队列中,通过这个异步方法清空当前队列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template预编译是什么

对于 Vue 组件来说,模板编译只会在组件实例化的时候编译一次,生成渲染函数之后在也不会进行编译。因此,编译对组件的 runtime 是一种性能损耗。

而模板编译的目的仅仅是将template转化为render function,这个过程,正好可以在项目构建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可以让实际组件在 runtime 时直接跳过模板渲染,进而提升性能,这个在项目构建的编译template的过程,就是预编译。

Compositon api

Composition API也叫组合式API,是Vue3.x的新特性。

通过创建 Vue 组件,我们可以将接口的可重复部分及其功能提取到可重用的代码段中。仅此一项就可以使我们的应用程序在可维护性和灵活性方面走得更远。然而,我们的经验已经证明,光靠这一点可能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你的应用程序变得非常大的时候——想想几百个组件。在处理如此大的应用程序时,共享和重用代码变得尤为重要

  • Vue2.0中,随着功能的增加,组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维护,而难以维护的根本原因是Vue的API设计迫使开发者使用watch,computed,methods选项组织代码,而不是实际的业务逻辑。
  • 另外Vue2.0缺少一种较为简洁的低成本的机制来完成逻辑复用,虽然可以minxis完成逻辑复用,但是当mixin变多的时候,会使得难以找到对应的data、computed或者method来源于哪个mixin,使得类型推断难以进行。
  • 所以Composition API的出现,主要是也是为了解决Option API带来的问题,第一个是代码组织问题,Compostion API可以让开发者根据业务逻辑组织自己的代码,让代码具备更好的可读性和可扩展性,也就是说当下一个开发者接触这一段不是他自己写的代码时,他可以更好的利用代码的组织反推出实际的业务逻辑,或者根据业务逻辑更好的理解代码。
  • 第二个是实现代码的逻辑提取与复用,当然mixin也可以实现逻辑提取与复用,但是像前面所说的,多个mixin作用在同一个组件时,很难看出property是来源于哪个mixin,来源不清楚,另外,多个mixinproperty存在变量命名冲突的风险。而Composition API刚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通俗的讲:

没有Composition API之前vue相关业务的代码需要配置到option的特定的区域,中小型项目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大型项目中会导致后期的维护性比较复杂,同时代码可复用性不高。Vue3.x中的composition-api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

compositon api提供了以下几个函数:

  • setup
  • ref
  • reactive
  • watchEffect
  • watch
  • computed
  • toRefs
  • 生命周期的hooks

都说Composition API与React Hook很像,说说区别

从React Hook的实现角度看,React Hook是根据useState调用的顺序来确定下一次重渲染时的state是来源于哪个useState,所以出现了以下限制

  • 不能在循环、条件、嵌套函数中调用Hook
  • 必须确保总是在你的React函数的顶层调用Hook
  • useEffect、useMemo等函数必须手动确定依赖关系

而Composition API是基于Vue的响应式系统实现的,与React Hook的相比

  • 声明在setup函数内,一次组件实例化只调用一次setup,而React Hook每次重渲染都需要调用Hook,使得React的GC比Vue更有压力,性能也相对于Vue来说也较慢
  • Compositon API的调用不需要顾虑调用顺序,也可以在循环、条件、嵌套函数中使用
  • 响应式系统自动实现了依赖收集,进而组件的部分的性能优化由Vue内部自己完成,而React Hook需要手动传入依赖,而且必须必须保证依赖的顺序,让useEffectuseMemo等函数正确的捕获依赖变量,否则会由于依赖不正确使得组件性能下降。

虽然Compositon API看起来比React Hook好用,但是其设计思想也是借鉴React Hook的。

列举几个css中可继承和不可继承的元素

  • 不可继承的:display、margin、border、padding、background、height、min-height、max-height、width、min-width、max-width、overflow、position、left、right、top、bottom、z-index、float、clear、table-layout、vertical-align
  • 所有元素可继承:visibilitycursor
  • 内联元素可继承:letter-spacing、word-spacing、white-space、line-height、color、font、font-family、font-size、font-style、font-variant、font-weight、text-decoration、text-transform、direction
  • 终端块状元素可继承:text-indent和text-align
  • 列表元素可继承:list-style、list-style-type、list-style-position、list-style-image`。

transition和animation的区别

Animationtransition大部分属性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随时间改变元素的属性值,他们的主要区别是transition需要触发一个事件才能改变属性,而animation不需要触发任何事件的情况下才会随时间改变属性值,并且transition为2帧,从from .... to,而animation可以一帧一帧的

介绍一下Vue中的Diff算法

在新老虚拟DOM对比时

  • 首先,对比节点本身,判断是否为同一节点,如果不为相同节点,则删除该节点重新创建节点进行替换
  • 如果为相同节点,进行patchVnode,判断如何对该节点的子节点进行处理,先判断一方有子节点一方没有子节点的情况(如果新的children没有子节点,将旧的子节点移除)
  • 比较如果都有子节点,则进行updateChildren,判断如何对这些新老节点的子节点进行操作(diff核心)。 匹配时,找到相同的子节点,递归比较子节点

在diff中,只对同层的子节点进行比较,放弃跨级的节点比较,使得时间复杂从O(n^3)降低值O(n),也就是说,只有当新旧children都为多个子节点时才需要用核心的Diff算法进行同层级比较。

介绍一下 webpack scope hosting

作用域提升,将分散的模块划分到同一个作用域中,避免了代码的重复引入,有效减少打包后的代码体积和运行时的内存损耗;

CSS动画和过渡

animation / keyframes

  • animation-name: 动画名称,对应@keyframes
  • animation-duration: 间隔
  •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曲线
  • animation-delay: 延迟
  • animation-iteration-count: 次数
    • infinite: 循环动画
  • animation-direction: 方向
    • alternate: 反向播放
  • animation-fill-mode: 静止模式
    • forwards: 停止时,保留最后一帧
    • backwards: 停止时,回到第一帧
    • both: 同时运用 forwards / backwards
  • 常用钩子: animationend

动画属性: 尽量使用动画属性进行动画,能拥有较好的性能表现

  • translate
  • scale
  • rotate
  • skew
  • opacity
  • color

transform

  • 位移属性 translate( x , y )
  • 旋转属性 rotate()
  • 缩放属性 scale()
  • 倾斜属性 skew()

transition

  • transition-property(过渡的属性的名称)。
  • transition-duration(定义过渡效果花费的时间,默认是 0)。
  • transition-timing-function:linear(匀速) ease(慢速开始,然后变快,然后慢速结束)(规定过渡效果的时间曲线,最常用的是这两个)。
  • transition-delay(规定过渡效果何时开始。默认是 0)

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写一起的,比如:transition: width 2s ease 1s

关键帧动画animation

一个关键帧动画,最少包含两部分,animation 属性及属性值(动画的名称和运行方式运行时间等)。@keyframes(规定动画的具体实现过程)

animation 属性可以拆分为

  • animation-name 规定@keyframes 动画的名称。
  • animation-duration 规定动画完成一个周期所花费的秒或毫秒。默认是 0
  • animation-timing-function 规定动画的速度曲线。默认是 “ease”,常用的还有linear,同transtion
  • animation-delay 规定动画何时开始。默认是 0。
  • animation-iteration-count 规定动画被播放的次数。默认是 1,但我们一般用infinite,一直播放

@keyframes的使用方法,可以是from->to(等同于0%和100%),也可以是从0%->100%之间任意个的分层设置。我们通过下面一个稍微复杂点的demo来看一下,基本上用到了上面说到的大部分知识

eg:
   @keyframes mymove
  {
      from {top:0px;}
      to {top:200px;}
  }

/* 等同于: */

@keyframes mymove
{
 0%   {top:0px;}
 25%  {top:200px;}
 50%  {top:100px;}
 75%  {top:200px;}
 100% {top:0px;}
}

用css3动画使一个图片旋转

#loader {

    display: block;

    position: relative;

    -webkit-animation: spin 2s linear infinite;

    animation: spin 2s linear infinite;

}

@-webkit-keyframes spin {

    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s-transform: rotate(0deg);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60deg);

        -ms-transform: rotate(360deg);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keyframes spin {

    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0deg);

        -ms-transform: rotate(0deg);

        transform: rotate(0deg);

    }

    100% {

        -webkit-transform: rotate(360deg);

        -ms-transform: rotate(360deg);

        transform: rotate(360deg);

    }

}

Proxy代理

proxy在目标对象的外层搭建了一层拦截,外界对目标对象的某些操作,必须通过这层拦截

var proxy = new Proxy(target, handler);

new Proxy()表示生成一个Proxy实例,target参数表示所要拦截的目标对象,handler参数也是一个对象,用来定制拦截行为

var target = {
   name: 'poetries'
 };
 var logHandler = {
   get: function(target, key) {
     console.log(`${key} 被读取`);
     return target[key];
   },
   set: function(target, key, value) {
     console.log(`${key} 被设置为 ${value}`);
     target[key] = value;
   }
 }
 var targetWithLog = new Proxy(target, logHandler);

 targetWithLog.name; // 控制台输出:name 被读取
 targetWithLog.name = 'others'; // 控制台输出:name 被设置为 others

 console.log(target.name); // 控制台输出: others
  • targetWithLog 读取属性的值时,实际上执行的是 logHandler.get :在控制台输出信息,并且读取被代理对象 target 的属性。
  • targetWithLog 设置属性值时,实际上执行的是 logHandler.set :在控制台输出信息,并且设置被代理对象 target 的属性的值
// 由于拦截函数总是返回35,所以访问任何属性都得到35
var proxy = new Proxy({},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erty) {
    return 35;
  }
});

proxy.time // 35
proxy.name // 35
proxy.title // 35

Proxy 实例也可以作为其他对象的原型对象

var proxy = new Proxy({}, {
  get: function(target, property) {
    return 35;
  }
});

let obj = Object.create(proxy);
obj.time // 35

proxy对象是obj对象的原型,obj对象本身并没有time属性,所以根据原型链,会在proxy对象上读取该属性,导致被拦截

Proxy的作用

对于代理模式 Proxy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拦截和监视外部对对象的访问
  • 降低函数或类的复杂度
  • 在复杂操作前对操作进行校验或对所需资源进行管理

Proxy所能代理的范围--handler

实际上 handler 本身就是ES6所新设计的一个对象.它的作用就是用来 自定义代理对象的各种可代理操作 。它本身一共有13中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代理一种操作.其13种方法如下

// 在读取代理对象的原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PrototypeOf(proxy) 时。
handler.getPrototypeOf()

// 在设置代理对象的原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setPrototypeOf(proxy, null) 时。
handler.setPrototypeOf()


// 在判断一个代理对象是否是可扩展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isExtensible(proxy) 时。
handler.isExtensible()


// 在让一个代理对象不可扩展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preventExtensions(proxy) 时。
handler.preventExtensions()

// 在获取代理对象某个属性的属性描述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OwnPropertyDescriptor(proxy, "foo") 时。
handler.getOwnPropertyDescriptor()


// 在定义代理对象某个属性时的属性描述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defineProperty(proxy, "foo", {}) 时。
andler.defineProperty()


// 在判断代理对象是否拥有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foo" in proxy 时。
handler.has()

// 在读取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foo 时。
handler.get()


// 在给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赋值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foo = 1 时。
handler.set()

// 在删除代理对象的某个属性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delete proxy.foo 时。
handler.deleteProperty()

// 在获取代理对象的所有属性键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proxy) 时。
handler.ownKeys()

// 在调用一个目标对象为函数的代理对象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 proxy() 时。
handler.apply()


// 在给一个目标对象为构造函数的代理对象构造实例时触发该操作,比如在执行new proxy() 时。
handler.construct()

为何Proxy不能被Polyfill

  • 如class可以用function模拟;promise可以用callback模拟
  • 但是proxy不能用Object.defineProperty模拟

目前谷歌的polyfill只能实现部分的功能,如get、set https://github.com/GoogleChrome/proxy-polyfill

// commonJS require
const proxyPolyfill = require('proxy-polyfill/src/proxy')();

// Your environment may also support transparent rewriting of commonJS to ES6:
import ProxyPolyfillBuilder from 'proxy-polyfill/src/proxy';
const proxyPolyfill = ProxyPolyfillBuilder();

// Then use...
const myProxy = new proxyPolyfill(...);

vuex

Vuex 集中式存储管理应用的所有组件的状态,并以相应的规则保证状态以可预测的方式发生变化

核心概念

  • state: 状态中心

  • mutations: 更改状态

  • actions: 异步更改状态

  • getters: 获取状态

  • modules: 将state分成多个modules,便于管理

  1. 状态 - state

state保存应用状态

export default new Vuex.Store({ state: { counter:0 },})
  1. 状态变更 - mutations

mutations用于修改状态,store.js

export default new Vuex.Store({
    mutations:
    {
      add(state) {
        state.counter++
      }
    }
  })
  1. 派生状态 - getters

从state派生出新状态,类似计算属性

export default new Vuex.Store({
    getters:
    {
      doubleCounter(state) { // 计算剩余数量 return state.counter * 2;
      }
    }
  })
  1. 动作 - actions

加业务逻辑,类似于controller

export default new Vuex.Store({
    actions:
    {
      add({
        commit
      }) {
        setTimeout(() = >{}
      }
    })

测试代码:

<p @click="$store.commit('add')">counter: {{$store.state.counter}}</p>
<p @click="$store.dispatch('add')">async counter: {{$store.state.counter}}</p>
<p>double:{{$store.getters.doubleCounter}}</p>

vuex原理解析

  • 实现一个插件:声明Store类,挂载$store
  • Store具体实现:
    • 创建响应式的state,保存mutationsactionsgetters
    • 实现commit根据用户传入type执行对应mutation
    • 实现dispatch根据用户传入type执行对应action,同时传递上下文
    • 实现getters,按照getters定义对state做派生
// 目标1:实现Store类,管理state(响应式的),commit方法和dispatch方法
// 目标2:封装一个插件,使用更容易使用
let Vue;

class Store {
  constructor(options) {
    // 定义响应式的state
    // this.$store.state.xx
    // 借鸡生蛋
    this._vm = new Vue({
      data: {
        $$state: options.state
      }
    })

    this._mutations = options.mutations
    this._actions = options.actions

    // 绑定this指向
    this.commit = this.commit.bind(this)
    this.dispatch = this.dispatch.bind(this)
  }

  // 只读
  get state() {
    return this._vm._data.$$state
  }

  set state(val) {
    console.error('不能直接赋值呀,请换别的方式!!天王盖地虎!!');

  }

  // 实现commit方法,可以修改state
  commit(type, payload) {
    // 拿出mutations中的处理函数执行它
    const entry = this._mutations[type]
    if (!entry) {
      console.error('未知mutaion类型');
      return
    }

    entry(this.state, payload)
  }

  dispatch(type, payload) {
    const entry = this._actions[type]

    if (!entry) {
      console.error('未知action类型');
      return
    }

    // 上下文可以传递当前store实例进去即可
    entry(this, payload)
  }
}

function install(_Vue){
  Vue = _Vue

  // 混入store实例
  Vue.mixin({
    beforeCreate() {
      if (this.$options.store) {
        Vue.prototype.$store = this.$options.store
      }
    }
  })
}

// { Store, install }相当于Vuex
// 它必须实现install方法
export default { Store, install }

即时通讯的实现:短轮询、长轮询、SSE 和 WebSocket 间的区别?

短轮询和长轮询的目的都是用于实现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一个即时通讯。

短轮询的基本思路: 浏览器每隔一段时间向浏览器发送 http 请求,服务器端在收到请求后,不论是否有数据更新,都直接进行响应。这种方式实现的即时通信,本质上还是浏览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受请求的一个过程,通过让客户端不断的进行请求,使得客户端能够模拟实时地收到服务器端的数据的变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易于理解。缺点是这种方式由于需要不断的建立 http 连接,严重浪费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资源。当用户增加时,服务器端的压力就会变大,这是很不合理的。

长轮询的基本思路: 首先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请求,当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来的请求后,服务器端不会直接进行响应,而是先将这个请求挂起,然后判断服务器端数据是否有更新。如果有更新,则进行响应,如果一直没有数据,则到达一定的时间限制才返回。客户端 JavaScript 响应处理函数会在处理完服务器返回的信息后,再次发出请求,重新建立连接。长轮询和短轮询比起来,它的优点是明显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 http 请求次数,相比之下节约了资源。长轮询的缺点在于,连接挂起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SSE 的基本思想: 服务器使用流信息向服务器推送信息。严格地说,http 协议无法做到服务器主动推送信息。但是,有一种变通方法,就是服务器向客户端声明,接下来要发送的是流信息。也就是说,发送的不是一次性的数据包,而是一个数据流,会连续不断地发送过来。这时,客户端不会关闭连接,会一直等着服务器发过来的新的数据流,视频播放就是这样的例子。SSE 就是利用这种机制,使用流信息向浏览器推送信息。它基于 http 协议,目前除了 IE/Edge,其他浏览器都支持。它相对于前面两种方式来说,不需要建立过多的 http 请求,相比之下节约了资源。

WebSocket 是 HTML5 定义的一个新协议议,与传统的 http 协议不同,该协议允许由服务器主动的向客户端推送信息。使用 WebSocket 协议的缺点是在服务器端的配置比较复杂。WebSocket 是一个全双工的协议,也就是通信双方是平等的,可以相互发送消息,而 SSE 的方式是单向通信的,只能由服务器端向客户端推送信息,如果客户端需要发送信息就是属于下一个 http 请求了。

上面的四个通信协议,前三个都是基于HTTP协议的。

对于这四种即使通信协议,从性能的角度来看: WebSocket > 长连接(SEE) > 长轮询 > 短轮询 但是,我们如果考虑浏览器的兼容性问题,顺序就恰恰相反了: 短轮询 > 长轮询 > 长连接(SEE) > WebSocket 所以,还是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来判断使用哪种方式。

React-Router 的实现原理及工作方式分别是什么

  • React Router 路由的基础实现原理分为两种,如果是切换 Hash 的方式,那么依靠浏览器 Hash 变化即可;如果是切换网址中的 Path,就要用到 HTML5 History API 中的 pushStatereplaceState 等。在使用这个方式时,还需要在服务端完成 historyApiFallback 配置
  • React Router 内部主要依靠 history 库完成,这是由 React Router 自己封装的库,为了实现跨平台运行的特性,内部提供两套基础 history,一套是直接使用浏览器的 History API,用于支持 react-router-dom;另一套是基于内存实现的版本,这是自己做的一个数组,用于支持 react-router-native
  • React Router 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设计模式与关键模块两个部分。从设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在架构上通过 Monorepo进行库的管理。Monorepo 具有团队间透明、迭代便利的优点。其次在整体的数据通信上使用了 Context API 完成上下文传递。
  • 在关键模块上,主要分为三类组件:第一类是 Context 容器,比如 Router 与 MemoryRouter;第二类是消费者组件,用以匹配路由,主要有 Route、Redirect、Switch 等;第三类是与平台关联的功能组件,比如 Link、NavLink、DeepLinking 等。

数字证书是什么?

现在的方法也不一定是安全的,因为没有办法确定得到的公钥就一定是安全的公钥。可能存在一个中间人,截取了对方发给我们的公钥,然后将他自己的公钥发送给我们,当我们使用他的公钥加密后发送的信息,就可以被他用自己的私钥解密。然后他伪装成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向对方发送信息,这样我们的信息就被窃取了,然而自己还不知道。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使用数字证书。

首先使用一种 Hash 算法来对公钥和其他信息进行加密,生成一个信息摘要,然后让有公信力的认证中心(简称 CA )用它的私钥对消息摘要加密,形成签名。最后将原始的信息和签名合在一起,称为数字证书。当接收方收到数字证书的时候,先根据原始信息使用同样的 Hash 算法生成一个摘要,然后使用公证的公钥来对数字证书中的摘要进行解密,最后将解密的摘要和生成的摘要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得到的信息是否被更改了。

这个方法最要的是认证中心的可靠性,一般浏览器里会内置一些顶层的认证中心的证书,相当于我们自动信任了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

TCP的流量控制机制

一般来说,流量控制就是为了让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TCP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这里说的窗口大小其实就是每次传输的数据大小。

  • 当一个连接建立时,连接的每一端分配一个缓冲区来保存输入的数据,并将缓冲区的大小发送给另一端。
  • 当数据到达时,接收方发送确认,其中包含了自己剩余的缓冲区大小。(剩余的缓冲区空间的大小被称为窗口,指出窗口大小的通知称为窗口通告 。接收方在发送的每一确认中都含有一个窗口通告。)
  • 如果接收方应用程序读数据的速度能够与数据到达的速度一样快,接收方将在每一确认中发送一个正的窗口通告。
  • 如果发送方操作的速度快于接收方,接收到的数据最终将充满接收方的缓冲区,导致接收方通告一个零窗口 。发送方收到一个零窗口通告时,必须停止发送,直到接收方重新通告一个正的窗口。

说一说keep-alive实现原理

keep-alive组件接受三个属性参数:includeexcludemax

  • include 指定需要缓存的组件name集合,参数格式支持String, RegExp, Array。当为字符串的时候,多个组件名称以逗号隔开。
  • exclude 指定不需要缓存的组件name集合,参数格式和include一样。
  • max 指定最多可缓存组件的数量,超过数量删除第一个。参数格式支持String、Number。

原理

keep-alive实例会缓存对应组件的VNode,如果命中缓存,直接从缓存对象返回对应VNode

LRU(Least recently used) 算法根据数据的历史访问记录来进行淘汰数据,其核心思想是“如果数据最近被访问过,那么将来被访问的几率也更高”。(墨菲定律:越担心的事情越会发生)

合成事件原理

为了解决跨浏览器兼容性问题,React 会将浏览器原生事件(Browser Native Event)封装为合成事件(SyntheticEvent)传入设置的事件处理器中。这里的合成事件提供了与原生事件相同的接口,不过它们屏蔽了底层浏览器的细节差异,保证了行为的一致性。另外有意思的是,React 并没有直接将事件附着到子元素上,而是以单一事件监听器的方式将所有的事件发送到顶层进行处理。这样 React 在更新 DOM 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如何去处理附着在 DOM 上的事件监听器,最终达到优化性能的目的

  • 所有的事件挂在document上,DOM 事件触发后冒泡到 document;React 找到对应的组件,造出一个合成事件出来;并按组件树模拟一遍事件冒泡。
  • event不是原生的,是SyntheticEvent合成事件对象
  • 和Vue事件不同,和DOM事件也不同

React 17 之前的事件冒泡流程图

所以这就造成了,在一个页面中,只能有一个版本的 React。如果有多个版本,事件就乱套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问题在 React 17 中得到了解决,事件委托不再挂在 document 上,而是挂在 DOM 容器上,也就是 ReactDom.Render 所调用的节点上。

React 17 后的事件冒泡流程图

那到底哪些事件会被捕获生成合成事件呢?可以从 React 的源码测试文件中一探究竟。下面的测试快照中罗列了大量的事件名,也只有在这份快照中的事件,才会被捕获生成合成事件。

// react/packages/react-dom/src/__tests__/__snapshots__/ReactTestUtils-test.js.snap
Array [
      "abort",
      "animationEnd",
      "animationIteration",
      "animationStart",
      "auxClick",
      "beforeInput",
      "blur",
      "canPlay",
      "canPlayThrough",
      "cancel",
      "change",
      "click",
      "close",
      "compositionEnd",
      "compositionStart",
      "compositionUpdate",
      "contextMenu",
      "copy",
      "cut",
      "doubleClick",
      "drag",
      "dragEnd",
      "dragEnter",
      "dragExit",
      "dragLeave",
      "dragOver",
      "dragStart",
      "drop",
      "durationChange",
      "emptied",
      "encrypted",
      "ended",
      "error",
      "focus",
      "gotPointerCapture",
      "input",
      "invalid",
      "keyDown",
      "keyPress",
      "keyUp",
      "load",
      "loadStart",
      "loadedData",
      "loadedMetadata",
      "lostPointerCapture",
      "mouseDown",
      "mouseEnter",
      "mouseLeave",
      "mouseMove",
      "mouseOut",
      "mouseOver",
      "mouseUp",
      "paste",
      "pause",
      "play",
      "playing",
      "pointerCancel",
      "pointerDown",
      "pointerEnter",
      "pointerLeave",
      "pointerMove",
      "pointerOut",
      "pointerOver",
      "pointerUp",
      "progress",
      "rateChange",
      "reset",
      "scroll",
      "seeked",
      "seeking",
      "select",
      "stalled",
      "submit",
      "suspend",
      "timeUpdate",
      "toggle",
      "touchCancel",
      "touchEnd",
      "touchMove",
      "touchStart",
      "transitionEnd",
      "volumeChange",
      "waiting",
      "wheel",
    ]

如果DOM上绑定了过多的事件处理函数,整个页面响应以及内存占用可能都会受到影响。React为了避免这类DOM事件滥用,同时屏蔽底层不同浏览器之间的事件系统的差异,实现了一个中间层 - SyntheticEvent

  1. 当用户在为onClick添加函数时,React并没有将Click绑定到DOM上面
  2. 而是在document处监听所有支持的事件,当事件发生并冒泡至document处时,React将事件内容封装交给中间层 SyntheticEvent (负责所有事件合成)
  3. 所以当事件触发的时候, 对使用统一的分发函数 dispatchEvent 将指定函数执行

为何要合成事件

  • 兼容性和跨平台
  • 挂在统一的document上,减少内存消耗,避免频繁解绑
  • 方便事件的统一管理(事务机制)
  • dispatchEvent事件机制

标签:面试题,obj,对象,美团,React,proxy,集锦,拷贝,属性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ogo2027/p/17218024.html

相关文章

  • 前端常考vue面试题(必备)
    computed的实现原理computed本质是一个惰性求值的观察者。computed内部实现了一个惰性的watcher,也就是computedwatcher,computedwatcher不会立刻求值,同时持有......
  • 校招前端vue面试题(边面边更)
    Vue模版编译原理知道吗,能简单说一下吗?简单说,Vue的编译过程就是将template转化为render函数的过程。会经历以下阶段:生成AST树优化codegen首先解析模版,生成AST语法树(......
  • 前端react面试题合集
    React的工作原理React会创建一个虚拟DOM(virtualDOM)。当一个组件中的状态改变时,React首先会通过"diffing"算法来标记虚拟DOM中的改变,第二步是调节(reconciliati......
  • 前端常见react面试题合集
    React高阶组件、Renderprops、hooks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不断迭代这三者是目前react解决代码复用的主要方式:高阶组件(HOC)是React中用于复用组件逻辑的一种高级技巧。H......
  • 2023 年最新最全的 React 面试题
    React作为前端使用最多的框架,必然是面试的重点。我们接下来主要从React的使用方式、源码层面和周边生态(如redux,react-router等)等几个方便来进行总结。1.使用方式......
  • 性能测试岗位常见面试题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imyalost/p/9249159.html面试岗位:性能测试工程师职位类型:全职面试问题:详见下文一、基础篇1、较为完整的性能测试的流程一个完整的性能......
  • 前端奇异问题集锦
    1、点击事件不生效@on-click不生效改成@click生效了  2、iview和viewdesign不一样 3、子组件引用不生效import{}from''import form''有无大括号的原......
  • 面试题整理
    1.为什么联合索引是最左匹配原则?2.为什么要分库分表?3.Sharding-jdbc集成流程?4.jvm双亲委派机制?5.微服务技术栈有哪一些?6.sql优化流程是怎么样的?explain作用?7.SpringB......
  • 滴滴前端高频vue面试题(边面边更)
    Vue-router路由模式有几种vue-router有3种路由模式:hash、history、abstract,对应的源码如下所示switch(mode){case'history':this.history=newHTML5H......
  • 面试题208 16-35学习
    16、Files的常用方法都有哪些?existcreateFilecreateDirectorywritereadcopysizedeletemove17、什么是反射?所谓反射,是java在运行时进行自我观察的能力,通过class、constru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