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这本书当时读的时候感觉不太好,似乎有不少夸大的,成功学的口吻。但是随着阅读深入,确实有不少可取之处,尤其是有不少文献引用,有一定的可靠性。
摘要
-
耗费心血的学习是有效的,不费力气的学习像在沙子上写字,今天写了,明天就消失了。
-
相比集中练习、重复阅读,使用检索式练习似乎更有效
-
两件事情穿插起来做,中断的过程会感觉到生疏。但是长时期的学习效果,应用效果会更佳
-
在别人给出结果前,需要自己先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
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可以更好提取陌生情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检测可以帮助个人判断学到了什么
-
知识的细化过程,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将未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以自己的语言诠释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加深长期记忆
-
知识放到更佳丰富的情景中进行联想,有助于加深记忆
-
心智模型是外部现实在心理上的一种表现,从各种丰富的场景中作出判断。
-
经验会被一点一点存储起来
-
反复阅读耗费大量时间,缺少一种长期存储记忆,以及一种理解性的部分,和掌握知识本身产生混淆
-
当事情和个人息息相关,则记忆的东西更加牢固
-
反复阅读而不上心,比如看微信图标,经常看,但是确在不同的微信图标中找出正确的那个上面,会判断不正确。因此反复阅读而没有理解并不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似乎可以添加一些描述和联想)
-
重复本身无法增进学习效果,也不能带来出色的长期记忆
-
在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次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
-
把课本中的要点转换为一系列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
有些未知是未知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些。缺失自我反问,不去想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最后容易过高估计。
-
在很多领域,知识,概念的理解,判断,重要的技能,需要循序渐进,努力,展开思考,在内心演练,才会有成果。掌握和运用已知。
-
考试本身是一种主动检索的方式,巩固记忆,测试知道和不知道的(也可以设想一下改进策略)。
-
发生一些难题后,一些好的习惯是: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能采取,或者采取了什么方式,是否有改进方法,后续是否能够做一些改进方法的尝试,一些感悟是什么
-
遗忘曲线中,70%左右的内容在极短的时间被遗忘,30%会缓慢忘记。找办法中断遗忘过程。(反复回忆可以增强记忆)
-
没有扎实的基础,创新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
一次自测,回忆到的内容会上升10个点,到30%,回忆的时间点本身的间隔是比较重要的,在两次考试之间遗忘一些内容,比集中练习有效一些。
-
与测试相比,给出反馈可以增强记忆,把反馈延迟一段时间,效果更佳。立即反馈可能打断学习过程,影响学习者建立稳定的表现模式,延迟反馈和再检索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努力。
-
任何一种检索练习都有助于学习(如抽认卡),但是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效果越好。
-
获取某项知识是学习中的一个环节,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是最终的目的。练习,将练习分散到有间隔的培训里,认知才更有效。集中练习可以快速收敛,但是也容易快速遗忘。
-
分散的练习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感觉不到快速收敛的效果,但长期更有用,记忆的痕迹得到加深。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天。
-
学习本身,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如果有10个步骤,采用随机打乱的方式进行培训,复习,而不是按部就班培训,可能对长期记忆更有效,但是初期可能见效并不明显。
-
在不经意间遇到的问题和机遇,没有任何顺序可言,教科书本身集中式的学习和练习,一章章按部就班关注解法本身,缺失了分类的特征,学习本身因此容易缺失实际价值。因此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的效果。
-
内隐记忆是指为了理解新的经验,自动检索过去的经验。
-
最为有效的检索练习,是将所学知识付诸到实践,反映出运用所学的检索过程。
-
过分强调多样性,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重复检索练习,而后者又是很重要的。
-
撰写日报和周报,总结自己做过的事情,成效如何,下次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做的更好。这种方法本身是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
-
考虑到严重的遗忘情况,在无效的活动上投入大量的资源,本身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事情。
-
被动的课程和参加一些会议,但是没有一些深入的内容,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非常少。
-
关于间隔练习的间隔时间,遗忘一点获取到的内容,并开始再次练习是足够的。(当然不希望忘掉太多东西再去间隔练习,而无意义的重复也不可取)。间隔时间为1天也许比较好。
-
人们是否培养了反思的习惯:发生了什么,我是怎样做的,怎样才是有用的,是学习与否的一个标识。
-
合意困难,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故意给自己制造的麻烦,造成了短期学习难度的提高,但从长期看能提高学习效果。
-
测验本身可以检测自己的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是否正确。
-
学习的三个关键步骤:编码(短期记忆和认知)、巩固(巩固是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强化学问,慢慢变成扎实的记忆的一个过程,如每天梳理前一天学到的东西)、检索(检索是后期加强记忆的一个方法)
-
真正能重新巩固和深入学习知识的部分,是重构(回顾所学和间隔练习),这个费力的过程。
-
对失败的恐惧会厌倦尝试新的事物,讨厌下功夫冒险,在压力下,感觉到焦虑,以至于在解答过程中,真正分配到的记忆容量不够,影响到发挥。这样的困难不是合意困难,需要正确认识焦虑。
-
努力解决问题会提高学习效果,在一个领域不停钻研、试错、以掌握更加复杂的知识,了解事物的关联性。
-
合意困难发挥的作用是触发了编码和检索的过程,支持学习理解以及记忆本身。如果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或者技能来顺利处理,触发学习过程,那这些就是不合意的。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花费功夫,是在浪费时间。
-
长期记忆的容量颇大,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
-
效率本身取决于个体领悟世界的能力,以及衡量自身表现的能力。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否有能力完成一项任务,制定方案,在进步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和行动。
-
学着认清自己,不至于陷入死胡同,以作出正确的决定,反思下次如何做的更好。
-
个体有时候会不可避免作出误判,优秀的判断是需要学习获得的技能,洞察自己的想法和表现。如不胜任某项任务时候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被错觉和认知偏见误导,盲从为了解释周边环境而自己编织的故事。
-
《思考,快与慢》中提出了自动机制和受控机制。自动机制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以感觉和快速行动为主要特征;受控机制是有意识的分析和推理,过程较慢,特征是权衡选择,作出决定和自我控制。自动机制容易产生错觉,由受控机制修正。
-
当事情发生,个人容易不由自主的解释发生的事情,如听到单方面的通话。
-
记忆容易被扭曲,以适应逻辑;而个体影响最大的部分以及暗示,更容易被记住。
-
履行不了自己的承诺,但是不断重复,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和记忆混在一起,本来是一知半解的事情却很容易让人详细,甚至被当成真理接受。
-
反复阅读的流畅感,当成学会知识的一种错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有局限。
-
对某件事了解的越多的人,由于心智模型淡化了背景知识,导致教授给别人的难度就会越大。
-
心智模型似乎是一种自动机制,因此当新问题出现后,没有意识到和以前完全不同,造成误判。它本身有一种缺陷的自我观察,弄明白什么时候不适用,什么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办法,作出新的判断,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
容易受到错觉和误判的影响,因此做事时候要缓一缓。
-
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代替用作决策的主观经验,这样的判断更能贴合实际。
-
为了弥补某种缺陷而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但是这些努力不能强化所学,这些困难本身是不合意的。
-
人的智力有流体智力(推理,发现,抽象,关键因素的工作记忆容量的大小,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和晶体智力(积累关于世界的认识,从过去的学习和经验中提取的心智模型,多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集)。这两种智力推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分门别类有各种智力。判断智力本身似乎是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
持续的练习,在某一领域可从较低的能力发展出较高的能力。测试表示处于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是一种静态的报告,而不是动态的评估。
-
站在屋子里打不着鹿,走出门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达到精通,就要探索,在涉及复杂的概念上也是这样。它不是考试学分,也不是可教的内容,也不是靠着年龄就可以积累出来的品质。
-
说出个体想要知道、做到、成就的事情,然后列出需要的能力,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哪里可以学到这些知识和技能,再放手去做。
-
最一段文字提出取组成部分、核心概念、重要的规则等,组合到一起,是一种阅读和认知的方法。
-
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采取有意识的行动用到的神经回路,与采取自发的,处于习惯的行为用到的神经回路并不相同。前者大幅降低了人的反应速度,但最终导致行为变成反射式的。
-
教育、文化(如电视机,电脑)、基因、经济低位、和营养都对个体早期的智力产生影响。
-
失败让个体获得有用的信息,发现自己在竭尽全力的时候能做到什么。
-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本身更重要。刻意练习以目标为导向,独自行动,反复超过目前的水平。
-
隔几分钟、隔天、隔一周、进行回顾。定期复习大概每月一次。
-
在得到答案或者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者解决问题。
-
停下来想一想刚才读了什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设想一个情景,如果这样后来又发生了是否能处理。这样会花费很长时间,进度慢下来会让人紧张。但是似乎暂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
定期检查是否能够回忆所学
-
尝试放慢速度去分析高难度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