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面试题总结

面试题总结

时间:2022-12-31 19:33:58浏览次数:45  
标签:总结 面试题 Spring 数据库 事务 索引 线程 数据

mysql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当要对数据库中的一条数据进行修改的时候,为了避免同时被其他人修改,对该数据加锁以防止并发。这种借助数据库锁机制,在修改数据之前先锁定,再修改的方式被称之为悲观并发控制名“悲观锁”
悲观锁主要分为共享锁或排他锁
共享锁【Shared lock】又称为读锁,简称S锁。顾名思义,共享锁就是多个事务对于同一数据可以共享一把锁,都能访问到数据,但是只能读不能修改。
排他锁【Exclusive lock】又称为写锁,简称X锁。顾名思义,排他锁就是不能与其他锁并存,如果一个事务获取了一个数据行的排他锁,其他事务就不能再获取该行的其他锁,包括共享锁和排他锁,但是获取排他锁的事务是可以对数据行读取和修改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
顾名思义,就是很乐观,每次去拿数据的时候都认为别人不会修改,所以不会上锁,但是在更新的时候会判断一下在此期间别人有没有去更新这个数据
引擎:
MyISAM不支持事务,不支持外键,支持表级锁,索引与数据不在同一个文件
innodb支持事务,支持外键,支持表、行级锁,索引与数据在同一个文件
底层数据结构
hash:需将所有数据加载到内存,耗费内存空间;等值查询快,但工作中范围查询更多
btree
采用B+树的原因:B树在提高了IO性能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元素遍历的我效率低下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B+树应用而生。B+树只需要去遍历叶子节点就可以实现整棵树的遍历。而且在数据库中基于范围的查询是非常频繁的,而B树不支持这样的操作或者说效率太低
什么是索引?
索引是一种用于快速查询和检索数据的数据结构。常见的索引结构有: B树, B+树和Hash。
索引的优点
可以大大加快 数据的检索速度(大大减少的检索的数据量), 这也是创建索引的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大部分系统的读请求总是大于写请求的。
通过创建唯一性索引,可以保证数据库表中每一行数据的唯一性。
索引的缺点
创建索引和维护索引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当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增删改的时候,如果数据有索引,那么索引也需要动态的修改,会降低SQL执行效率。
占用物理存储空间 :索引需要使用物理文件存储,也会耗费一定空间。
B树和B+树区别
B树的所有节点既存放 键(key) 也存放 数据(data);而B+树只有叶子节点存放 key 和 data,其他内节点只存放key。
B树的叶子节点都是独立的;B+树的叶子节点有一条引用链指向与它相邻的叶子节点。
B树的检索的过程相当于对范围内的每个节点的关键字做二分查找,可能还没有到达叶子节点,检索就结束了。而B+树的检索效率就很稳定了,任何查找都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的过程,叶子节点的顺序检索很明显。
索引分类:
主键索引,普通索引,唯一索引,全文索引,联合索引
回表:在树里没有查到,再去表里查询
索引覆盖:如果一个索引包含(或者说覆盖)所有需要查询的字段的值,就称之为“覆盖索引”。InnoDB存储引擎中,如果不是主键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的是主键+列值。最终还是要“回表”,也就是要通过主键再查找一次。这样就会比较慢覆盖索引就是把要查询出的列和索引是对应的,不做回表操作
覆盖索引(covering index)指一个查询语句的执行只用从索引中就能够取得,不必从数据表中读取。也可以称之为实现了索引覆盖。
如果一个索引包含了(或覆盖了)满足查询语句中字段与条件的数据就叫做覆盖索引。
聚簇索引 & 非聚簇索引
聚集索引与非聚集索引的区别是:叶节点是否存放一整行记录
1.非聚簇索引表,表数据和索引是分成两部分存储的,主键索引和二级索引存储上没有任何区别。使用的是B+树作为索引的存储结构,所有的节点都是索引,叶子节点存储的是索引+索引对应的记录的数据。
2.聚簇索引表,表数据是和主键一起存储的,主键索引的叶结点存储行数据(包含了主键值),二级索引的叶结点存储行的主键值。使用的是B+树作为索引的存储结构,非叶子节点都是索引关键字,但非叶子节点中的关键字中不存储对应记录的具体内容或内容地址。叶子节点上的数据是主键与具体记录(数据内容)。
聚簇索引的优点
1.当你需要取出一定范围内的数据时,用聚簇索引也比用非聚簇索引好。
2.当通过聚簇索引查找目标数据时理论上比非聚簇索引要快,因为非聚簇索引定位到对应主键时还要多一次目标记录寻址,即多一次I/O。
3.使用覆盖索引扫描的查询可以直接使用页节点中的主键值。
聚簇索引的缺点
1.插入速度严重依赖于插入顺序,按照主键的顺序插入是最快的方式,否则将会出现页分裂,严重影响性能。因此,对于InnoDB表,我们一般都会定义一个自增的ID列为主键。
2.更新主键的代价很高,因为将会导致被更新的行移动。因此,对于InnoDB表,我们一般定义主键为不可更新。
3.二级索引访问需要两次索引查找,第一次找到主键值,第二次根据主键值找到行数据。
二级索引的叶节点存储的是主键值,而不是行指针(非聚簇索引存储的是指针或者说是地址),这是为了减少当出现行移动或数据页分裂时二级索引的维护工作,但会让二级索引占用更多的空间。
4.采用聚簇索引插入新值比采用非聚簇索引插入新值的速度要慢很多,因为插入要保证主键不能重复,判断主键不能重复,采用的方式在不同的索引下面会有很大的性能差距,聚簇索引遍历所有的叶子节点,非聚簇索引也判断所有的叶子节点,但是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除了带有主键还有记录值,记录的大小往往比主键要大的多。这样就会导致聚簇索引在判定新记录携带的主键是否重复时进行昂贵的I/O代价。
什么是事务?
事务是逻辑上的一组操作,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事务的特性(ACID)
原子性: 事务是最小的执行单位,不允许分割。事务的原子性确保动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完全不起作用;
一致性: 执行事务前后,数据保持一致,例如转账业务中,无论事务是否成功,转账者和收款人的总额应该是不变的;
隔离性: 并发访问数据库时,一个用户的事务不被其他事务所干扰,各并发事务之间数据库是独立的;
持久性: 一个事务被提交之后。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是持久的,即使数据库发生故障也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并发事务带来的问题
脏读(Dirty read): 当一个事务正在访问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修改,而这种修改还没有提交到数据库中,这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了这个数据,然后使用了这个数据。因为这个数据是还没有提交的数据,那么另外一个事务读到的这个数据是“脏数据”,依据“脏数据”所做的操作可能是不正确的。
丢失修改(Lost to modify): 指在一个事务读取一个数据时,另外一个事务也访问了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修改了这个数据后,第二个事务也修改了这个数据。这样第一个事务内的修改结果就被丢失,因此称为丢失修改。 例如:事务1读取某表中的数据A=20,事务2也读取A=20,事务1修改A=A-1,事务2也修改A=A-1,最终结果A=19,事务1的修改被丢失。
不可重复读(Unrepeatableread): 指在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同一数据。在这个事务还没有结束时,另一个事务也访问该数据。那么,在第一个事务中的两次读数据之间,由于第二个事务的修改导致第一个事务两次读取的数据可能不太一样。这就发生了在一个事务内两次读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情况,因此称为不可重复读。
幻读(Phantom read): 幻读与不可重复读类似。它发生在一个事务(T1)读取了几行数据,接着另一个并发事务(T2)插入了一些数据时。在随后的查询中,第一个事务(T1)就会发现多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记录,就好像发生了幻觉一样,所以称为幻读
不可重复度和幻读区别:
不可重复读的重点是修改,幻读的重点在于新增或者删除。
例1(同样的条件, 你读取过的数据, 再次读取出来发现值不一样了 ):事务1中的A先生读取自己的工资为 1000的操作还没完成,事务2中的B先生就修改了A的工资为2000,导 致A再读自己的工资时工资变为 2000;这就是不可重复读。
例2(同样的条件, 第1次和第2次读出来的记录数不一样 ):假某工资单表中工资大于3000的有4人,事务1读取了所有工资大于3000的人,共查到4条记录,这时事务2 又插入了一条工资大于3000的记录,事务1再次读取时查到的记录就变为了5条,这样就导致了幻读。
事务隔离级别
READ-UNCOMMITTED(读取未提交): 最低的隔离级别,允许读取尚未提交的数据变更,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READ-COMMITTED(读取已提交): 允许读取并发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REPEATABLE-READ(可重复读): 对同一字段的多次读取结果都是一致的,除非数据是被本身事务自己所修改,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SERIALIZABLE(可串行化): 最高的隔离级别,完全服从ACID的隔离级别。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
索引失效
有or必全有索引;
复合索引未用左列字段;
like以%开头;
需要类型转换;
where中索引列有运算;
where中索引列使用了函数;
如果mysql觉得全表扫描更快时(数据少)
redis
使用场景
缓存,session共享,分布式锁,简易的消息队列
持久化
快照(snapshotting,RDB)是Redis默认采用的持久化方式,通过创建快照来获得存储在内存里面的数据在某个时间点上的副本
优点:RDB文件紧凑,体积小,网络传输快,适合全量复制;恢复速度比AOF快很多。当然,与AOF相比,RDB最重要的优点之一是对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缺点:RDB文件的致命缺点在于其数据快照的持久化方式决定了必然做不到实时持久化,而在数据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数据的大量丢失很多时候是无法接受的,因此AOF持久化成为主流。此外,RDB文件需要满足特定格式,兼容性差(如老版本的Redis不兼容新版本的RDB文件)。
只追加文件(append-only file,AOF)与快照持久化相比,AOF持久化 的实时性更好,因此已成为主流的持久化方案
AOF的优点在于支持秒级持久化、兼容性好,缺点是文件大、恢复速度慢、对性能影响大。

基础数据结构
string、list、hash、set 、 zset
缓存雪崩:指缓存大面积失效,导致大量查询落到了数据库上,使数据库挂掉。
Key 的失效时间都加个随机值,这样可以保证数据不会再同一时间大面积失效
redis高可用多增设几台redis,这样一台挂掉之后其他的还可以继续工作,其实就是搭建的集群
设置热点数据永不过期
缓存击穿:缓存中热点key突然失效,原本走缓存的大量请求直接打向了数据库,就好像在缓存中击穿了一个洞。
设置不同的失效时间比如随机设置缓存的失效时间。
缓存永不失效
设置热点数据永不过期,或者加上互斥锁就搞定了
缓存穿透:用户一直请求缓存和数据库都不存在的数据,每次请求缓存不命中,数据库也不命中,就像缓存不存在一样,同时不断地请求也给数据库带来压力。
在接口层增加校验,比如用户鉴权,参数做校验,不合法的校验直接 return
布隆过滤器对所有可能查询的参数以hash形式存储,当用户想要查询的时候,使用布隆过滤器发现不在集合中,就直接丢弃,不再对持久层查询
缓存空对象当存储层不命中后,即使返回的空对象也将其缓存起来,同时会设置一个过期时间,之后再访问这个数据将会从缓存中获取,保护了后端数据源
如何保证缓存与数据库双写时的数据一致性
读请求和写请求串行化,串到一个内存队列里去,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不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对删除缓存进行重试,数据的一致性要求越高,我越是重试得快。
定期全量更新,简单地说,就是我定期把缓存全部清掉,然后再全量加载。
给所有的缓存一个失效期
数据淘汰策略
volatile-lr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volatile-ttl: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
volatile-random: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volatile-lfu: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挑选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淘汰。
allkeys-lru:从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
allkeys-lfu:从数据集中挑选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淘汰。
allkeys-random:从数据集(server.db[i].dict)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
no-enviction(驱逐):禁止驱逐数据,这也是默认策略。意思是当内存不足以容纳新入数据时,新写入操作就会报错,请求可以继续进行,线上任务也不能持续进行,采用no-enviction策略可以保证数据不被丢失。
分布式锁的实现方式
Mysql
适用场景: Mysql分布式锁一般适用于资源不存在数据库,如果数据库存在比如订单,那么可以直接对这条数据加行锁,不需要我们上面多的繁琐的步骤,比如一个订单,那么我们可以用select * from order_table where id = 'xxx' for update进行加行锁,那么其他的事务就不能对其进行修改。
优点:理解起来简单,不需要维护额外的第三方中间件(比如Redis,Zk)。
缺点: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实现起来较为繁琐,需要自己考虑锁超时,加事务等等。性能局限于数据库,一般对比缓存来说性能较低。对于高并发的场景并不是很适合。
ZK
优点:ZK可以不需要关心锁超时时间,实现起来有现成的第三方包,比较方便,并且支持读写锁,ZK获取锁会按照加锁的顺序,所以其是公平锁。对于高可用利用ZK集群进行保证。
缺点:ZK需要额外维护,增加维护成本,性能和Mysql相差不大,依然比较差。并且需要开发人员了解ZK是什么。
Redis
优点:对于Redis实现简单,性能对比ZK和Mysql较好。如果不需要特别复杂的要求,那么自己就可以利用setNx进行实现,如果自己需要复杂的需求的话那么可以利用或者借鉴Redission。对于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场景来说的话可以使用RedLock。
缺点:需要维护Redis集群,如果要实现RedLock那么需要维护更多的集群。
哨兵机制
sentinel是Redis高可用解决方案:有一个或多个Sentinel实例组成的sentinel系统可以监视任意多个主服务器,以及从服务器
是带有自动故障转移功能的主从架构
分布式事务的实现主要有以下 5 种方案:
XA 方案
TCC 方案
本地消息表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
最大努力通知方案
XA 方案,即:两阶段提交,有一个事务管理器的概念,负责协调多个数据库(资源管理器)的事务,事务管理器先问问各个数据库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每个数据库都回复 ok,那么就正式提交事务,在各个数据库上执行操作;如果任何其中一个数据库回答不 ok,那么就回滚事务。
这种分布式事务方案,比较适合单块应用里,跨多个库的分布式事务,而且因为严重依赖于数据库层面来搞定复杂的事务,效率很低,绝对不适合高并发的场景。如果要玩儿,那么基于 Spring+JTA 就可以搞定,自己随便搜个 demo 看看就知道了。
这个方案,我们很少用,一般来说某个系统内部如果出现跨多个库的这么一个操作,是不合规的。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微服务,一个大的系统分成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服务。一般来说,我们的规定和规范,是要求每个服务只能操作自己对应的一个数据库。
如果你要操作别的服务对应的库,不允许直连别的服务的库,违反微服务架构的规范,你随便交叉胡乱访问,几百个服务的话,全体乱套,这样的一套服务是没法管理的,没法治理的,可能会出现数据被别人改错,自己的库被别人写挂等情况。
如果你要操作别人的服务的库,你必须是通过调用别的服务的接口来实现,绝对不允许交叉访问别人的数据库。
TCC 的全称是:Try、Confirm、Cancel。
Try 阶段:这个阶段说的是对各个服务的资源做检测以及对资源进行锁定或者预留。
Confirm 阶段:这个阶段说的是在各个服务中执行实际的操作。
Cancel 阶段:如果任何一个服务的业务方法执行出错,那么这里就需要进行补偿,就是执行已经执行成功的业务逻辑的回滚操作。(把那些执行成功的回滚)
这种方案说实话几乎很少人使用,我们用的也比较少,但是也有使用的场景。因为这个事务回滚实际上是严重依赖于你自己写代码来回滚和补偿了,会造成补偿代码巨大,非常之恶心。
比如说我们,一般来说跟钱相关的,跟钱打交道的,支付、交易相关的场景,我们会用 TCC,严格保证分布式事务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自动回滚,严格保证资金的正确性,保证在资金上不会出现问题。
而且最好是你的各个业务执行的时间都比较短。
但是说实话,一般尽量别这么搞,自己手写回滚逻辑,或者是补偿逻辑,实在太恶心了,那个业务代码很难维护。

本地消息表其实是国外的 ebay 搞出来的这么一套思想。
这个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1.A 系统在自己本地一个事务里操作同时,插入一条数据到消息表;
2.接着 A 系统将这个消息发送到 MQ 中去;
3.B 系统接收到消息之后,在一个事务里,往自己本地消息表里插入一条数据,同时执行其他的业务操作,如果这个消息已经被处理过了,那么此时这个事务会回滚,这样保证不会重复处理消息;
4.B 系统执行成功之后,就会更新自己本地消息表的状态以及 A 系统消息表的状态;
5.如果 B 系统处理失败了,那么就不会更新消息表状态,那么此时 A 系统会定时扫描自己的消息表,如果有未处理的消息,会再次发送到 MQ 中去,让 B 再次处理;
6.这个方案保证了最终一致性,哪怕 B 事务失败了,但是 A 会不断重发消息,直到 B 那边成功为止。
这个方案说实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严重依赖于数据库的消息表来管理事务啥的,会导致如果是高并发场景咋办呢?咋扩展呢?所以一般确实很少用。
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
这个的意思,就是干脆不要用本地的消息表了,直接基于 MQ 来实现事务。比如阿里的 RocketMQ 就支持消息事务。
大概的意思就是:
1.A 系统先发送一个 prepared 消息到 mq,如果这个 prepared 消息发送失败那么就直接取消操作别执行了;
2.如果这个消息发送成功过了,那么接着执行本地事务,如果成功就告诉 mq 发送确认消息,如果失败就告诉 mq 回滚消息;
3.如果发送了确认消息,那么此时 B 系统会接收到确认消息,然后执行本地的事务;
4mq 会自动定时轮询所有 prepared 消息回调你的接口,问你,这个消息是不是本地事务处理失败了,所有没发送确认的消息,是继续重试还是回滚?一般来说这里你就可以查下数据库看之前本地事务是否执行,如果回滚了,那么这里也回滚吧。这个就是避免可能本地事务执行成功了,而确认消息却发送失败了。
4这个方案里,要是系统 B 的事务失败了咋办?重试咯,自动不断重试直到成功,如果实在是不行,要么就是针对重要的资金类业务进行回滚,比如 B 系统本地回滚后,想办法通知系统 A 也回滚;或者是发送报警由人工来手工回滚和补偿。
5.这个还是比较合适的,目前国内互联网公司大都是这么玩儿的,要不你举用 RocketMQ 支持的,要不你就自己基于类似 ActiveMQ?RabbitMQ?自己封装一套类似的逻辑出来,总之思路就是这样子的
最大努力通知方案
这个方案的大致意思就是:
1系统 A 本地事务执行完之后,发送个消息到 MQ;
2这里会有个专门消费 MQ 的最大努力通知服务,这个服务会消费 MQ 然后写入数据库中记录下来,或者是放入个内存队列也可以,接着调用系统 B 的接口;
3要是系统 B 执行成功就 ok 了;要是系统 B 执行失败了,那么最大努力通知服务就定时尝试重新调用系统 B,反复 N 次,最后还是不行就放弃。
你们公司是如何处理分布式事务的?
如果你真的被问到,可以这么说,我们某某特别严格的场景,用的是 TCC 来保证强一致性;然后其他的一些场景基于阿里的 RocketMQ 来实现分布式事务。
你找一个严格资金要求绝对不能错的场景,你可以说你是用的 TCC 方案;如果是一般的分布式事务场景,订单插入之后要调用库存服务更新库存,库存数据没有资金那么的敏感,可以用可靠消息最终一致性方案。
mybatis

{}和${}区别?

${}是 Properties 文件中的变量占位符,它可以用于标签属性值和 sql 内部,属于静态文本替换

{}是 sql 的参数占位符,Mybatis 会将 sql 中的#{}替换为?号,在 sql 执行前会使用 PreparedStatement 的参数设置方法,按序给 sql 的?号占位符设置参数值

分页插件的原理就是使用MyBatis提供的插件接口,实现自定义插件,在插件的拦截方法内,拦截待执行的SQL,然后根据设置的dialect(方言),和设置的分页参数,重写SQL ,生成带有分页语句的SQL,执行重写后的SQL,从而实现分页
接口绑定方式
一种是通过注解绑定,就是在接口的方法上面加上 @Select、@Update等注解,里面包含Sql语句来绑定
通过xml里面写SQL绑定, 在这种情况下,要指定xml映射文件里面的namespace必须为接口的全路径名
动态sql if choose(when,otherwise) trim where set foreach
获取新增记录的主键useGeneratedKeys="true" keyProperty="userId"
Spring

Spring注入方式:构造方法注入、setter注入、注解注入
Spring 中的bean 是线程安全的吗?
结论: 不是线程安全的
Spring容器中的Bean是否线程安全,容器本身并没有提供Bean的线程安全策略,因此可以说Spring容器中的Bean本身不具备线程安全的特性,但是具体还是要结合具体scope的Bean去研究。
Spring 的 bean 作用域(scope)类型
  1、singleton:单例,默认作用域。
  2、prototype:原型,每次创建一个新对象。
  3、request:请求,每次Http请求创建一个新对象,适用于WebApplicationContext环境下。
  4、session:会话,同一个会话共享一个实例,不同会话使用不用的实例。
  5、global-session:全局会话,所有会话共享一个实例。
线程安全这个问题,要从单例与原型Bean分别进行说明。
原型Bean
  对于原型Bean,每次创建一个新对象,也就是线程之间并不存在Bean共享,自然是不会有线程安全的问题。
单例Bean
  对于单例Bean,所有线程都共享一个单例实例Bean,因此是存在资源的竞争。
  如果单例Bean,是一个无状态Bean,也就是线程中的操作不会对Bean的成员执行查询以外的操作,那么这个单例Bean是线程安全的。比如Spring mvc 的 Controller、Service、Dao等,这些Bean大多是无状态的,只关注于方法本身。

spring单例,为什么controller、service和dao确能保证线程安全?
  Spring中的Bean默认是单例模式的,框架并没有对bean进行多线程的封装处理。
  实际上大部分时间Bean是无状态的(比如Dao) 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来说Bean其实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Bean是有状态的 那就需要开发人员自己来进行线程安全的保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变bean的作用域 把 "singleton"改为’‘protopyte’ 这样每次请求Bean就相当于是 new Bean() 就可以保证线程安全
  有状态就是有数据存储功能 无状态就是不会保存数据
  controller、service和dao层本身并不是线程安全的,只是如果只是调用里面的方法,而且多线程调用一个实例的方法,会在内存中复制变量,这是自己的线程的工作内存,是安全的。
Spring模块
Spring Core: 基础,可以说 Spring 其他所有的功能都需要依赖于该类库。主要提供 IoC 依赖注入功能。
Spring Aspects : 该模块为与AspectJ的集成提供支持。
Spring AOP :提供了面向切面的编程实现。
Spring JDBC : Java数据库连接。
Spring JMS :Java消息服务。
Spring ORM : 用于支持Hibernate等ORM工具。
Spring Web : 为创建Web应用程序提供支持。
Spring Test : 提供了对 JUnit 和 TestNG 测试的支持。
IoC(Inverse of Control:控制反转)是一种设计思想,就是 将原本在程序中手动创建对象的控制权,交由Spring框架来管理。 IoC 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应用,并非 Spring 特有。 IoC 容器是 Spring 用来实现 IoC 的载体, IoC 容器实际上就是个Map(key,value),Map 中存放的是各种对象。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能够将那些与业务无关,却为业务模块所共同调用的逻辑或责任(例如事务处理、日志管理、权限控制等)封装起来,便于减少系统的重复代码,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并有利于未来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Spring AOP就是基于动态代理的,如果要代理的对象,实现了某个接口,那么Spring AOP会使用JDK Proxy,去创建代理对象,而对于没有实现接口的对象,就无法使用 JDK Proxy 去进行代理了,这时候Spring AOP会使用Cglib ,这时候Spring AOP会使用 Cglib 生成一个被代理对象的子类来作为代理
Spring 管理事务的方式
编程式事务,在代码中硬编码。(不推荐使用)
声明式事务,在配置文件中配置(推荐使用)
编程式事务管理是侵入性事务管理,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或者直接使用PlatformTransactionManager,对于编程式事务管理,Spring推荐使用TransactionTemplate
声明式事务管理建立在AOP之上,其本质是对方法前后进行拦截,然后在目标方法开始之前创建或者加入一个事务,执行完目标方法之后根据执行的情况提交或者回滚。
编程式事务每次实现都要单独实现,但业务量大功能复杂时,使用编程式事务无疑是痛苦的,而声明式事务不同,声明式事务属于无侵入式,不会影响业务逻辑的实现,只需要在配置文件中做相关的事务规则声明或者通过注解的方式,便可以将事务规则应用到业务逻辑中。
声明式事务管理要优于编程式事务管理,这正是Spring倡导的非侵入式的编程方式。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声明式事务管理的粒度是方法级别,而编程式事务管理是可以到代码块的,但是可以通过提取方法的方式完成声明式事务管理的配置
回滚规则
在默认设置下,事务只在出现运行时异常(runtime exception)时回滚,而在出现受检查异常(checked exception)时不回滚(这一行为和EJB中的回滚行为是一致的)。
不过,可以声明在出现特定受检查异常时像运行时异常一样回滚。同样,也可以声明一个事务在出现特定的异常时不回滚,即使特定的异常是运行时异常。
事务超时
为了使一个应用程序很好地执行,它的事务不能运行太长时间。因此,声明式事务的下一个特性就是它的超时。
假设事务的运行时间变得格外的长,由于事务可能涉及对数据库的锁定,所以长时间运行的事务会不必要地占用数据库资源。这时就可以声明一个事务在特定秒数后自动回滚,不必等它自己结束。
由于超时时钟在一个事务启动的时候开始的,因此,只有对于那些具有可能启动一个新事务的传播行为(PROPAGATION_REQUIRES_NEW、PROPAGATION_REQUIRED、ROPAGATION_NESTED)的方法来说,声明事务超时才有意义。

事务隔离级别
TransactionDefinition 接口中定义了五个表示隔离级别的常量: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DEFAULT: 使用后端数据库默认的隔离级别,Mysql 默认采用的 REPEATABLE_READ隔离级别 Oracle 默认采用的 READ_COMMITTED隔离级别.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UNCOMMITTED: 最低的隔离级别,允许读取尚未提交的数据变更,可能会导致脏读、幻读或不可重复读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AD_COMMITTED: 允许读取并发事务已经提交的数据,可以阻止脏读,但是幻读或不可重复读仍有可能发生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REPEATABLE_READ: 对同一字段的多次读取结果都是一致的,除非数据是被本身事务自己所修改,可以阻止脏读和不可重复读,但幻读仍有可能发生。
TransactionDefinition.ISOLATION_SERIALIZABLE: 最高的隔离级别,完全服从ACID的隔离级别。所有的事务依次逐个执行,这样事务之间就完全不可能产生干扰,也就是说,该级别可以防止脏读、不可重复读以及幻读。但是这将严重影响程序的性能。通常情况下也不会用到该级别。
事务传播行为
支持当前事务的情况: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创建一个新的事务。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SUPPORTS: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以非事务的方式继续运行。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MANDATORY: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加入该事务;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抛出异常。(mandatory:强制性)
不支持当前事务的情况: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S_NEW: 创建一个新的事务,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OT_SUPPORTED: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把当前事务挂起。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VER: 以非事务方式运行,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抛出异常。
其他情况:
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NESTED: 如果当前存在事务,则创建一个事务作为当前事务的嵌套事务来运行;如果当前没有事务,则该取值等价于TransactionDefinition.PROPAGATION_REQUIRED。
拦截器是基于java的反射机制的,而过滤器是基于函数回调。  ②拦截器不依赖与servlet容器,过滤器依赖与servlet容器。  ③拦截器只能对action请求起作用,而过滤器则可以对几乎所有的请求起作用。  ④拦截器可以访问action上下文、值栈里的对象,而过滤器不能访问。  ⑤在action的生命周期中,拦截器可以多次被调用,而过滤器只能在容器初始化时被调用一次。
  6.拦截器可以获取IOC容器中的各个bean,而过滤器就不行,这点很重要,在拦截器里注入一个service,可以调用业务逻辑。
Spring Boot
SpringBootApplication
@SpringBootConfiguration 允许在上下文中注册额外的bean或导入其他配置类
@EnableAutoConfiguration ,启用 SpringBoot 的自动配置机制
@ComponentScan 扫描被@Component(@service,@Controller)注解的bean,注解默认会扫描该类所在的包下所有的类
过滤器(Filter)与拦截器区别
Filter是依赖于Servlet容器,属于Servlet规范的一部分,而拦截器则是独立存在的,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
Filter的执行由Servlet容器回调完成,而拦截器通常通过动态代理的方式来执行。
Filter的生命周期由Servlet容器管理,而拦截器则可以通过IoC容器来管理,因此可以通过注入等方式来获取其他Bean的实例,使用更方便
@Transactional
属性
propagation代表事务的传播行为,默认值为 Propagation.REQUIRED
isolation事务的隔离级别,默认值为Isolation.DEFAULT
solation.DEFAULT:使用底层数据库默认的隔离级别。Isolation.READ_UNCOMMITTEDIsolation.READ_COMMITTEDIsolation.REPEATABLE_READIsolation.SERIALIZABLE
timeout事务的超时时间,默认值为 -1。如果超过该时间限制但事务还没有完成,则自动回滚事务
readOnly指定事务是否为只读事务,默认值为 false;为了忽略那些不需要事务的方法,比如读取数据,可以设置 read-only 为 true
rollbackFor用于指定能够触发事务回滚的异常类型,可以指定多个异常类型
noRollbackFor抛出指定的异常类型,不回滚事务,也可以指定多个异常类型。
失效场景
应用在非 public 修饰的方法上,同一个类中方法调用,try catch,开启了新线程
微服务
eureka ribbon(轮询,随机,可用过滤,响应时间加权,重试,最低并发策略) feign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架构风格,他提倡将单一的应用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每个服务独立运行在进程中,
微服务优点
每个微服务都很小,足够内聚,足够小,代码容易理解。团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 聚焦指定的业务功能或业务需求。
开发简单、开发效率提高,一个服务可能就是专一的只干一件事, 能够被小团队单独开发,这个小团队可以是 2 到 5 人的开发人员组成。
微服务是松藕合的,无论是在开发阶段或部署阶段都是独立的。
能够快速响应, 局部修改容易, 一个服务出现问题不会影响整个应用。
易于和第三方应用系统集成, 支持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 允许你利用融合最新技术
缺点
微服务架构带来过多的运维操作
分布式系统可能复杂难以管理。因为分布部署跟踪问题难。当服务数量增加,管理复杂性增加。
服务间通信成本

Consistency,一致性的意思
Availability,可用性的意思。
Partition tolerance,分区容错的意思。
eureka是基于ap的。zookeeper是基于cp的。
Eureka可以很好的应对因网络故障导致部分节点失去联系的情况,而不会像zookeeper那样使整个注册服务瘫痪。Eureka作为单纯的服务注册中心来说要比zookeeper更加“专业”,因为注册服务更重要的是可用性,我们可以接受短期内达不到一致性的状况
SpringMVC

用户发送请求至前端控制器DispatcherServlet。
DispatcherServlet收到请求调用HandlerMapping处理器映射器。
处理器映射器找到具体的处理器,生成处理器对象及处理器拦截器一并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DispatcherServlet调用HandlerAdapter处理器适配器。
HandlerAdapter经过适配调用具体的处理器(Controller,也叫后端控制器)。
Controller执行完成返回ModelAndView。
HandlerAdapter将controller执行结果ModelAndView返回给DispatcherServlet。
DispatcherServlet将ModelAndView传给ViewReslover视图解析器。
ViewReslover解析后返回具体View

SpringMVC的入口是servlet,而Struts2是filter
Struts2:
1、Struts2框架是类级别的拦截,每次请求就会创建一个Action,和Spring整合时Struts2的ActionBean注入作用域是原型模式prototype(否则会出现线程并发问题),然后通过setter,getter吧request数据注入到属性;
2、一个Action对应一个request,response上下文,在接收参数时,可以通过属性接收,说明属性参数是让多个方法共享的;
3、Action的一个方法可以对应一个url,而其类属性却被所有方法共享,这也就无法用注解或其他方式标识其所属方法了
SpringMVC:
1、SpringMVC是方法级别的拦截,一个方法对应一个Request上下文,所以方法直接基本上是独立的,独享request,response数据。而每个方法同时又何一个url对应,参数的传递是直接注入到方法中的,是方法所独有的
注意:springmvc是单例模式的框架,但它是线程安全的,因为springmvc没有成员变量,所有参数的封装都是基于方法的,属于当前线程的私有变量. 因此是线程安全的框架。所以效率高。
RabbitMQ
应用场景 异步处理,削峰,应用解耦
如何保证RabbitMQ不被重复消费
正常情况下,消费者在消费消息的时候,消费完毕后,会发送一个确认消息给消息队列,消息队列就知道该消息被消费了,就会将该消息从消息队列中删除;
但是因为网络传输等等故障,确认信息没有传送到消息队列,导致消息队列不知道自己已经消费过该消息了,再次将消息分发给其他的消费者。
针对以上问题,一个解决思路是:保证消息的唯一性,就算是多次传输,不要让消息的多次消费带来影响;保证消息等幂性;
比如:在写入消息队列的数据做唯一标示,消费消息时,根据唯一标识判断是否消费过;
RabbitMQ 常用的 Exchange Type 有 fanout、direct、topic、headers
fanout 类型的Exchange路由规则非常简单,它会把所有发送到该Exchange的消息路由到所有与它绑定的Queue中,不需要做任何判断操作,所以 fanout 类型是所有的交换机类型里面速度最快的。fanout 类型常用来广播消息。
direct 类型的Exchange路由规则也很简单,它会把消息路由到那些 Bindingkey 与 RoutingKey 完全匹配的 Queue 中。
topic类型的交换器在匹配规则上进行了扩展,它与 direct 类型的交换器相似,也是将消息路由到 BindingKey 和 RoutingKey 相匹配的队列中,但这里的匹配规则有些不同,它约定:
RoutingKey 为一个点号“.”分隔的字符串(被点号“.”分隔开的每一段独立的字符串称为一个单词),如 “com.rabbitmq.client”、“java.util.concurrent”、“com.hidden.client”;
BindingKey 和 RoutingKey 一样也是点号“.”分隔的字符串;
BindingKey 中可以存在两种特殊字符串“”和“#”,用于做模糊匹配,其中“”用于匹配一个单词,“#”用于匹配多个单词(可以是零个)
headers 类型的交换器不依赖于路由键的匹配规则来路由消息,而是根据发送的消息内容中的 headers 属性进行匹配。在绑定队列和交换器时制定一组键值对,当发送消息到交换器时,RabbitMQ会获取到该消息的 headers(也是一个键值对的形式)'对比其中的键值对是否完全匹配队列和交换器绑定时指定的键值对,如果完全匹配则消息会路由到该队列,否则不会路由到该队列。headers 类型的交换器性能会很差,而且也不实用,基本上不会看到它的存在
Java
基础
普通类、抽象类和接口区别
普通类可以实例化,抽象类和接口不能被实例化
抽象类要被子类继承,接口要被子类实现。
抽象类里可以没有抽象方法
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只能继承一个类
和equals的区别
判断两个对象的地址是不是相等。即判断两个对象是不是同一个对象。(基本数据类型比较的是值,引用数据类型
比较的是内存地址)
equals判断两个对象是否相等,不能用于比较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不重写相当于==,)
浅拷贝:对基本数据类型进行值传递,对引用数据类型进行引用传递般的拷贝,此为浅拷贝。
深拷贝:对基本数据类型进行值传递,对引用数据类型,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并复制其内容,此为深拷贝。
Math.floor():返回值是double类型的,返回的是不大于它的最大整数(向下取整)
Math.ceil():返回值是double类型的,返回的是不小于它的最小整数(向上取整)
Math.round():返回值是 int/long 类型的,返回的是四舍五入或四舍六入后的整数
多线程
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数量,会一直存在,除非allowCoreThreadTimeOut设置为true
maximumPoolSize:线程池允许的最大线程池数量
keepAliveTime:线程数量超过corePoolSize,空闲线程的最大超时时间
unit:超时时间的单位
workQueue:工作队列,保存未执行的Runnable 任务
threadFactory:创建线程的工厂类
handler:当线程已满,工作队列也满了的时候,会被调用。被用来实现各种拒绝策略。
创建线程池方式
通过Executors工厂方法创建
通过new ThreadPoolExecutor(int corePoolSize, int maximumPoolSize, long keepAliveTime, TimeUnit unit, BlockingQueue workQueue)自定义创建
通常开发者都是利用Executors提供的通用线程池创建方法
1、newCachedThreadPool(),它是用来处理大量短时间工作任务的线程池,具有几个鲜明特点:它会试图缓存线程并重用,当无缓存线程可用时,就会创建新的工作线程;如果线程闲置时间超过60秒,则被终止并移除缓存;长时间闲置时,这种线程池,不会消耗什么资源。其内部使用SynchronousQueue作为工作队列。
2、newFixedThreadPool(int nThreads),重用指定数目(nThreads)的线程,其背后使用的是无界的工作队列,任何时候最多有nThreads个工作线程是活动的。这意味着,如果任务数量超过了活动线程数目,将在工作队列中等待空闲线程出现;如果工作线程退出,将会有新的工作线程被创建,以补足指定数目nThreads。
3、newSingleThreadExecutor(),它的特点在于工作线程数目限制为1,操作一个无界的工作队列,所以它保证了所有的任务都是被顺序执行,最多会有一个任务处于活动状态,并且不予许使用者改动线程池实例,因此可以避免改变线程数目。
4、newSingleThreadScheduledExecutor()和newScheduledThreadPool(int corePoolSize),创建的是个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可以进行定时或周期性的工作调度,区别在于单一工作线程还是多个工作线程。
5、newWorkStealingPool(int parallelism),这是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线程池,Java 8 才加入这个创建方法,其内部会构建ForkJoinPool,利用Work-Stealing算法,并行地处理任务,不保证处理顺序。
ThreadLocal中填充的变量属于当前线程,该变量对其他线程而言是隔离的。ThreadLocal为变量在每个线程中都创建了一个副本,那么每个线程可以访问自己内部的副本变量
BIO,NIO,AIO 区别
BIO (Blocking I/O): 同步阻塞 I/O 模式,数据的读取写入必须阻塞在一个线程内等待其完成。在活动连接数不是特别高(小于单机 1000)的情况下,这种模型是比较不错的,可以让每一个连接专注于自己的 I/O 并且编程模型简单,也不用过多考虑系统的过载、限流等问题。线程池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漏斗,可以缓冲一些系统处理不了的连接或请求。但是,当面对十万甚至百万级连接的时候,传统的 BIO 模型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更高效的 I/O 处理模型来应对更高的并发量。
NIO (Non-blocking/New I/O): NIO 是一种同步非阻塞的 I/O 模型,在 Java 1.4 中引入了 NIO 框架,对应 java.nio 包,提供了 Channel , Selector,Buffer 等抽象。NIO 中的 N 可以理解为 Non-blocking,不单纯是 New。它支持面向缓冲的,基于通道的 I/O 操作方法。 NIO 提供了与传统 BIO 模型中的 Socket 和 ServerSocket 相对应的 SocketChannel 和 ServerSocketChannel 两种不同的套接字通道实现,两种通道都支持阻塞和非阻塞两种模式。阻塞模式使用就像传统中的支持一样,比较简单,但是性能和可靠性都不好;非阻塞模式正好与之相反。对于低负载、低并发的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同步阻塞 I/O 来提升开发速率和更好的维护性;对于高负载、高并发的(网络)应用,应使用 NIO 的非阻塞模式来开发
AIO (Asynchronous I/O): AIO 也就是 NIO 2。在 Java 7 中引入了 NIO 的改进版 NIO 2,它是异步非阻塞的 IO 模型。异步 IO 是基于事件和回调机制实现的,也就是应用操作之后会直接返回,不会堵塞在那里,当后台处理完成,操作系统会通知相应的线程进行后续的操作。AIO 是异步 IO 的缩写,虽然 NIO 在网络操作中,提供了非阻塞的方法,但是 NIO 的 IO 行为还是同步的。对于 NIO 来说,我们的业务线程是在 IO 操作准备好时,得到通知,接着就由这个线程自行进行 IO 操作,IO 操作本身是同步的。查阅网上相关资料,我发现就目前来说 AIO 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Netty 之前也尝试使用过 AIO,不过又放弃了。
NIO和传统IO(一下简称IO)之间第一个最大的区别是,IO是面向流的,NIO是面向缓冲区的

HTTPS协议 = HTTP协议 + SSL/TLS协议,在HTTPS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用SSL/TLS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HTTPS为了兼顾安全与效率,同时使用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数据是被对称加密传输的,对称加密过程需要客户端的一个密钥,为了确保能把该密钥安全传输到服务器端,采用非对称加密对该密钥进行加密传输,总的来说,对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所要使用的密钥通过非对称加密传输。
一个HTTPS请求实际上包含了两次HTTP传输,可以细分为8步。
1.客户端向服务器发起HTTPS请求,连接到服务器的443端口
2.服务器端有一个密钥对,即公钥和私钥,是用来进行非对称加密使用的,服务器端保存着私钥,不能将其泄露,公钥可以发送给任何人。
3.服务器将自己的公钥发送给客户端。
4.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证书之后,会对证书进行检查,验证其合法性,如果发现发现证书有问题,那么HTTPS传输就无法继续。严格的说,这里应该是验证服务器发送的数字证书的合法性,关于客户端如何验证数字证书的合法性,下文会进行说明。如果公钥合格,那么客户端会生成一个随机值,这个随机值就是用于进行对称加密的密钥,我们将该密钥称之为client key,即客户端密钥,这样在概念上和服务器端的密钥容易进行区分。然后用服务器的公钥对客户端密钥进行非对称加密,这样客户端密钥就变成密文了,至此,HTTPS中的第一次HTTP请求结束。
5.客户端会发起HTTPS中的第二个HTTP请求,将加密之后的客户端密钥发送给服务器。
6.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密文之后,会用自己的私钥对其进行非对称解密,解密之后的明文就是客户端密钥,然后用客户端密钥对数据进行对称加密,这样数据就变成了密文。
7.然后服务器将加密后的密文发送给客户端。
8.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发送来的密文,用客户端密钥对其进行对称解密,得到服务器发送的数据。这样HTTPS中的第二个HTTP请求结束,整个HTTPS传输完成。
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建立可靠的通信信道,说到通讯,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发送与接收,而三次握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双方确认自己与对方的发送与接收是正常的。
第一次握手:Client 什么都不能确认;Server 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第二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对方发送正常,自己接收正常
第三次握手:Client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Server 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
所以三次握手就能确认双发收发功能都正常,缺一不可。
tcp udp

RPC 调用流程:
服务消费者(Client 客户端)通过本地调用的方式调用服务。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接收到调用请求后负责将方法、入参等信息序列化(组装)成能够进行网络传输的消息体。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找到远程的服务地址,并且将消息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端。
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收到消息后进行解码(反序列化操作)。
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根据解码结果调用本地的服务进行相关处理
服务端(Server)本地服务业务处理。
处理结果返回给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
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序列化结果。
服务端存根(Server Stub)将结果通过网络发送至消费方。
客户端存根(Client Stub)接收到消息,并进行解码(反序列化)。
服务消费方得到最终结果。
class.forName()除了将类的.class文件加载到jvm中之外,还会对类进行解释,执行类中的static块。
classLoader只干一件事情,就是将.class文件加载到jvm中,不会执行static中的内容,只有在newInstance才会去执行static块。
Class.forName(name, initialize, loader)带参函数也可控制是否加载static块。并且只有调用了newInstance()方法采用调用构造函数,创建类的对象
类加载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加载 2.链接( 验证 准备 解析)3.初始化
jvm组成
-Xmx3550m: 最大堆大小为3550m。

-Xms3550m: 设置初始堆大小为3550m。

-Xmn2g: 设置年轻代大小为2g。

-Xss128k: 每个线程的堆栈大小为128k。

-XX:MaxPermSize: 设置持久代大小为16m

-XX:NewRatio=4: 设置年轻代(包括Eden和两个Survivor区)与年老代的比值(除去持久代)。

-XX:SurvivorRatio=4: 设置年轻代中Eden区与Survivor区的大小比值。设置为4,则两个Survivor区与一个Eden区的比值为2:4,一个Survivor区占整个年轻代的1/6

-XX:MaxTenuringThreshold=0: 设置垃圾最大年龄。如果设置为0的话,则年轻代对象不经过Survivor区,直接进入年老代。
-XX:+UseParallelGC: 选择垃圾收集器为并行收集器。

-XX:ParallelGCThreads=20: 配置并行收集器的线程数

-XX:+UseConcMarkSweepGC: 设置年老代为并发收集。

-XX:CMSFullGCsBeforeCompaction:由于并发收集器不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所以运行一段时间以后会产生“碎片”,使得运行效率降低。此值设置运行多少次GC以后对内存空间进行压缩、整理。
-XX:+UseCMSCompactAtFullCollection: 打开对年老代的压缩。可能会影响性能,但是可以消除碎片
堆:堆是java对象的存储区域,任何用new字段分配的java对象实例和数组,都被分配在堆上,java堆可用-Xms和-Xmx进行内存控制,jdk1.7以后,运行时常量池从方法区移到了堆上。
方法区:用于存储已被虚拟机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误区:方法区不等于永生代
  很多人原因把方法区称作“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本质上两者并不等价,只是HotSpot虚拟机垃圾回收器团队把GC分代收集扩展到了方法区,或者说是用来永久代来实现方法区而已,这样能省去专门为方法区编写内存管理的代码,但是在Jdk8也移除了“永久代”,使用Native Memory来实现方法区。
虚拟机栈:虚拟机栈中执行每个方法的时候,都会创建一个栈桢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
本地方法栈:与虚拟机发挥的作用相似,相比于虚拟机栈为Java方法服务,本地方法栈为虚拟机使用的Native方法服务,执行每个本地方法的时候,都会创建一个栈帧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 法出口等信息。
程序计数器:指示Java虚拟机下一条需要执行的字节码指令。
多线程
继承Thread类
实现Runnable接口
通过Callable和Future接口
线程状态有 5 种,新建,就绪,运行,阻塞,死亡

死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进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竞争资源或者由于彼此通信而造成的一种阻塞的现象,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推进下去。此时称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或系统产生了死锁,这些永远在互相等待的进程称为死锁进程
两个或者多个线程互相持有对方所需要的资源,导致这些线程处于等待状态,无法前往执行
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互斥条件:进程要求对所分配的资源进行排它性控制,即在一段时间内某资源仅为一进程所占用。
请求和保持条件:当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未使用完之前,不能剥夺,只能在使用完时由自己释放。
环路等待条件:在发生死锁时,必然存在一个进程--资源的环形链。
预防死锁:
资源一次性分配:一次性分配所有资源,这样就不会再有请求了:(破坏请求条件)
只要有一个资源得不到分配,也不给这个进程分配其他的资源:(破坏请保持条件)
可剥夺资源:即当某进程获得了部分资源,但得不到其它资源,则释放已占有的资源(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资源有序分配法:系统给每类资源赋予一个编号,每一个进程按编号递增的顺序请求资源,释放则相反(破坏环路等待条件)
1、以确定的顺序获得锁
2、超时放弃
序列化:将 Java 对象转换成字节流的过程。
反序列化:将字节流转换成 Java 对象的过程。
当 Java 对象需要在网络上传输 或者 持久化存储到文件中时,就需要对 Java 对象进行序列化处理。
对象序列化的目标是将对象保存到磁盘中

Linux
ps -ef|grep

标签:总结,面试题,Spring,数据库,事务,索引,线程,数据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odeLearn/p/17017141.html

相关文章

  • 2022年总结--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
     一、自动化测试没那么简单简而言之,自动化测试就是利用脚本来完成重复、机械、繁重的手工测试。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而言,自动化测试脚本既是一个工具,也是一款软件。因......
  • 我的 2022 观影总结
    前言电影《下一站,天国》《横道世之介》《第十一回》其他电视剧《9号秘事》第七季《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三季《我的事说来话长》其他动画《电锯人》《......
  • 做算法的这一年——2022年个人年终总结
    做算法的这一年——2022年个人年终总结前言​ 按照往年的惯例和园子的规矩,随着网易云音乐以及众多App的个人使用报告陆续出来,也到了自己该做个全年复盘总结的时候了。这......
  • 2022年总结--文化接口人的收获
     2022年我还接了个新活儿,那就是担任室内的文化活动接口人,并有另外三个小组的组接口人配合我开展工作,这其实是一个虚拟小组,纯属在完成日常测试工作过程中兼职。......
  • 算法刷题 Day 4 | 24. 两两交换链表中的节点 19.删除链表的倒数第N个节点 面试题 02.0
    24.两两交换链表中的节点用虚拟头结点,这样会方便很多。Tips:注意先把边界条件排除,然后注意可能会出现null的情况。我的题解:/***Definitionforsingly-linked......
  • 2022年终总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今天已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了。没想打最后一天我是在病痛中度过的。昨天从上海出差回来,浑身乏力,胸闷。今天起来胸闷好了点,但四肢乏力的状况没有一点好转。我......
  • 我的2022年终总结
    前言2022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疫情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但总体以稳定为主,12月全面放开后,慢慢恢复三年前的生活。工作篇关于工作内容本年的工作总体压力适中,侧重在用户行为分析......
  • [年终总结]2022
    感觉22年过得挺快的一眨眼就过去了。总结一下一年里的事情吧。技术上感觉没学多少感觉今年几乎就是按照智能车展开的,先是年初深入了解了一下RTOS,之后就是智能车的图像,主......
  • 优化之内存泄露的总结
    优化之内存泄露常见的内存泄漏原因及解决方法Android内存优化——常见内存泄露及优化方案Android常见内存泄露分析总结一.常见的内存泄漏和解决方案什么是内存泄......
  • 2022年博文总结和2023年技术趋势预测
    2022年博文记录编写原创技术文章25篇,主要集中在原子样式设计专题、API设计专题和产品思考阅读量较多的文章是【原子样式实践】第12篇一次搞定微信开发者工具的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