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郭东白。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曾多次提到Amundson和Scott在南极探险的经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以此为例,讲讲如何通过软件架构之外的案例来提升你的思考力。
我先对这个案例的背景与结果做个简单的说明。有两个不同的团队,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最终Amundson先于Scott到达南极并安全返回。而Scott团队中向极地冲刺的五人,全部葬身在回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领导者的决策质量,也就是他们的思考力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也对最终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想你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要选择南极探险的案例呢?这似乎跟软件架构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啊。先别着急,这其中有很多个原因,听我慢慢道来。
为什么选择南极探险的案例?
首先,南极探险案例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个架构活动,因此对互联网企业有着非常大的启发性价值。
南极探险,哪怕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个高风险项目。更何况,在当年缺乏资源、设备、气象、救援等能力的时候,探险无疑就是拿着生命在赌博。但南极探险又是人类开拓边界的一个壮举,所以吸了不少顶级人才和资本参与其中。
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场景,是不是跟我们当下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的很多商业活动十分类似?答案是肯定的。所以研究南极探险,对我们日常的商业、风险和组织决策有着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其实不光是互联网行业。南极探险的案例在近二十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在国内一些领导力和组织培训的课程中也经常被引用。
其次,这是一个典型的众说纷纭的案例,因此是研究他人思考逻辑和观点的一个绝佳案例。
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呢?因为评论者的前提假设、价值观和思考路径都有不小的差异,那么研究他们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思考力,尤其是独立判断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南极探险距离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人们思考事件的角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这个视角迁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整个西方世界在价值观上的改变,从中获取更深度的思考。
第三个原因,这个案例背后的资料非常完整,比如两个团队的成员都写有传记,而且还有大量一手资料可以对照。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就像有两家公司针对同一个事件同时做A/B测试,结果是一成一败。难能可贵的是,这两家公司把他们的内部资料做了全盘分享。
如果从架构文档的角度看,传记本身也有着非常高的学习价值。他们对整个探险过程从多个维度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包括详细的清单、事件记录、决策过程和当事人的日记摘录等。整个著作几乎没有任何主观上的渲染,对时间、事件、人物、资源、决策过程的描述,几乎到了可以完全还原的地步。
如果把这两部著作当成复盘文档来读的话,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互联网,可以说,平时见的复盘文档连它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其中Apsley写的传记,被《国家地理》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100本探险作品。另外一本由Amundson亲笔所著,是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文本流畅,故事惊心动魄,引人入胜。
最后一个原因与我的个人爱好有关。我们这个模块讲的是独立思考,所以我需要找一个我非常熟悉,并且从中获益匪浅的实例。我是个户外活动的爱好者,很喜欢这类型的读物,也十分崇拜Amundson。对于他和Scott在南极探险的案例,我曾花了大量时间来研究,无论是各自的传记,还是研究文献和相关资料,学习过好多遍。
相比很多没有看过第一手资料的人,我想我能够分析得更全面一些,也能比较好地引导你来学习。
案例背景
我先来简单描述一下Amundson和Scott在1910~1912年南极探险的背景。需要预先说明的是,这些描述还不足以让你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匮乏的资源、惊险的过程、频繁的冲突和决策的困难。因此我强烈建议你去读一读原文,而我的描述只能作为一个引子。
当时已经是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末尾,在此前的近400年里,探险家们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但是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尚未到达的目的地,是皇冠上的明珠。而争夺这个目标的最有力竞争者,就是英国的南极探险队队长Scott。他是英国海军上尉,曾率领团队到达南纬82度,发现了南极高原。之后英国人Stockton还做过一次尝试,到达了南纬88度。
而这一次,是英国在南极探险上的第三次尝试。作为英国官方赞助的活动,资金和设备都十分充足,技术也非常先进,甚至动用了机动雪橇。当然,由于此次活动也兼具科学考察的性质,团队成员人数众多,有65名。经验也非常丰富,其中有7名曾是Stockton团队的成员。
Amundson是挪威的职业探险家。他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顺便说一句,他的每一次探险经历都十分惊心动魄,很值得研究。而对于这次探险,他本来不是去南极的。但是很不幸,已经有人宣称先他一步到达了北极。于是Amundson临时决定改道南极。
而挪威官方担心此举会惹恼英国人,所以拒绝资助他。没办法,Amundson只好通过抵押自己的房子来筹措资金。而且,Amundson的团队只有19名成员。甚至为了保密,都没有把自己的行程公开给队员。直到船出发,并且无法折返之后,Amundson 才告诉船员他们此行的真实目的地是南极。
Amundson之前到过北极圈,他的设备选择是基于爱斯基摩人的方法。不先进,但是已经被爱斯基摩人的长期生存证实是可靠的。
南极的气候条件恶劣。Amundson团队中没有任何南极陆地探险的经验,完全靠阅读英国团队的传记来获取知识。
Scott因为有南极探险的经验,就选择了与前两次英国探险队相同的路径,而Amundson则选择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路径。Amundson在出发后就向全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意图,而Scott的团队甚至在当年冬天造访过Amundson的营地。所以两个团队都知道对方的存在,也铆足了劲儿想赢得这场竞赛。
在探险的过程中,两个团队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意外,Amundson团队的选择最终被证实更明智一些。在完成这次壮举之后,Amundson发表了传记。Scott团队里的一个核心成员,Apsley Cherry-Garrard,发表了题为The worst journey in the world的团队传记。他们的传记在社会引起了广泛传播和讨论,也被历史等领域的专家反复研究分析。
这里我们先汇总一下后人的评论与看法。
观点汇总
我们这节课的目的是帮助你提升思考力。就像所有的技能一样,我们并不是从头开始重新推导先哲们的理论,而是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研究,然后在他们的认知的基础之上开始自己的思考,这样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而作为一个思考的案例,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不同的人是如何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为什么同样一个案例,却派生出这么多不同的观点?
目标决定成败
Amundson在出发之前,就把全部身家压在了此次探险上。他的目标单一且明确,就是到达南极并安全回来,因为他要靠出售传记版权拿回投资。
对于Scott来说,到达南极是多个目标中的一个。举个例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科学考察。所以Scott在得知Amundson的营地位置之后,意识到Amundson可能会先到达南极。虽然表达了失望,但并没有对自己的计划做出更改。
事实上,Scott团队也的确忠于科学考察这个子目标。他们最后一程的突击队员里就有一名科学家,团队也从南极拉回来重达14公斤的矿石标本,其中植物化石证实了南极大陆曾经是有生命繁衍的地方,而不是一片冰原。
因而有观点认为,Scott自始至终都在做多目标优化。到达南极并回来这个目标,就不是最优的。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证明这一点。当Scott选择参与冲刺最后一程的成员时,并没有把队员的体力当作选择标准。
而Amundson虽然在出发时欺骗了团队,但因为到达南极是个伟大的目标,就感染了所有船员。正是在这个单一目标的驱动下,很多选择变得简单又正确。而诸多正确的选择,带领团队最后走向了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
Amundson 的自传里有一段话:
Victory awaits him who has everything in order—luck, people call it. Defeat is certain for him who has neglected to take the necessary precautions in time; this is called bad luck.
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胜利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被很多人看作Amundson团队成功的根因。
Amundson在准备细节上做到了极致。举个例子,Amundson为了防止队员迷路,便把罐头盒子漆成黑色,每半英里放一个盒子。并在与路线垂直的方向上立了20根杆子,覆盖了10英里的路程。他这么做,就是为了标记储藏点。
有趣的是,他使用的标记方式是数据结构里的链表结构。简单来说,只要找到一根杆子,就能找到储藏点。哪怕是在大风雪天气偏离了路线,也能确保队员找到食物。
而Scott团队立的杆子要低很多,而且仅仅立在了储藏点。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在寻找储藏点上花费了不少时间。
还有一个细节。Amundson团队准备了4个指南针,而Scott团队只有一个,后来还用不了了。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综合下来,这种观点认为错误积少成多,压垮Scott团队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一定是哪一个,但肯定是在细节上。
领导力决定成败
Scott是一名军官,当时英国军队中的指挥权比较绝对,军官的命令都需要严格执行。相比之下,Amundson的团队是雇佣关系,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只有他的弟弟自始自终都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并且陪他一起到了南极。
这种观点认为,Amundson没有绝对的领导权,但却有绝对的领导力,而他的领导力就源自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决策。
Amundson有很多决策后来都被证实是更加合理的。举个例子,Amundson选择用狗来拉雪橇。最终这些狗不但胜任,甚至超出了团队的期望。对比之下,Scott选择用机动雪橇和西伯利亚矮马。然而雪橇技术太新了,很快就坏了。矮马呢,在去往南极的路上就被冻死了,没有帮上实质性的忙,最终还要靠人来拉雪橇。
除此之外,Amundson也显示了非常强的决策应变能力。他的团队在第一年的冬天里做了三次运送食物的尝试,气温最低时达到了零下40摄氏度。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狗在气温太低时没有足够的力气拉雪橇,所以就临时做出调整,减少向南极冲刺的人数,增加狗的数量。
这样一来,每条狗的相对负载就减少了。等到了南极高原可以把狗杀掉,作为队员和其他狗的食物,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挨饿的风险。对比之下,Scott在得知Amundson的营地更有优势的情况下,也没有对自己的计划做出任何变更。
这种观点的持有者认为,一个人的领导力,尤其是决策应变能力,会提升整个团队的决策质量和执行质量,最终带来结果上的显著差异。
人才是成败的关键
前面提到Amundson团队是多国雇佣军。在这些人里,除了他的弟弟外,还有很多人都是之前跟Amundson一起探险过的朋友,因此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信任关系。
Amundson的传奇经历里就有营救朋友的故事,他最后也是在营救朋友的过程中遇难的。所以Amundson团队的人其实更团结,更适合极地探险。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参与极地冲刺的五位成员都是同去同回,没有抛弃或放弃。
举个例子,在大雾封锁了南极冰川,到处都是致命的冰川裂缝,队员和狗也都经历过掉入冰缝的极端情况下,当Amundson询问队员是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向南极继续挺进时,所有人的回答竟然都是一致的:“我们冲吧!”
相比之下,Scott在人才的选择上就有一些疏漏。由于他们选择使用机动雪橇,技术上本来就不够成熟,人类更是没有在南极使用这类机械的经验。但就是因为副官和机械师之间的个人间隙,导致副官强烈反对机械师参与南极探险。而Scott竟然也同意了这一建议。结果机动雪橇很快就出了故障,没有帮上任何忙。
此外,Scott要求团队在南纬82.5度的地方来迎接自己。但传递这个消息的人却没把消息传到位,最后只派了团队中最年轻、最缺乏判断力的人,Apsley,到南纬80度去迎接Scott。于是Apsley到达南纬80度后就按照指令停了下来,没有灵活应变,前往Scott期望的82.5度。
结果Apsley在食物储藏点整整等了7天,饿死在帐篷里。事实上,Apsley的雪橇每天至少可以跑15英里,完全有可能找到Scott,把队友救回来。但他没有见机行事。很遗憾,Scott就是在这7天里饿死的。而他饿死的地方,距离Apsley只有11英里!
如果Scott有一个称职的机师,或者一个有应变能力的队友,或者在选择冲刺团队时选择4个体力最优的人,再或者传达命令的人更靠谱一些,那么Scott完全有可能像他计划地那样安全回到大本营。可以说,他错误的用人选择,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资源决定成败
Scott团队的死因一般被归为饥饿。虽然他们的船队携带了大量资源,但真正投入到南极探险上的资源其实严重不足。参与最后冲刺的5名队员,全部由于饥饿无法抵抗严寒而导致死亡。坚持到最后的三个人,也倒在了距离食物储藏点只有11英里的地方。而这个距离,是一个饱腹状态的人一天就能完成的行走距离。
Amundson的资源虽然在成本上低于Scott,但是更适合极地条件。除了前面提到的狗和雪橇外,滑雪板、爱斯基摩人的防雪盲的眼罩、狼皮大衣等,都与探险环境更匹配。
最后冲刺的同样是5个人,Amundson的团队准备了15吨食物,分别在南纬80度、80.3度和82度设置了食物储藏点。而Scott团队仅仅准备了不到1吨的食物,只在南纬79.3度设置了食物储藏点。如果他们也能像Amundson团队一样,哪怕把储藏点放在距离南极最远的南纬80度,也能安全回到大本营。
持有这种观点的认为,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mundson使用的是与环境完全匹配的,并且是经过时间验证的可靠的装备。而Scott团队使用的装备和资源配置,都不适合南极恶劣的环境。事实证明,Scott团队被冻死就与资源强相关,尤其是食物不足。
BBC在2006做了一次重现(Re-Enactment),完全按照当时的食物、装备试图重走两人的探险路线。英国团队又一次失败了,队员们给出的理由就是食物严重不足。所以这次重现从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这个观点的价值。
复杂性决定成败
也有观点认为系统复杂性决定了探险的成败。Scott团队的工种非常多,有科学家、工程师、不同类型的军种代表。依赖的设备也很复杂,冲击南极的计划也很复杂,甚至接应的计划都很复杂。这种复杂性之下一环套一环,任何一个强依赖失败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比如Scott的南极冲刺采用了像火箭发射一样的多级策略,先将16人送到第一个补给站,而后再选择其中12人到达第二级补给站,再然后是8人,最后选择5人冲刺。
在整个过程中,谁来接应、每个人应该吃多少食物、给其他人留下多少食物、在哪里接应冲刺队员,接应是为了早点发布到达南极的消息,还是把人安全带回来,这些目标和决策原则都因为计划和沟通过于复杂,导致计划与沟通的记录缺失,以至于很多年后历史学家还在研究到底是谁掉了链子。
另外一个直接的后果是,这种接力模式导致他们存储在补给站的煤油被开罐使用后,因为没有密封好而挥发了,食物不能得到充分的加热。Scott也在自己的日记里提到他们的食物和煤油不够用了。
对比之下,Amundson团队的计划就简单很多。一行五人出发,自行回来。路上风险点的数量少,Amundson真正关注的点就比较充分。所以这种观点认为,Amundson选择了更加简单的计划,那么最终失败的概率就会小一点。
思考题
在你看来,哪个原因才是真正具有决定性的呢?欢迎把你的思考和想法分享出来。
最后也有一个小提示。这节课我分享了Scott和Amundson的南极探险故事,以及后人的观点。故事本身非常长,我只能介绍一些背景,还是很期望你能抓紧时间阅读一些资料,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效果。
另外,关于南极探险的故事背景,我的抖音号“郭东白”里有一些补充内容。期望你在进入下节课之前学习一下。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你提出来,我可以及时解答。这样才能帮助形成更完整的思考,也让我们形成有效的思维碰撞。
标签:52,团队,架构,南极,探险,郭东白,雪橇,Scott,Amundson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ongxianjin/p/17012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