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系统中,单个进程描述符或单个TCP连接的最大数量限制并不直接等同于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实际上,服务器实现百万级并发的能力是通过多种技术和策略来实现的。
TCP连接数量并非严格受限于端口数量(即65535个)。每个TCP连接由五元组(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协议)唯一确定。因此,同一端口可以支持多个连接,只要这些连接的源IP或源端口不同。
通过不同的源IP和源端口组合,服务器可以支持远超65535个并发连接。
使用负载均衡器将大量的并发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上,这样每台服务器只处理部分请求,从而减轻单台服务器的压力。
随着并发量的增加,可以动态地增加更多的服务器来应对,实现水平扩展。
在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进程,每个进程处理部分请求。Linux系统支持通过fork()等系统调用创建新进程。
每个进程内可以创建多个线程,线程间共享进程资源,但线程切换开销较小,适合处理高并发场景。
协程是一种轻量级的线程,可以在一个线程内并发执行多个协程,进一步减少上下文切换的开销。
采用异步I/O模型,如epoll(Linux特有)或kqueue(BSD特有),这些机制允许服务器在等待I/O操作完成时继续执行其他任务,从而提高并发处理能力。
非阻塞I/O允许服务器在等待I/O操作完成时立即返回,而不是阻塞等待,这样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提高响应速度。
通过修改系统参数(如/etc/security/limits.conf中的nofile)来增加进程可打开的文件描述符数量,从而支持更多的并发连接。
调整TCP相关的系统参数(如net.ipv4.tcp_mem、net.ipv4.tcp_wmem、net.ipv4.tcp_rmem等),以优化TCP连接的性能和并发能力。
将大型应用拆分为多个小型、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负责处理特定的业务逻辑。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对于数据库层面,采用分库分表策略来分散读写压力,提高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
使用缓存技术(如Redis、Memcached)来存储热点数据,减少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将耗时较长的操作(如文件读写、数据库查询等)异步化处理,避免阻塞主线程,提高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服务器实现百万级并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端口数量来实现的,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策略来优化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
标签:端口,TCP,并发,描述符,线程,服务器,65535,连接 From: https://blog.csdn.net/ly_7956/article/details/14039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