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锁机制
MySQL锁类型
共享锁、排他锁
共享锁:又叫做读锁,当用户要进行数据的读取时,对数据加上共享锁。共享锁就是让多个线程同时获取一个锁。
排他锁:又叫做写锁,当用户要进行数据的写入时,对数据加上排他锁。排它锁也称作独占锁,一个锁在某一时刻只能被一个线程占有,其它线程必须等待锁被释放之后才可能获取到锁。排他锁只可以加一个,他和其他的排他锁,共享锁都相斥。
总结:
1)读锁(共享锁S)会阻塞写 (排他锁X),但是不会堵塞读 (S)。而写锁则会把读 (S) 和写 (X) 都堵塞。
2)对于InnoDB 在 RR(MySQL默认隔离级别)而言,对于 update、delete 和 insert 语句, 会自动给涉及数据集加排它锁(X);对于普通 select 语句,innodb 不会加任何锁。如果想在 select 操作的时候加上 S 锁 或者 X 锁,需要我们手动加锁。
-- 加共享锁(S)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 lock in share mode
-- 加排它锁(X)
select * from table_name where ... for update
3)用 select … in share mode 获得共享锁,主要用在需要数据依存关系时来确认某行记录是否存在,并确保没有人对这个记录进行 update 或者 delete 操作。但是如果当前事务也需要对该记录进行更新操作,则有可能造成死锁,对于锁定行记录后需要进行更新操作的应用,应该使用 select … for update 方式获得排他锁。
行级锁、表级锁、页级锁
行级锁:行级锁是Mysql中锁定粒度最细的一种锁,表示只针对当前操作的行进行加锁。行级锁能大大减少数据库操作的冲突。其加锁粒度最小,但加锁的开销也最大。行级锁分为共享锁和排他锁。
特点:开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最小,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低,并发度也最高。InnoDB是基于索引来完成行锁,例: select * from tab_with_index where id = 1 for update,for update可以根据条件来完成行锁锁定,并且id是有索引键的列,如果id不是索引键那么InnoDB将完成表锁。
表级锁:表级锁是MySQL中锁定粒度最大的一种锁,表示对当前操作的整张表加锁,它实现简单,资源消耗较少,被大部分MySQL引擎支持。最常使用的MYISAM与INNODB都支持表级锁定。表级锁定分为表共享读锁(共享锁)与表独占写锁(排他锁)。
特点:开销小,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大,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高,并发度最低。
页级锁:页级锁是MySQL中锁定粒度介于行级锁和表级锁中间的一种锁。表级锁速度快,但冲突多,行级冲突少,但速度慢。所以取了折中的页级,一次锁定相邻的一组记录。使用页级锁定的主要是BerkeleyDB存储引擎。
特点:开销和加锁时间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一般。
总结:
1)三种锁对比
表级锁:开销小,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大,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高,并发度最低。
行级锁:开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最小,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低,并发度也最高。
页面锁:开销和加锁时间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一般。
2)InnoDB中的行锁的实现依赖于索引,一旦某个加锁操作没有使用到索引,那么该锁就会退化为表锁。
3)在MyISAM存储引擎下,当执行SELECT查询语句时,如果同时有其他进程对表进行写操作(例如UPDATE或DELETE),则MySQL会对整个表进行锁定,这被称为表级锁定。这意味着其他的读请求必须等待写锁释放才能继续执行。因此,在高并发环境中,MyISAM存储引擎下的SELECT查询可能会面临锁表问题,从而导致性能下降和响应时间延长。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使用InnoDB存储引擎,它支持行级锁定,可以避免表级锁定的问题,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4)不同的存储引擎
MyISAM存储引擎,它只支持表锁,并发写的时候,性能差。
InnoDB存储引擎,即支持表锁,也支持行锁,默认为行级锁。
BDB存储引擎,它支持表锁和页锁。
乐观锁、悲观锁
乐观锁:乐观锁认为一个用户读数据的时候,别人不会去写自己所读的数据;悲观锁就刚好相反,觉得自己读数据库的时候,别人可能刚好在写自己刚读的数据,其实就是持一种比较保守的态度;时间戳就是不加锁,通过时间戳来控制并发出现的问题(每行记录都标记了最后修改和读取它的事务的timestamp。当事务的timestamp小于记录的timestamp时(不能读到”未来的”数据),需要回滚后重新执行)。一般会使用版本号机制或CAS算法实现。乐观锁适用于读多写少,核心SQL:
update table set x=x+1, version=version+1 where id=#{id} and version=#{version};
悲观锁:悲观锁就是在读取数据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修改自己读取的数据,就会先对自己读取的数据加锁,只有自己把数据读完了,才允许别人修改那部分数据,或者反过来说,就是自己修改某条数据的时候,不允许别人读取该数据,只有等自己的整个事务提交了,才释放自己加上的锁,才允许其他用户访问那部分数据。悲观锁适用于写多读少,核心SQL:
select status from t_goods where id=1 for update;
总结:
悲观锁优点:悲观锁利用数据库中的锁机制来实现数据变化的顺序执行,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缺点:一个事务用悲观锁对数据加锁之后,其他事务将不能对加锁的数据进行除了查询以外的所有操作,如果该事务执行时间很长,那么其他事务将一直等待,那势必影响我们系统的吞吐量。
乐观锁优点:乐观锁不在数据库上加锁,任何事务都可以对数据进行操作,在更新时才进行校验,这样就避免了悲观锁造成的吞吐量下降的劣势。
缺点:乐观锁因为是通过我们人为实现的,它仅仅适用于我们自己业务中,如果有外来事务插入,那么就可能发生错误。
悲观锁:因为悲观锁会影响系统吞吐的性能,所以适合应用在写为居多的场景下。
乐观锁:因为乐观锁就是为了避免悲观锁的弊端出现的,所以适合应用在读为居多的场景下。
意向锁、插入意向锁
意向锁:是一种不与行级锁冲突的表级锁。未来的某个时刻,事务可能要加共享或者排它锁时,先提前声明一个意向。InnoDB是支持表锁和行锁共存的,如果一个事务A获取到某一行的排他锁,并未提交,这时候事务B请求获取同一个表的表共享锁。因为共享锁和排他锁是互斥的,因此事务B想对这个表加共享锁时,需要保证没有其他事务持有这个表的表排他锁,同时还要保证没有其他事务持有表中任意一行的排他锁。然后问题来了,你要保证没有其他事务持有表中任意一行的排他锁的话,去遍历每一行?这样显然是一个效率很差的做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nnoDb的设计大叔提出了意向锁。
意向锁分为两类:
意向共享锁:简称IS锁,当事务准备在某些记录上加S锁时,需要现在表级别加一个IS锁。
意向排他锁:简称IX锁,当事务准备在某条记录上加上X锁时,需要现在表级别加一个IX锁。
比如:
select ... lock in share mode,要给表设置IS锁。
select ... for update,要给表设置IX锁。
意向锁又是如何解决这个效率低的问题呢:
如果一个事务A获取到某一行的排他锁,并未提交,这时候表上就有意向排他锁和这一行的排他锁。这时候事务B想要获取这个表的共享锁,此时因为检测到事务A持有了表的意向排他锁,因此事务A必然持有某些行的排他锁,也就是说事务B对表的加锁请求需要阻塞等待,不再需要去检测表的每一行数据是否存在排他锁啦。意向锁仅仅表明意向的锁,意向锁之间不会互斥,是可以并行的。
插入意向锁:是插入一行记录操作之前设置的一种间隙锁,这个锁释放了一种插入方式的信号。
它解决的问题:多个事务,在同一个索引,同一个范围区间插入记录时,如果插入的位置不冲突,不会阻塞彼此。假设有索引值4、7,几个不同的事务准备插入5、6,每个锁都在获得插入行的独占锁之前用插入意向锁各自锁住了4、7之间的间隙,但是不阻塞对方因为插入行不冲突。
记录锁、间隙锁、临键锁、自增锁
记录锁(Record Lock):是最简单的行锁,仅仅锁住一行。如:SELECT c1 FROM t WHERE c1 = 10 FOR UPDATE,如果C1字段是主键或者是唯一索引的话,这个SQL会加一个记录锁。记录锁永远都是加在索引上的,即使一个表没有索引,InnoDB也会隐式的创建一个索引,并使用这个索引实施记录锁。它会阻塞其他事务对这行记录的插入、更新、删除。
间隙锁(Gap Lock):为了解决幻读问题,InnoDB引入了间隙锁。间隙锁是一种加在两个索引之间的锁,或者加在第一个索引之前,或最后一个索引之后的间隙。它锁住的是一个区间,而不仅仅是这个区间中的每一条数据。
临键锁(Next-key):锁是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组合,它指的是加在某条记录以及这条记录前面间隙上的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临键锁会封锁索引记录本身,以及索引记录之前的区间,即它的锁区间是前开后闭,比如(5,10]。如果一个会话占有了索引记录R的共享/排他锁,其他会话不能立刻在R之前的区间插入新的索引记录。
自增锁:是一种特殊的表级别锁。它是专门针对AUTO_INCREMENT类型的列,对于这种列,如果表中新增数据时就会去持有自增锁。简言之,如果一个事务正在往表中插入记录,所有其他事务的插入必须等待,以便第一个事务插入的行,是连续的主键值。
MySQL锁表操作
锁表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有多个并发请求存取数据,在数据就可能会产生多个事务同时操作同一行数据。如果并发操作不加控制,不加锁的话,就可能写入了不正确的数据,或者导致读取了不正确的数据,破坏了数据的一致性。因此需要考虑加锁。在MySQL中,锁表的原因是一个程序执行了对表的insert、update或者delete操作还未commite时,另一个程序也对同一个表进行相同的操作,则此时会发生资源正忙的异常,也就是锁表。
1、锁表发生在insert、update 、delete中
2、锁表的原理是数据库使用独占式封锁机制,当执行上面的语句时,对表进行锁住,直到发生commite或者回滚或者退出数据库用户。
第一种:A程序执行了对tableA的insert,并还未commite时,B程序也对tableA进行insert则此时会发生资源正忙的异常,就是锁表。
第二种:锁表常发生于并发而不是并行(并行时,一个线程操作数据库时,另一个线程是不能操作数据库的,cpu和io分配原则)。
3、减少锁表的概率:
减少insert 、update 、delete语句执行到commite之间的时间。
批量执行改为单个执行、优化sql自身的非执行速度,如果异常则对事物进行回滚。
4、锁表案例
1)使用update,假设kid是表table的一个索引字段且值不唯一:
如果kid有多个值为12的记录那么:
update table set name=’feie’ where kid=12; #会锁表
如果kid有唯一的值为1的记录那么:
update table set name=’feie’ where kid=1; #不会锁
总结:用索引字段做为条件进行修改时,是否锁表取决于这个索引字段能否确定记录唯一,当索引值对应记录不唯一,会进行锁表,相反则行锁。
2)使用delete,如果有两个delete,kid1与kid2是索引字段
语句1:delete from table where kid1=1 and kid2=2;
语句2:delete from table where kid1=1 and kid2=3;
这样的两个delete是不会锁表的
语句1:delete from table where kid1=1 and kid2=2;
语句2:delete from table where kid1=1;
这样的两个delete会锁表
总结:同一个表,如果进行删除操作时,尽量让删除条件统一,否则会相互影响造成锁表。
alter table锁表分析
常见的一种锁表场景就是有事务操作处于Waiting for table metadata lock状态(比如修改表结构时插入数据)。MySQL在进行alter table等DDL操作时,有时会出现Waiting for table metadata lock的等待场景。一旦alter table的操作停滞在Waiting for table metadata lock状态,后续对该表的任何操作(包括读)都无法进行,因为它们也会在Opening tables的阶段进入到Waiting for table metadata lock的锁等待队列。如果核心表出现了锁等待队列,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场景一:长事务运行,阻塞DDL,继而阻塞所有同表的后续操作
通过show processlist可以看到表上有正在进行的操作(包括读),此时alter table语句无法获取到metadata独占锁,会进行等待。
场景二:为提交事务,阻塞DDL,继而阻塞所有同表的后续操作
通过show processlist看不到表上有任何操作,但实际上存在有未提交的事务,可以在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中查看到。在事务没有完成之前,表上的锁不会释放,alter table同样获取不到metadata的独占锁。处理方法:通过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G, 找到未提交事物的sid,然后kill掉,让其回滚。
场景三:显式事务失败操作获得锁,未释放
通过show processlist看不到表上有任何操作,在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中也没有任何进行中的事务。很可能是因为在一个显式的事务中,对表进行了一个失败的操作(比如查询了一个不存在的字段),这时事务没有开始,但是失败语句获取到的锁依然有效,没有释放。从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current表中可以查到失败的语句。处理方法:通过performance_schema.events_statements_current找到其sid,kill 掉该session,也可以kill掉DDL所在的session。
总之,alter table的语句是很危险的(核心是未提交事务或者长事务导致的),在操作之前要确认对要操作的表没有任何进行中的操作、没有未提交事务、也没有显式事务中的报错语句。如果有alter table的维护任务,在无人监管的时候运行,最好通过lock_wait_timeout设置好超时时间,避免长时间的metedata锁等待。
truncate锁表分析
认识truncate(不和其他语句一起执行时):truncate只作用于表,主要用于删除一张表中的所有数据,其作用与不带任何条件的delete一样,且都不会破坏表结构。但是,truncate不走事务,不会锁表;不会产生日志,不写入日志文件;truncate执行完之后,立马释放磁盘空间。truncate会清空表中的所有行,但表结构及其约束、索引不会被改变,但是会使表和索引所占用的空间会恢复到初始大小。最后一点,它还会重置表的自增值。这样的效果,让我们联想起,它是不是像是把一张表drop之后,又把表重新create了一遍,答案确实如此。
delete简述(有事务支持):删除表全部数据或者部分数据,删除的时候是一行一行删除的,所以删除表全部数据时速度比较慢。语句后面可以用where过滤待删除的行,比较灵活语句执行之后会返回本次删除的行数。
问题产生:表之间数据同步时,逻辑是先truncate再insert重建(清空数据库表重新生成数据)。锁表之后会导致锁库,导致整个系统无法使用。没清空重建完数据库表就开始插入数据,清空没有事务支持。
锁表问题分析:cpu不高很平稳,慢查询正常,但连接数很高。这种很可能是锁表。进去一看processlist果然,那个truncate卡在那里,然后一堆线程在wating for meta data lock...,kill后故障恢复,数据表改由delete清空可正常运行。
原因分析:锁表或数据库繁忙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connection飙升,这是由于连接池的行为,查询无法返回就新开连接重查。严重时可以耗尽connection limit。所以truncate应慎重,它属于ddl,会lock table meta data,甚至可能由锁表升级为锁库。由于经验,删除数据truncate肯定是最快的,并且会回收空间,这是最好的选择。其实不然,经过刷新进程知道,当现象为system lock时,进程会同时出现大量等待。当system lock出现频率比较高时等待就越多,延迟也就越高。system lock为系统锁,整个库的进程都得等待。
系统锁产生原因:truncate为ddl语句,会改变元数据,会lock table meta data,空间直接释放,数据丢失不易找回,该现状会由锁表升级为锁库。影响极其严重。因此,truncate虽然快并且好用,但是在系统层面还是得慎用,特别是使用频次较高的时候。
MySQL解锁操作
杀死进程解锁
-- 锁表解决方法(频繁的操作会让数据库表只读不可修改)
-- 显示完整的进程列表
show full processlist;
-- 查看有是哪些事务占据了表资源(可省略,杀死等待的进程即可)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 杀死进程
kill 436;
-- 参数说明
第一列id,一个标识,你要kill一个语句的时候使用。
第二列user列,显示当前用户,如果不是root,这个命令就只显示你权限范围内的sql语句。
第三列host列,显示这个语句是从哪个ip的哪个端口上发出的,可以用来追踪出问题语句的用户。
第四列db列,显示这个进程目前连接的是哪个数据库。
第五列command列,显示当前连接的执行的命令,一般就是休眠(sleep),查询(query),连接(connect)。
第六列time列,此这个状态持续的时间,单位是秒。
第七列state列,显示使用当前连接的sql语句的状态,很重要的列,注意,state只是语句执行中的某一个状态,一个sql语句,已查询为例,可能需要经过copying to tmp table,Sorting result,Sending data等状态才可以完成。
第八列info列,显示这个sql语句,因为长度有限,所以长的sql语句就显示不全,是一个判断问题语句的重要依据。
锁表引发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发现问题:用户反馈某功能页面报502错误(锁表会导致系统功能无法使用),于是第一时间看服务是否正常,数据库是否正常。在控制台看到数据库CPU飙升,堆积大量未提交事务,部分事务已经阻塞了很长时间,基本定位是数据库层出现问题了。查看阻塞事务列表,发现其中有锁表现象,本想利用控制台直接结束掉阻塞的事务,但控制台账号权限有限,于是通过客户端登录对应账号将锁表事务kill掉,才避免了情况恶化。
解决问题:
1)首先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重启MySQL。注意:这样操作有数据丢失的风险。
2)查看哪些表正在被使用,重点排查筛选出来的数据库表
show open tables where in_use > 0;
3)查看正在运行的进程,该命令只显示当前用户正在运行的进程,当然,如果是root用户是能看到所有的。
show processlist;
杀死进程
kill 1009;
4)下面是一些更加准确的定位方式
-- 查看当前运行的所有事务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TRX;
-- 查看当前出现的锁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LOCKs;
-- 查询锁等待的对应关系
SELECT * FROM information_schema.INNODB_LOCK_waits;
如何杀死特定用户的所有MySQL进程
要杀死特定用户的所有进程,请使用CONCAT创建包含线程和语句列表的文件,在本例中,我们以root用户身份输入。要指定另一个用户,请将root替换为所需的用户名。
SELECT CONCAT('KILL ',id,';') FROM information_schema.processlist WHERE user='root' INTO OUTFILE '/tmp/process_list.txt';
此查询创建了一个process_list.txt的文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编辑名字,打开文件并检查它们是否是你想要杀死的进程,准备好后,输入下面命令执行:
SOURCE /tmp/process_list.txt;
你可以向查询添加条件以缩小输出文件中的进程列表。例如,将time > 1000添加到命令中,只包含时间值大于1000的进程。
SELECT CONCAT('KILL ',id,';') FROM information_schema.processlist WHERE user='root' and time>1000 INTO OUTFILE '/tmp/process_list.txt';
show processlist命令
show processlist命令通过查看mysql的官网,可以发现,其主要是查询数据库中哪些线程正在执行,针对比较慢的线程(time的数值比较大的线程)我们可以将其kill掉。此外,show full processlist返回的结果是实时变化的。有三种方式可以执行show processlist,可以通过命令行、SQL语句、Navicat客户端等。
show processlist参数:
id:ID标识,要kill一个语句的时候很有用(kill id)
use:当前连接用户
host:显示这个连接从哪个ip的哪个端口上发出
db:数据库名
command:连接状态,一般是休眠(sleep),查询(query),连接(connect)
time:连接持续时间,单位是秒
state:显示当前sql语句的状态
info:显示这个sql语句
state状态说明:
官网:https://dev.mysql.com/doc/refman/8.0/en/general-thread-states.html
Checking table:正在检查数据表(这是自动的)。
Closing tables:正在将表中修改的数据刷新到磁盘中,同时正在关闭已经用完的表。这是一个很快的操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应该确认磁盘空间是否已经满了或者磁盘是否正处于重负中。
Connect Out:复制从服务器正在连接主服务器。
Copying to tmp table on disk:由于临时结果集大于tmp_table_size,正在将临时表从内存存储转为磁盘存储以此节省内存。
Creating tmp table:正在创建临时表以存放部分查询结果。
deleting from main table:服务器正在执行多表删除中的第一部分,刚删除第一个表。
deleting from reference tables:服务器正在执行多表删除中的第二部分,正在删除其他表的记录。
Flushing tables:正在执行FLUSH TABLES,等待其他线程关闭数据表。
Killed:发送了一个kill请求给某线程,那么这个线程将会检查kill标志位,同时会放弃下一个kill请求。MySQL会在每次的主循环中检查kill标志位,不过有些情况下该线程可能会过一小段才能死掉。如果该线程程被其他线程锁住了,那么kill请求会在锁释放时马上生效。
Locked:被其他查询锁住了。
Sending data:正在处理SELECT查询的记录,同时正在把结果发送给客户端。
Sorting for group:正在为GROUP BY做排序。
Sorting for order:正在为ORDER BY做排序。
Opening tables:这个过程应该会很快,除非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例如,在执ALTER TABLE或LOCK TABLE语句行完以前,数据表无法被其他线程打开。正尝试打开一个表。
Removing duplicates:正在执行一个SELECT DISTINCT方式的查询,但是MySQL无法在前一个阶段优化掉那些重复的记录。因此,MySQL需要再次去掉重复的记录,然后再把结果发送给客户端。
Reopen table:获得了对一个表的锁,但是必须在表结构修改之后才能获得这个锁。已经释放锁,关闭数据表,正尝试重新打开数据表。
Repair by sorting:修复指令正在排序以创建索引。
Repair with keycache:修复指令正在利用索引缓存一个一个地创建新索引。它会比Repair by sorting慢些。
Searching rows for update:正在讲符合条件的记录找出来以备更新。它必须在UPDATE要修改相关的记录之前就完成了。
Sleeping:正在等待客户端发送新请求。
System lock:正在等待取得一个外部的系统锁。如果当前没有运行多个mysqld服务器同时请求同一个表,那么可以通过增加–skip-external-locking参数来禁止外部系统锁。
Upgrading lock:INSERT DELAYED正在尝试取得一个锁表以插入新记录。
Updating:正在搜索匹配的记录,并且修改它们。
User Lock:正在等待GET_LOCK()。
Waiting for tables:该线程得到通知,数据表结构已经被修改了,需要重新打开数据表以取得新的结构。然后,为了能的重新打开数据表,必须等到所有其他线程关闭这个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产生这个通知:FLUSH TABLES tbl_name, ALTER TABLE, RENAME TABLE, REPAIR TABLE, ANALYZE TABLE,或OPTIMIZE TABLE。
waiting for handler insert:INSERT DELAYED已经处理完了所有待处理的插入操作,正在等待新的请求。
注意:进入mysql/bin目录下输入mysqladmin processlist也可以查看正在执行线程。如果有SUPER权限,则可以看到全部的线程,否则,只能看到自己发起的线程(这是指,当前对应的MySQL帐户运行的线程)。show processlist只列出前100条,如果想全列出则使用show full processlist。
show status命令
show status命令,查看数据库使用状态,参数含义如下:
Aborted_clients:由于客户没有正确关闭连接已经死掉,已经放弃的连接数量;
Aborted_connects:尝试已经失败的MySQL服务器的连接的次数;
Connections:试图连接MySQL服务器的次数;
Created_tmp_tables:当执行语句时,已经被创造了的隐含临时表的数量;
Delayed_insert_threads:正在使用的延迟插入处理器线程的数量;
Delayed_writes:用INSERT DELAYED写入的行数;
Delayed_errors:用INSERT DELAYED写入的发生某些错误(可能重复键值)的行数;
Flush_commands:执行FLUSH命令的次数;
Handler_delete:请求从一张表中删除行的次数;
Handler_read_first:请求读入表中第一行的次数;
Handler_read_key:请求数字基于键读行;
Handler_read_next:请求读入基于一个键的一行的次数;
Handler_read_rnd:请求读入基于一个固定位置的一行的次数;
Handler_update:请求更新表中一行的次数;
Handler_write:请求向表中插入一行的次数;
Key_blocks_used:用于关键字缓存的块的数量;
Key_reads:请求从缓存读入一个键值的次数;
Key_write_requests:从磁盘物理读入一个键值的次数;
Key_writes:请求将一个关键字块写入缓存次数;
Max_used_connections:将一个键值块物理写入磁盘的次数;
Not_flushed_key_blocks:同时使用的连接的最大数目;
Not_flushed_delayed_rows:在INSERT DELAY队列中等待写入的行的数量;
Open_tables:打开表的数量;
Open_files:打开文件的数量;
Open_streams:打开流的数量(主要用于日志记载);
Opened_tables:已经打开的表的数量;
Questions:发往服务器的查询的数量;
Slow_queries:要花超过long_query_time时间的查询数量;
Threads_connected:当前打开的连接的数量;
Threads_running:不在睡眠的线程数量;
Uptime:服务器工作了多少秒;
MySQL加锁操作
并发情况下,如何做到安全的修改同一行数据
要安全的修改同一行数据,就要保证一个线程在修改时其它线程无法更新这行记录。其实一般有悲观锁和乐观锁两种思想。
1)悲观锁思想:当前线程要进来修改数据时,别的线程都得拒之门外。比如,可以使用select...for update,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jay’ for update;以上这条sql语句会锁定User表中所有符合检索条件name=‘jay’的记录。本次事务提交之前,别的线程都无法修改这些记录。
2)乐观锁思想:就是有线程过来,先放过去修改,如果看到别的线程没修改过,就可以修改成功,如果别的线程修改过,就修改失败或者重试。实现方式:乐观锁一般会使用版本号机制或CAS算法实现。
3)分布式锁思想:数据库分布式锁、Redis分布式锁、Zookeeper分布式锁
InnoDB三种行锁的算法
MySQL上的行级锁是通过给索引上的索引项加锁来实现,只有通过索引条件检索数据,InnoDB才使用行级锁,否则,InnoDB将使用表锁。同时,当两条不同行的记录使用了相同的索引键时,也是会发生锁冲突的。比如这条SQL:select * from t where id = 666 for update。可以根据条件来完成行锁锁定,并且id是有索引键的列,如果id不是索引键那么InnoDB将实行表锁。
InnoDB行锁的3种算法:
Record Lock:单个索引记录上的锁。
Gap Lock:间隙锁,锁定一个范围,但不包含记录本身。
Next-Key Lock:它等于Gap Lock + Record Lock,锁定一个范围,并且锁定记录本身。
如果查询条件的是唯一索引或者主键时,Next-Key Lock会降为Record Lock。如果是普通索引,将对下一个键值加上gap lock,其实就是对下一个键值的范围为加锁。gap lock间隙锁,就是为了解决幻读问题而设计出来的。间隙锁是RR隔离级别的,如果你想关闭间隙锁,你可以修改隔离级别。也可以修改这个数据库参数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为1。
一条SQL是如何加锁的
1)查询条件是主键,RC隔离级别
在RC(读已提交)的隔离级别下,对查询条件是主键id的场景,会加一个排他锁(X锁),或者说加一个X型的记录锁。
2)查询条件是唯一索引,RC隔离级别
id是唯一索引,name是主键的场景下,我们给定SQL:delete from t2 where id = 6。在RC隔离级别下,该SQL需要加两个X锁,一个对应于id唯一索引上的id = 6的记录,另一把锁对应于聚簇索引上的[name=’b’,id=6]的记录。
为什么主键索引上的记录也要加锁呢?
如果并发的一个SQL,是通过主键索引来更新:update t2 set id = 666 where name = 'b';此时,如果delete语句没有将主键索引上的记录加锁,那么并发的update就会感知不到delete语句的存在,违背了同一记录上的更新/删除需要串行执行的约束。
3)查询条件是普通索引,RC隔离级别
若id列是普通索引,那么对应的所有满足SQL查询条件的记录,都会加上锁。同时,这些记录对应主键索引,也会上锁。
4)查询条件上没有索引,RC隔离级别
若id列上没有索引,MySQL会走聚簇索引进行全表扫描过滤。每条记录都会加上X锁。但是,为了效率考虑,MySQL在这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扫描过程中,若记录不满足过滤条件,会进行解锁操作。同时优化违背了2PL原则。
5)查询条件是主键,RR隔离级别
给定SQL:delete from t1 where id = 6,如果id是主键的话,在RR隔离级别下,跟RC隔离级别,加锁是一样的,也都是在id = 6这条记录上加上X锁。
6)查询条件是唯一索引,RR隔离级别
给定SQL:delete from t1 where id = 6,如果id是唯一索引的话,在RR隔离级别下,跟RC隔离级别,加锁也是一样的,加了两个X锁,id唯一索引满足条件的记录上一个,对应的主键索引上的记录一个。
7)查询条件是普通索引,RR隔离级别
如果查询条件是普通的二级索引,在RR(可重复读的隔离级别下),除了会加X锁,还会加间隙Gap锁。Gap锁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幻读问题引入的,它是一种加在两个索引之间的锁(如id=10加锁,则下一个15之间会加间隙锁,则添加id=12会等待锁释放)。
8)查询条件上没有索引,RR隔离级别
如果查询条件列没有索引,主键索引的所有记录,都将加上X锁,每条记录间也都加上间隙Gap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任何加锁并发的SQL,都是不能执行的,全表都是锁死的状态。如果表的数据量大,那效率就更低。在这种情况下,MySQL做了一些优化,即semi-consistent read,对于不满足条件的记录,MySQL提前释放锁,同时Gap锁也会释放。而semi-consistent read是如何触发的呢:要么在Read Committed隔离级别下;要么在Repeatable Read隔离级别下,设置了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参数。但是semi-consistent read本身也会带来其他的问题,不建议使用。
9)Serializable隔离级别
在Serializable串行化的隔离级别下,对于写的语句,比如update account set balance= balance-10 where name=‘Jay’,跟RC和RR隔离级别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地方是,在查询语句,如select balance from account where name = ‘Jay’,在RC和RR是不会加锁的,但是在Serializable串行化的隔离级别,即会加锁。
RR隔离级别下的加锁规则
对于RC隔离级别,加的排他锁(X锁),是比较好理解的,哪里更新就锁哪里嘛。但是RR隔离级别,间隙锁是怎么加的呢?对InnoDb的锁来说,面试的时候问的比较多,就是Record lock、Gap lock、Next-key lock。接下来我们来学习,RR隔离级别,到底一个锁是怎么加上去的。首先MySQL的版本,是5.x 系列 <=5.7.24,8.0 系列 <=8.0.13。加锁规则一共包括:两个原则、两个优化和一个bug:
原则1:加锁的基本单位都是next-key lock。next-key lock(临键锁)是前开后闭区间。
原则2:查找过程中访问到的对象才会加锁。
优化1:索引上的等值查询,给唯一索引加锁的时候,next-key lock退化为行锁(Record lock)。
优化2:索引上的等值查询,向右遍历时且最后一个值不满足等值条件的时候,next-key lock退化为间隙锁(Gap lock)。
一个bug: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查询会访问到不满足条件的第一个值为止。
参考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MzU5Mzk1NQ==&mid=2247506461&idx=1&sn=ff71cb615ecea4df64b8d42701a05243&source=41#wechat_redirect
如何查看事务加锁情况
使用infomation_schema数据库中的表获取锁信息
infomation_schema数据库中,有几个表跟锁紧密关联的:
1)INNODB_TRX:该表存储了InnoDB当前正在执行的事务信息,包括事务id、事务状态(比如事务是在运行还是在等待获取某个所)等。我们一般关注这几个参数:
trx_tables_locked:该事务当前加了多少个表级锁。
trx_rows_locked:表示当前加了多少个行级锁。
trx_lock_structs:表示该事务生成了多少个内存中的锁结构。
2)INNODB_LOCKS:该表记录了一些锁信息,包括两个方面:
1、如果一个事务想要获取某个锁,但未获取到,则记录该锁信息。
2、如果一个事务获取到了某个锁,但是这个锁阻塞了别的事务,则记录该锁信息。
3)INNODB_LOCK_WAITS:表明每个阻塞的事务是因为获取不到哪个事务持有的锁而阻塞。
requesting_trx_id:表示因为获取不到锁而被阻塞的事务的事务id
blocking_trx_id:表示因为获取到别的事务需要的锁而导致其被阻塞的事务Id。
如何查看一个SQL加了什么锁:执行完原生SQL,再执行SELECT * FROM performance_schema.data_lock。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INNODB_LOCKS和INNODB_LOCK_WAITS在MySQL 8.0已被移除,其实就是不鼓励我们用这两个表来获取表信息。而我们还可以用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获取当前系统各个事务的加锁信息。在看死锁日志的时候,我们一般先把这个变量innodb_status_output_locks打开,它是MySQL 5.6.16 引入的:set global innodb_status_output_locks=on。
日志关键词:
lock_mode X locks gap before rec 表示X型的gap锁。
lock_mode X locks rec but not gap 表示X型的记录锁(Record Lock)。
lock mode X 一般表示X型临键锁(next-key锁)。
锁日志一般关注点是以下几个地方:
-- 表示它在等这个锁
TRX HAS BEEN WAITING 7 SEC FOR THIS LOCK TO BE GRANTED
-- 表示一个锁结构,这个锁结构的Space ID是267,page number是4,n_bits属性为80,对应的索引是c,这个锁结构中存放的锁类型是X型的插入意向Gap锁。
RECORD LOCKS space id 267 page no 4 n bits 80 index c of table `test2`.`t5` trx id 1644853 lock_mode X locks gap before rec insert intention waiting
-- 对应加锁记录的详细信息,8000000a代表的值就是10,a的16进制是10。
0: len 4; hex 8000000a; asc ;;
-- 表示一个插入意向表锁
TABLE LOCK table `test2`.`t5` trx id 1644853 lock mode IX
这个日志例子,其实理解起来,就是事务A持有了索引c的间隙锁(~,10),而事务B想获得这个gap锁,而获取不到,就一直在等待这个插入意向锁。
如何排查死锁问题
死锁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在同一资源上相互占用,并请求锁定对方的资源,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现象。
如何防止死锁?
1)尽量约定固定的顺序访问表,因为交叉访问更容易造成事务等待回路。
2)尽量避免大事务,建议拆成多个小事务。因为大事务占用的锁资源越多,越容易出现死锁。
3)降低数据库隔离级别,比如RR降低为RC,因为RR隔离级别,存在GAP锁,死锁概率大很多。
4)死锁与索引是密不可分的,合理优化你的索引,死锁概率降低。
5)如果业务处理不好可以用分布式事务锁或者使用乐观锁。
如何排查死锁问题?
1)查看最近一次死锁日志,命令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2)找出死锁Sql,找到关键词TRANSACTION
3)分析sql加锁情况,查看正在执行的SQL
4)模拟死锁案发
5)分析死锁日志
6)分析死锁结果,看SQL持有什么锁,又在等待什么锁
标签:事务,加锁,记录,索引,线程,MySQL,机制,id
From: https://www.cnblogs.com/xdzy/p/17833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