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库 >MySQL事务实现原理

MySQL事务实现原理

时间:2023-04-19 12:11:38浏览次数:46  
标签:事务 log undo InnoDB MySQL 原理 操作 redo

事务是什么?

首先思考一个问题,事务是什么?以下是事务的相关解释
MySQL中的事务是一种用于确保数据库操作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机制。事务处理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性,通常被称为ACID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原子性是指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不完成。事务中的操作不可分割,如果其中一个操作失败,整个事务都会回滚。这意味着事务的所有操作要么一起提交,要么一起取消。

一致性(Consistency):一致性是指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转换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换句话说,事务应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得到维护。例如,如果有一个完整性约束要求一个账户的余额不能为负数,那么在事务执行之后,这个约束仍然应该得到满足。

隔离性(Isolation):隔离性是指在并发环境中,一个事务的执行不应受到其他事务的干扰。事务在执行过程中所做的修改对其他事务来说是不可见的,直到该事务成功提交。隔离性的实现可以通过多种隔离级别来实现,包括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和串行化(Serializable)。

持久性(Durability):持久性是指事务一旦提交,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将会永久保存。即使在系统故障或重启的情况下,已提交的事务对数据库的更改也不会丢失。

总之,MySQL事务的特性(ACID特性)旨在确保数据库操作的安全、可靠和一致。通过使用事务,我们可以保证数据库始终处于一致性状态,避免因并发访问和系统故障导致的数据损坏。

要实现MYSQL的事务,我们先得熟悉以下概念

redo log的实现原理,以及使用场景

MySQL的redo log(重做日志)是一种用于确保事务的持久性和恢复能力的日志记录机制。它是InnoDB存储引擎的一个重要组件。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redo log的底层原理和使用场景。

底层原理:

当一个事务开始执行时,InnoDB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事务ID。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和删除)都会在内存中的缓冲池(buffer pool)进行。
同时,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也会被记录到redo log buffer(重做日志缓冲区)中。这些记录包含了足够的信息,可以在需要时重新执行(重做)这些操作。
当事务提交时,InnoDB会将redo log buffer中的记录写入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也称为重做日志文件或重做日志磁盘)中。这个过程叫做flush(刷新)。
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是循环使用的,当一个redo log文件被写满后,InnoDB会从头开始写入下一个redo log文件。

使用场景:

崩溃恢复(Crash Recovery):在数据库系统崩溃时,内存中的缓冲池可能包含未写入磁盘的数据。这时,MySQL可以利用redo log文件重新执行(重做)这些修改操作,确保数据的持久性。这个过程称为崩溃恢复。

缓冲池写入优化:通过使用redo log,InnoDB可以在事务提交时先将日志记录写入磁盘,而不是立即将缓冲池中的数据写入磁盘。这样,InnoDB可以在稍后合适的时间批量写入磁盘,从而提高I/O性能。

备份与恢复:在某些场景下,如基于物理备份的增量备份,可以利用redo log记录在备份时段内的数据变更,从而在恢复时重放这些变更,实现数据的一致性恢复。

总之,MySQL的redo log是InnoDB存储引擎的一个关键组件,它通过记录数据修改操作,确保在系统崩溃时可以恢复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优化缓冲池的写入性能。

undo log的实现原理,以及使用场景

MySQL的undo log(回滚日志)是InnoDB存储引擎用于实现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和事务回滚的一种日志记录机制。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undo log的底层原理和使用场景。

底层原理:

当一个事务开始执行时,InnoDB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事务ID。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和删除)都会在内存中的缓冲池(buffer pool)进行。同时,对于每个数据修改操作,InnoDB会将修改前的数据版本记录到undo log中。

Undo log以段(segment)的形式存储在InnoDB的系统表空间(system tablespace)中,每个事务都有一个或多个专用的undo log段。

如果事务执行失败,或者需要执行ROLLBACK操作,InnoDB可以利用undo log中的记录来还原数据的原始状态。即执行数据回滚。

当事务提交后,如果没有其他事务需要访问这些旧版本数据,InnoDB会在适当的时候回收和重用这些undo log空间。

使用场景:

事务回滚:在执行事务过程中,如果遇到错误或者用户主动执行ROLLBACK操作,InnoDB可以利用undo log回滚事务中的数据修改操作,还原数据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在InnoDB中,undo log被用于实现MVCC,它允许不同事务访问数据的不同快照版本。当一个事务需要读取数据时,InnoDB可以通过undo log生成一个适当的数据版本,从而确保每个事务看到的数据是一致的。这样可以在不加锁的情况下实现并发事务的隔离性。

快照读(consistent read):当执行一致性读操作时,InnoDB会利用undo log生成数据的某个历史版本,这样就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事务的情况下获得数据的稳定快照。

总之,MySQL的undo log是InnoDB存储引擎的一个关键组件,它通过记录数据修改前的旧版本,实现了事务回滚和多版本并发控制,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

MVCC的实现原理,以及使用场景

MySQL中的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是一种用于实现事务隔离性的机制。MVCC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而无需加锁。在InnoDB存储引擎中,MVCC通过使用undo log(回滚日志)实现。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MVCC的底层原理和使用场景。

底层原理:

当一个事务开始时,它会获得一个唯一的事务ID。该ID用于区分不同的事务。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每当对一行数据进行修改(例如插入、更新或删除)时,InnoDB会在undo log中记录该行数据修改前的版本。同时,InnoDB会为每行数据添加两个额外的隐藏字段:DB_TRX_ID和DB_ROLL_PTR。DB_TRX_ID用于记录最后一次修改该行数据的事务ID,DB_ROLL_PTR指向相应的undo log记录。

当一个事务需要读取一行数据时,InnoDB会根据该事务的ID和DB_TRX_ID进行比较。如果该事务的ID大于DB_TRX_ID(即该事务在修改事务之后开始),InnoDB会检查该行数据是否有对应的undo log记录。如果有,则InnoDB会使用undo log中的记录生成一个适当的历史版本,并返回给事务。这样,事务就可以看到一致性的数据快照,而不受其他并发事务的影响。

使用场景:

事务隔离:MVCC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库,而无需对数据进行加锁。这样,在高并发场景下,事务之间可以独立运行,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

非锁定读操作:在InnoDB存储引擎中,MVCC允许执行非锁定读操作(如SELECT)。这意味着读操作可以在不加锁的情况下进行,减少了锁争用,提高了性能。

快照读(consistent read):当事务需要执行一致性读操作时,InnoDB会利用MVCC机制生成数据的某个历史版本。这样,事务可以看到一个数据的稳定快照,而不受其他事务的影响。

总之,MySQL的MVCC是一种用于实现事务隔离性的机制,它允许多个事务同时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提高了数据库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在InnoDB存储引擎中,MVCC通过使用undo log实现,确保事务能够看到一致性的数据快照。

MYSQL相关的锁技术原理,以及使用场景

MySQL中的锁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全局锁(Global Lock):
    全局锁会锁定整个数据库,通常用于对整个数据库进行备份或者升级操作。使用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命令可以实现全局锁。全局锁的使用场景较少,因为它会影响到所有用户的操作。
  2. 表锁(Table Lock):
    表锁会锁定整个表,使得其他用户无法对该表进行写操作。表锁的使用场景包括:MyISAM存储引擎的读写操作、ALTER TABLE等DDL操作。表锁的优点是简单易用,但在高并发场景下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
  3. 行锁(Row Lock):
    行锁是最细粒度的锁,它只锁定被操作的行。InnoDB存储引擎支持行锁。行锁的使用场景包括:事务中的读写操作。行锁可以有效地减少锁冲突,提高并发性能,但实现起来相对复杂。
  4. 乐观锁(Optimistic Lock):
    乐观锁并不是MySQL本身提供的锁机制,而是一种编程思想。乐观锁假设数据在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冲突,因此在读取数据时不加锁,只在更新数据时检查是否有冲突。乐观锁适用于读多写少的场景,可以通过版本号或者时间戳实现。
  5. 悲观锁(Pessimistic Lock):
    悲观锁与乐观锁相反,它假设数据很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在读取数据时就加锁。悲观锁适用于写多读少的场景。在MySQL中,可以通过SELECT ... FOR UPDATE语句实现悲观锁。
  6. 间隙锁(Gap Lock):
    间隙锁是InnoDB存储引擎特有的一种锁,它锁定的是一个范围,而不是具体的行。间隙锁主要用于防止幻读(Phantom Read)问题。间隙锁的使用场景包括:事务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或串行化(SERIALIZABLE)时的范围查询。
  7. 临键锁(Next-Key Lock):
    临键锁是InnoDB存储引擎的另一种锁,它是行锁和间隙锁的结合。临键锁可以锁定一行数据以及该行数据之前的间隙,从而防止幻读问题。临键锁的使用场景与间隙锁类似,主要用于事务隔离级别为可重复读或串行化时的范围查询。

总结:
MySQL中的锁技术有多种,它们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有各自的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锁机制。

分别从事务的几个特性入手,分析事务实现的原理

原子性

MySQL事务的原子性(Atomicity)是指一个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不执行。如果事务中的某个操作失败,则整个事务需要回滚到开始状态。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事务原子性主要通过undo log(回滚日志)来实现。
实现原理:

  1. 当一个事务开始时,InnoDB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2.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每当对一行数据进行修改(例如插入、更新或删除)时,InnoDB会在undo log中记录该行数据修改前的版本。
  3. 如果事务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或者用户主动发起回滚操作(ROLLBACK),InnoDB会利用undo log中的记录将事务中已执行的操作逐个回滚,还原数据到事务开始之前的状态。
  4. 如果事务执行成功并提交(COMMIT),InnoDB会将事务中的修改操作永久保存到数据库,并释放对应的undo log空间。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银行转账事务,从账户A向账户B转账1000元。这个事务包含两个操作:从账户A扣除1000元,向账户B增加1000元。

  1. 事务开始: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2. 从账户A扣除1000元:InnoDB会记录账户A修改前的余额到undo log中,并在内存的缓冲池中执行扣款操作。
  3. 向账户B增加1000元:InnoDB会记录账户B修改前的余额到undo log中,并在内存的缓冲池中执行存款操作。
  4. 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例如余额不足),InnoDB会利用undo log回滚事务,将账户A和账户B的余额还原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5. 如果操作成功,事务提交:InnoDB会将缓冲池中的修改操作永久保存到数据库,并释放对应的undo log空间。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MySQL事务原子性的实现原理。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回滚,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在InnoDB存储引擎中,这主要是通过undo log实现的。

隔离性

MySQL事务的隔离性(Isolation)是指在并发环境中,事务之间的操作相互隔离,一个事务不会看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事务隔离性主要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和锁机制来实现。
实现原理:

  1. 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InnoDB通过为每个行记录添加两个额外的隐藏字段(创建时间和过期时间,对应事务的ID)来实现MVCC。通过这两个字段,InnoDB可以判断某个行记录在某个事务中是否可见。MVCC允许不同事务读取同一行数据的不同版本,从而避免了读操作的阻塞。
  2. 锁机制:InnoDB支持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和表级锁(table-level locking)。通过锁机制,InnoDB可以防止多个事务同时修改同一行数据。锁类型包括共享锁(S锁,允许多个事务读取同一行数据)和排他锁(X锁,只允许一个事务修改数据)。

在不同的隔离级别下,MySQL使用不同的策略来实现事务隔离性:

  1.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这个级别很少使用,因为可能导致脏读(Dirty Read)等问题。
  2.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到其他事务已提交的数据。这个级别通过MVCC实现,避免了脏读问题,但仍可能出现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 Read)。
  3.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在同一个事务中,对同一行数据的多次读取结果是一致的。这个级别是InnoDB的默认隔离级别。通过MVCC和锁机制,避免了脏读和不可重复读问题,但仍可能出现幻读(Phantom Read)。
  4. 串行化(SERIALIZABLE):事务顺序执行,一个事务必须等待其他事务完成才能开始。这个级别通过行级锁实现,避免了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问题,但并发性能较差。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商品库存表,包含商品ID、库存数量等字段。现在有两个并发执行的事务T1和T2,它们分别执行以下操作:

  1. 事务T1:向商品库存表中插入一条新商品记录(商品ID为1,库存数量为10)。
  2. 事务T2:查询商品库存表中商品ID为1的记录。

为了保证事务隔离性,我们需要确保T2在查询商品库存表时,不会看到T1未提交的插入操作。以下是实现隔离性的方法:

  1. 使用MVCC: a. 当事务T1开始时,InnoDB会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b. 当T1插入新商品记录时,InnoDB会在内存中的缓冲池执行插入操作,并将该操作记录到undo log(用于回滚)。 c. 当事务T2开始时,InnoDB同样会为其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d. 当T2查询商品ID为1的记录时,InnoDB会检查T1的事务ID以及商品库存表中商品ID为1的记录的隐藏版本信息。如果T1尚未提交,那么T2将无法看到商品ID为1的记录。这样就实现了事务隔离性。
  2. 使用锁机制: a. 当事务T1向商品库存表中插入新商品记录时,InnoDB可能会为该记录加上一个行锁。 b. 在T1提交之前,T2无法访问该记录。这样,在T1完成并释放锁后,T2才能查询商品ID为1的记录。这种情况下,事务隔离性得以实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MySQL事务隔离性的底层实现原理。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和锁机制,我们可以确保事务之间的操作相互隔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持久性

MySQL事务的持久性(Durability)是指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对数据的修改将被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即使系统崩溃或发生故障也不会丢失。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事务持久性主要通过redo log(重做日志)来实现。
实现原理:

  1. 当一个事务开始时,InnoDB会为该事务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2. 在事务执行过程中,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例如插入、更新和删除)都会在内存中的缓冲池(buffer pool)进行。同时,所有的数据修改操作也会被记录到redo log buffer(重做日志缓冲区)中。
  3. 当事务提交时,InnoDB会将redo log buffer中的记录写入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中。这个过程叫做flush(刷新)。这样就确保了即使系统崩溃,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仍然包含了事务中所有的修改操作。
  4. 在系统恢复时,InnoDB会根据redo log文件中的记录重做(redo)事务中的所有修改操作,从而确保数据的持久性。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添加新用户的事务,包括以下操作:向用户表中插入一条新的用户记录,向地址表中插入一条新的地址记录。

  1. 事务开始:分配一个唯一的事务ID。
  2. 向用户表插入新记录:InnoDB会在内存的缓冲池中执行插入操作,并将该操作记录到redo log buffer中。
  3. 向地址表插入新记录:InnoDB会在内存的缓冲池中执行插入操作,并将该操作记录到redo log buffer中。
  4. 事务提交:InnoDB将redo log buffer中的记录写入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中。
  5. 如果此时系统崩溃,数据库在恢复时会根据redo log文件中的记录重做事务中的所有修改操作,从而确保数据的持久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MySQL事务持久性的实现原理。通过将事务中的所有修改操作记录到磁盘上的redo log文件,InnoDB确保了即使在系统崩溃的情况下,事务中的修改操作仍然可以恢复,实现了数据的持久性。

一致性

在MySQL中,事务一致性(Consistency)指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都必须保持一致性状态。这意味着事务的执行不能破坏数据库的约束和完整性规则。在InnoDB存储引擎中,事务一致性主要通过ACID属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的实现来保证。
实现原理:

  1.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不执行。这通过undo log(回滚日志)来实现。如果事务执行失败或需要回滚,InnoDB会利用undo log还原数据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2.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之间的操作相互隔离,一个事务不会看到其他事务未提交的数据。这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和锁机制来实现。
  3. 持久性(Durability):一旦事务提交成功,对数据的修改将被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这通过redo log(重做日志)来实现。

通过上述原理,事务一致性得以实现。当事务开始时,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事务中的操作会按照原子性、隔离性和持久性的要求执行,确保事务完成后,数据库仍然处于一致性状态。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个银行转账事务,从账户A向账户B转账1000元。这个事务包含两个操作:从账户A扣除1000元,向账户B增加1000元。要保证事务一致性,我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原子性:转账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账户A扣款成功,账户B收款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如账户A余额不足)。如果转账失败,事务需要回滚,将数据还原到事务开始前的状态。
  2. 隔离性:在转账过程中,其他事务不应该看到中间状态(如仅看到账户A扣款,而未看到账户B收款)。通过MVCC和锁机制,我们可以确保事务之间的操作相互隔离。
  3. 持久性:一旦转账事务成功提交,账户A和账户B的余额修改应永久保存到数据库中。通过redo log,我们可以确保即使系统崩溃,事务的修改仍然可以恢复。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MySQL事务一致性的实现原理。通过确保事务的原子性、隔离性和持久性,我们可以确保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一致性得以维护。

标签:事务,log,undo,InnoDB,MySQL,原理,操作,redo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tqczzz/p/17332896.html

相关文章

  • MySQL InnoDB存储引擎选择B+树作为索引数据结构的原因
    MySQLInnoDB存储引擎选择B+树作为索引数据结构的原因在于其特点与性能。B+树相比红黑树和B树,更适用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磁盘I/O效率:数据库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磁盘上,磁盘I/O操作相对较慢。B+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减少磁盘I/O次数。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
  • MySQL InnoDB存储引擎选择B+树作为索引数据结构的原因
    MySQLInnoDB存储引擎选择B+树作为索引数据结构的原因在于其特点与性能。B+树相比红黑树和B树,更适用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磁盘I/O效率:数据库的数据通常存储在磁盘上,磁盘I/O操作相对较慢。B+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减少磁盘I/O次数。B+树是一种多路平衡查......
  • Mysql-InnoDB深入学习
    MySql——InnoDB学习笔记转载请声明!!!切勿剽窃他人成果。本文如有错误欢迎指正,感激不尽。参考资料见最后一章所有例子均是本人亲自上机后,将代码或结果复制回来的。请勿盗图一、Mysql体系结构和存储引擎1.1MySQL体系结构我们先明白两个概念,数据库和实例。数据库是物理上的操......
  • 云时代,MySQL到ClickHouse数据同步产品对比推荐
    ClickHouse在执行分析查询时的速度优势很好的弥补了MySQL的不足,但是对于很多开发者和DBA来说,如何将MySQL稳定、高效、简单的同步到ClickHouse却很困难。本文对比了NineData、MaterializeMySQL(ClickHouse自带)、Bifrost三款产品,看看他们在同步时的差异。对比结果概述整体上......
  • mysql中对于 GROUP_CONCAT 函数的长度限制处理
    今天才知,原来GROUP_CONCAT函数返回的长度默认是有限制的:mysql>SHOWVARIABLESLIKE"group_concat_max_len";可见,默认是最长不超过1024。 修改mysql的配置参数增加限制:vi/etc/my.cnf[mysqld]group_concat_max_len=1024000 注意,有些文章里说设置成-1也可以,意......
  • 图像识别技术原理和神经网络的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其产生目的是为了让计算机代替人类去处理大量的物理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图像识别技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图像识别技术的过程分为信息的获取、预处理、特征抽取和选择、分类器设计和分类决策。简单分析了图像识别技术的引入、其......
  • mysql表加锁与解锁
    一、加锁表名:test1、加读锁#读锁,锁定之后,无论是当前线程还是其他线程均只能读操作,写操作全部被堵塞,备份时可以用,避免在备份过程中,表被更新LOCKTABLEStestREAD; 2、加写锁#写锁,锁定之后,只有当前线程可以进行读操作和写操作,其他线程读操作和写操作均被堵塞.LOCKTABL......
  • MySQL 时间类型 date、datetime 和 timestamp 的用法与区别
    时间范围datetime和timestamp区别时间范围不一样,TIMESTAMP要小很多,且最大范围为2038-01-1903:14:07.999999,到期也不远了。datetime与时区无关、timestamp与时区有关。对于timestamp,它把客户端插入的时间从当前时区转化为UTC(世界标准时间)进行存储。查询时,将其又转......
  • 技术文档 | OpenSCA技术原理之composer依赖解析
    OpenSCA知识小课堂开课了!今天主要介绍基于composer包管理器的组件成分解析原理。composer介绍composer是PHP的依赖管理工具。开发者受到Node.js的npm及Ruby的bundler启发,composer设计上与两者有诸多相似。composer的依赖管理文件是composer.json。开发者可以在composer.j......
  • 《计算机组成原理》二过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