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AVL树
AVLTree的代码实现连接:
1.AVL树的概念
学习了二叉搜索树之后,我们知道二叉搜索树虽可以缩短查找的效率,但如果数据有序或接近有序二叉搜索树将退化为单支树,查找元素相当于在顺序表中搜索元素,效率低下。因此AVLTree就出现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AVLTree如何解决的呢?——当向二叉搜索树中插入新结点后,如果能保证每个结点的左右子树高度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需要对树中的结点进行调整),即可降低树的高度,从而减少平均搜索长度
AVLTree也可以叫做高度平衡二叉搜索树
AVLTree的特点:
- 所有子树的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
- 所有子树都是AVLTree
- AVLTree如果有n个节点,那么其高度保持在log_2_N,搜索的时间复杂度会保持在O(log_2_N)
注意:
上面-1代表对于3这个节点来说,其左子树高度比右子树大1.
1代表右子树高度比左子树高度大1
0代表左右子树高度平衡
2.AVLTree节点的定义
实现AVLTree有多种办法,这里我们选择引入平衡因子。用于判断该树是否平衡
template<class K, class V>
struct AVLTreeNode
{
AVLTreeNode<K, V>* _left; // 左孩子
AVLTreeNode<K, V>* _right; // 右孩子
AVLTreeNode<K, V>* _parent; // 节点的父亲
int _bf; // 平衡因子
pair<K, V> _kv; // 键值对
AVLTreeNode(pair<K, V>)
:_left(nullptr)
,_right(nullptr)
,_parent(nullptr)
,_bf(0)
_kv(pair)
{}
};
3.AVLTree的插入
AVL树就是在二叉搜索树的基础上引入了平衡因子,因此AVL树也可以看成是二叉搜索树。那么AVL树的插入过程可以分为两步:
- 按照二叉搜索树的规则进行插入
- 调整平衡因子
- 根据平衡因子来判断是否平衡,并进行相应处理。【不平衡要旋转】
下图对平衡因子的调整的三种情况进行了分析:
对第一种情况进行解析:
对第二种情况进行解析:
对第三种情况进行解析:
下面是更新平衡因子的代码实现:
// 更新平衡因子
while (parent) // 可能会更新到根节点
{
// 如果插入的节点是当前parent节点的右孩子
if (cur == parent->_right)
{
parent->_bf++;
}
else
{
parent->_bf--;
}
// 这个时候判断parent的平衡因子的情况是否还要向上调整
if (parent->_bf == 0)
{
// 这个情况说明高度差不变,不需要变化了。
break;
}
else if (parent->_bf == 1 || parent->_bf == -1)
{
// 这种情况就还要向上调整
cur = parent;
parent = parent->_parent;
}
else if (parent->_bf == 2 || parent->_bf == -2)
{
// 这种情况就代表着该parent子树已经不平衡了,要进行旋转处理
}
}
要完成AVLTree的插入,旋转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4.AVLTree的旋转
旋转就是保持树仍然是二叉搜索树的前提下,让它变成平衡二叉搜索树【旋的过程可不是乱旋的】
首先要知道什么情况需要旋转,上面也说了,这里在通过图片复习一下:
就是当树出现高度的不平衡的时候,就需要旋转。
旋转分多种情况的旋转:
4.1左单旋
当节点插入较高的左子树的左侧的时候——左单旋
因此根据上面两个进行左单旋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左单旋的两个重要规律
- subR的左孩子变成parent的右孩子
- parent会成为subR的左孩子
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抽象图来表示左单旋:
可以进行左单旋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上面我们的例子就是当h为0和1的情况。
注意:
在插入前,AVL树是平衡的,新节点插入到60的右子树(注意:此处不是右孩子)中,60右子树增加了一层,导致以30为根的二叉树不平衡,要让30这课树平衡,只能将30子树的高度减少一层,左子树增加一层
即将右子树往上提,这样30转下来,因为30比60大,只能将其放在60的左子树,而如果60有左子树,左子树根的值一定大于30,小于60,只能将其放在30的右子树,旋转完成后,更新节点的平衡因子即可。在旋转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60节点的左孩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要注意左孩子不存在时,是否存在对空指针的解引用
如果左孩子存在,要处理其父亲指针的链接
30可能是根节点,也可能是子树
如果是根节点,旋转完成后,要更新根节点
如果是子树,可能是某个节点的左子树,也可能是右子树【要提前保存下parent的parent,这样才能在此时进行连接】
左单旋的代码实现如下:
//左单旋
void RotateL(Node* parent)
{
Node* subR = parent->_right;
Node* subRL = subR->_left;
// 处理关系的时候还要注意到父亲指针的变化
// 1.先让subR的左孩子变成parent的右孩子,再处理subR左孩子的父亲指针
parent->_right = subRL;
if(subRL) // 防止当h为0时,也就是subRL的左孩子是空的情况
subRL->_parent - parent; // 处理父亲指针
//2.再让parent成为subR的左孩子,并处理parent的父亲指针
subR->_left = parent;
Node* ppNode = parent->_parent; // 防止后面subR链接不到parent->_parent,这里要做个保存
parent->_parent = subR; // 处理父亲指针
//3.subR的父亲指针也需要变化
// 这里会有两种情况
// 1.左单旋之后,subR直接是根节点
if (_root = parent)
{
// 原本parent是根节点,左单旋之后subR变成跟节点
_root = subR;
subR->_parent = nullptr;
}
else //2.parent不是根节点,左单旋完毕之后subR仍然是子树
{
// 这个情况说明原本parent是一个子树,左单旋后subR也是一个子树
// 这个时候就要链接上原本parent的_parent,上面存储起来是ppNode
// 但是这个时候还得判断左单旋之后的subR应该是ppNode的左子树还是右子树
if (ppNode->_left == parent)
{
ppNode->_left = subR;
subR->_parent = ppNode;
}
else
{
// 原来的parent是ppNode的右子树,也就是subR要变成ppNode的右子树
ppNode->_right = subR;
subR->_parent = ppNode;
}
}
// 左单旋之后,还得修改平衡因子,这样才算结束
subR->_bf = parent->_bf = 0;
}
4.2右单旋
当节点插入较高的右子树的右侧的时候——右单旋
因此根据上面两个进行右单旋的例子,我们可以总结出右单旋的两个重要规律
- subR的右孩子变成parent的左孩子
- parent会成为subR右孩子
有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用一个抽象图来表示右单旋: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该抽象图中,h为0或者1的情况。
注意:
在插入前,AVL树是平衡的,新节点插入到30的左子树(注意:此处不是左孩子)中,30左子树增加了一层,导致以60为根的二叉树不平衡,要让60平衡,只能将60左子树的高度减少一层,右子树增加一层
即将左子树往上提,这样60转下来,因为60比30大,只能将其放在30的右子树,而如果30有右子树,右子树根的值一定大于30,小于60,只能将其放在60的左子树,旋转完成后,更新节点的平衡因子即可。在旋转过程中,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30节点的右孩子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要注意右孩子不存在时,是否存在对空指针的解引用
如果右孩子存在,要处理其父亲指针的链接
60可能是根节点,也可能是子树
如果是根节点,旋转完成后,要更新根节点
如果是子树,可能是某个节点的左子树,也可能是右子树【要提前保存下parent的parent,这样才能在此时进行连接】
右单旋的代码实现:
// 右单旋
void RotateR(Node* parent)
{
Node* subR = parent->_left;
Node* subLR = subR->_right;
// 处理节点关系的时候要注意处理其父亲指针的关系
// 1.先让subR的右孩子变成parent的左孩子,再处理subR右孩子的父亲指针
parent->_left = subLR;
if (subLR)
subLR->_parent = parent;// 处理subR右孩子的父亲指针
// 2.再让parent成为subR的右孩子,再处理parent的父亲指针
subR->_right = parent;
Node* ppNode = parent->_parent; // 防止原来的parent是子树,不是根节点
parent->_parent = subR;// 处理parent的父亲指针
// 3.再处理更新后的subR的父亲指针
//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 1.一种是parent原先是根节点,subR代替之后,也会变成根节点
if (_root == parent)
{
_root = subR; // subR代替之后,变成根节点
subR->_parent = nullptr;
}
else //2.parent是原先的一个子树,左单旋完毕之后subR仍然是子树
{
//原来的parent是其父亲的左子树还是右子树
if (parent == ppNode->_left)
{
// subR替代之后,是ppNode的左子树
ppNode->_left = subR;
subR->_parent = ppNode; //处理父亲指针
}
else
{
// sub替代之后,是ppNode的右子树
ppNode->_right = subR;
subR->_parent = ppNode; //处理父亲指针
}
}
//4.处理完毕之后,还要更新平衡因子,这样右单旋才是结束了
subR->_bf == parent->_bf = 0;
}
4.3左右双旋
左右双旋:其实就是先左单旋,在右单旋。
当给较高的左子树插入一个右节点,就要先左单旋,在右单旋
但是这里会有两种情况
这里虽然有两种情况,但是都是进行左右双旋,即先对30进行左单旋,在对90进行右单旋,规律如下:
- 左右双旋完毕后,两种情况下,60都为根。
- 并且60的b给了30的右子树。60的c给了90的左子树 【因为b肯定比60小,30大】【c肯定比60大,比90小】
- 旋转的情况是相同的。两种情况的旋转情况都是一样的
因此左右双旋难得不是旋转,难得是平衡因子的调节。两种情况的平衡因子是不一样的。
并且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对平衡因子特殊处理:
也就是a b c d四个区域都是空的,60节点的插入本身
一共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的平衡因子都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
因此判断是那种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平衡因子调节成为了一个重点
代码实现如下:
这里对parent、subL、subLR的位置给个图片,方便代码理解
// 左右双旋
void RotateLR(Node* parent)
{
Node* subL = parent->_left;
Node* subLR = subL->_right;
int bf = subLR->_bf; // 先记载下来subLR节点的平衡因子,防止被后面的双旋进行干扰
// 左右双旋 【双旋无关节点的插入情况,旋转都是一样的】
RotateL(subL);
Rotatel(parent);
// 旋转之后需要对三种不同情况的平衡因子进行处理
// 这里我们通过前面保存的subRL的平衡因子bf来区分节点是插入b还是c,还是abcd四个区域都为空。
// 这里的a b c d要结合图片理解【博客或者笔记】
if (bf == -1)
{
// 节点插入b区域
// 此时subLR成为了根节点或者是整棵树的其中一颗子树
// parent旋转后的bf == 1, subL的bf == 0
parent->_bf = 1;
subL->_bf = 0;
subLR->_bf = 0;
}
else if (bf == 1)
{
// 节点插入区域c
// 此时subLR成为了根节点或者是整棵树的其中一颗子树
// parent旋转后bf == 0, subL的bf == 1
parent->_bf = 0;
subL->_bf = 1;
subLR->_bf = 0;
}
else // bf == 0
{
// 此时abcd四个区域都为空。
// 旋转之后三个节点的bf都为0
parent->_bf = 0;
subL->_bf = 0;
subLR->_bf = 0;
}
}
4.4右左双旋
左右双旋:其实就是先左单旋,在右单旋。
当给较高的右子树插入一个左节点,就要先右单旋,在左单旋
这里虽然有两种情况,但是都是进行右左双旋,即先对90进行右单旋,在30进行左单旋,规律如下:
- 右左双旋完毕后,两种情况下,60都为根。
- 并且60的b给了30的右子树。60的c给了90的左子树 【因为b肯定比60小,30大】【c肯定比60大,比90小】
- 旋转的情况是相同的。两种情况的旋转情况都是一样的
因此双旋难得不是旋转,难得是平衡因子的调节。两种情况的平衡因子是不一样的。
并且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下,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对平衡因子特殊处理:
一共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的平衡因子都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
因此判断是那种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平衡因子调节成为了一个重点
代码实现如下:
这里对parent、subR、subRL的位置给个图片,方便代码理解
// 右左双旋
void RotateRL(Node* parent)
{
Node* subR = parent->_right;
Node* subRL = subR->_left;
int bf = subRL->_bf; // 防止后面的双旋对subRL的平衡因子进行干扰
// 右左双选的两种情况都是,先右单旋,再左单旋
RotateR(subR);
RotateL(parent);
// 重点是要控制三种情况的平衡因子
// 这里我们通过前面保存的subRL的平衡因子bf来区分节点是插入b还是c,还是abcd四个区域都为空。
// 这里的a b c d要结合图片理解【博客或者笔记】
if (bf == 1)
{
// 节点插入c区域
// 这种情况下,最后subRL成为了根节点或者是其中一个子树
// 此时parent在旋转之后的平衡因子是-1,subR是0
parent->_bf = -1;
subR->_bf = 0;
subRL->_bf = 0;
}
else if (bf == -1)
{
// 节点插入b区域
// 这个情况下,最后subRL成为了根节点或者是其中一个子树
// 此时subR的平衡因子是1,parent是0
parent->_bf = 0;
subR->_bf = 1;
subRL->_bf = 0;
}
else // 此时bf == 0
{
//这种情况是a、b、c、d四个区域都为空。
// 刚好插入的节点构成了引发双旋的条件
parent->_bf = 0;
subR->_bf = 0;
subRL->_bf = 0;
}
}
5.AVLTree的验证
要验证AVLTree,需要验证两个方面:
- 首先是一个二叉搜索树【通过中序遍历,查看是否有序】
- 高度必须要平衡
- 验证是否为一个二叉搜索树——通过中序遍历即可:
// 中序遍历
void _InOrder(Node* root)
{
if (root == nullptr)
return;
_InOrder(root->_left);
cout << root->_kv.first << ": " << root->_kv.second << " " << endl;
_InOrder(root->_right);
}
//cpp中一般实现递归都要通过子函数
// 因为外边调用这个中序遍历接口的时候没办法直接传一个_root进来,_root是私有的
void InOrder()
{
if (_root == nullptr)
{
cout << "该树为空" << endl;
return;
}
_InOrder(_root);
//_InOrder(this->_root); // 等价于上面的
cout << endl;
}
- 验证高度是否平衡:
这里两个方案:
-
树的左右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要<2,就意味着当前树平衡。然后每个左右子树的高度差都 < 2就意味是AVLTree。
-
计算当前根节点的平衡因子,将其与根节点存的平衡因子对比。如果相同,就意味着当前树平衡,如果每个子树的平衡因子都不出错,就意味着是AVLTree
int Height(Node* root)
{
if (root == nullptr)
return 0;
// 记载左右子树的高度
int leftHeight = Height(root->_left);
int rightHeight = Height(root->_right);
//对于当前层数的根节点来说,左右子树大的那个高度+1,才是这棵树的高度
return leftHeight > rightHeight ? leftHeight + 1 : rightHeight + 1;
}
bool _IsBanlanc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ptr)
return true;
// 计算出左右子树的高度
int leftHeight = Height(root->_left);
int rightHeight = Height(root->_right);
// 如果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 < 2 并且 每个左右子树都是满足其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2的话,就是平衡的
return abs(rightHeight - leftHeight) < 2 && _IsBanlance(root->_left) && _IsBanlance(root->_right);
// 也可以通过判断平衡因子是否相同,rightHeight - leftHeight计算出当前根节点的平衡因子bf,将其与root->_bf对比。
// 将每个子树的平衡因子都进行一个对比,如果都是对的,意味着这棵树平衡
//int bf = rightHeight - leftHeight; // 自己计算的平衡因子
//return bf == root->_bf && _IsBanlance(root->_left) && _IsBanlance(root->_right);
}
bool IsBanlance()
{
if (_root == nullptr)
{
cout << "该树为空\n";
return false;
}
return _IsBanlance(_root);
}
- 测试用例:
void test_AVLTree()
{
int a[] = { 16, 3, 7, 11, 9, 26, 18, 14, 15 };
int b[] = { 4, 2, 6, 1, 3, 5, 15, 7, 16, 14 };
AVLTree<int, int> avl1;
AVLTree<int, int> avl2;
for (auto e : a)
{
avl1.insert(pair<int, int>(e, e));
}
avl1.InOrder(); // 验证此树为二叉搜索树
// 还得验证高度是否为AVLTree————是否平衡
cout << avl1.IsBanlance() << endl; // 1
cout << endl;
for (auto e : b)
{
avl2.insert(pair<int, int>(e, e));
}
avl2.InOrder(); // 验证此树为二叉搜索树
// 是否平衡
cout << avl2.IsBanlance() << endl; // 1
}
6.AVLTree的性能
AVL树是一棵绝对平衡的二叉搜索树,其要求每个节点的左右子树高度差的绝对值都不超过1,这样可以保证查询时高效的时间复杂度,即log_2 (N)。
但是如果要对AVL树做一些结构修改的操作,性能非常低下,比如:插入时要维护其绝对平衡,旋转的次数比较多,更差的是在删除时,有可能一直要让旋转持续到根的位置。
因此:如果需要一种查询高效且有序的数据结构,而且数据的个数为静态的(即不会改变),可以考虑AVL树,但一个结构经常修改,就不太适合。
标签:bf,subR,parent,实现,AVLTree,c++,单旋,平衡,节点 From: https://blog.csdn.net/aaa114514aaaa/article/details/14262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