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多态性的理解:
一个事物的多种形态(编译和运行时状态不一致性)
实现机制:通过继承、重写和向上转型(Object obj = new 子类())来实现。
1.广义上的理解
-
子类对象的多态性,方法的重写;方法的重载;
-
子类对象的多态性:编译时是父类对象,运行时是不确定的子类对象。(体现不一致性)
-
方法的重写:继承父类后方法的重写,子父类方法不一致。(体现不一致性)
-
方法的重载:方法的多态性(方法名一样,形参列表不一样,表现出不同形态,即多态性)(没有体现出状态不一致性)
-
2.狭义上的理解
-
Java中多态性主要指:子类对象的多态性
-
格式:
Object obj = new Xx(…); 父类的引用指向子类的对象 4
Object obj = new String(“hell!”);
Person per = new Man(); 声明是父类,实际new的子类对象
-
3.多态的优点
-
减少了大量的重载的方法的定义;开闭原则( 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无修改> )
-
方法的主要使用场景
应用于方法的形参()中,形参类型无法确定,写为父类,而实际调用方法时传递的是各种各样的子类。不需要再写各种重载的方法,直接写一个父类即可。(减少了大量的重载的方法的定义)
-举例: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
-
-
多态无处不在(重点理解)
- 例如开发中大量使用的抽象类和接口,其根本不能实例化,只能通过子类对象实例化,(体现为多态性)。如果子类对象不能赋值,抽象类和接口将没有任何意义。
- 抽象类,接口就是基于多态而存在的,抽象类,接口要子类实例化。
- 即如果没有多态,抽象类和接口将没有意义。
4.多态的使用(多态new的对象 与 不用多态new对象)
-
多态new的对象
- 虚拟方法调用。即“编译看左边,运行看右边”。
- 屏蔽了子类特有的属性和方法,不能调用。
- 一般写在形参上,因为没法确定子类是谁
-
不用多态new对象
- 方法里面,正常new对象即可
-
注意:属性不存在多态性。
5.多态的逆过程
- 向下转型,使用强转符()。
- 为了避免出现强转时的ClassCastException,建议强转()之前使用instanceOf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