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六)大模型RLHF:PPO原理与源码解读

(六)大模型RLHF:PPO原理与源码解读

时间:2024-06-30 22:42:47浏览次数:22  
标签:loss log 模型 PPO Actor RLHF Critic 源码 actor

大模型RLHF:PPO原理与源码解读

原文链接:图解大模型RLHF系列之:人人都能看懂的PPO原理与源码解读

本文直接从一个RLHF开源项目源码入手(deepspeed-chat),根据源码的实现细节,给出尽可能丰富的训练流程图,并对所有的公式给出直观的解释。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具象地感受RLHF的训练流程。关于RLHF,各家的开源代码间都会有一些差异,同时也不止PPO一种RLHF方式。

1.强化学习概述

1.1 强化学习整体流程

强化学习的两个实体:智能体(Agent)环境(Environment)

强化学习中两个实体的交互:

  • 状态空间S:S即为State,指环境中所有可能状态的集合
  • 动作空间A:A即为Action,指智能体所有可能动作的集合
  • 奖励R**:** R即为Reward,指智能体在环境的某一状态下所获得的奖励。

以上图为例,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如下:

  • t 时刻,环境的状态为 \(S_{t}\) ,达到这一状态所获得的奖励为 \(R_{t}\)
  • 智能体观测到 \(S_{t}\) 与 \(R_{t}\) ,采取相应动作 \(A_{t}\)
  • 智能体采取 \(A_{t}\) 后,环境状态变为 \(S_{t+1}\) ,得到相应的奖励 \(R_{t+1}\)

智能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它的最终目标是:找到一个策略,这个策略根据当前观测到的环境状态和奖励反馈,来选择最佳的动作。

1.2 价值函数

在1.1中,谈到了奖励值 \(R_{t}\) ,它表示环境进入状态 \(S_{t}\) 下的即时奖励但如果只考虑即时奖励,目光似乎太短浅了:当下的状态和动作会影响到未来的状态和动作,进而影响到未来的整体收益。所以,一种更好的设计方式是:t时刻状态s的总收益 = 身处状态s能带来的即时收益 + 从状态s出发后能带来的未来收益**。** 写成表达式就是:

\[V_{t} = R_{t} + \gamma V_{t+1} \]

其中:

  • \(V_{t}\) : t 时刻的总收益,注意这个收益蕴涵了“即时”和“未来”的概念
  • \(R_{t}\) : t 时刻的即时收益
  • \(V_{t+1}\) : t+1 时刻的总收益,注意这个收益蕴涵了“即时”和“未来”的概念。而 \(V_{t+1}\) 对 \(V_{t}\) 来说就是“未来”。
  • \(\gamma\) :折扣因子。它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考虑将“未来收益”纳入“当下收益”。

注:在这里,不展开讨论RL中关于价值函数的一系列假设与推导,而是直接给出一个便于理解的简化结果,方便没有RL背景的朋友能倾注更多在“PPO策略具体怎么做”及“对PPO的直觉理解”上。

2.NLP中的强化学习

在第一部分介绍了通用强化学习的流程,那么要怎么把这个流程对应到NLP任务中呢?换句话说,NLP任务中的智能体、环境、状态、动作等等,都是指什么呢?

回想一下对NLP任务做强化学习(RLHF)的目的:希望给模型一个prompt,让模型能生成符合人类喜好的response。再回想一下GPT模型做推理的过程:每个时刻 t 只产生一个token,即token是一个一个蹦出来的,先有上一个token,再有下一个token**。**

复习了这两点,现在可以更好解读上面这张图了:

  • 先喂给模型一个prompt,期望它能产出符合人类喜好的response
  • t 时刻,模型根据上文,产出一个token,这个token即对应着强化学习中的动作,记为 \(A_{t}\) 。因此不难理解,在NLP语境下,强化学习任务的动作空间就对应着词表。
  • t 时刻,模型产出token \(A_{t}\) 对应着的即时收益为 \(R_{t}\) ,总收益为 \(V_{t}\)。这个收益即可以理解为“对人类喜好的衡量”。此刻,模型的状态从 \(S_{t}\) 变为 \(S_{t+1}\) ,也就是从“上文”变成“上文 + 新产出的token”
  • 在NLP语境下,智能体是语言模型本身,环境则对应着它产出的语料

这样,就大致解释了NLP语境下的强化学习框架,不过针对上面这张图,可能还有以下问题:

(1)问题1: 图中的下标是不是写得不太对?例如根据第一部分的介绍,\(A_{t}\) 应该对应着 \(R_{t+1}\) , \(A_{t+1}\) 应该对应着 \(R_{t+2}\) ,以此类推?

答:说的对。但这里不用太纠结下标的问题,只需要记住在对应的response token位置,会产生相应的即时奖励和总收益即可。之所以用图中这样的下标,是更方便后续理解代码。

(2)问题2: 知道\(A_{t}\) 肯定是由语言模型产生的,那么 \(R_t\),$ V_{t} $是怎么来的呢,也是语言模型产生的吗?

答:先直接说结论, $ A_{t} $是由我们的语言模型产生的, \(R_{t}\),\(V_{t}\) 则分别由另外两个模型来产生,在后文中会细说。

(3)问题3: 语言模型的参数在什么时候更新?是观测到一个\(R_{t}\), $ V_{t} $,就更新一次参数,然后再去产生 \(A_{t+1}\) 吗?

答:当然不是。只看到某个时刻的收益,就急着用它更新模型,这也太莽撞了。肯定是要等有足够的观测数据了(例如等模型把完整的response生成完),再去更新它的参数。

(4)问题4: 再谈谈\(R_{t},\) \(V_{t}\) 吧,在NLP的语境下我还是不太理解它们

  • 首先,“收益”的含义是“对人类喜好的衡量”
  • \(R\_{t}\) :即时收益,指语言模型当下产生token \(A_{t}\) 带来的收益
  • \(V_{t}\) : 实际期望总收益(即时+未来),指对语言模型“当下产生token \(A_{t}\) ,一直到整个response生产结束”后的期收益预估。因为当下语言模型还没产出 \(A_{t}\) 后的token,所以只是对它之后一系列动作的收益做了估计,因而称为“期望总收益”。

3.RLHF中的四个重要角色

本节中,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更详细理清NLP语境下RLHF的运作流程。

从第二部分中已经知道:生成token \(A_{t}\) 和对应收益 \(R_{t}\), \(V_{t}\) 的并不是一个模型。那么在RLHF中到底有几个模型?他们是怎么配合做训练的?而我们最终要的是哪个模型?

如上图,在RLHF-PPO阶段,一共有四个主要模型,分别是:

  • Actor Model**:演员模型**,这就是想要训练的目标语言模型
  • Critic Model**:评论家模型**,它的作用是**预估总收益 **\(V_{t}\)
  • Reward Model**:奖励模型**,它的作用是**计算即时收益 **\(R_{t}\)
  • Reference Model**:参考模型**,它的作用是在RLHF阶段给语言模型增加一些“约束”,防止语言模型训歪(朝不受控制的方向更新,效果可能越来越差)

其中:

  • Actor/Critic Model在RLHF阶段是需要训练的(图中给这两个模型加了粗边,就是表示这个含义);而Reward/Reference Model参数冻结的。
  • Critic/Reward/Reference Model共同组成了一个“奖励-loss”计算体系(自己命名的,为了方便理解),综合它们的结果计算loss,用于更新Actor和Critic Model

我们把这四个部分展开说说。

3.1 Actor Model (演员模型)

正如前文所说,Actor就是想要训练的目标语言模型。一般用SFT阶段产出的SFT模型来对它做初始化

最终目的是让Actor模型能产生符合人类喜好的response。所以策略是,先喂给Actor一条prompt (这里假设batch_size = 1,所以是1条prompt),让它生成对应的response。然后,再将“prompt + response"送入我们的“奖励-loss”计算体系中去算得最后的loss,用于更新actor。

3.2 Reference Model(参考模型)

Reference Model(以下简称Ref模型)一般也用SFT阶段得到的SFT模型做初始化在训练过程中,它的参数是冻结的 Ref模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Actor“训歪”,那么它具体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防止模型训歪”换一个更详细的解释是:希望训练出来的Actor模型既能达到符合人类喜好的目的,又尽量让它和SFT模型不要差异太大。简言之,希望两个模型的输出分布尽量相似。那什么指标能用来衡量输出分布的相似度呢?自然而然想到了KL散度

如图所示:

  • 对Actor模型,喂给它一个prompt,它正常输出对应的response。那么response中每一个token肯定有它对应的log_prob结果,把这样的结果记为**log_probs**
  • 对Ref模型,把Actor生成的"prompt + response"喂给它,那么它同样能给出每个token的log_prob结果,我们记其为**ref_log_probs**
  • 那么这两个模型的输出分布相似度就可以用ref_log_probs - log_probs来衡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公式:
    • 从直觉上理解ref_log_probs越高,说明Ref模型对Actor模型输出的肯定性越大。即Ref模型也认为,对于某个 \(S_{t}\) ,输出某个 \(A_{t}\) 的概率也很高$ P(A_{t} | S_{t}) $)。这时可以认为Actor模型较Ref模型没有训歪。
    • 从KL散度上理解, $ KL[Actor(X) || Ref(X)] = E_{x\sim Actor(x)}[log\frac{Actor(x)}{Ref(x)}] = log_probs - ref_log_probs $(当然这里不是严格的等于,只是KL散度的近似),这个值越小意味着两个分布的相似性越高。

注:可能已经注意到,按照KL散度的定义,这里写成log_probs - ref_log_probs更合适一些。但是如果你看过一些RLHF相关的论文的话,可能记得在计算损失函数时,有一项 \(R_{t} - KL\)散度 (对这个有疑惑不要紧,我们马上在后文细说),即KL散度前带了负号,所以这里我写成ref_log_probs - log_probs这样的形式,更方便大家从直觉上理解这个公式。

现在,已经知道怎么利用Ref模型和KL散度来防止Actor训歪了KL散度将在后续被用于loss的计算

3.3 Critic Model(评论家模型)

Critic Model用于预测期望总收益 **\(V_{t}\) **,和Actor模型一样,它需要做参数更新。实践中,Critic Model的设计和初始化方式也有很多种,例如和Actor共享部分参数、从RW阶段的Reward Model初始化而来等等。我们讲解时,和deepspeed-chat的实现保持一致:从RW阶段的Reward Model初始化而来。

你可能想问:训练Actor模型我能理解,但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单独训练一个Critic模型用于预测收益呢?

这是因为,当我们在前文讨论总收益 \(V_{t}\) (即时 + 未来)时,我们是站在上帝视角的,也就是这个 \(V_{t}\) 就是客观存在的、真正的总收益。但是在训练模型时,就没有这个上帝视角加成了,也就是在 t 时刻,给不出客观存在的总收益 \(V_{t}\) ,只能训练一个模型去预测它**。**

所以总结来说,在RLHF中,不仅要训练模型生成符合人类喜好的内容的能力(Actor),也要提升模型对人类喜好量化判断的能力(Critic)。这就是Critic模型存在的意义。来看看它的大致架构:

deepspeed-chat采用了Reward模型作为它的初始化,所以这里也按Reward模型的架构来简单画画它。你可以简单理解成,Reward/Critic模型和Actor模型的架构是很相似的(毕竟输入都一样),同时,它在最后一层增加了一个Value Head层,该层是个简单的线形层,用于将原始输出结果映射成单一的 \(V\_{t}\) 值。

在图中, \(V\_{t}\) 表示Critic模型对 t 时刻及未来(response完成)的收益预估。

3.4 Reward Model(奖励模型)

Reward Model用于计算生成token \(A_{t}\) 的即时收益,它就是RW阶段所训练的奖励模型,在RLHF过程中,它的参数是冻结的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Critic模型要参与训练,而同样是和收益相关的Reward模型的参数就可以冻结呢? 这是因为,Reward模型是站在上帝视角的。这个上帝视角有两层含义:

  • 第一点,Reward模型是经过和“估算收益”相关的训练的,因此在RLHF阶段它可以直接被当作一个能产生客观值的模型。
  • 第二点,Reward模型代表的含义就是“即时收益”,你的token \(A_{t}\) 已经产生,因此即时收益自然可以立刻算出。

你还可能想问:已经用Critic预测出 \(V_{t}\) 了,而这个 \(V_{t}\) 包含了“即时”和“未来”的概念,那还需要代表“即时”的 \(R_{t}\) 做什么呢?直接用 \(V_{t}\) 不就好了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回顾下1.2部分中给出的价值函数: $ V_{t} = R_{t} + \gamma V_{t+1} $

这个函数告诉我们,当前可以用两个结果来表示 t 时刻的总收益:

  • 结果1:Critic模型预测的 \(V_{t}\)
  • 结果2:Reward模型预测的 \(R_{t}\) 和critic模型预测的 \(V_{t+1}\)

那么哪一个结果更靠近上帝视角给出的客观值呢?当然是结果2,因为结果1全靠预测,而结果2中的 \(R_{t}\) 是事实数据。我们知道Critic模型也是参与参数更新的,可以用MSE(上帝视角的客观收益-Critic模型预测的收益)来衡量它的loss。但是上帝视角的客观收益是不知道的,只能用已知事实数据去逼近它,所以我们就用 $ R_{t} + \gamma * V_{t+1} $来做近似。 这就是 $ R_{t}, V_{t} $同时存在的意义。

Reward模型和critic模型非常相似,这里就只给出架构图,不再做过多的说明。关于Reward模型的训练过程,后续有时间也会出个原理和代码解析。

4.RLHF中的loss计算

到目前为止,已经基本了解了RLHF的训练框架,以及其中的四个重要角色(训练一个RLHF,有4个模型在硬件上跑,可想而知对存储的压力)。在本节中,一起来解读RLHF的loss计算方式。在解读中,会再一次理一遍RLHF的整体训练过程,填补相关细节。在这之后,就可以来看代码解析了。

在第三部分的讲解中,我们知道Actor和Critic模型都会做参数更新,所以loss也分成2个:

  • Actor loss: 用于评估Actor是否产生了符合人类喜好的结果,将作用于Actor的BWD上。
  • Critic loss**:** 用于评估Critic是否正确预测了人类的喜好,将作用于Critic的BWD上。

4.1 Actor loss

(1)直观设计

先来看一个直观的loss设计方式:

  • Actor接收到当前上文 \(S_{t}\) ,产出token \(A_{t}\) ( \(P(A_{t} | S_{t})\) )
  • Critic根据 \(S_{t}\), \(A_{t}\) ,产出对总收益的预测 \(V_{t}\)
  • 那么Actor loss可以设计为: \(actor\_loss =- \sum_{t \in { response\_timestep }} V_{t} \log P (A_{t} | S_{t})\)

求和符号表示只考虑response部分所有token的loss,为了表达简便,先把这个求和符号略去(下文也是同理),也就是说:

\[actor\_loss =-V_{t} \log P\left(A_{t} \mid S_{t}\right) \]

我们希望minimize这个actor_loss

这个设计的直观解释是:

  • 当 \(V_{t}>0\) 时,意味着Critic对Actor当前采取的动作给了正向反馈,因此就需要在训练迭代中提高 $ P(A_{t} | S_{t}) $,这样就能达到减小loss的作用。
  • 当 \(V_{t} < 0\) 时,意味着Critic对Actor当前采取的动作给了负向反馈,因此就需要在训练迭代中降低 \(P(A_{t} | S_{t})\) ,这样就能到达到减小loss的作用。

一句话总结:这个loss设计的含义是,****对上文 \(S_{t}\) 而言,如果token \(A_{t}\) 产生的收益较高,那就增大它出现的概率,否则降低它出现的概率****。

(2)引入优势(Advantage)

在开始讲解之前,举个小例子:假设在王者中,中路想支援发育路,这时中路有两种选择:1. 走自家野区。2. 走大龙路。中路选择走大龙路,当做出这个决定后,Critic告诉她可以收1个人头。结果,此刻对面打野正在自家采灵芝,对面也没有什么苟草英雄,中路一路直上,最终收割2个人头。因为实际收割的人头比预期要多1个,中路尝到了甜头,所以增大了“支援发育路走大龙路”的概率。这个多出来的“甜头”,就叫做“优势”(Advantage)。

对NLP任务来说,如果Critic对 \(A_{t}\) 的总收益预测为 \(V_{t}\) ,但实际执行 \(A_{t}\) 后的总收益是 \(R_{t} + \gamma * V_{t+1}\) ,我们就定义优势为:

\[Adv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

用 \(Adv_{t}\) 替换掉 $ V_{t} \(,则此刻`actor_loss`变为: \)actor_loss = -Adv_{t}log P(A_{t}|S_{t})$

(3)重新设计 \(R_{t}\)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的actor_loss形式为:

\[actor\_loss = -Adv_{t}log P(A_{t}|S_{t}) \]

其中, $ Adv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

同时注意,这个actor_loss应该是response的所有token loss的sum或者avg。这里为了表达方便,公式略去了求和或求平均的符号。

按照这个理解, \(R_{t}\) 应该表示每个Actor产出token \(A_{t}\) 带来的即时收益,正如下图所示(其中 T 表示最后一个时刻):

但在deepspeed-chat的RLHF实践中,对 \(R_{t}\) 做了另一种设计:

\[\left\{\begin{array}{l}R_{t}=-k l \_c t l *\left(\log \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ref }}\left(A_{t} \mid S_{t}\right)}\right), t \neq T \\ R_{t}=-k l \_c t l *\left(\log \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ref }}\left(A_{t} \mid S_{t}\right)}\right)+R_{t}, t=T\end{array}\right. \]

  • kl_ctl:常量,可以理解成是一个控制比例的缩放因子,在deepspeed-chat中默认设为0.1
  • $ -log\frac{P(A_{t}|S_{t})}{P_{ref}(A_{t}|S_{t})} $:这一项是不是非常眼熟,这就是在3.2部分介绍的Actor和Ref模型间的KL散度,写成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就是ref_log_probs - log_probs。在3.2中说过,为了防止模型训歪,需要把这个KL散度加入loss计算中,所以这里我们就在做这件事

基于这些,上面这个对 \(R_{t}\) 的设计可理解成:

  • \(t \neq T\) 时,更加关心Actor是否有在Ref的约束下生产token \(A_{t}\)
  • \(t =T\) 时,不仅关心Actor是否遵从了Ref的约束,也关心真正的即时收益 \(R_{t}\)

为什么只有最后一个时刻的 \(R_{t}\) 被纳入了考量呢?这是因为在Reward模型训练的时候,就是用这个位置的 \(R_{t}\) 来表示对完整的prompt + response的奖励预测(但你依然可以理解成是执行完 \(A_{T}\) 的即时奖励)。所以到了RLHF的场景下,其余时刻的即时奖励,就用“Actor是否遵循了Ref的约束”来进行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 \(R_{t}\) 的设计并不只有这一种。deepspeed在自己的代码注释中也有提过,可以尝试把最后一个时刻的 \(R_{T}\) 替换成所有token的即时奖励的平均值(因为在Reward模型中,每一个token位置照样会有对应的奖励值输出,只是它们不像最后一个位置那样用对应的真值经过了训练,这个真值就是指人标注的对整个prompt + response的奖励真值)。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理解的话,同样也可以尝试在每一个位置的奖励衡量上引入 \(R_{t}\) 。

代码实践如下:

def compute_rewards(self, prompts, log_probs, ref_log_probs, reward_score,
                        action_mask):
        """
        reward_function:计算最终的reward分数
        复习一下几个相关参数的默认值:
        self.kl_ctl = 0.1
        self.clip_reward_value = 5
        
        对于batch中的某个prompt来说,它最终的reward分数为:
        (1) 先计算actor和ref_model的logit相似度: -self.kl_ctl * (log_probs - ref_log_probs)
            其实写成self.kl_ctl * (ref_log_probs - log_probs)更好理解些
            这个值越大,说明ref_model对actor生成的结果的认可度越高(即表明rlhf没有训歪),
            没有训歪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给模型一些奖励,这个奖励就是self.kl_ctl * (ref_log_probs - log_probs)
            
        (2)由于我们只取最后一个token对应位置的分数作为reward_score,因此我们只需要:
            self.kl_ctl * (ref_log_probs - log_probs)的最后一位 + reward_score
         
         (3) 同时我们对reward_score也做了大小限制,最大不超过self.clip_reward_value(超过统一给成self.clip_reward_value),
             最小不低于-self.clip_reward_value(低于统一给成-self.clip_reward_value)
        
         (4) 最后返回的rewards大小为:(batch_size, 各条数据的长度),对batch中的每条数据来说:
             - response的最后一位:self.kl_ctl * (ref_log_probs - log_probs)的最后一位 + reward_score
             - response的其余位置:self.kl_ctl * (ref_log_probs - log_probs)
        
        """

        kl_divergence_estimate = -self.kl_ctl * (log_probs - ref_log_probs)
        rewards = kl_divergence_estimate
        # ---------------------------------------------------------------------------------------------------
        # response开始的位置
        # (因为我们对prompt做过padding处理,因此batch中每个prompt长度一致,也就意味着每个response开始的位置一致)
        # (所以这里start是不加s的,只是一个int)
        # ---------------------------------------------------------------------------------------------------
        start = prompts.shape[1] - 1
        # ---------------------------------------------------------------------------------------------------
        # response结束的位置
        # (因为一个batch中,每个response的长度不一样,所以response的结束位置也不一样)
        # (所以这里end是加s的,ends的尺寸是(batch_size,)
        # ---------------------------------------------------------------------------------------------------
        ends = start + action_mask[:, start:].sum(1) + 1
        # ---------------------------------------------------------------------------------------------------
        # 对rewards_score做限制
        # ---------------------------------------------------------------------------------------------------
        reward_clip = torch.clamp(reward_score, -self.clip_reward_value,
                                  self.clip_reward_value)
        batch_size = log_probs.shape[0]
        for j in range(batch_size):
            rewards[j, start:ends[j]][-1] += reward_clip[j] # 

        return rewards

(4)重新设计优势

好,再总结一下,目前为止的actor_loss为:

\[actor_loss =-A d v_{t} \log P\left(A_{t} \mid S_{t}\right) \]

其中, $ Adv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

同时,对 \(R_{t}\) 进行来改造,使其能够衡量Actor模型是否遵从了Ref模型的约束。

现在把改造焦点放在 \(Adv_{t}\) 上,回想一下,既然对于收益而言,分为即时和未来,那么对于优势而言,是不是也能引入对未来优势的考量呢?这样,就可以把 \(Adv_{t}\) 改写成如下形式:

\[A d v_{t}=\left(R_{t}+\gamma * V_{t+1}-V_{t}\right)+\gamma * \lambda * A d v_{t+1} \]

(熟悉强化学习的朋友应该能一眼看出这是GAE,这里不打算做复杂的介绍,一切都站在直觉的角度理解)其中,新引入的 \(\lambda\) 也是一个常量,可将其理解为权衡因子,直觉上看它控制了在计算当前优势时对未来优势的考量。(从强化学习的角度上,它控制了优势估计的方差和偏差)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这个代表未来优势的 $ Adv_{t+1} \(**,那要怎么算呢?** 注意到,对于最后一个时刻`t` ,它的未来收益(\)V_{T+1}$ )和未来优势(\(Adv_{T+1}\) )都是0,也就是 \(Adv_{T} = R_{T} - V_{T}\) ,这是可以直接算出来的。而有了 \(Adv_{T}\) ,不就能从后往前,通过动态规划的方法,把所有时刻的优势都依次算出来了吗?

代码实践如下(其中返回值中的returns表示实际收益,将被用于计算Critic模型的loss,可以参见4.2,其余细节都在代码注释中):

def get_advantages_and_returns(self, values, rewards, start):
       """
       Adopted from https://github.com/CarperAI/trlx/blob/main/trlx/models/modeling_ppo.py#L134
     
       没有引入GAE前的t时刻的优势值·:
       detal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其中:
           - r_t表示t时刻的即时收益
           - V_t+1表示未来时刻的预期收益
           - r_t + gamma * V_t+1可理解成t时刻的实际预期收益
           - V_t可理解成t时刻的预估预期收益(是模型,例如critic model自己估算出来的)
       
       引入GAE后的t时刻的优势值:
       A_t = delta_t + gamma * lambda * A_t+1
       粗暴理解为在t时刻时,不仅考虑当下优势,还考虑了未来的优势
       为了知道A_t, 我们得知道A_t+1,所以在本算法中采取了从后往前做动态规划求解的方法,也即:
       假设T是最后一个时刻,则有A_T+1 = 0, 所以有: A_T = delta_T
       知道了A_T, 就可以依次往前倒推,把A_t-1, A_t-2之类都算出来了
       
       引入GAE后t时刻的实际预期收益
       returns_t = A_t + V_t
                 = delta_t + gamma * lambda * A_t+1 + V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 gamma * lambda * A_t+1 + V_t
                 = r_t + gamma * (V_t+1 + lambda * A_t+1)
       
       注意,这里不管是advantages还是returns,都只算response的部分
       """
       
       # Adopted from https://github.com/CarperAI/trlx/blob/main/trlx/models/modeling_ppo.py#L134
       lastgaelam = 0
       advantages_reversed = []
       length = rewards.size()[-1]
       # 注意这里用了reversed,是采取从后往前倒推计算的方式
       for t in reversed(range(start, length)):
           nextvalues = values[:, t + 1] if t < length - 1 else 0.0
           delta = rewards[:, t] + self.gamma * nextvalues - values[:, t]
           lastgaelam = delta + self.gamma * self.lam * lastgaelam
           advantages_reversed.append(lastgaelam)
       advantages = torch.stack(advantages_reversed[::-1], dim=1) # 优势
       returns = advantages + values[:, start:] # 实际收益
       # values: 预期收益
       return advantages.detach(), returns

(5)PPO-epoch: 引入新约束

总结一下,目前为止的actor_loss为:

\[actor\_loss = -Adv_{t}log P(A_{t}|S_{t}) \]

其中, $ Adv_{t} = (R_{t} + \gamma * V_{t+1} - V_{t}) + \gamma * \lambda * Adv_{t+1} $

同时

  • 已经对 \(R_{t}\) 进行来改造,使其能够衡量Actor模型是否遵从了Ref模型的约束。
  • 已经对\(Adv_{t}\) 进行改造,使其不仅考虑了当前时刻的优势,还考虑了未来的优势

基于这些改造,重新理一遍RLHF-PPO的训练过程。

  • 第一步,准备一个batch的prompts
  • 第二步,将这个batch的prompts喂给Actor模型,让它生成对应的responses
  • 第三步,把prompt+responses喂给我们的Critic/Reward/Reference模型,让它生成用于计算actor/critic loss的数据,按照强化学习的术语,称这些数据为经验(experiences)。critic loss我们将在后文做详细讲解,目前只把目光聚焦到actor loss上
  • 第四步,根据这些经验,实际计算出actor/critic loss,然后更新Actor和Critic模型

这些步骤都很符合直觉,但是细心的你肯定发现了,文字描述中的第四步和图例中的第四步有差异:图中说,这一个batch的经验值将被用于n次模型更新,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强化学习中,收集一个batch的经验是非常耗时的。对应到RLHF的例子中,收集一次经验,它要等四个模型做完推理才可以,正是因此,一个batch的经验,只用于计算1次loss,更新1次Actor和Critic模型,好像有点太浪费了。

所以,自然而然想到,1个batch的经验,能不能用来计算ppo-epochs次loss,更新ppo-epochs次Actor和Critic模型? 简单写一下伪代码,我们想要:

# --------------------------------------------------------------
# 初始化RLHF中的四个模型
# --------------------------------------------------------------
actor, critic, reward, ref = initialize_models()

# --------------------------------------------------------------
# 训练
# --------------------------------------------------------------
# 对于每一个batch的数据
for i in steps: 
    # 先收集经验值
    exps = generate_experience(prompts, actor, critic, reward, ref)
    # 一个batch的经验值将被用于计算ppo_epochs次loss,更新ppo_epochs次模型
    # 这也意味着,当你计算一次新loss时,你用的是更新后的模型
    for j in ppo_epochs:
        actor_loss = cal_actor_loss(exps, actor)
        critic_loss = cal_critic_loss(exps, critic)
        
        actor.backward(actor_loss)
        actor.step()
        
        critc.backward(critic_loss)
        critic.step()

而如果想让一个batch的经验值被重复使用ppo_epochs次,等价于想要Actor在这个过程中,模拟和环境交互**ppo_epochs**次。 举个例子:

  • 如果1个batch的经验值只使用1次,那么在本次更新完后,Actor就吃新的batch,正常和环境交互,产出新的经验值
  • 但如果1个batch的经验值被使用ppo_epochs次,在这ppo_epochs中,Actor是不吃任何新数据,不做任何交互的,所以只能让Actor“模拟”一下和环境交互的过程,吐出一些新数据出来。

那怎么让Actor模拟呢?很简单,让它观察一下之前的数据长什么样,让它依葫芦画瓢,不就行了吗?假设最开始吃batch,吐出经验的actor叫\(Actor_{old}\) ,而在伪代码中,每次做完**ppo_epochs**而更新的actor叫 \(Actor_{new}\) ,那么只要尽量保证每次更新后的 \(Actor_{new}\) 能模仿最开始的那个 \(Actor_{old}\) ,不就行了吗?

诶!是不是很眼熟!两个分布,通过什么方法让它们相近!那当然是KL散度!所以,再回到我们的actor_loss上来,它现在就可被改进成:\(actor\_loss = -Adv_{t}log \frac{P(A_{t}|S_{t})}{P_{old}(A_{t}|S_{t})}\)

再稍作一些改动将log去掉(这个其实不是“稍作改动去掉log”的事,是涉及到PPO中重要性采样的相关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参考这篇):\(actor\_loss = -Adv_{t} * \frac{P(A_{t}|S_{t})}{P_{old}(A_{t}|S_{t})}\)

其中,\(P_{old}\) 表示真正吃了batch,产出经验值的Actor;P表示ppo_epochs中实时迭代更新的Actor,它在模仿 $ P_{old} $的行为。所以这个公式从直觉上也可以理解成:在Actor想通过模拟交互的方式,使用一个batch的经验值更新自己时,它需要收到真正吃到batch的那个时刻的Actor的约束,这样才能在有效利用batch,提升训练速度的基础上,保持训练的稳定

但是,此时又有新的担心了:虽然在更新Actor的过程中用 \(Actor_{old}\) 做了约束,但如果 \(Actor_{old}\) 的约束能力不够,比如说 $ \frac{P(A_{t} | S_{t})}{P_{old}(A_{t} | S_{t})} $还是超出了可接受的范围,那怎么办?

很简单,那就剪裁(clip) 它吧!

我们给 \(\frac{P(A_{t} | S_{t})}{P_{old}(A_{t} | S_{t})}\) 设置一个范围,例如(0.8 ,1.2),也就是如果这个值一旦超过1.2,那就统一变成1.2;一旦小于0.8,那就统一变成0.8。这样就能保证 $ Actor \(和\)Actor_{old}$ 的分布相似性在我们的掌控之内了。此时actor_loss变为:

\[actor_loss =-\min \left(\operatorname{Adv} v_{t} * \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old }}\left(A_{t} \mid S_{t}\right)}, \operatorname{Adv} v_{t} * \operatorname{clip}\left(\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old }}\left(A_{t} \mid S_{t}\right)}, 0.8,1.2\right)\right) \]

这时要注意,如果超过变化范围,将 \(\frac{P(A_{t} | S_{t})}{P_{old}(A_{t} | S_{t})}\) 强制设定为一个常数后,就说明这一部分的loss和Actor模型无关了,而 \(Adv_{t}\) 这项本身也与Actor无关。所以相当于,在超过约束范围时,我们停止对Actor模型进行更新。

整体代码如下:

def actor_loss_fn(self, logprobs, old_logprobs, advantages, mask):
    """
    logprobs: 实时计算的,response部分的prob(只有这个是随着actor实时更新而改变的)
    old_logprobs:老策略中,response部分的prob (这个是固定的,不随actor实时更新而改变)
    advantages: 老策略中,response部分每个token对应的优势(这个是固定的,不随actor实时更新而改变)
    mask:老策略中,response部分对应的mask情况这个是固定的,不随actor实时更新而改变)
    
    之所以要引入logprobs计算actor_loss,是因为我们不希望策略每次更新的幅度太大,防止模型训歪
    
    self.cliprange: 默认值是0.2
    """
    ## policy gradient loss
    # -------------------------------------------------------------------------------------
    # 计算新旧策略间的KL散度
    # -------------------------------------------------------------------------------------
    log_ratio = (logprobs - old_logprobs) * mask
    ratio = torch.exp(log_ratio)
    # -------------------------------------------------------------------------------------
    # 计算原始loss和截断loss
    # -------------------------------------------------------------------------------------
    pg_loss1 = -advantages * ratio
    pg_loss2 = -advantages * torch.clamp(ratio, 1.0 - self.cliprange, 1.0 + self.cliprange)
    pg_loss = torch.sum(torch.max(pg_loss1, pg_loss2) * mask) / mask.sum() # 最后是取每个非mask的response token的平均loss作为最终loss
    return pg_loss

(6)Actor loss小结

(1)~(5)中我们一步步树立了actor_loss的改进过程,这里就做一个总结吧:

\[actor\_loss =-\min \left(\operatorname{Adv} v_{t} * \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old }}\left(A_{t} \mid S_{t}\right)}, \operatorname{Adv} v_{t} * \operatorname{clip}\left(\frac{P\left(A_{t} \mid S_{t}\right)}{P_{\text {old }}\left(A_{t} \mid S_{t}\right)}, 0.8,1.2\right)\right. \]

其中:

  • \(A d v_{t}=\left(R_{t}+\gamma * V_{t+1}-V_{t}\right)+\gamma * \lambda * A d v_{t+1}\)
  • 已经对 \(R_{t}\) 进行来改造,使其能够衡量Actor模型是否遵从了Ref模型的约束
  • 已经对 $ Adv_{t} $进行改造,使其不仅考虑了当前时刻的优势,还考虑了未来的优势
  • 重复利用了1个batch的数据,使本来只能被用来做1次模型更新的它现在能被用来做**ppo_epochs次模型更新。使用真正吃了batch,产出经验值的那个时刻的Actor分布来约束ppo_epochs**中更新的Actor分布
  • 考虑了剪裁机制(clip),在**ppo_epochs次更新中,一旦Actor的更新幅度超过我们的控制范围,则不对它进行参数更新。**

4.2 Critic loss

我们知道,1个batch产出的经验值,不仅被用来更新Actor,还被用来更新Critic。对于Critic loss,不再像Actor loss一样给出一个“演变过程”的解读,直接来看它最后的设计。

首先,在之前的解说中,你可能有这样一个印象:

  • $ V_{t} $:Critic对t时刻的总收益的预估,这个总收益包含即时和未来的概念(预估收益)
  • $ R_{t} + \gamma * V_{t+1} $:Reward计算出的即时收益 \(R_{t}\) ,Critic预测出的 t+1 及之后时候的收益的折现,这是比 \(V_{t}\) 更接近t时刻真值总收益的一个值(实际收益)

所以,我们的第一想法是:\(Critic\_loss =\left(R_{t}+\gamma * V_{t+1}-V_{t}\right)^{2}\)

现在,对“实际收益”和“预估收益”都做一些优化。

(1)实际收益优化

原始的实际收益为 $ R_{t} + \gamma * V_{t+1} $,但是当在actor_loss中引入“优势”的概念时,“优势”中刻画了更为丰富的实时收益信息,所以,将实际收益优化为: \(Adv_{t} + V_{t}\)

(2)预估收益优化

原始的预估收益为 $ V_{t} $。 类比于Actor,Critic模型在ppo_epochs的过程中也是不断更新的。所以这个 \(V_{t}\) 可以理解成是 \(Critic_{old}\) ,也就是真正吃了batch,参与产出经验的那个时候的Critic产出的收益预测结果。

同样想用旧模型去约束新模型,但对于Critic采用的约束策略就比较简单了,直接看代码,从中可以看出,用老 \(V_{t}\) 设计了了一个变动范围,然后用这个变动范围去约束新 \(V_{t}\)

# self.cliprange_value是一个常量
# old_values: 老critic的预测结果
# values:新critic的预测结果
values_clipped = torch.clamp(
            values,
            old_values - self.cliprange_value,
            old_values + self.cliprange_value,
        )

那么最终就取实际收益和预估收益的MSE做为loss就好,这里注意,计算实际收益时 \(Adv_{t}\), \(V_{t}\) 都是老Critic(真正吃了batch的那个)产出的结果,而预估收益是随着ppo_epochs而变动的。

代码如下:

def critic_loss_fn(self, values, old_values, returns, mask):
        """
        values: 实时critic跑出来的预估预期收益(是变动的,随着ppo epoch迭代而改变)
        old_values:老critic跑出来的预估预期收益(是固定值)
        returns:实际预期收益
        mask:response部分的mask
        
        self.cliprange_value = 0.2
        """
        ## value loss
        # 用旧的value去约束新的value
        values_clipped = torch.clamp(
            values,
            old_values - self.cliprange_value,
            old_values + self.cliprange_value,
        )
        if self.compute_fp32_loss:
            values = values.float()
            values_clipped = values_clipped.float()
        
        # critic模型的loss定义为(预估预期收益-实际预期收益)**2
        vf_loss1 = (values - returns)**2
        vf_loss2 = (values_clipped - returns)**2
        vf_loss = 0.5 * torch.sum(
            torch.max(vf_loss1, vf_loss2) * mask) / mask.sum() # 同样,最后也是把critic loss平均到每个token上
        return vf_loss

标签:loss,log,模型,PPO,Actor,RLHF,Critic,源码,actor
From: https://www.cnblogs.com/zhangxianrong/p/18277086

相关文章

  • 专题二:Spring源码编译
    目录下载源码配置Gradle配置环境变量配置setting文件配置Spring源码配置文件调整问题解决完整配置gradel.propertiesbuild.gradlesettiings.gradel在专题一:Spring生态初探中我们从整体模块对Spring有个整体的印象,现在正式从最基础的Spring模块进一步学习,第一步......
  • 基于Python+Django的商城购物系统设计与实现(源码+数据库+讲解)
    文章目录前言详细视频演示项目运行截图技术框架后端采用Django框架前端框架Vue可行性分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的目的系统功能测试数据库表设计代码参考数据库脚本为什么选择我?获取源码前言......
  • 基于Java+SSM+Vue的医院住院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源码+lw+部署文档+讲解等)
    文章目录前言详细视频演示项目运行截图技术框架后端采用SpringBoot框架前端框架Vue可行性分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的目的系统功能测试数据库表设计代码参考数据库脚本为什么选择我?获取源码前言......
  • Java计算机毕业设计篮球培训班信息管理系统(开题+源码+论文)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篮球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随着培训班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增多,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
  • Java计算机毕业设计基于web的旅游景点信息管理系统(开题+源码+论文)
    本系统(程序+源码)带文档lw万字以上 文末可获取一份本项目的java源码和数据库参考。系统程序文件列表开题报告内容研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然而,旅游景点信息管理的传统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分散、查询不便、更新......
  • 基于java语言+springboot技术架构开发的 互联网智能3D导诊系统源码支持微信小程序、AP
    基于java语言+springboot技术架构开发的互联网智能3D导诊系统源码支持微信小程序、APP医院AI智能导诊系统源码一、智慧导诊系统开发原理导诊系统从原理上大致可分为基于规则模板和基于数据模型两类。1、基于规则推理的方法通过人工建立症状、疾病和科室之间的对应规则实......
  • 【保姆级教程+配置源码】在VScode配置C/C++环境
    目录一、下载VScode1.在官网直接下载安装即可2.安装中文插件二、下载C语言编译器MinGW-W64三、配置编译器环境变量1.解压下载的压缩包,复制该文件夹下bin目录所在地址2.在电脑搜索环境变量并打开3.点击环境变量→选择系统变量里的Path→点击编辑按钮4.点击新建5......
  • 基于java+springboot+vue实现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文末源码+Lw)251
    摘 要现代经济快节奏发展以及不断完善升级的信息化技术,让传统数据信息的管理升级为软件存储,归纳,集中处理数据信息的管理方式。本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其可以帮助管理者在短时间内处理完毕庞大的数据信息,使用这种软件工具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提高事务处理效......
  • 抖音矩阵源码如何获取?抖音自动发布工具有哪些?
         在如今这个短视频流量的时代,抖音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吸引了无数创作者和商家入驻。如何在这个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矩阵,实现多账号运营,从而提高曝光度和收益呢?本文将带你了解抖音矩阵源码如何获取,以及市面上流行的抖音自动发布工具。一、抖音矩阵源码如何获取?抖音......
  • (五)DeepSpeed Chat: 一键式RLHF训练,让你的类ChatGPT千亿大模型提速省钱15倍
    DeepSpeedChat:一键式RLHF训练,让你的类ChatGPT千亿大模型提速省钱15倍如需引用DeepSpeedChat,请引用我们的arxivreport:@article{yao2023dschat,title={{DeepSpeed-Chat:Easy,FastandAffordableRLHFTrainingofChatGPT-likeModelsatAllScales}},aut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