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前辈们对代码开发经验的总结,是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套路。它不是语法规定,而是一套用来提高代码可复用性、可维护性、可读性、稳健性以及安全性的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
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六大原则:
单一职责原则:
不要存在多于一个导致类变更的原因,也就是说每个类应该实现单一的职责,否则就应该把类拆分
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子类可以扩展父类的功能,但不能改变父类原有的功能。父类能出现的地方都可以用子类来代替,而且换成子类也不会出现任何错误或异常,而使用者也无需知道是父类还是子类,但反过来则不成立。总之,就是抽象。
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面向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写代码时用到具体类时,不与具体类交互,而与具体类的上层接口交互
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每个接口中不存在子类用不到却必须实现的方法,如果不然,就要将接口拆分。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比使用单个接口(多个接口方法集合到一个的接口)要好。
迪米特法则(最少知道原则)(Demeter Principle):
一个类对自己依赖的类知道的越少越好。无论被依赖的类多么复杂,都应该将逻辑封装在方法的内部,通过public方法提供给外部。这样当被依赖的类变化时,才能最小的影响该类。
最少知道原则的另一个表达方式是: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类之间只要有耦合关系,就叫朋友关系。耦合分为依赖、关联、聚合、组合等。我们称出现为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中的类为直接朋友。局部变量、临时变量则不是直接的朋友。我们要求陌生的类不要作为局部变量出现在类中。
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尽量首先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属于行为型模式,在策略模式中定义了一系列算法或策略,并将每个算法封装在独立的类中,使得它们可以互相替换。通过使用策略模式,可以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算法,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代码。简单点来说就是某个功能涉及到多个算法或者方法时,可以把所有涉及到的算法或方法分别定义好,然后在使用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动态切换。
优点:
1、可以动态切换,使用灵活;
2、代码拓展性强,如果新增方法不需要改动其他方法的代码;
3、减少代码中 "if...else..." 的判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性能。
缺点:
1、使用者需要对所有策略熟悉,需要避免使用错误或者重复创建的问题;
2、如果策略过于独立,当某个功能需要同时使用多个策略时可能没办法实现,需要新建一个包含所需策略的策略。
核心对象
- 环境(Context):维护一个对策略对象的引用,负责将客户端的指定动态分配个各个策略。
- 抽象策略(Abstract Strategy):定义了策略对象的公共接口或抽象类,规定了具体策略类必须实现的方法。
-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实现了抽象策略定义的接口或抽象类,包含了具体的算法实现。
代码实例
抽象策略(Abstract Strategy):Person。
public interface Person { void work(); }
具体策略(Concrete Strategy):Student、Teacher、Programmer。
public class Student implements Pers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study..."); } }
public class Teacher implements Pers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speak..."); } }
public class Programmer implements Person { @Override public void work() { System.out.println("code..."); } }
环境(Context):Context。
public class Context { //策略对象 private Person person; public Context(Person person) { this.person = person; } //把调用分配个策略对象 public void work() { this.person.work(); } }
测试: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ntext teacher = new Context(new Teacher()); teacher.work(); Context student = new Context(new Student()); student.work(); Context programmer = new Context(new Programmer()); programmer.work(); }
结果:
speak... study... code...
标签:...,JAVA,策略,work,模式,Context,设计模式,public From: https://www.cnblogs.com/Bernard94/p/1754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