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

时间:2022-12-07 12:02:13浏览次数:47  
标签:为例 floor sphere 适应度 遗传算法 最优 chrom 100 best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

目录
1.遗传算法的解读
1.1参数编码
1.1.1二进制编码
1.1.2十进制编码
1.2初始化群体的设定
1.3适应度函数的设定
1.4遗传操作设计
1.4.1选择
1.4.2交叉
1.4.3变异
1.5控制参数设定
2.遗传算法的验证
2.1参数编码
2.2初始化群体的设定
2.3适应度函数的设定
2.4遗传操作设计
2.4.1选择
2.4.2交叉
2.4.3变异
2.5控制参数设定
3.遗传算法的参数解读
3.1初始参数运行结果:
3.2种群内个体数目(N) 对结果的影响 9
3.2.1 N = 20
3.2.2 N = 60
3.2.3 N = 200
3.2.4 N = 500
3.2.5总结
3.3迭代次数(iter)对结果的影响
3.3.1 iter = 3
3.3.2 iter = 7
3.3.3 iter = 50
3.3.4 iter = 1000
3.3.5总结
3.4突变概率(mut) 对结果的影响
3.4.1 mut = 0.05
3.4.2 mut = 0.1
3.4.3 mut = 0.3
3.4.4 mut = 0.4
3.4.5总结
3.5交叉概率(arc) 对结果的影响
3.5.1 arc = 0.05
3.5.2 arc = 0.1
3.5.3 arc = 0.3
3.5.4 arc = 0.4
3.5.5总结
3.6优参数带入的的结果
4遗传算法的程序源码
4.1 主函数
4.2 Initialize函数(对每个个体的染色体进行随机赋值)
4.3 CalFitness函数(计算适应度函数)
4.4 FindBest函数(寻找出当前种群中的最优染色体,并将其保存在chrom_best)
4.5 CalAveFitness函数(计算当前种群中的平均适应度)
4.6 MutChrom函数(对种群进行染色体变异操作)
4.7 IfOut函数(判定突变值是否越界)
4.8 AcrChrom函数(染色体交叉函数)
4.9 ReplaceWorse函数(将种群中的最劣染色体用最优的染色体给替换掉)
4.10 PlotModel函数(给最优解作图)
4.11 PlotModel2函数(给所有的解作图)

1.遗传算法的解读
遗传算法可包含以下五个基本要素
1.1参数编码
参数编码可分为二进制编码和十进制编码
1.1.1二进制编码
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以0,1的形式保存的。
优点:
类似生物染色体的组成,算法易于用生物遗传理论解释,遗传操作如交叉、变异等易于 实现;算法处理的模式数最多。
缺点:
求解高维优化问题的二进制编码串长,搜索效率低。
1.1.2十进制编码
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以0,1,2,3,4,5,6,7,8,9的形式保存的。
优点:
采用实数表达法不必进行数制转换,可直接在解的表现型上进行遗传操作;用于求解高维或者复杂的优化问题。
1.2初始化群体的设定
随机产生一些个体
1.3适应度函数的设定
若目标函数f(x)为最大化(求最大值)问题,那么适应度函数取为
F(f(x))= f(x)
若目标函数f(x)为最小化(求最小值)问题,那么适应度函数取为
F(f(x))= 1/f(x)

1.4遗传操作设计
1.4.1选择
1.4.1.1个体选择概率分配方法
适应度比例方法(蒙特卡罗算法)
选择适应度高的
排序方法
先按适应度排序,之后再选择
1.4.1.2选择个体方法
轮盘赌选择

最佳个体保存方法

将最优的保留,不做交叉,直接复制到下一代

1.4.2交叉

1.4.2.1一点交叉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02


1.4.2.2二点交叉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03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04


1.4.3变异

1.4.3.1位点变异

1.4.3.2逆转变异

1.4.3.3插入变异

1.5控制参数设定

种群内个体数目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

迭代次数

突变概率

交叉概率

2.遗传算法的验证

我将我对掌握程度,并用求测试函数二维Sphere函数(f(x,y) = xx +yy[-100,100])的最小值来验证。

2.1参数编码

由于考虑到有两个自变量且自变量的定义域比较大,于是采用十进制编码,且精度为0.01。那么我们相当于用[-99.99,99,99]去替换了原来的[-100,100],且每个变量由4个来表达,一条染色体含有8个基因。

变量x = 基因110 + 基因2 + 基因3/10 + 基因4/100
变量y = 基因5
10 + 基因6 + 基因7/10 + 基因8/100

基因1和基因5取值范围都是[-9,9],其他基因都为[0,9]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05


2.2初始化群体的设定

为了更好的找到测试函数Sphere的最小值,我们初始选取了100个染色体。

2.3适应度函数的设定

由于我们是找Sphere函数的最小值,那么适应度函数取为

F(f(x,y))= 1/f(x,y)

2.4遗传操作设计
2.4.1选择
2.4.1.1个体选择概率分配方法
采用适应度比例方法(蒙特卡罗算法)选择适应度高的。
2.4.1.2选择个体方法
采用最佳个体保存方法,将最优的保留,不做交叉,直接复制到下一代。
2.4.2交叉
采用一点交叉。
2.4.3变异
采用位点变异。
2.5控制参数设定
种群内个体数目:N = 100。
迭代次数:iter = 10。
突变概率:mut = 0.2。
交叉概率:arc = 0.2。

3.遗传算法的参数解读

3.1初始参数运行结果:

种群内个体数目:N = 100。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N_chrom = 8。

迭代次数:iter = 10。

突变概率:mut = 0.2。

交叉概率:arc = 0.2。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06


图3.1.1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07


图3.1.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08


图3.1.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09


3.2种群内个体数目(N) 对结果的影响

由于我们之前设定的是个体数目N = 100。为了更好的观察出个体数目(N)对结果的影响,且要避免偶然性。则我们以N = 100为分界,分别在此左右各取两个不同的值,其它参数不变。

3.2.1 N = 2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10


图3.2.1.1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11


图3.2.1.2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12


图3.2.1.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13


3.2.2 N = 6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14


图3.2.2.1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15


图3.2.2.2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16


图3.2.2.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17


3.2.3 N = 20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18


图3.2.3.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19


图3.2.3.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20


图3.2.3.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21

3.2.4 N = 50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22


图3.2.4.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23


图3.2.4.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24


图3.2.4.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25


3.2.5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N越大,最优适应度越大,算出来的结果也越接近已知的最优解。

3.3迭代次数(iter)对结果的影响

由于我们之前设定的是迭代次数iter = 10。为了更好的观察出迭代次数(iter)对结果的影响,且要避免偶然性。则我们以iter = 10为分界,分别在此左右各取两个不同的值,其它参数不变。

3.3.1 iter = 3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26


图3.3.1.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27


图3.3.1.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28


图3.3.1.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29


3.3.2 iter = 7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30


图3.3.2.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31


图3.3.2.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32


图3.3.2.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33


3.3.3 iter = 5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34


图3.3.3.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35


图3.3.3.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36


图3.3.3.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37


3.3.4 iter = 1000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38


图3.3.4.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39


图3.3.4.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0


图3.3.4.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1


3.3.5总结

当迭代次数过小时,算出来的最优适应度变化很随机。但从宏观来看,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多,最优适应度也会增大,越靠近最优解,当达到一定值时,即可找到最优解。

3.4突变概率(mut) 对结果的影响

由于我们之前设定的是突变概率mut = 0.2。为了更好的观察出突变概率(mut)对结果的影响,且要避免偶然性。则我们以为mut = 0.2分界,分别在此左右各取两个不同的值,其它参数不变。

3.4.1 mut = 0.05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2


图3.4.1.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43


图3.4.1.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4


图3.4.1.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5


3.4.2 mut = 0.1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46


图3.4.2.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47


图3.4.2.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48


图3.4.2.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49


3.4.3 mut = 0.3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50


图3.4.3.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51


图3.4.3.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52


图3.4.3.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53


3.4.4 mut = 0.4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54


图3.4.4.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55


图3.4.4.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56


图3.4.4.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57


3.4.5总结

我通过以上的一些数据测试,我发现在其它参数固定不变,且这种情况下,突变概率设置成mut = 0.05的时候,适应度是这些测试的数据中最大的,但是当其它的参数变化的时候,最优的突变概率也会变,则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我们应该要多测试最优突变概率为多少。且突变概率最高,结果往往越不会陷入局部最优解中。

3.5交叉概率(arc) 对结果的影响

由于我们之前设定的是突变概率arc=0.2。为了更好的观察出突变概率(arc)对结果的影响,且要避免偶然性。则我们以arc = 0.2为分界,分别在此左右各取两个不同的值,其它参数不变。

3.5.1 arc = 0.05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58


图3.5.1.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59


图3.5.1.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60


图3.5.1.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61


3.5.2 arc = 0.1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62


图3.5.2.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63


图3.5.2.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64


图3.5.2.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65


3.5.3 arc = 0.3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66


图3.5.3.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67


图3.5.3.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68


图3.5.3.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69


3.5.4 arc = 0.4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70


图3.5.4.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71


图3.5.4.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72


图3.5.4.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机器学习_73


3.5.5总结

我通过以上的一些数据测试,我发现在其它参数固定不变,且这种情况下,交叉概率设置成arc= 0.1的时候,适应度是这些测试的数据中最大的,通过对适应度的观察,我发现交叉概率是在一个点会达到峰值,总体趋势是随着交叉概率的递增,结果出现先增后减。

3.6优参数带入的的结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选出了一组优的参数。种群数目N = 500;迭代次数iter=200;突变概率mut = 0,05;交叉概率arc=0.1。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最优解_74


图3.6.1 平均适应度与最优适应度曲线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算法_75


图3.6.2 最优点坐标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迭代_76


图3.6.3 最优点坐标和最优解

遗传算法——求解优化问题,参数分析(以求二维sphere最小值为例)_深度学习_77


4遗传算法的程序源码(MATLAB)

4.1 主函数

%%
%函数说明: 本函数是对二维的Sphere测试函数(即f(x,y) = x*x +y*y[-100,100])进行求最小值的(x,y)
% 由于有两个变量,我们将x,y变量进行实数编码,精度为0.01。那么我们
% 相当于用[-99.99,99,99]去替换了原来的[-100,100],且每个变量由4个
% 来表达,一条染色体含有8个基因。
% 变量x = 基因1*10 + 基因2 + 基因3/10 + 基因4/100
% 变量y = 基因5*10 + 基因6 + 基因7/10 + 基因8/100
% 基因1和基因5取值范围都是[-9,9],其他基因都为[0,9]
% 本函数中选择的是一点交叉,变异选择的是位点变异。
%函数功能说明:利用遗传算法对最大最小问题求解
%
%求不同问题时候,需要修改的地方说明:
% 若该函数的自变量的基因个数发生变化,则需要修改
% 1.主函数中的染色体节点数N_chrom = 8; %染色体节点数
% 2.主函数中的各基因的取值范围chrom_range = [-9 0 0 0 -9 0 0 0;9 9 9 9 9 9 9 9];%每个节点的值的区间
% 3.主函数中的最优染色体中的变量组成和输出精度
% 我们先需要对chrom_best的取整
% disp(['最优染色体为', ])
% x = floor(chrom_best(1))*10 + floor(chrom_best(2))+
% floor(chrom_best(3))/10 + floor(chrom_best(4))/100;
% y = floor(chrom_best(5))*10 + floor(chrom_best(6)) +
% floor(chrom_best(7))/10 + floor(chrom_best(8))/100;
% %结果以两位小数输出
% fprintf('x = %6.2f ; y = %6.2f\n',x,y);
% 4.CalFitness 中的 (得根据实际的选择修改)
% x = chrom(i, 1)*10 + chrom(i, 2) + chrom(i, 3)/10 + chrom(i, 4)/100;
% y = chrom(i, 5)*10 + chrom(i, 6) + chrom(i, 7)/10 + chrom(i, 8)/100;
% fitness(i) = 1.0/(x*x + y*y); %找最小值用的,结果越小,适应度越高
% fitness(i) = x*x + y*y; %找最大值用的,结果越大,适应度越高
% 5. PlotModel中的关系式和显示范围
% 6. PlotModel2中的关系式和显示范围
%
%注意: chrom(i,N) 和chrom_best(i,N)里面存的都是对应的每个基因在该区间内的一些数值(带小数),
% 所需根据实际情况,按是否使用floor取整函数
%%


clc, clear, close all

%%基础参数
N = 100; %种群内个体数目100
N_chrom = 8; %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8
iter = 10; %迭代次数10
mut = 0.2; %突变概率0.2
acr = 0.4; %交叉概率0.2
best = 1;

chrom_range = [-9 0 0 0 -9 0 0 0;9 9 9 9 9 9 9 9];%每个节点的值的区间
chrom = zeros(N, N_chrom);%存放染色体的矩阵
fitness = zeros(N, 1);%存放染色体的适应度
fitness_ave = zeros(1, iter);%存放每一代的平均适应度
fitness_best = zeros(1, iter);%存放每一代的最优适应度
chrom_best = zeros(1, N_chrom+1);%存放当前代的最优染色体与适应度

%%初始化
chrom = Initialize(N, N_chrom, chrom_range); %初始化染色体
fitness = CalFitness(chrom, N, N_chrom); %计算适应度
chrom_best = FindBest(chrom, fitness, N_chrom); %寻找最优染色体
fitness_best(1) = chrom_best(end); %将当前最优存入矩阵当中
fitness_ave(1) = CalAveFitness(fitness); %将当前平均适应度存入矩阵当中

for t = 2:iter
chrom = MutChrom(chrom, mut, N, N_chrom, chrom_range, t, iter); %变异
chrom = AcrChrom(chrom, acr, N, N_chrom); %交叉
fitness = CalFitness(chrom, N, N_chrom); %计算适应度
chrom_best_temp = FindBest(chrom, fitness, N_chrom); %寻找最优染色体
if chrom_best_temp(end)>chrom_best(end) %替换掉当前储存的最优
chrom_best = chrom_best_temp;
end
%%替换掉最劣
[chrom, fitness] = ReplaceWorse(chrom, chrom_best, fitness);
fitness_best(t) = chrom_best(end); %将当前最优存入矩阵当中
fitness_ave(t) = CalAveFitness(fitness); %将当前平均适应度存入矩阵当中
end

%%作图
figure(1)
plot(1:iter, fitness_ave, 'r', 1:iter, fitness_best, 'b')
grid on
legend('平均适应度', '最优适应度')

v = PlotModel2(chrom,N)
e = PlotModel(chrom_best)

%%输出结果
% disp(['最优染色体为', num2str(chrom_best(1:end-1))])

%计算x,y变量
%我们先需要对chrom_best的取整
disp(['最优染色体为', ])
x = floor(chrom_best(1))*10 + floor(chrom_best(2))+ floor(chrom_best(3))/10 + floor(chrom_best(4))/100;
y = floor(chrom_best(5))*10 + floor(chrom_best(6)) + floor(chrom_best(7))/10 + floor(chrom_best(8))/100;

%结果以两位小数输出
fprintf('x = %6.2f ; y = %6.2f\n',x,y);

disp(['最优适应度为', num2str(chrom_best(end))])

4.2 Initialize函数(对每个个体的染色体进行随机赋值)

function chrom_new = Initialize(N, N_chrom, chrom_range)
chrom_new = rand(N, N_chrom);
for i = 1:N_chrom %每一列乘上范围
chrom_new(:, i) = chrom_new(:, i)*(chrom_range(2, i)-chrom_range(1, i))+chrom_range(1, i);
end

4.3 CalFitness函数(计算适应度函数)

function fitness = CalFitness(chrom, N, N_chrom)
fitness = zeros(N, 1);
%开始计算适应度
for i = 1:N
% chrom(i, N)是单个基因的值,该值介于你设定的该基因取值范围内的一个浮点数。我们需要先对它取整
x = floor(chrom(i, 1))*10 + floor(chrom(i, 2)) + floor(chrom(i, 3))/10 + floor(chrom(i, 4))/100;
y = floor(chrom(i, 5))*10 + floor(chrom(i, 6)) + floor(chrom(i, 7))/10 + floor(chrom(i, 8))/100;
fitness(i) = 1.0/(x*x + y*y); %找最小值用的
% fitness(i) = x*x + y*y; %找最大值用的
end

4.4 FindBest函数(寻找出当前种群中的最优染色体,并将其保存在chrom_best)

function chrom_best = FindBest(chrom, fitness, N_chrom)
chrom_best = zeros(1, N_chrom+1);
[maxNum, maxCorr] = max(fitness);
chrom_best(1:N_chrom) =chrom(maxCorr, :);
chrom_best(end) = maxNum;

4.5 CalAveFitness函数(计算当前种群中的平均适应度)

function fitness_ave = CalAveFitness(fitness)
[N ,~] = size(fitness);
fitness_ave = sum(fitness)/N;

4.6 MutChrom函数(对种群进行染色体变异操作)

function chrom_new = MutChrom(chrom, mut, N, N_chrom, chrom_range, t, iter)
for i = 1:N
for j = 1:N_chrom
mut_rand = rand; %是否变异
if mut_rand <=mut
mut_pm = rand; %增加还是减少
mut_num = rand*(1-t/iter)^2;
if mut_pm<=0.5
chrom(i, j)= chrom(i, j)*(1-mut_num);
else
chrom(i, j)= chrom(i, j)*(1+mut_num);
end
chrom(i, j) = IfOut(chrom(i, j), chrom_range(:, j)); %检验是否越界
end
end
end
chrom_new = chrom;

4.7 IfOut函数(判定突变值是否越界)

function c_new = IfOut(c, range)
if c<range(1) || c>range(2)
if abs(c-range(1))<abs(c-range(2))
c_new = range(1);
else
c_new = range(2);
end
else
c_new = c;
end

4.8 AcrChrom函数(染色体交叉函数)

function chrom_new = AcrChrom(chrom, acr, N, N_chrom)
for i = 1:N
acr_rand = rand;
if acr_rand<acr %如果交叉
acr_chrom = floor((N-1)*rand+1); %要交叉的染色体
acr_node = floor((N_chrom-1)*rand+1); %要交叉的节点
%交叉开始
for m = acr_node:N_chrom
temp = chrom(i, m);
chrom(i, m) = chrom(acr_chrom, m);
chrom(acr_chrom, m) = temp;
end
end
end
chrom_new = chrom;

4.9 ReplaceWorse函数(将种群中的最劣染色体用最优的染色体给替换掉)

function [chrom_new, fitness_new] = ReplaceWorse(chrom, chrom_best, fitness)

max_num = max(fitness);
min_num = min(fitness);
limit = (max_num-min_num)*0.2+min_num;

replace_corr = fitness<limit;

replace_num = sum(replace_corr);
chrom(replace_corr, :) = ones(replace_num, 1)*chrom_best(1:end-1);
fitness(replace_corr) = ones(replace_num, 1)*chrom_best(end);
chrom_new = chrom;
fitness_new = fitness;

end

4.10 PlotModel函数(给最优解作图)

function y = PlotModel(chrom)

x = floor(chrom(1))*10 + floor(chrom(2)) + floor(chrom(3))/10 + floor(chrom(4))/100;
y = floor(chrom(5))*10 + floor(chrom(6)) + floor(chrom(7))/10 + floor(chrom(8))/100;
z = x*x+y*y;

figure(2)

subplot(1,2,1); %将界面分成左右两部分
plot(x,y,'rp','MarkerSize',15) % MarkerSize 表示点的大小,b.表示绿色的点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axis([-100,100,-100,100]);
hold on

%非设定固定的x,y,z区间,以便于更好的观察
subplot(1,2,2); %将界面分成左右两部分
plot(x,y,'rp','MarkerSize',15) % MarkerSize 表示点的大小,b.表示绿色的点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hold on

figure(3)
plot3(x,y,z,'rp','MarkerSize',5) % MarkerSize 表示点的大小,b.表示绿色的点。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zlabel('f(x,y)'); %f(x,y)
axis([-100,100,-100,100,0,20000]);
hold on
[X, Y] = meshgrid(-100:0.1:100);
Z = X.*X + Y.*Y;
mesh(X, Y, Z)
axis([-100,100,-100,100,0,20000]);

y=1;
4.11 PlotModel2函数(给所有的解作图)
function y = PlotModel2(chrom,N)

for i = 1:N
x = floor(chrom(i,1))*10 + floor(chrom(i,2)) + floor(chrom(i,3))/10 + floor(chrom(i,4)/100);
y = floor(chrom(i,5))*10 + floor(chrom(i,6)) + floor(chrom(i,7))/10 + floor(chrom(i,8)/100);
z = x*x+y*y;

figure(2)
subplot(1,2,1); %将界面分成左右两部分
plot(x,y,'bo','MarkerSize',5) % MarkerSize 表示点的大小,b.表示绿色的点。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hold on

%非设定固定的x,y,z区间,以便于更好的观察
subplot(1,2,2); %将界面分成
plot(x,y,'bo','MarkerSize',5)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hold on

figure(3)
plot3(x,y,z,'bo','MarkerSize',5) % MarkerSize 表示点的大小,b.表示绿色的点。
xlabel('x'); %横坐标栏
ylabel('y'); %纵坐标栏
zlabel('f(x,y)'); %f(x,y)
axis([-100,100,-100,100,0,20000]);
hold on

end
y=1;


标签:为例,floor,sphere,适应度,遗传算法,最优,chrom,100,best
From: https://blog.51cto.com/u_15905131/591852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