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集成 pytest 与数据库的交互之后,可以进一步扩展框架以支持部分性能测试。性能测试的目标是关注接口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性等指标。通过引入 性能测试工具(如 locust
、pytest-benchmark
)或直接利用 pytest 的能力,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性能测试功能。
以下是具体的设计与实现:
1. 性能测试目标
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性能测试能力:
- 接口响应时间监控:
- 测试接口的响应时间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 并发测试:
- 测试接口在一定并发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 吞吐量测试:
- 测试系统在高负载下的处理能力。
- 性能指标记录:
- 记录接口的性能数据(如最大/最小/平均响应时间)。
2. 性能测试实现方法
2.1 响应时间监控
通过 pytest 的内置能力,可以在单接口测试中记录响应时间,并验证是否满足期望。
用例格式扩展
在 YML 用例中添加 performance
字段,定义接口的性能要求:
test_cases:
- name: "用户登录"
request:
method: POST
url: "http://example.com/api/login"
headers: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body:
username: "test_user"
password: "test_password"
expected:
status_code: 200
body:
token: "$response.data.token"
save:
token: "data.token"
performance:
max_response_time: 500 # 最大响应时间 (ms)
测试框架扩展
在框架中增加响应时间的记录与校验:
import time
@pytest.mark.parametrize("case", load_test_cases("test_cases.yml"))
def test_api(case):
# 1. 解析请求参数
request_data = resolve_placeholders(case["request"], context)
# 2. 发送请求并记录响应时间
start_time = time.time()
response = requests.request(
method=request_data["method"],
url=request_data["url"],
headers=request_data.get("headers"),
json=request_data.get("body")
)
elapsed_time = (time.time()
标签:request,接口,pytest,测试,time,test,data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872675/article/details/14507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