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脱不花老师对于自己育儿的一个分享内容,总结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
在育儿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漫漫长路上,家长们的心态和教育方式会历经多个阶段的转变。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点始终贯穿始终,那就是给予孩子爱与接纳,为他们提供坚实的心理兜底支持。这不仅关乎孩子当下的成长,更深远地影响着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一、育儿心态的阶段性转变
当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憧憬,怀揣着无比宏大的期望,想象着孩子未来能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这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的阶段 。可等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所有家长的关注点瞬间变得特别简单纯粹,只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身体上没有任何残缺,平平安安来到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孩子只要不缺胳膊不缺腿,就是家长心中最大的幸福。
然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到了五六岁刚要上小学或者还没上小学的阶段,情况又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的孩子变得活泼可爱,能唱歌跳舞,小嘴也特别能说,表达能力越来越强。看到孩子这样的变化,家长们心里开始有了各种想法,甚至生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的态度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一种家长急切地想要给孩子规划各种学习路径,比如,一听说学钢琴好,就立刻想着要把孩子培养成郎朗那样的钢琴大师。他们觉得孩子必须要考级,要不断冲刺更高的水平,每天逼着孩子上琴凳练琴,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
而另一种家长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孩子提出想要学个什么兴趣爱好时,比如孩子说想学钢琴,家长就会直接否定,跟孩子说学这没什么用。甚至还会说一些打击孩子的话,像 “咱家里都没人听音乐,学啥钢琴”,“这得练那么长时间,你又没毅力,学了也是白学” 。就好像完全看不到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热情,直接把孩子探索的小火苗给扑灭了。
二、尊重孩子梦想,陪伴其成长
其实,在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时,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每一个梦想。哪怕这些梦想在大人看来特别不切实际,只是孩子一时兴起的空想,我们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陪伴。要知道,孩子本来就还小,他们缺乏长久的耐性和坚持到底的能力,这是非常正常的,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天性。
比如说孩子突然有一天跟你说,他特别想学钢琴。这个时候,家长不用马上就去买一架特别昂贵的施坦威钢琴回家。咱们可以先想办法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弹钢琴到底是怎么回事。要是身边有朋友家里有钢琴,就可以带着孩子去朋友家,让孩子亲手摸一摸钢琴,感受一下弹奏的乐趣。要是没有这样的朋友,也没关系,现在手机上一搜就能找到附近的琴行。带着孩子去琴行,跟老师说想让孩子体验一下弹钢琴的感觉,约个体验课。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了一段时间,孩子就不想学了。这时候,家长千万别着急上火,更别直接打骂孩子。而是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跟孩子好好聊一聊。也许通过这次谈话,孩子能再坚持一段时间。但要是孩子真的对钢琴完全没兴趣了,那也别强迫孩子,就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放弃也没关系。
因为孩子放弃学钢琴,很有可能是被其他有趣的事情吸引了注意力。比如说,孩子突然又对飞盘感兴趣了。那家长就可以陪着孩子去公园玩飞盘,享受亲子时光。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会了弹钢琴,或者掌握了玩飞盘的高超技巧,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不管他做什么,家长都会在背后支持他,为他兜底。无论他的想法是多么的天马行空,都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回应。
三、给予孩子安全感,为其心理兜底
说到为孩子兜底,这里的兜底可不是说在物质上给孩子无限的保障,给他很多很多钱,或者给他买房子,让他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现在这个时代,给孩子留太多物质上的东西,不一定能真正帮到他们。真正的兜底,是要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从心底里感受到,自己是被允许的,被接纳的,不管发生什么,家长都会爱他。
脱不花老师讲了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这个道理。她去参观上海一家特别有名的殡葬产业集团的墓园。这家墓园非常厉害,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殡葬产业集团。到了那里,她特别惊讶,因为这个墓园和我们平常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它不仅环境优美,审美在线,甚至还在墓园门口开了一家自己品牌的咖啡店。进去参观的时候,工作人员还会先给你递上一杯咖啡,这让她觉得特别新奇。
在参观的过程中,她就跟墓园的老板聊了起来。她跟老板说,虽然你们把墓园做得很好,但是自己觉得人去世后不用这么麻烦,等自己没了,就一把火烧了,把骨灰撒到海里去,或者随便处理掉就行,不想给孩子添麻烦。可是墓园老板却跟她说,虽然她的想法很潇洒,但还是建议她哪怕用一种简单的方式,也要给自己留个安葬的地方,比如可以选择树葬,把骨灰埋在一棵特定的树下;或者花葬,埋在某一朵特定的花下面。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老板说,因为作为家长,肯定会比孩子早离开这个世界很多年。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非常困难的事情。要是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在某个地方,当她遇到那些觉得过不去的坎儿的时候,就可以来到这个地方,靠着那棵树,或者坐在那朵花旁边,跟已经去世的爸爸妈妈说一说心里话。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心理支撑,就像在孩子最绝望的时候,还有一根绳子兜着他,不让他彻底沉沦。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在育儿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对孩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当孩子回忆起和家长相处的点点滴滴,是家长一直不停地要求成绩,不停地批评指责,还是始终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回忆,会塑造出孩子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四、成为孩子的支持力量,助力其一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有一位亲人能一直给予孩子完全的允许和接纳,孩子就能拥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感。就像在脱不花老师成长的时候,她的父亲是军人又是警察,对她要求特别严厉,经常训她。但她的母亲却恰恰相反,总是非常包容她,支持她的想法。
有一次,她在十七岁的时候,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不想上大学了。这个决定可把家里人急坏了,她的父亲特别生气。有一回,父亲开车在高速公路上送她去车站,一路上不停地训斥她,她心里难受极了,甚至产生了想要在高速公路上跳车的念头。不仅如此,连一直疼爱她,她从小在那里长大的奶奶,都颤颤巍巍地给他写了一封绝交信,说要和她断绝关系。可以想象,她当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然而,在所有人都反对她的时候,只有母亲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母亲跟他说:“没事儿,不上大学怎么了。” 还给她举了好多没上过大学但依然取得成功的例子,像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母亲的这些话,就像一束光照进了她黑暗的世界,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家长真的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生命中那个给予支持和接纳的人。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在直系亲属的关爱和支持下,孩子能够积累起强大的心理资本,这会让他成为一个自信满满的人。这样的孩子,哪怕未来从事的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比如去送外卖,他也能开开心心地把工作做好,成为一个优秀的外卖骑手。所以不是说我们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一切的努力,我付出了好多的学费,好多的补习费,我的孩子一定要成为这个成为那个。还是那句话,孩子不是标准件儿,孩子是一个人。我们要允许我们自己成为我们自己,我们要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总之,育儿绝对不是把孩子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去打造,而是要允许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当每一位家长都能秉持这样的理念去教育孩子,那么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充满快乐,变得富有个性,眼睛里也会一直闪烁着光芒。
这不仅仅是对孩子个人成长有好处,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想想看,二十年后,现在的这些孩子都会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他们在小时候都感受到了爱与包容,那么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主导者时,就会把这种温暖和善意传递下去。那个时候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多元、美好、温和,充满创造力。所以说,家长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其实就是在为未来的社会描绘蓝图。
标签:兜底,脱不花,孩子,育儿,钢琴,墓园,家长 From: https://blog.csdn.net/purplesky95/article/details/14499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