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结果 |
||||||||
精度 |
0.8252 |
查准率 |
0.8158 |
查全率 |
0.8101 |
F1值 |
0.8072 |
|
详细方案和结果分析 |
||||||||
解决方案 |
【包括预测分析的设计思路的具体实现过程或实现步骤】 设计思路 方法:将承重强度的范围划分为若干个等宽区间。例如,如果最小值是20 MPa,最大值是60 MPa,可以将范围划分为4个等宽区间:[20, 30), [30, 40), [40, 50), [50, 60]。 理由:这种方法简单直观,易于实现。它适用于数据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然而,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某些区间可能会包含过多或过少的样本,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实现步骤 读取数据: 使用 pandas 读取 Excel 文件中的数据。 Python 深色版本 data = pd.read_excel('Data.xlsx', sheet_name=0) 预处理数据: 提取特征和标签(y 列作为标签)。 确保 y 列是数值型,并处理缺失值。 Python 深色版本 X = data.drop(columns=['y']) y = pd.to_numeric(data['y'], errors='coerce') data = data.dropna() 等宽分箱离散化: 使用 KBinsDiscretizer 进行等宽分箱,将连续的承重强度转换为离散等级。 Python 深色版本 def discretize_equal_width(y, n_bins=4): discretizer = KBinsDiscretizer(n_bins=n_bins, encode='ordinal', strategy='uniform') y_discretized = discretizer.fit_transform(y.values.reshape(-1, 1)).flatten() return y_discretized 数据划分: 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80% 训练,20% 测试)。 Python 深色版本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_discretized,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模型训练: 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进行模型训练。 Python 深色版本 model = RandomForestClassifier(random_state=42)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模型预测与评估: 对测试集进行预测,并计算精度、查准率、查全率和F1值。 Python 深色版本 y_pred = model.predict(X_test) report = classification_report(y_test, y_pred, output_dict=True) translated_report = translate_classification_report(report) 可视化混淆矩阵: 绘制混淆矩阵,帮助理解模型的分类效果。 Python 深色版本 cm = confusion_matrix(y_test, y_pred) plt.figure(figsize=(8, 6)) sns.heatmap(cm, annot=True, fmt='d', cmap='Blues') plt.title('图3. 等宽分箱的分类混淆矩阵') plt.xlabel('预测值') plt.ylabel('真实值') plt.show() 2. 结果分析 整体性能: 精度 (Accuracy):0.8252,表示大约82.52%的样本被正确分类。 宏平均查准率 (Macro Precision):0.8158,表示每个类别的查准率的平均值。 宏平均查全率 (Macro Recall):0.8101,表示每个类别的查全率的平均值。 宏平均F1值 (Macro F1 Score):0.8072,表示查准率和查全率的调和平均值。 类别级别的性能: 类别 0.0: 精确率:0.9167,召回率:0.9362,F1值:0.9263,支持度:47。 类别 1.0: 精确率:0.7944,召回率:0.9043,F1值:0.8458,支持度:94。 类别 2.0: 精确率:0.8250,召回率:0.6000,F1值:0.6947,支持度:55。 类别 3.0: 精确率:0.7273,召回率:0.8000,F1值:0.7619,支持度:10。 分析: 类别0.0和类别1.0的表现较好,精确率和召回率都较高,说明模型对这两个类别的预测较为准确。 类别2.0的召回率较低(0.6000),表明模型在识别该类别时存在较大的召回问题,可能是因为该类别样本较少或特征不够明显。 类别3.0的样本数量较少(仅10个),因此其性能波动较大,但总体表现尚可。 3. 解决方案总结 优点: 等宽分箱方法简单直观,易于实现,适合数据分布较为均匀的情况。 缺点: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某些区间可能会包含过多或过少的样本,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改进建议: 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离散化方法,如等频分箱或K-means聚类,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可以通过特征工程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例如增加更多的特征或进行特征选择。 考虑使用集成学习方法(如投票分类器、堆叠分类器)来提高预测准确性
|
|||||||
结果展示 |
【包括每个任务点结果的展示】
等宽分箱聚类的离散化方法在准确率、查准率、查全率和F1值上表现最佳,尤其是在处理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等宽分箱聚类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分布特征,从而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 等频分箱的表现次之,特别是在处理数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等频分箱能够较好地平衡各个类别的样本数量。 K-means的表现相对最差,主要是因为其假设数据分布均匀,而在实际数据中,承重强度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 因此,我们最终选择等宽分箱聚类作为最佳的离散化方式
数据集概要信息描述 列名解释 a:水泥含量(kg/m³) b:炉渣粉含量(kg/m³) c:飞灰含量(kg/m³) d:水含量(kg/m³) e:超塑化剂含量(kg/m³) f:粗骨料含量(kg/m³) g:细骨料含量(kg/m³) h:养护天数(days) y:混凝土抗压强度(MPa) 数据类型 所有列的数据类型均为 float64,表示它们都是数值型数据。 y 列是目标变量,表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他列为特征变量。 数据规模 数据集中共有 n 行(具体行数取决于你的数据集大小),每行代表一个样本,包含8个特征和1个目标变量。 数据分布 水泥含量(a):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之一,通常在300-550 kg/m³之间。 炉渣粉含量(b):炉渣粉是一种替代水泥的材料,可以减少成本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部分样本中可能没有使用炉渣粉,因此该列存在0值。 飞灰含量(c):飞灰也是一种替代水泥的材料,通常用于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部分样本中可能没有使用飞灰,因此该列也存在0值。 水含量(d):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150-200 kg/m³之间。 超塑化剂含量(e):超塑化剂用于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减少用水量。部分样本中可能没有使用超塑化剂,因此该列存在0值。 粗骨料含量(f):粗骨料(如碎石)是混凝土的骨架材料,通常在900-1100 kg/m³之间。 细骨料含量(g):细骨料(如砂子)用于填充粗骨料之间的空隙,通常在500-700 kg/m³之间。 养护天数(h):养护天数是指混凝土在测试前的养护时间,通常在7-365天之间。 混凝土抗压强度(y):这是目标变量,表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单位为MPa(兆帕)。抗压强度的范围通常在20-80 MPa之间。
图2
图3
图4
|
|||||||
结果分析 |
【包括预测结果分析(包括对超参影响、精度、查准率、查全率、F1值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可提升的改进思路等】 我们将对三种离散化方法(等宽分箱、等频分箱、K-means聚类)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超参数的影响,并讨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1. 等宽分箱
类别 0.0:精确率和召回率都非常高,表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非常准确。 类别 1.0:召回率较高,但精确率略低,说明模型能够较好地识别出该类别的样本,但在避免误分类方面稍有不足。 类别 2.0:召回率较低(0.6000),表明模型在识别该类别时存在较大的召回问题。 类别 3.0:精确率较低(0.7273),但召回率较高(0.8000),说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超参数影响 分箱数(n_bins):等宽分箱的分箱数直接影响每个区间的宽度。如果分箱数过少,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如果分箱数过多,可能会引入噪声。建议尝试不同的分箱数(如3、5、7等),并观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可能存在的问题 数据分布不均匀:等宽分箱假设数据在各个区间内均匀分布,但如果数据分布不均匀,某些区间可能会包含过多或过少的样本,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类别不平衡:类别2.0和类别3.0的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模型在这两个类别上的表现不佳。 改进思路 调整分箱数:尝试不同的分箱数,找到最优的分箱方案。 处理类别不平衡:可以使用过采样、欠采样或加权损失函数来平衡类别之间的差异。 特征工程:增加更多的特征或进行特征选择,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2. 等频分箱
类别 0.0:精确率和召回率都非常高,表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非常准确。 类别 1.0:精确率和召回率都较低,说明模型在这个类别上的表现较差。 类别 2.0:召回率较高(0.8077),但精确率较低(0.6667),表明模型在识别该类别时存在一定的误分类问题。 类别 3.0:精确率非常高(0.9512),但召回率较低(0.7222),说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较为保守。 超参数影响 分箱数(n_bins):等频分箱确保每个区间内的样本数量相同,因此分箱数的选择会影响每个区间的宽度。建议尝试不同的分箱数,观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可能存在的问题 类别不平衡:尽管等频分箱解决了数据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但类别不平衡仍然可能导致某些类别的性能较差。 过度拟合:类别3.0的高精确率和低召回率可能表明模型对该类别存在过度拟合现象。 改进思路 调整分箱数:尝试不同的分箱数,找到最优的分箱方案。 处理类别不平衡:可以使用过采样、欠采样或加权损失函数来平衡类别之间的差异。 模型正则化:通过增加正则化项或使用更复杂的模型(如XGBoost、LightGBM)来减少过度拟合。 3. K-means聚类
类别 0.0:精确率和召回率都非常高,表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非常准确。 类别 1.0:召回率较高(0.8667),但精确率较低(0.7386),说明模型在识别该类别时存在一定的误分类问题。 类别 2.0:召回率较低(0.6364),表明模型在识别该类别时存在较大的召回问题。 类别 3.0:精确率和召回率都较低,说明模型对这个类别的预测效果较差。 超参数影响 聚类数(n_clusters):K-means聚类的聚类数直接影响分箱的数量。如果聚类数过少,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如果聚类数过多,可能会引入噪声。建议尝试不同的聚类数(如3、5、7等),并观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初始聚类中心:K-means聚类的结果依赖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初始化方法(如k-means++)来提高聚类效果。 可能存在的问题 类别不平衡:类别3.0的样本数量较少,可能导致模型在这个类别上的表现不佳。 聚类质量:K-means聚类的质量取决于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果数据分布复杂,K-means可能无法找到最优的分箱边界。 改进思路 调整聚类数:尝试不同的聚类数,找到最优的分箱方案。 处理类别不平衡:可以使用过采样、欠采样或加权损失函数来平衡类别之间的差异。 使用其他聚类算法: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聚类算法(如DBSCAN、Spectral Clustering)来提高聚类质量。 综合比较与结论 1. 精度、查准率、查全率、F1值的综合分析 方法 精度 查准率 查全率 F1值 等宽分箱 0.8252 0.8158 0.8101 0.8072 等频分箱 0.8111 0.8090 0.7963 0.7961 K-means聚类 0.7812 0.7621 0.7216 0.7416 等宽分箱:在精度、查准率、查全率和F1值上表现最佳,尤其是在类别0.0和类别1.0上,精确率和召回率都非常高。然而,类别2.0和类别3.0的表现有待提升。 等频分箱:整体表现次之,尤其在类别1.0和类别2.0上,精确率和召回率较低。类别3.0的精确率非常高,但召回率较低,可能存在过度拟合现象。 K-means聚类:整体表现最差,尤其是类别3.0的精确率和召回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K-means聚类在处理复杂分布的数据时,无法找到最优的分箱边界。 2. 最佳离散化方式 根据上述分析,等宽分箱在精度、查准率、查全率和F1值上表现最佳,因此推荐使用等宽分箱作为最佳的离散化方式。然而,对于类别2.0和类别3.0的表现不佳,建议进一步优化,如调整分箱数、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等。
3. 改进思路 调整分箱数:尝试不同的分箱数,找到最优的分箱方案,尤其是在等宽分箱和等频分箱中。 处理类别不平衡:可以使用过采样、欠采样或加权损失函数来平衡类别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对于样本数量较少的类别(如类别2.0和类别3.0)。 特征工程:增加更多的特征或进行特征选择,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模型正则化:通过增加正则化项或使用更复杂的模型(如XGBoost、LightGBM)来减少过度拟合,尤其是在等频分箱中类别3.0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