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审美需要
1.0. 测试题
- 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
- 关于美育的功能论述正确的是( ABCD )。
A.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审美能力主要来自于美育。
B. 美育可以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C. 美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D. 美育能够完善人格,健全审美心理结构。 - 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书简》,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1.1. 审美主体
人有了审美需要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主导作用。
- 审美主体的特点:
- 审美主体是 感性观照 的主体(具有明显感情色彩)。
- 审美主体是 情感活动 的主体。
- 审美主体是 自由 的主体(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高度自由性)。
1.2. 审美需要
- 人的需要(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三个层次):
- 生存需要:人的需要首先必然是生存需要,人是通过劳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的。
- 享受需要:低级享受(与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物质享受),高级享受(文化、精神的享受)。
- 发展需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存的意义。不仅是人的永恒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2. 审美能力
2.0. 测试题
- 同一首歌,演唱者不同,音区不同,演唱风格也不同。但是,只要通过声音间的关系保持了同样的频率,听者就能分辨出这是同一首乐曲。这体现了哪一种审美经验模式?( D )
A. 审美体验
B. 审美心理距离
C. 审美移情
D. 完形心理 - 审美领悟具有非概念化与感知性的特点。( A )
A. 正确
B. 错误 - 审美想象无直接功利用途,因此不具有情感色彩。( B )
A. 正确
B. 错误
2.1. 审美经验模式
- 审美经验模式:审美体验,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
2.1.1. 审美体验
- 审美体验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性地位。
- 审美体验具有源初性、亲历性、整体性。
2.1.2. 审美注意
- 审美注意是审美活动的开端。其形成有两方面要素:客体 吸引注意,主体 具有注意力。
- 庖丁解牛:不脱离生存处境的审美,拥有生存本身的实在魅力,这是一种现实审美。杀牛的劳作对象意识主导着庖丁的视线注意力,转向主体自我意识的审美即自我欣赏在劳作结束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1.3. 审美心理距离
- 拉开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即在对自然物或艺术品的欣赏中需要保持一定心理距离。
- 心理距离的优点:暂时消除概念和功利,体现审美的超越性。
- 心理距离的缺点: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没有解释如何产生心理距离,这是一种主观的对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
2.1.4. 审美移情
-
移情即情感或感受从自我向对象的投射。有两个方向:一是 由我及物,如心情悲观沮丧,便天昏地暗。二是 由物及我,如面对跳跃的小鹿,主体受到感染而心情活泼。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由我及物,庄子设身处地,推己及鱼。
-
移情不仅限于自我感情投射,当我们设想对象也有情感,就有了情感的反馈。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1.5. 完形心理
- 完形心理学美学主张 完整的知觉优先于个别的感觉、外在事物和内在心理之间存在着基于相仿结构的对应关系。
2.2. 审美心理要素
2.2.1. 审美感觉
- 是对事物各种个别感性属性(色彩、声音、形状、硬度)的感受。
- 感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是整个审美感受及其心理结构所依靠的基础(在美感中具有基础地位)。
2.2.2. 审美知觉
- 是感觉的基础,但不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先感知整体再注意局部)。
- 感觉的对象是质料,知觉的对象是 形式。如感觉的红色在鼻子上还是在女孩子的脸颊上。
- 知觉提供的表象是构成审美意象的基础条件之一。知觉给审美感受提供意义内容,给艺术提供主题。
2.2.3. 审美想象
-
“人的高级属性”——马克思。
-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 接近联想:空间时间相近的事物(爱屋及乌,睹物思人)。
- 类比联想:性质类似(梅兰竹菊四君子到君子的美德)。
- 对比联想:(七步诗)。
- 关系联想:关系类似。
高级形式(想象):
- 再造性想象:改造旧表象,审美欣赏。
- 创造性想象(审美意象的主要来源):审美创造,艺术创作。自由性,创造性。
2.2.4. 审美情感
- 情感是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突出的一种因素,它往往被视为审美与艺术的象征代表。
2.2.5. 审美领悟
- 特点:
- 情感性。
- 非概念化与感知性。
- 趋向无限性。
- 直觉性。
3. 审美标准
3.1. 审美标准
-
三个标准:主体的内在尺度;人类群体的标准;社会性的标准。
-
审美标准的历史具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审美标准的 时效性 是指每一种审美标准都有一定的时间域限。
(2)审美标准的 地域性 是指每一种审美标准都有一定的地区域限。
(3)审美标准的 阶层性 是指每一种审美标准都是社会特定阶层的人的审美标准。
3.2. 审美经验
-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人的审美观会随着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由此形成不同审美趣味,从而产生不同审美经验。
商(青铜器)“狞厉之美”
西周战国“轻灵精巧”
汉代(封建社会上升的美学)“气势飞动”“古拙”——马踏飞燕,荆轲刺秦王
唐“雍容大度”“丰腴为美”
五代“秀气”
-
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中国 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融入对宇宙和万物的哲思 古希腊 理想化 中世纪 禁欲,神性 西方 以人为主体,挖掘人性价值 古罗马 现实主义 -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
-
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 对称与均衡。
- 调和与对比。
- 比例与尺度。
- 节奏与韵律。
- 最高法则:多样与统一。也称为和谐。
4. 自然美
4.0. 测试题
-
自然美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特征表明,只要有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就一定有自然美的欣赏与存在。请判断这句话的正误( B )
A. 正确
B. 错误 -
自然审美经常表现得没有确定内涵,或内容意蕴相对模糊、宽泛、多义,难以完全表述。请判断这句话的正误( A )
A. 正确
B. 错误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了自然美的形态多变性与变异性。( A )
A.正确
B.错误 -
黄山云海、香山红叶、洞庭秋月等自然美景,均与特定的自然物质条件与时空环境密不可分,这体现了自然审美对自然事物及其属性的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A )
A. 正确
B. 错误 -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体现了自然美中的比德模式。
-
自然美的两种内涵:
-
外在自然物之美:
狭义:非人工。广义: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
-
内在天性之美:
天道自然:天地万物自在自足的本然状态。
人道自然:自在,人生最高境界自由状态。
艺道自然:艺术审美理想或审美最高境界。
-
-
自然美的基本特性:
- 依赖性或鲜明的自然性。
- 内容相对朦胧宽泛。
- 形态多变性或变异性。
- 处身性与不可传达性。
-
自然美的代表性模式:
-
区别:如画模式和比德模式强调外在自然物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天成境界模式强调内在天性之美意义上的自然美,宇宙本体模式则对两种自然没均有强调。宇宙偏向于宇宙存在论,而天成境界模式侧重于人生存在论。
-
如画模式:”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比德模式:是中国美学尤其是儒家美学重要的自然美观。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比德,从中感受到某种人格化的道德美。于玉或水比德。
-
宇宙模式:西方的数,中国的道。老庄道家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天成之美:
庖丁解牛:天人合一
自然无为的天地之美(内在天性的自然美)既是天地之道,也是圣人之德。像天地一样顺应自然,不妄自造作。
-
5. 社会美
5.0. 测试题
-
下列关于社会美的说法正确的有?( C )
A. 社会美没有民族性,不同民族会形成相似形态的审美观
B. 社会生活中的功利关系更加突出、明显,致使人们不可能以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对自身的生活进行观照
C. 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实践产物的最直接的现实存在形式
D. 社会美偏重形式 -
技术美以理性直观的形态揭示了人所驾驭的自然规律性和人的社会目的性的统一。( B )
A. 正确
B. 错误是 感性直观。
-
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的展示,它把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观化了。( A )
A.正确
B.错误 -
高山流水的故事体现了社会交往中的心灵交融美。这种心灵的沟通与交融成为社会交往中的理想境界,这体现了( C )。
A. 自然美
B. 节日欢庆中的美
C. 社会交往中的美
D. 日常生活中的美 -
技术美与功能美:
坐一张经典的椅子,造这把椅子的工艺特别好,就是技术美;这把椅子能让人坐得特别舒服放松,发挥椅子本身该具有的功能,就是功能美;外观特别漂亮,就是形式美;
-
社会美的范围:
在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和 社会存在 中体现的审美形态。
实践活动范围决定社会美范围:实践活动,成果,主体。
-
社会美的特征:
- 社会美偏重于 内容 而非形式。社会美侧重于内容,是相对于 自然美侧重于形式 而言的,社会美主要研究“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内在美”,即人的内在品质等。
-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直接,人类 最原初最基本的审美形态,是 人类社会实践的物质存在形式。
- 是人接触最多,欣赏最方便的审美对象,体现了人 自由自觉的特性。
- 有较强 功利性,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
- 社会美的 形式感从属于其直接的美的内容。
-
人物美是指人自身显现出的美,具体包括 人体美与人格美。
-
社会交往:语言交流(中国外交),形体交际(佛祖拈花),心灵交融(伯牙子期)。
6. 艺术美
6.0. 测试题
-
苏珊·朗格就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这属于哪一种关于艺术本体的看法?( A )
A.形式说
B.表现说
C.惯例说
D.模仿说 -
艺术品的制作,不是为了让人使用,而是为了让人观赏。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A )
A.正确
B.错误 -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意象世界)。( A )
A.正确
B.错误 -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在中外艺术发展史中对于艺术的共同认识( B )
A. 艺术是一种人造物
B. 艺术品是为了满足实际使用而生产出来的
C. 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D. 艺术品是艺术家依靠技艺和才能生产出来的 -
“情”和“景”是审美意象不可分离的因素。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意象”乃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A )
A. 正确
B. 错误 -
模仿说认为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代表人物有( AB )。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乔治·迪基
D. 克莱夫·贝尔 -
艺术美的层次结构:
- 材料层(言):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 形式层(象):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形式因素本身可以有某种意味。
- 意蕴层(意):意蕴是美感(审美感兴,审美体验)的对象;意蕴只能感受和领悟。
-
艺术本体的各种看法:
艺术的本体是 审美意象,能 生成意象世界,使 观众产生美感。
- 模仿说:艺术是对现代世界的模仿再现。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表现说:艺术是情感、主观心灵、自我的表现。
- 形式说:艺术的本体在于形式或纯形式。
- 惯例说:艺术是由一定时代人们习俗决定的。
-
意境:
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
意境,就是 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
意象:
意象是 情和景内在的统一,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7. 审美本质
7.0. 测试题
-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就是体现人的本质的自由劳动。“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A )
A.正确
B.错误 -
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中,哲学家( C )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黑格尔
D.车尔尼雪夫斯基 -
( B )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美是人内在修养的自然呈现,而不是外在装饰。这体现了中国美学出发于人物品藻的特点。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 “美本身”与“美的事物”的不同。因为美是理念。
-
柏拉图 认为 美是理念。一切现实都是理念世界的映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认为 美是生活。
-
黑格尔 认为 美是理念的感性体现。
-
苏格拉底认为 美是难的。
-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感性事物的本身。
-
马克思 将 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儒家美学:以人品为中心。
- 孔子:以和为美。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
- 孟子:充实为美。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道家美学: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强调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8. 审美范畴
8.0. 测试题
-
优美因主客体始终处于统一状态而具有直观愉悦的感性特点,其审美效果是日常所说的“审美愉快”。( A )
A. 正确
B. 错误 -
对于“崇高”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BD )
A. 崇高突出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
B. 崇高的对象内容与社会美或艺术美无关
C. 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带有趋向无限性的特点
D. 崇高蕴含的动力和矛盾斗争状态,不能推动人的精神力量提升 -
悲剧审美的对象涉及自然的对象世界。 ( B )
A. 正确
B. 错误 -
亚里士多德 认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感情得到净化/陶冶。
-
作为艺术形态的丑与艺术美对立,丑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 ( B )
A. 正确
B. 错误 -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法西斯对格尔尼卡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市民的悲惨遭遇为主题,通过象征形式和严重变形了的丑的面貌来捕捉和表现苦难与痛苦,以达到超乎寻常的深层意义。这个作品丰富和激活了美的价值。( A )
A. 正确
B. 错误 -
优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获得现实肯定最圆满、最充分的形态,也是其他审美范畴对象化实现最终所达到的结果。( A )
A.正确
B.错误 -
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悲剧概念既包括普遍存在于各门类叙事性悲剧艺术作品中的悲剧审美形态,也包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针对具有悲剧性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而展开或存在的现实悲剧审美形态。( A )
A.正确
B.错误 -
王蓝田费尽周折却吃不到一个鸡蛋的案例体现了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这表明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性必须通过特定的喜剧事件表现出来。( A )
A.正确
B.错误 -
作为艺术形态的丑,经过了艺术规范和艺术理想的浇灌,已转化为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是审美实践中需要加以辩证分析的对象。( A )
A.正确
B.错误 -
清代画家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致;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是以丑衬美的审美价值。( A )
A.正确
B.错误 -
舒缓宛转的曲线、悦耳动听的乐音、协调柔和的色彩,以及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匀称等,都是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 A )
A正确
B错误 -
以下哪些形容属于崇高的范畴?( BCD )
A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B 浩瀚无垠的宇宙
C 狂风暴雨,雷电交加
D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 -
悲剧审美的本质是对作为审美对象的悲剧主人公所遭受的个性或人性本质毁灭事件的观照。( A )
A正确
B错误 -
悲剧事件的矛盾冲突具有悖论性,喜剧事件的矛盾冲突则具有突发性。( A )
A正确
B错误 -
崇高范畴在内容上更侧重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展示,展示庄严、宏伟、力量与气势。
-
崇高的特征:
- 崇高突出的形式特征是“大”,带有趋向无限性的特点
-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
- 崇高蕴含的动力和矛盾斗争状态,能推动人的精神力量提升
-
悲剧的审美对象范围小,只限于 人的行为及其事件,而崇高也可包括自然事物及现象。
-
喜剧的特征:
- 喜剧人物的无价值或反价值性。
- 喜剧事件的矛盾性与可笑性。
- 喜剧矛盾的突发性。
- 喜剧效果的愉悦性。
-
广义的丑是广义的美的对立。狭义丑是狭义的美的对立。
丑不是一个永恒、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不同社会文化中的人而言,丑有着具体而特殊的内涵和不尽相同的意义价值。
-
丑的审美价值:
- 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 丰富和激活美的价值。
-
悲剧审美形态的四要素:
- 值得人同情和认同的主角。
- 遭遇灾祸,使得个性的毁灭或自由自在的人性的伤害。
- 其痛苦既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又是不正当不可接受的。
- 悲剧引发审美者恐惧悲伤等复杂情绪,甚至发生某种精神提升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