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对人工智能的应用服务进行二次思考,每次结合问题分析,都会存在不同的认识和想法。
官方引导话题是AI是否代替人工服务,虽然先前也存在分析,但个人觉得仍未精准问题。
与其说AI的替代性,不如说AI的学习性,或者说我们是否具备AI的学习力,能否像AI一样快速的迭代自己,并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认识体系。在AI环境下,我们对学习能力的挑战,对知识管理,和知识提炼加工能力的挑战,是越来越大。
回想曾经在大学讲课,最喜欢的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喜欢听学生们提出基于课本而又超出课本的各类问题,虽然千奇百怪,但基于理论而分析实践的过程更是一种乐趣。他问你,你问他,在各种拉扯或爆笑中得到一种答案,这种答案的产生是可能存在着不足,也包含着一种创新。相对于AI有着更多的情绪参杂,而不是凭着大样本量,大数据库,拼命计算,说起来很智能,其实...
反观当前,我们将AI设定为一位超级知识工作者,他能把经验变成知识,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好比现在路上智能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断的采集与积累数据,形成经验,再把经验迭代成算法,算法再指导所有的智能车,不断的循环,也正好说明知识体系本身就是在不断地进行螺旋式上升。对此,人的能力或技能也是不断的在改进,以前一项技能足以成为生活的傍身绝技,现在多次跨行都未必能混到退休。也许你引以为傲的技能,突然在一个不小心被行业之外的服务替代。好比以前不行就去跑网约车,现在突然来了一个萝卜快跑,或者去送外卖,突然又出现无人机派送,所以这个时代一是被技术追杀,同样也是被时代追杀。
所以,AI在干什么,在不停的学习,把经验转化成知识,用知识回答问题,而人也类似,只是将经验转化成知识,用知识解决问题。
AI相对于人而言,人所具有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学习力,可以完全对其进行碾压。当然,也不是否定AI价值,只是表达AI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是对知识沉淀的积累和深化应用。在这个过程中,AI借助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能系统的沉淀、提炼知识,最终加以应用的,而能否准确的体问和应用则依旧考验着不同基础能力的人们。
因为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差异,同样必然会因涉及知识的获取与吸收的不同,导致其内化为感知的差异,最终依据实际问题产出结果也存在不同。若想更高效地完成知识的生命周期管理,就需要对每个个体的知识进行系统性梳理,从而由个体知识形成组织知识。
归根结底,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两件事,一是外挂,二是内化。所谓外挂,就是借助当下的AI工具,像大模型等不断的提升应用效率,提升认识判断。不过,外挂这种公共资源大家都能使用,这时候就看谁的应用水平更高了。而能否精准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应用水平的关键,并且能否提出精准问题,不仅取决于对工具的运用,也与自身的知识积累程度相关。业务可以理解为知识管理的应用场景,它属于外挂部分之外的另一个要素。还有人的整个内在的集体潜意识部分也很重要。反过来讲,与AI互动的能力,本质上对自身的学习力、模型提炼能力以及知识积累等诸多方面都极具挑战性。所以这两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不能因为有了AI就觉得其他方面不需要了。因为相对AI给出的结果,我们更需要判断。当我们需要非常精准、权威的知识时,若大模型未学习到相关内容,就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再强大的外挂工具,都无法替代自身的学习。
同样,反观AI的学习能力,参照我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其实可以进行以下提炼:
1、将公共知识建构成个人版本的知识,实现对广域知识的建构;
2、运用所建构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将知识经验化,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验化之后再将其转化为知识,螺旋提升,然后再次知识化后的知识又能够变成公共知识得以传播,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闭环。
这种循环能力是未来个体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你自身具备了这种能力,既能学会指导自己的潜意识工作的能力,又能学会指导AI工作的能力,也是AI时代的一个元能力。
标签:体会,外挂,应用,人工智能,知识,能力,学习,AI,应用服务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53707930/article/details/14491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