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灵动考研分析
本文中,以11代指数学一英语一,22代指数学二英语二,以408代指统考的计算机基础综合。
目录考情分析
在本年考研中,5人考22自命题,1人考22408,1人考11408。
根据过去五年考研结果而言,22自命题考生往往能用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优势区间,而大部分考生很难在数学一408这两门上取得明显优势,因此推测,工作室的大部分考生在抗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精力上,与其他高水平考生相比仍有欠缺,而在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上,考研未能显现出我们和高水平考生的显著差距。
与去年相比,数学一二/政治/英语一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具体而言,在过往,考生一般靠《肖秀荣四套卷》极高的押题率来准备政治大题,在24考研中,仅《四套卷》的第一套就押中了四题,但是在本年考研政治中,《四套卷》没有押中一题。同时,考研英语难度剧增,基本是10年期间最难。
因此,大量25选手开始对“是否应该背肖秀荣四套卷”和“英语做真题/背单词是否有效”产生疑惑。
同时,也有少部分选手选择了报班,从结果上来看,报班并没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备考进度分析
大部分一战考生开始于因身边人开始太早而焦虑,在8月因进度不行焦虑达到巅峰,在10月左右开摆,408考生在12月基本抽不出时间看数学专业课。但是二战考生在考前心态上有着显著的提升,
备考时,比赛、工作与考研难以兼顾的情况频繁出现。“准备考研的时候还想着比赛或者其他事情,导致进度被频繁打断”是普遍问题,并不仅在我校出现。要避免此类问题,似乎只能推掉所有无关的事情。
关于备考时间,从一战选手的结果而言,11408从3月开始进入状态是最好的。以笔者浅显的经历来看,11和408确实对记忆有较强的要求,考研更考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而非灵光乍现。备考11408需要早复习、多轮复习,除此以外,没有特别好的方法。
二战考生的备考时间由于毕设毕业等问题,实际上是难以完全自主决定,越早越好,多多益善。
数一备考
试卷分析
在24考研中,我总是觉得,如果想取得高分应当去完成具有区分度的题目,如:中值定理、数列极限、幂级数的敛散判断、线性代数的证明题等,因此,我频繁钻研这些板块的偏难怪题,却没有任何成效,浪费了大量时间。
但事实上,这些看似具有区分度的题目,是可以完全不做的。
在考研数学出题组自己撰写的《考研数学分析》一书中,提到无论是数一、数二、数三,设置了70%左右的题目只涉及到基础概念、基础方法,即有150*0.7=105的分数是可以无较大压力拿到的,同时每年一定会设置若干偏冷门的考点,比如傅里叶级数、地理克雷定理、曲率圆等等,大约占5~10分,所以说,如果只以110分为目标,是完全不用研究任何偏难怪题目的。
-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平均分12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平均分118;
-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平均分111;
- 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平均分94。
因此,笔者认为除非目标是北大,否则备考数学是只需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加上一点小运气就足够了。
《考研数学分析》一书表明了,数一的平均分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什么造成每年难度评价相差极大?以至于产生奇偶年的说法?笔者认为是难度分布。
以被认为最难的2024年数学一为例,前三道大题在接近结果时都涉及较为复杂的积分运算,虽然整张试卷都没有“送分题”,但也没出现完全无法解答的题目。即便中值定理第一问做不出,也能直接使用第一问的结论秒解第二问,从而拿到分数。唯一称得上压轴的题目是线性代数的填空题,创新性极高,需要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解题能力。其他题目提问中规中矩,只是在计算上为难考生,因此,该年试卷是难度被分散了,所以24年被称为最难的一年。
与之口碑相反的2025年数学一,曲面积分题零分率极高,概率论创新性较高、部分选择题考察过细,大多数题目都是往年的题型重复考察。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难度都被集中了,所以大家都觉得简单。
如何复习
我非常敬佩的一位复旦大学学长说过这样一段话:
“考研数学简要概括需要具备两个能力:
- 如果想取得一个看得过去的分数,那么取决于你对于经典题型的熟练程度和计算准确度。
- 如果想取得一个好看的分数,那么则取决于你看到新题的迅速反应速度以及对于概念的深入理解。”
而真题就是最好的经典题型资料。我们既然是面向考研数学,就不用过度关注无关事务,无论是名师网课还是机构题册讲义,它们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由此可见,从这个观点出发,学习数学的方法论是显而易见的,任何辅助的课程都是非必要的,我们要做的,且唯一必须要做的,就是吃透的历年的真题。什么是吃透?吃透就是从87~25年这些年中,数一数二数三任意挑一题,都会做。
为什么数一要去做数二数三的真题?为什么要做87年那么老的真题?在互联网上,提问前两点的问题大有人在,我认为不写早年真题是一种傲慢的行为。
由于数一数二数三公共部分极多,且多年以来,都是同一个出题组、同一个题库完成出题,有很多题目是一个模板,比如2014年数二改了个数字就成了2021年数一的题目:
这种事情屡见不鲜:
部分题目是对过去题目的延伸,只要掌握了1998年题目,2017年便迎刃而解
老题新出也并不是新鲜事儿了:
回到刚刚那两个问题,为什么数一要去做数二数三的真题?为什么要做87年那么老的真题?因为这些题目都在出题组的题库中,数一的范围完全包含了数二数三,不用担心是否多写了不在考纲中的东西。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真题一定要趁早写,甚至在基础一轮就应该大量接触真题,熟悉真题风格,以判断未来的题目是否贴合真题,是否值得做。
抱着“掌握真题”,而非“在过往真题中取得高分”的目的,笔者仅针对自身写过的题册做出浅显的、主观的评价:
-
《考研数学这十年》
这本书是笔者最爱不释手的一本习题集,该习题集做的仅仅是将40年的考研题目整理,并按题型分类,但就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市面上居然找不到相似的第二本题册,该书的答案写的相当简洁明了,作者王志超老师曾告诉笔者,在实际考试中,他的答案基本就是在答题卡上的答案。这种面向考试、且相当好的答案,在市面上基本找不到。
可以说,笔者整个25考研过程,唯一的目标就是掌握这本书,其他书籍与试卷则更多是辅助工具。当笔者对某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感到疑惑时,总会翻开这本书查阅相应部分,了解历年真题的考察深度、重点分布以及命题方式。
-
《张宇基础三十讲(25版)》
高中时候,即便是一轮结束,老师仍然会让带着几本厚厚的书,来充当“全书”的作用,基础三十讲就起到了这样一个作用。
虽然名字叫基础三十讲,但是内容一点也不基础,在25版,选择了大量的真题及改变形式作为例题,再加上过去的经典题目,即便是配合张宇老师的讲解,对于一轮复习而言也是难以全部吸收的,往往需要刷第二遍、第三遍,比如在多元函数微分学、第十七讲、第十八讲这三个章节,笔者在九月共写了四遍,才真正理解透彻。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张宇老师太喜欢跳步了,少部分题目容易看不懂。总体而言,《基础三十讲》非常适合作为入门资料,与《考研数学这十年》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注意: 25版质量最高,24版、26版与其差异较大,不建议买其他版本版。
-
《李艳芳历年真题及解析》
笔者非常喜欢李艳芳的写的书,与张宇老师相比,李艳芳的解析水平如沐春风,是笔者见过最详细、最认真的解析。而即便是难度过高的《李艳芳900题》,李艳芳也给予了大量的解析。
在写完《考研数学这十年》和《基础三十讲》后,《李艳芳历年真题》用来模拟真实的考试,以调整做题时间,并对《考研数学这十年》查漏补缺非常合适。
其他题册我没做,或者不推荐,
-
《张宇强化三十六讲》的题目大多都是偏难怪,部分题目居然照抄数学专业相关的书籍,数分高代之类的,该书瑜不掩瑕,完全没有做的意义。
-
《张宇1000题》的答案写的不好,太喜欢跳步了,看着就烦;
-
《李艳芳900题》是对过往真题的一次重新编辑,不仅对计算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十分考验对真题的理解,属于能做出来的人不需要这本书,做不出来的人拿这本书没用,题目质量不算差,只是定位略微尴尬;
-
《武忠祥高数辅导讲义》过于注重定义,对考研有些偏移,这本书可取之处是和武忠祥老师的课程高度适配,每一道题都是武忠祥老师自己出的,所以讲起来行云流水,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写这本书容易抓不到考研重点,尤其是数一部分幂级数曲面曲线积分的题目完全偏离考研数学;
-
《李林880题》李林老师或者他同事大概率是在出题组待过的,所以李林老师对着真题的理解非常深,该本书做起来和真题一个感觉。我不推荐这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是因为我没做完。
值得注意的一本书是《李正元全书》,这本书的题目质量、深度远胜于市面上任何“全书”,尤其是线性代数部分,只是笔者水平不过关,不配评价,引用复旦大学的学长的评价:
“这本书在网上争议非常大,有的人说他是“二战神书”,有的人说他适合“强化使用”,在我看来这些说法都不准确。这本书它与市面上其他讲义的区别就在于他非常注重原理的挖掘,尤其是在高数部分,这就导致他的门槛非常高,不是二战、二轮就能看懂的,我认识很多人三战、四战也看不懂。这不是学习遍数的问题,而是学习方式的问题。至于什么样的人呢适合使用这本书,那就是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能发现它远胜其他书的人,除此之外都不适合。因为他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李正元先生是过去考研数学阅卷组成员,其对于考研数学有独到的理解,如果在8月时已掌握大部分真题,可以酌情完成。
目标 | 时间 | 参考书目 |
---|---|---|
过完基础,对内容有基本的印象 | 3月~6月 | 《基础三十讲》可选《三大计算》/《汤家凤1800题》 |
熟悉真题题型,对真题有初步的理解,理解难度分布。 | 7月~8月 | 《考研数学这十年》《基础三十讲》可选《李林880》 |
找到真题考察重点,着重训练常考题型,并时常复习冷门考点。 | 9月~国庆结束前 | 《考研数学这十年》《基础三十讲》可选《李正元全书》 |
训练考场能力,调整作息和时间分配,将“套题”思维转移为“套卷”思维 | 国庆后~考前 | 《李艳芳历年真题解析》《考研数学这十年》各种模拟题 |
可选的意思是不选也没事。
套卷分析
在完全理解了真题后,笔者做模拟卷基本拿不到高分,但是我丝毫不焦虑,因为已经对考研数学的真题难度有了把握,所以写的时候知道模拟卷实际上是远难于真题的,所以模拟卷的只有三个作用:查漏补缺、学习少量新方法、锻炼考场应变能力。
在此对于做过的卷子进行完全主观的推荐,排名分先后:
- 2023年李林六套卷、四套卷(全在查漏补缺,写起来像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给的老父亲,基本是真题难度)
- 2025年李林六套卷、四套卷(同上,比真题稍难)
- 每一年合工大超越(没有一张超过80分的,byd快爆了,难度远超真题,做一套恶心一天,不过即便如此,其题目质量是所有试卷属于最稳定的一批,可以说是对考研数学的升华)
- 每一年合工大共创(不如超越)
不推荐张宇的任何试卷,质量极其不稳定,24年李林太摆烂了,试卷质量谈不上高。其他试卷没做。
考察重点
对于考研重点一直是一项主观的事情,通常来说,只要做完真题都会对这件事有自己的理解,但考虑到部分考生目标只有80左右,对于这部分考生,甚至不需要全部学完所有内容,只需要掌握重点的,偏冷门考点、难点完全可以全部放掉。
换而言之,如果连该重点部分掌握不了,是不可能拿到高分的。
-
计算能力(求解微积分极限、二重积分)
中科大的452分高分选手说过,如果不能熟练计算的话,即便学一年去考研都不一定能拿到三十分。求解微积分极限贯彻了整个考研数学,一定要熟练掌握,至少要把历年真题的相关问题熟练运用
-
多元函数微分学
具体而言,除了多元函数概念极限连续性晦涩难懂,其他考察都极为直接,偏导全微分、极值问题、方向导数和梯度,都属于噱头,看起来很复杂,实际考察非常基础,会公式就能写。
-
微分方程
所有内容都是重点,微分方程就是高斯奥特曼,和任何一个考点结合都能成为一道综合题,相关题目的考察看似灵活多变,实际还是针对基础,即方程求解公式等。
-
曲面积分
这才是数一的重量级选手,年年都考,方法多而且易混淆,二型曲面一般考察最多,积分与路径无关一些小考点也非常容易考到,如果考到格林公式一般又是一题重量级。但只要把真题多做几遍就熟能生巧,一般不作为压轴题而是常规题,属于能拿到的分数。
25年除外,近15年曲面积分我今年做了三遍以上,但它今年作为压轴题出现,不会写。(但这并不代表它明年仍会压轴,依然建议写完多写真题)
-
特征值、二次型
近五年线代大题年年考,求解思路和往年真题大差不差,在备考时我多次和他人强调,线性代数已经不可能考难题了,只有纯纯的计算,懂了基本概念,计算不出错就是12分,在考场准备做大题的时候,完全可以跳过高数,直奔线性代数。
同时备考时也要注意,不用把工作重心过多的放在线代的难题上,线代的难度就是一个无底洞。
-
随机变量及分布和数理统计部分
概率论放在一起说,概率论最重要的就是真题,我不建议刷任何题册,太多的习题册天天搁那儿摸球摸球,这玩意都是高中摸烂的玩意了,题册上题太多了,大部分都考不到。
小题上,选择题最后几题以考察数理统计的统计量、抽样分布为主,概率论也考,一般不难,有高中摸球基础就能做出来,二维随机变量会作为区分度较高的题目出现,多练了几次也不会有太大难度。
大题上,基本是参数估计和随机变量分布轮流考,考前基本都能猜出来今年该随机变量了,但是实际上大题仍然非常新颖,在修改了题目背景的前提下,又结合了级数,虽然结合级数并不是什么新活,14年还是哪年考过,但是我没重视,所以算错了。
408备考
笔者10月开始学习408,在10月粗略的看完了一遍王道的书,无法理解的地方才看课程,11月快速的把真题做了一遍,12月没来及看408就上了考场,408的大部分题目都是年年重复考的,关于真题重要性已在数一备考部分说过不再赘述。因此写一遍真题收益是大于完完整整的听完王道课程的。
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听课,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看王道,计算机网络看湖科大教书匠,b站直接搜就行,时间不够的话就别看了,容易迷失重点,我的学习过程是先做每一章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一肚子的疑问,再去翻前面的书,如此反复,快速过完。注意无论是否看课程,都要吃透,多做题来保证搞懂每一个过程。
笔者认为,在备考408时非常忌讳的一点就是抱着“将计算机学明白”心态去过度的钻牛角尖的探究底层,我们并非是在做科研,而是在备考,备考就是要面对考题,就像摄影大师不会关注微单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学计网的人也不会一定需要懂得通信原理,因此对于课本/课程细节不求甚解是很明智的选择。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没有太多能讲的,唯一值得注意的就是早做真题,做完就再做一遍。
政治备考
与数学备考相比,笔者今年政治英语近乎裸考了,能力有限,能讲的的不多。
政治英语是小头,数学专业课是大头;政治大题是小头,选择题是大头。切莫小头控制大头。实际上,即便是政治裸考,选择题靠着政治素养,大题将材料完完整整的抄上去,都能拿到大约50分,所以即便是11月开始复习政治,也要多刷选择题,在选择题多刷到能基本全对之后,再考虑大题(大题裸考问题也不大)
大题背肖4是完全毋庸置疑的,在背诵《肖秀荣四套卷》的时候,理应去理清其答案的大题思路,比如在第一套卷子的第一大题第二小问,问题是“破”和“立”的关系,而真题问题是“知”和“行”的关系,既然都在考唯物辩证法,完全可以把肖4的答案加以修改进行作答。
由于政治包含了50分的主观分,从统计学的角度而言,是客观存在“水区”、“旱区”的,b区考生更容易取得高分,而北京考生取得高分不太可能。
24年东北林业大学的政治平均分达到了72分,同时,北京大学的政治平均分是70分,从结果上而言,选择大于努力,从目前的样本而言,考研政治的主观给分存在三个档次:北京上海、其他A区、全部B区。
英一备考
今年英语一难度极大,无论是浙江大学的何逊,还是各个机构的老师,都被英语的难度震惊:
剖开现象看本质,我在英语属于劣势区间的原因,是因为我自身不仅词汇量不高,而且阅读能力太差,虽然我并没有较好准备英语复习,但结合身边人的学习经历而言,学习方法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
坚持背半小时单词
没必要记太多,前期五十个已经很难了,后期熟练后大多都是复习,一天之内背的时间太长了记忆压力太大,后期忘得也多。
-
每天写一篇英语真题的阅读
以看懂文章为目标,看懂每一句长难句的组成,做到看完后,随便挑一句话,都能说出是什么意思。关心文章本身即可,不用过度的关心正确率。
心态调整
在一战时,我从7月份开始学习数学一,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问题。
考研是存在一种“幸存者偏差”的现象的,考得不好的人不会公开自己的成绩,只有考得好、考上的人更倾向于分享经验或成绩,这容易造成一种错觉:考高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这种错觉会让正在备考的人对自身能力产生担负不起的期待,尤其是在学数学时,更容易过度自责,出现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也会导致盲目追求高分,忽略基础的重要性。
就是在这种焦虑中,我一次次的产生了自我怀疑,每当做错题、不会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是因为没有学明白,转而又去看视频、看b站小众老师,结果适得其反,浪费掉了时间,匆匆结束考试。
事实上,任何一位从事线下考研教育的人都知道,考取高分从来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备考一年分数不高更是司空见惯。b站上做考研的“考研数学*哥”很多,但是做线下教育的很少,这很好理解——线上教学省时省力,受众广泛,机构还可以利用少数高分学员的成绩进行宣传,形成一种“高分易得”的假象。但这种幸存者偏差,是容易让人忽视考研的真实难度的。
考研数学杰哥是一位经营线下考研数学教培老师,与启航、金榜等大机构动辄几十个140、135不同,他的宣传似乎有点朴实无华了:
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从他的视角中,一战不足50分已经司空见惯,而100多分就足够优秀,完全够上985了,这与我们通常能看到的大相径庭:各种社交媒体(小红书贴吧微信公众号qq群)、群聊、微信中,不是说上985至少120吗?不是说100多分是发挥失误的分数吗?低于140还配说是好成绩?
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无论数一数二,只有1%的人能超过120:
从结果上看,将近30%的人是考不到45分的,这个绝对不是单纯用“摆烂”/不努力就能简单概括的,而是抗压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学习方法、做题量四项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大概率也满打满的学了一年,大概率每天都在图书馆坐了八九个小时,也大概率处在焦虑、迷茫之中,对于任何一个人,在长达半年的自我怀疑中生活都是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质疑低分考生“摆”是毫无意义的。
即便是对进了复试的工科生进行统计,也是大量的考生刚刚擦过五十多分的国家线。
从以上结果而已,数学就是难,无论数一还是数二,都比其他三门难,而数学一又比数学二多了整整一倍的内容,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近五年,工作室的学长学姐们难以在数一上找到优势区间。
一位考研博主曾经做了一个视频,25考研 | 数学20分高分经验分享会,诡异的是,基本每个人身上都有我的影子,我发现大家的备考都是一样的,我们没有那么天才。
高分考生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有人只看同济大学课本就能考到130,有人题海战术刷了市面上的所有题目也能130,更有甚者堪称天才,“随随便便”备考3个月便完成了高分上岸,这些高分考生的经验事实上对于我们是无法复制的,至少对于我们学校的大多数人都是无法复制的,但低分考生的错误却可以尽量避免,从这个角度,我认为低分经验分享的价值要远大于高分经验分享。
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件好事,我们必须意识到,考研正在从加法变为减法,在数一这本就庞大的知识量上,一些机构所塞满的技巧更是令人发指,因此,我们必须有选择的去学习,必须抛弃用不到课程和技巧。对于高深的奇淫技巧(微分算子法、雅可比行列式、普分解法),学不会并不是我们的错,也不影响我们考100分。资质平庸且笨拙的郭靖成为了为国为民的大侠,天资聪颖的欧阳克最终死于傲慢,鸣人即便是打宇智波斑,用的也是最熟练的螺旋丸。
无论是不会做题,还是粗心做错了题,亦或者是模拟卷拿不到理想的成绩,甚至是出了成绩后,分数不好看,都不用责怪自己,这本来就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蝴蝶飞不过沧海,又有谁会忍心责怪呢?
大胆原谅自己的不完美吧,一天学不到8小时就学5小时,早上7点起不来就9点起床,坐累了就起来活动活动,前天学过的知识忘记了就再学一遍,数学出现了错误就重新算一遍,吃完晚饭不想学习就去打游戏、跑步或者睡觉,这没什么可羞耻的,不完美的人也能考上好学校。
那些遥远的大的东西,模糊而使人紧张;眼前的每一道小小题目却清晰又熟悉。所谓胜利,无非就是做对这一道题,再做对下一道题目的总和。无论复习还是考试,只管做好眼前每一道题,而其他什么都不去想。 回头想想,那些日子自己觉得天大的事,其实根本都无所谓,人需要不断的得失才能明白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QA
q:只做真题能拿高分吗?要不要做各种题册?
a:只做真题不一定拿高分,但真题都做不明白的人一定拿不了高分。在过去没有题册的时候,难道就没有高分考生了吗?因此只做真题是有能力拿到高分的。
大多数题册都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名师对于真题的理解浅的令人发指,所以大部分题册都是辅助,不是必须的。
q:为什么不拿真题去模拟自己的考试分数?
a:真到模拟分数的时候再做真题就来不及了,在你二轮真题结束后,你对试卷上哪题是能拿分、哪题是不能拿分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此时就不需要真题了。
q:怎么抖音b站小红书qq群里那么多人模拟卷考140?我身边也有人模拟卷考140,我是不是学习方法错了/进度慢了?要不要报某老师的救命班/技巧班/轻松120班?
a:他们吹牛逼。
om:33%;" />
q: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开始备考来得及吗?
a:想全是问题,做全是答案。
q:我幂级数/数列极限/线代/概率论/敛散性/中值定理学的不好,我该看谁的视频?
a:该做题。
q:我做模拟卷才考140/130/120/110/100/90/80/70/60/50/40/30/20,是不是没救了?
a:事实就是,考前的所有分数都没意义。我历年真题二刷分数也只在110这个区间浮动。
q:十月份了,感觉什么都记不住了,不想考了,怎么办?
a:我身边有人在十一月之前每天随便学学,除了数一什么都没学,十一月后每天加班加点,最后三百八十分考上了11ds的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也有人之前除了数二什么都不碰,十一月二十八号才开始408,最后三百五十分考上了22408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研究院。
成事大者,越是在刀尖,是越心细胆大,疯狂舞起。很专多业课140+上以的神大,你让他提前半个参月加考试,他很多节细也记不分明,写不出来。他但不慌,为因时候未到。备考就是要极限操作,博取每一寸时间的极限价值。
标签:集训队,题目,真题,高分,2025,备考,数学,考研 From: https://www.cnblogs.com/zhaohanzheng/p/1864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