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考点
1: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解析:
分组交换采用了存储转发技术。把报文等分成若干数据段,每个数据段加入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构成若干分组。分组首部包含了目的地址和原地址等重要控制信息,每个分组可以在互联网中独立地选择传输路径。
2: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解析:
(1)电路交换:需要事先建立连接,分配资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延迟低,但是可靠性高,不适合突发数据传输。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配置灵活,延时较高,可靠性一般。
(3)分组交换:分组存储转发数据,灵活迅速,资源利用率高,延时较高,可靠性高。
3: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解析:
边缘部分:由各主机构成,用户直接进行信息处理和信息共享;低速连入核心网。
核心部分:由各路由器连网,负责为边缘部分提供高速远程分组交换,核心工作是存储转发。
4: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
(1) 数据长度为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 数据长度为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解析: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 / 数据发送率
传播时延 = 传输距离 / 传播速率
(1)发送时延:ts= / = 100s
传播时延:tp= / ( 2×) = 0.005s
(2)发送时延ts = / =1µs
传播时延:tp=tp= / ( 2×) = 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5:长度为100字节的应用层数据交给传输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TCP首部。再交给网络层传送,需加上20字节的IP首部。最后交给数据链路层的以太网传送,加上首部和尾部共18字节。试求数据的传输效率。
数据的传输效率是指发送的应用层数据除以所发送的总数据(即应用数据加上各种首部和尾部的额外开销)。
若应用层数据长度为1000字节,数据的传输效率是多少?
(1)长度为100字节时:100/(100+20+20+18)=63.3%
(2)长度为1000字节时:1000/(1000+20+20+18)=94.5%
6:网络协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各有什么含义?
解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7:计算机通信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1)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服务器方式所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在这种方式中,主机被分为两类:
- 客户端(主机A):请求服务的一方
- 服务端(主机B):提供服务的一方
(2)对等连接方式
在对等连接方式下,不再像客户-服务器方式一样,区分客户端和服务端,主机和主机之间可以平等的连接通信。(对等连接方式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只是对等连接中的每一个主机既是客户又是服务器。)
8:按照范围将网络划分为哪几个种类?
记住这里的大小排序:WAN > MAN > LAN > PAN
9:计算机网络中的有哪些常用性能指标?
10:计算机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
因为针对于不同业务,分层可以很好的做好封装,每个模块之间就无需关心其他模块的业务是什么,怎么实现其他的业务,只需要关注自身即可。
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割开;易于实现和维护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有些功能会重复出现,因而产生了额外开销。
11:五层协议中各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第二章:物理层考点
1:物理层要解决哪些问题?物理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解决的问题:
- 确定传输媒体接口的有关特性,比如机械特性,电气特性等
- 如何传输数据流
- 屏蔽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
- 在两个相邻系统之间唯一地标识数据电路
主要特点:
- 传输媒介多样
- 透明传输
- 比特同步
2:物理层的接口有哪几个方面的特性?个包含些什么内容?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的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等。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意。
过程特性:说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3: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速率受哪些因素的限制?信噪比能否任意提高?香农公式在数据通信中的意义是什么?“比特/每秒”和“码元/每秒”有何区别?
- 数据在信道中的传输速率受到带宽和信噪比等因素的限制。
- 信噪比不能任意提高。
- 香农公式的意义:只要信息传送速率低于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就一定存在某种办法来实现无差错的传输。
- 比特/s是信息传输速率的单位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一个码元不一定对应于一个比特。
4:用香农公式计算一下,假定信道带宽
为3100Hz,最大信道传输
速率为35Kb/s,那么若想使最大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问信噪比S/N应增大到多少倍?如果在刚才计算出的基础上将信噪比S/N再增大到十倍,问最大信息速率能否再增加20%?
(1)由公式得:35000b/s=3100 * log2(1+S/N)
S/N= -1 ≈ 2503
如果信道传输速率增加60%,则改变后的速率为:35Kb/s * (1+0.6)=56Kb/s
此时 S/N'= / 31 -1 ≈ 274133
所以此时信噪比S/N的应该增大( -1) / (2 -1) ≈ 109倍
(2)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十倍S/N可得
C’=3100 * log2(1+10 *) ≈ 66297 bit/s
C’/56Kb/s = 118%
此时信息速率只能提升18%
所以不能
注意:信道传输速率中的1k = 1000 ≠ 1024
5:为什么要使用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信道复用技术有哪些?
为了通过共享信道,最大限度提高信道利用率。
频分、时分、码分、波分。
6:码分复用应用举例:
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1-1+1+1-1+1+1)
B:(-1-1+1-1+1+1+1-1)
C:(-1+1-1+1+1+1-1-1)
D:(-1+1-1-1-1-1+1-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S:(-1+1-3+1-1-3+1+1)。
问哪个站发送数据了?发送数据的站发送的是0还是1?
把所有的码片序列和S
进行向量积的操作,其结果在除以码片序列的位数,这里就是8。
- 得到的结果为
1
表示发送的数据是1
- 得到的结果为
-1
表示发送的数据是0
- 得到的结果为
0
表示没有发送数据 - S•A=(+1-1+3+1-1+3+1+1)/8=1, A发送1
- S•B=(+1-1-3-1-1-3+1-1)/8=-1, B发送0
- S•C=(+1+1+3+1-1-3-1-1)/8=0, C无发送
- S•D=(+1+1+3-1+1+3+1-1)/8=1, D发送1
7:单工通道,半双工通道和全双工通道的不同点是什么?
8: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三者分别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电磁波的多径效应?
基站发出的信号可以经过多个障碍物的数次反射,从多条路径、按不同时间等到达接收方。多条路径的信号叠加后一般都会产生很大的失真,这就是所谓的多径效应。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中的链路控制包括哪些功能?试讨论数据链路层做成可靠的链路层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功能:
- 链路管理
- 帧界定
- 流量控制
- 封装成帧
- 差错检测
- 透明传输
(2)优缺点:
优点是:可靠性高,数据安全,能够自动重传
缺点是:增加了额外开销,复杂度大大增加,传输效率降低
2:网络适配器的作用是什么?网络适配器工作在哪一层?
作用:
- 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
- 实现以太网协议
网络适配器工作在TCP/IP协议中的网络接口层(OSI中的数据链里层和物理层)
3:PPP协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PPP不使用帧的编号?PPP适用于什么情况?为什么PPP协议不能使数据链路层实现可靠传输?
① 简单、封装成帧、透明性、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支持多种类型链路;
② 因为帧编号是为了出错的时候可以有效重传,而PPP并不需要实现可靠传输。
③ 适用于线路质量不太差的情况。
④ PPP 协议只保证传输内容无差错,由于没有编号和确认机制,所以不保证帧丢失,帧失序等问题。
4:CRC循环校验码:
要发送的数据为 1101011011
。 采用 CRC 的生成多项式是P(X)= + X+1。试求应添加在数据后面的余数。
若要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 1变成了 0,即变成了 1101011010
,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若要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 1都变成了 0,即变成了 1101011000
,问接收端能否发现?
采用 CRC 检验后,数据链路层的传输是否就变成了可靠的传输?
现在除数是5位,因此在数据后面添加 4个0就得出被除数
除法运算得出的余数 R就是应当添加在数据后面的检验序列:CRC=1110
。最终发送的数据为1101011011 1110
。
现在要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一个1变成了 0,即1101011010
。把检验序列 1110
接在数据 1101011010
的后面,下一步就是进行 CRC 检验
若要发送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最后两个 1都变成了 0,即 1101011000。把检验序列 1110接在数据 1101011000 的后面,下一步就是进行 CRC 检验
可看出,余数位不为零,因此判定所接收的数据有差错。可见,这里的 CRC检验可以发现这个差错。
现在余数R不为零,因此判定所接收的数据有差错。可见,这里的 CRC检验可以发现这个差错。
采用 CRC 检验后,缺重传机制,接收端不能发现,数据链路层的传输还不是可靠的传输。
5:PPP协议的零比特填充:
PPP协议使用同步传输技术传送比特串0110111111111100
。试问经过零比特填充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若接收端收到的PPP帧的数据部分是0001110111110111110110
,问删除发送端加入的零比特后变成怎样的比特串?
0110111111111100
零比特填充后:011011111011111000
0001110111110111110110
删除零比特后:00011101111111111110
6:试说明10BASE-T中的“10”、“BASE”和“T”所代表的意思。
- “10”表示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10MB/s
-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 “T”代表双绞线星形网
7:有10个站连接到以太网上。试计算一下三种情况下每一个站所能得到的带宽。
(1)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集线器;
(2)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0Mb/s以太网集线器;
(3)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交换机。
集线器的用户共享平分集线器带宽,交换机的用户分别独享交换机带宽。
(1)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集线器:10 / 10 = 1Mb/s
(2)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0Mb/s以太网集线器:100 / 10 = 10 Mb/s
(3)10个站都连接到一个10Mb/s以太网交换机:10Mb/s
8:某学院的以太网交换机有三个接口分别和学院三个系的以太网相连,另外三个接口分别和电子邮件服务器、万维网服务器以及一个连接互联网的路由器相连。图中的A,B和C都是100Mbit/s以太网交换机。假定所有的链路的速率都是100Mbit/s,并且图中的9台主机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和任何–个服务器或主机通信。试计算这9台主机和两个服务器产生的总的吞吐量的最大值。为什么?
因为通过交换机连接的局域网内主机可以并行发送数据,所以9台主机的吞吐量为900M,两个服务器吞吐量为200M,所以总吞吐量为1100M。
假定所有链路的速率仍然为100 Mbit/s,但三个系的以太网交换机都换成为100Mbit/s的集线器。试计算这9台主机和两个服务器产生的总的吞吐量的最大值。为什么?
如果把三台交换机换成集线器,由于集线器是总线型,同一集线器下同一时刻只能一台设备发送数据,所以图中9台主机其实只有三台在发送,吞吐量是300M,两个服务器吞吐量是200M,所以吞吐总量是500M。
所有链路的速率仍然为100 Mbit/s,但所有的以太网交换机都换成为100Mbit/s的集线器。试计算这9台主机和两个服务器产生的总的吞吐量的最大值。为什么?
一个网络中无论其中有多少台主机或者服务器,如果全部接在一个集线器上,那么该网络的最大总的吞吐量就是这个集线器的最大值,即100M。
总结:交换机的吞吐量可以相加,集线器吞吐量固定最大。
补充:对于交换机来说,一个端口 = 一个冲突域
9:以太网交换机有6个接口,分别接到5台主机和一个路由器。在下面的表中的“动作”一栏中,表示先后发送了4个帧。假定在开始的时候,以太网交换机的交换表是空的,试把表中的其他栏目都填写完。
9:计算机网络各层其数据单元分别叫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结构?
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是PDU
,指的是在计算机网络中,各层协议对数据进行封装所生成的数据包。在不同的协议层次,PDU具有不同的名称和结构。
- 物理层:比特(bit),物理层的PDU是指数据的最基本单位,即0和1。
- 数据链路层:帧(frame),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数据包封装成帧,帧包含了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数据和校验信息。
- 网络层: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将传输层的数据段封装成数据包,包含了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数据和其他控制信息。
- 传输层:段(segment),传输层将应用层的数据封装成段,包含了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和其他控制信息。在TCP协议中,PDU被称为TCP段;在UDP协议中,PDU被称为UDP数据报。
- 应用层:消息(message),应用层的PDU是指应用程序之间交换的数据,如HTTP请求、响应等。
10:局域网具有哪些特点?具有哪些优点和结构?使用什么传输媒体?
一个局域网就是一个广播域。
11:CSMA/CD 协议通过哪三个主要步骤进行工作?
CSMA/CD全称:载波监听多点接入 / 碰撞检测
- 多点接入:说明这是总线型网络。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 载波监听:即“边发送边监听”。不管在想要发送数据之前,还是在发送数据之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 碰撞检测: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或冲突)。
在CSMA/CD协议下,一旦发送端检测到了碰撞,做如下事情:
- 适配器立即停止发送。
- 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
12:集线器具有哪些特点?
集线器的特点:
- 使用电子器件来模拟实际电缆线的工作,因此整个系统仍然像一个传统的以太网那样运行。
- 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工作站使用的还是 CSMA/CD 协议,并共享逻辑上的总线。
- 很像一个多接口的转发器,工作在物理层。
- 采用了专门芯片,进行自适应串音回波抵消,减少了近端串音。
- 物理上星型结构,实际上是总线型
13: 简要介绍PPP的帧格式:
PPP 是面向字节的,所有的 PPP 帧的长度都是整数字节。
14:什么是碰撞域,碰撞域具有哪些特点以及优缺点?
15:以太网交换机中交换表为什么要设置有效时间?
考虑到可能有时要在交换机的接口更换主机,或者主机要更换其网络适配器,这就需要更改交换表中的项目。为此,在交换表中每个项目都设有一定的有效时间。过期的项目就自动被删除。
16: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是那三个?
- 封装成帧:用于将接收到的比特流划分为若干个数据帧
- 透明传输:忽略控制信息中的部分值而不影响数据的正确传输
- 差错检测: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是否发生错误
第四章:网络层
1: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试比较其优缺点。
网络层向上提供的两种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服务(虚电路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数据报服务)。
面向连接服务的可靠性高,但是需要额外的开销来建立和维护连接,会增加延迟和网络资源的消耗。无连接服务的网络开销相对比较低,适合对于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服务,但是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
补充:虚电路只是一条逻辑上的连接,分组都沿着这条逻辑连接按照存储转发方式传送,并不是真正建立了一条物理连接。
2:作为中间设备,转发器、网桥、路由器和网关有何区别?
解析:
- 转发器在物理层使用
- 网桥在数据链路层使用
- 路由器在网络层使用
- 网关在网络层之上使用
3:说明IP地址和MAC地址的区别。并说明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
MAC地址是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物理地址,MAC 地址则放在 MAC 帧的首部;而IP地址是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IP 地址则放在 IP数据报的首部。
使用不同的 MAC 地址。MAC 地址之间的转换非常复杂。IP 编址可以让连接到互联网的主机只需各自拥有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它们之间的通信就像连接在同一个网络上那样简单方便。
3:设某路由器建立了如下转发表,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2)128,96.40.12(3)128.96.40.151
(4)192,4.153.17(5)192.4.153.90
试分别计算其下一跳。
(1)路由器收到的分组的目的地址D1= 128.96.39.10。检查转发表的第2行。
所得结果匹配,故选择下一跳为接口m0。
(2)路由器收到的分组的目的地址D2= 128.96.40.12。检查转发表的第4行。
所得结果匹配,故选择下一跳为R2。
3和4类似,节省篇幅就不写了。
(5)路由器收到的分组的目的地址D4= 192.4.153.90。检查转发表的第3行。
所得结果不匹配。再试其他行,都不匹配。故选择下一跳为默认接口 R4。
4:某单位分配到一个地址块129.250/16。该单位有4000台计算机,平均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试给每一个地点分配一个地址块,并算出每个地址块中IP地址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网络的地址分为两块:
网络号 | 地址号 |
总共32
位,网络号和地址号的关系就类似专业和班级的关系,一个网络号标识一个网络。
4000台计算机平均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点,每个地点有250台计算机。由于28 = 256 > 250
,因此,主机号有8位
就够了。这样,网络前缀可以选用32 - 8 = 24位
。
网络号 (24位) | 地址号(8位) |
根据题意,这里的分配到的地址块是129.250/16
,也就是说网络号的前16位必须和这个地址块匹配。也就是说网络号的前16位
必须是1000001 11111010
即为网络号一定是129.250.x/24
的形式。
前16
位不可变。所以只能在x上进行划分,此时的x = {1,2,3,....,16}
。
这里怎么分配x都可以,只要是十六个即可。
最后可得
- 第一个地点:129.250.1/24,IP地址范围:129.250.1.0~129.250.1.255
- 第二个地点:129.250.2/24,IP地址范围:129.250.2.0~129.250.2.255
- ……
- 第十六个地点:129.250.16/24,IP地址范围:129.250.16.0~129.250.16.255
最后8位表示主机号,除了全0和全1可以随意分配,所以是1-254,ip地址的范围不局限与250个。
4:有如下的4个/24地址块,试进行最大可能的聚合。
212.56.132.0/24
212.56.133.0/24
212.56.134.0/24
212.56.135.0/24
解析:这几个地址块的前面两个字节都一样,因此,只需要比较第三个字节。
212.56.132.0/24
的第三个字节的二进制表示是10000100
212.56.133.0/24
的第三个字节的.二进制表示是10000101
212.56.134.0/24
的第三个字节的二进制表示是10000110
212.56.135.0/24
的第三个字节的二进制表示是10000111
。
可以看出,第三个字节仅最后2位
不一样,而前面6位都是相同的(用粗体字加下画线来表示)。这4个地址块的共同前缀是22位
:11010100 00111000 100001
.
最大可能的聚合的地址块是:212.56.132.0/22。
5:某单位分配到一个地址块136.23.12.64/26。现在需要进一步划分为4个一样大的子网。试问:
(1)每个子网的网络前缀有多长?
(2)每一个子网中有多少个地址?
(3)每一个子网的地址块是什么?
(4)每一个子网可分配给主机使用的最小地址和最大地址是什么?
在原本26
位的时候,64
用二进制表示为01000000
,其中前两位是处于网络前缀中,此时扩展到28位
,也就是01xx0000
,这里的xx
就可以是00
、01
、10
、11
。对应转为点分十进制:
4个子网的地址块分别是:136.23.12.64/28
、136.23.12.80/28
、136.23.12.96/28
,136.23.12.112/28
。
(4) 网络前缀此时28位
,那么主机号就是4
位,表示范围是0000 - 1111
,但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