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51c视觉~合集32

51c视觉~合集32

时间:2024-12-17 19:03:34浏览次数:6  
标签:训练 SAM 32 51c VIT 图像 视觉 合集 模型

我自己的原文哦~   https://blog.51cto.com/whaosoft/12131903

#视觉大模型

围绕基础模型在视觉领域的发展,综合全面的从经典的架构设计、训练目标以及主流的微调数据集等系统的梳理基础模型的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视觉系统对于理解和推理视觉场景的组成特性至关重要。这个领域的挑战在于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位置、歧义、以及现实环境中的变化等。作为人类,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借助各种模态,包括但不仅限于视觉、语言、声音等来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现如今,随着 Transformer 等关键技术的提出,以往看似独立的各个方向也逐渐紧密地联结到一起,组成了“多模态”的概念。

今天,我们主要围绕​​Foundational Models​​,即基础模型这个概念,向大家全面阐述一个崭新的视觉系统。例如,通过 SAM,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点或框的提示来分割特定对象,而无需重新训练;通过指定图像或视频场景中感兴趣的区域,我们可以与模型进行多轮针对式的交互式对话;再如李飞飞团队最新展示的科研成果所示的那样,我们可以轻松地通过语言指令来操作机器人的行为。

图片

该术语首次由​​Bommasani​​等人在《Stanford Institute for Human-Centered AI》中引入。基础模型定义为“通过自监督或半监督方式在大规模数据上训练的模型,可以适应其它多个下游任务”。

具体地,我们将一起讨论一些典型的架构设计,这些设计结合了不同的模态信息,包括视觉、文本、音频;此外,我们还将着重讨论不同的训练目标,如对比式学习和生成式学习。随后,关于一些主流的预训练数据集、微调机制以及常见的提示模式,我们也将逐一介绍。

最后,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大家对基础模型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大规模训练和不同任务之间的适应性方面的最新进展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共勉。

背景介绍

近年来,基础模型取得了显著的成功,特别是通过大型语言模型(​​LLMs​​),主要归因于数据模型规模的大幅扩展。例如,像​​GPT-3​​​这样的十亿参数模型已成功用于零/少样本学习,而无需大量的任务特定数据或模型参数更新。与此同时,有5400亿参数的​​Pathways Language Model(PaLM)​​在许多领域展现了先进的能力,包括语言理解、生成、推理和与代码相关的任务。

反观视觉领域,诸如​​CLIP​​这样的预训练视觉语言模型在不同的下游视觉任务上展现了强大的零样本泛化性能。这些模型通常使用从网络收集的数百上千万图像-文本对进行训练,并提供具有泛化和迁移能力的表示。因此,只需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描述和提示,这些预训练的基础模型完全被应用到下游任务,例如使用精心设计的提示进行零样本分类。

图片

CLIP-DEMO

除了此类大型视觉语言基础模型外,一些研究工作也致力于开发可以通过视觉输入提示的大型基础模型。例如,最近 META 推出的 ​​SAM​​ 能够执行与类别无关的分割,给定图像和视觉提示(如框、点或蒙版),指定要在图像中分割的内容。这样的模型可以轻松适应特定的下游任务,如医学图像分割视频对象分割机器人技术遥感等。

图片

当然,我们同样可以将多种模态一起串起来,组成更有意思的管道,如​​RAM​​​+​​Grounding-DINO​​​+​​SAM​​:

图片

这里我们用 RAM 提取了图像的语义标签,再通过将标签输入到 Grounding-DINO 中进行开放世界检测,最后再通过将检测作为 SAM 的提示分割一切。目前视觉基础大模型可以粗略的归为三类:

  1. ​textually prompted models​​, e.g., contrastive, generative, hybrid, and conversational;
  2. ​visually prompted models​​, e.g., SAM, SegGPT;
  3. ​heterogeneous modalities-based models​​, e.g., ImageBind, Valley.

图片

图1. 视觉基础模型预览

基础架构

图片

图2.四种不同风格的架构类型

  • 双编码器架构:其中,独立的编码器用于处理视觉和文本模态,这些编码器的输出随后通过目标函数进行优化。
  • 融合架构:包括一个额外的融合编码器,它获取由视觉和文本编码器生成的表示,并学习融合表示。
  •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由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的语言模型和视觉编码器共同组成。
  • 自适应 LLM 架构: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作为其核心组件,并采用视觉编码器将图像转换为与 LLM 兼容的格式(模态对齐)。

目标函数

对比式学习

为了从无标签的图像-文本数据中学习,​​CLIP​​​ 中使用了简单的图像-文本对比(​​ITC​​​)损失来通过学习正确的图像-文本配对来学习表示。此外还有图像-文本匹配(​​ITM​​​)损失,以及包括简单对比式学习表示(​​SimCLR​​)和 ITC 损失的变体(如 FILIP Loss、TPC Loss、RWA、MITC、UniCL、RWC 损失)等其他对比损失。

图片

这里  表示温度系数。因此我们可以将  简单表示为 . 可以看出, 本质上还是在计算图像与文本之间的相似度得分,比如常见的余弦相似性。

生成式学习

生成目标包括以下几种典型的损失:

  • 掩码语言建模(MLM)损失

图片

  • 语言建模(LM)损失

图片

  • 标准字幕(Cap)损失

图片

以及 ​​Flamingo Loss、Prefix Language Modeling, PrefixML​​ 等。从上述公式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看出,生成式 AI 本质还是条件概率模型,如 Cap 损失便是根据上一个已知 token 或 图像来预测下一个 token。

预训练

预训练数据集

如上所述,现代视觉-语言基础模型的核心是大规模数据,大致可分为几类:

  1. 图像-文本数据:例如​​CLIP​​​使用的​​WebImageText​​等,这些数据通常从网络抓取,并经过过滤过程删除噪声、无用或有害的数据点。
  2. 部分伪标签数据:由于大规模训练数据在网络上不可用,收集这些数据也很昂贵,因此可以使用一个好的教师将图像-文本数据集转换为掩码-描述数据集,如​​GLIP​​​和​​SA-1B​​等。
  3. 数据集组合:有些工作直接将基准视觉数据集组合使用,这些作品组合了具有图像-文本对的数据集,如字幕和视觉问题回答等。一些工作还使用了非图像-文本数据集,并使用基于模板的提示工程将标签转换为描述。

微调

微调主要用于三个基本设置:

  1. 提高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例如开放世界物体检测,​​Grounding-DINO​​);
  2. 提高模型在某一特定能力上的性能(例如视觉定位);
  3. 指导调整模型以解决不同的下游视觉任务(例如​​InstructBLIP​​)。

首先,许多工作展示,即使只采用线性探测,也可以提高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因此,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例如​​ImageNet​​)是可以用来改善预训练模型的特定任务性能。其次,一些工作已经利用预训练的视觉语言模型,通过在定位数据集上微调模型来进行定位任务。

例如,谷歌的一篇 OVD 工作 ​​OWL-ViT​​​,将 CLIP 预训练模型去掉 Token Pooling+projection 和 Image projection,加上一个新的 Linear Projection 作为分类头与文本进行匹配,学习出每个 Patch 的语义信息。此外在将 Patch 的表征经过 MLP head 回归出相应检测狂。通过 Patch 的语义特征与 BBox 的位置最终获得目标检测框。最后,像 ​​InstructBLIP​​ 则将视觉数据集转换为指导调整数据集,使视觉语言模型能够用于下游任务。

图片

InstructBLIP

提示工程

提示工程主要是搭配大型语言模型(LLMs)一起使用,使它们能够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在视觉语言模型或视觉提示模型的背景下,提示工程主要用于两个目的:

  1. 将视觉数据集转换为图像文本训练数据(例如,用于图像分类的 CLIP),为基础模型提供交互性
  2. 使用视觉语言模型进行视觉任务。

大多数视觉数据集由图像和相应文本标签组成。为了利用视觉语言模型处理视觉数据集,一些工作已经利用了基于模板的提示工程。在这种提示工程中,使用一组模板从标签生成描述。例如:

text_descriptions = [f"This is a photo of a {label}" for label in cifar100.classes]  
text_tokens = clip.tokenize(text_descriptions).cuda()

这种额外的上下文有助于模型学习,因此,这些文本提示可以在训练或评估期间被 VLM 所使用。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三类视觉基础模型。

图片

基于文本提示的基础模型

在本章节中,我们专注于探讨依赖文本作为主要监督来源的方法。这些文字提示模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即基于不同的训练目标:对比学习、生成学习和混合方法。

基于对比学习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下 CLIP 架构及其衍生的变体:

图片

CLIP and it's variants.

CLIP 由 OpenAI 于 2021 年正式提出,其联合训练图像和文本编码器以预测图像与标题在批量中的正确配对。CLIP 由图像编码器和文本编码器组成。它们产生了N个图像-文本对的多模态嵌入空间。通过对称交叉熵损失来训练,以最小化N个正确图像-文本对的嵌入的余弦相似度,并最大化N²-N个不正确对的余弦相似度。作者还从互联网上策划了4亿图像-文本对的数据集。在这样的大规模数据集上训练时,表现非常出色,也激发了后续许多的工作。

此处我们集中探讨两类扩展方法,包括通用模型的对比方法和视觉定位基础模型的方法。

基于通用模型的对比方法

图片

ALIGN

​ALIGN​​ 利用了一个超过10亿个图像-文本对的噪声数据集,无须进行昂贵的过滤或处理步骤即可在 Conceptual Captions 数据集中获得。一个简单的双编码器架构学习使用对比性损失来对齐图像和文本对的视觉和语言表示。结果表明,即便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学习方案,只要数据库够大,便可以弥补它的噪声,并最终得到 SOTA 结果。

图片

Florence

佛罗伦萨是微软、OpenAI 等联合提出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视觉基础模型,能够处理不同的空间、时间和模态。它从CLIP样的预训练开始,然后扩展为具有三个不同适配器头的每个空间。弱弱的说一句,虽然这个模型的预训练参数只有 893M,但却需要在 512 块 A100 上训练 10 天的时间。

图片

FILIP

FILIP 提出了一种交叉模态的后期交互方法,以捕捉细粒度语义对齐。FILIP 损失最大化了视觉和文本嵌入之间逐标记的相似性,有助于在不牺牲 CLIP 的推理效率的情况下,模拟两种模态之间的细粒度交互。【作者在 VALSE 第59期分享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B站上有视频】

此外还有基于掩码对比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种通过遮挡输入像素来提高对比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也将介绍几种典型方法。

图片

FLIP

FLIP 是一种简单和更有效的训练 CLIP 的方法,其思想很简单,如图所示,就是将 MAE 的 Mask 操作引入到 CLIP 上,随机地 mask 掉具有高 mask 率的图像碎片,只对可见的碎片进行编码。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不会对被 masked 的图像内容进行重建。此外,对于文本也做同样处理,有点类似于 BERT 但又不一样,BERT 是用学习过的 mask token 来代替它们,这种稀疏的计算可以显著减少文本编码的成本。

图片

MaskCLIP

MaskCLIP 强调了图像是一个连续且细粒度的信号,而语言描述可能无法完全表达这一点。因此,MaskCLIP 通过随机遮挡图像并利用基于 Mean Teacher 的自蒸馏来学习局部语义特征。

图片

EVA

这是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基础模型,旨在仅使用可公开访问的数据来探索大规模视觉表示的局限性。EVA 是由智源曹越团队最新开源的视觉预训练模型,通过将最强语义学习(CLIP)与最强几何结构学习(MIM)结合,仅需使用标准的 ViT 模型,并将其规模扩大到十亿参数(1-Billion)进行训练,即可得到当前最强大的十亿级视觉基础模型。

通过重构 CLIP 特征来进行 MIM 操作。首先, CLIP 模型输入为完整的图像,而 EVA 模型的输入为有遮挡的图像,训练过程是让 EVA 模型遮挡部分的输出去重构 CLIP 模型对应位置的输出,从而以简单高效的方式让 EVA 模型同时拥有了最强语义学习 CLIP 的能力和最强几何结构学习 MIM 的能力。

很多的方法,总体而言,这些方法通过各种技术,如调整架构,改进对比目标,引入噪声鲁棒性,和探索多模态交互等,不断推动了 CLIP 及其变种的发展。这些努力已经展示了在许多任务上,包括零样本分类和图像-文本检索任务等方面,如何改善模型的性能,从而使这些模型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交叉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视觉定位基础模型的方法

图片

首先我们看下上图展示的结果,可以观察到,原始的 CLIP 模型其实是不擅长视觉定位任务的,特别是针对语义分割这种像素级定位任务来说。

图片

RegionCLIP

​RegionCLIP​​ 显着扩展了 CLIP 以学习区域级视觉表示,其支持图像区域和文本概念之间的细粒度对齐,从而支持基于区域的推理任务,包括零样本目标检测和开放词汇目标检测。

图片

CRIS

​CRIS​​则通过引入视觉-语言解码器和文本到像素对比损失,使 CLIP 框架学习像素级信息。

图片

​Grounding DINO​​​ 是由沈向洋领导的 IDEA 实验室开源的,该方案利用了强大的预训练模型,并通过对比学习进行修改,以增强与语言的对齐。当然,像 ​​OWL-ViT​​​ 也是类似的工作。此外, IDEA 还基于 SAM 等基础模型开源了一个集各大基础模型的仓库​​Grounded-Segment-Anything​​,仓库几乎涵盖了市面上主流的视觉基础模型,感兴趣的也可以关注下:

图片

图片

最后,我们一起看下 ​​OpenSeg​​​ 和 ​​GroupViT​​,这些方法着重于分组机制和分割效果,以通过对比学习实现更好的语义分割和目标检测。

简单来说,以上讨论涵盖了一系列现代基础模型研究,这些方法试图通过对比学习、掩码学习、扩展和复现等技术来改进​​CLIP​​和其它基础模型。这些工作不仅推动了大规模图像-文本建模的前沿,还为诸如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特定视觉任务的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框架。

基于生成式的方法

基于生成式方法的视觉基础模型的总结涵盖了多个领域和方向,下面笔者简单归纳总结下。首先是结合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的多模态学习范式:

  • 结合上下文的多模态输入学习:例如 ​​Frozen​​​ 方法将图像编码器与 ​​LLM​​​ 结合,无需更新 ​​LLM​​​ 的权重,而是在带有图像标注的数据集上训练视觉编码器。类似地,​​Flamingo​​​ 模型采用了固定的预训练视觉和语言模型,并通过​​Perceiver Resampler​​进行连接。
  • 使用LLM作为其它模态的通用接口:如​​MetaLM​​​模型采用半因果结构,将双向编码器通过连接层连接到解码器上,可实现多任务微调和指令调整零样本学习。此外,​​KOSMOS​​​系列也在​​LLM​​上整合了多模态学习的能力。
  • 开源版本的模型:如​​OpenFlamingo​​​,是​​Flamingo​​模型的开源版本,训练于新的多模态数据集。

其次我们来看下视觉-语言对齐与定位相关的模型:

  • 具备定位能力的模型:​​KOSMOS-2​​通过添加一条管线来抽取文本中的名词短语并将其与图像中的相应区域链接起来,进而实现视觉定位。

另外就是通用生成目标下的训练:

  • 简化视觉语言建模:如​​SimVLM​​​使用前缀语言建模(​​PrefixLM​​)目标进行训练,不需要任务特定的架构或训练,可在多个视觉语言任务上实现优秀的性能。
  • 掩码重构与对齐:如​​MaskVLM​​,采用联合掩码重构语言建模,其中一个输入的掩码部分由另一个未掩码输入重构,有效对齐两个模态。
  • 模块化视觉语言模型:如​​mPLUG-OWL​​​,由图像编码器、图像抽象器和冻结​​LLM​​组成,通过两阶段的训练实现多模态对话和理解。

此外还有与对比学习的比较与结合:

图片

CapPa

CapPa 是基于字幕的模型与 CLIP 风格模型的比较得到的一种新的生成预训练方法,交替使用自回归预测和并行预测。

总体而言,上述的方法和模型通过在视觉条件下训练语言生成任务,为 LLM 增添了“看世界”的能力。这些工作在视觉语言任务,如图像标注、多模态对话和理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的甚至在少样本情况下达到或超越了最先进的性能。通过将视觉和语言模态结合,这些模型为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交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新工具。

基于对比学习和生成式的混合方法

通用视觉-语言学习的基础模型

  • ​UNITER​​:结合了生成(例如掩码语言建模和掩码区域建模)和对比(例如图像文本匹配和单词区域对齐)目标的方法,适用于异构的视觉-语言任务。
  • ​Pixel2Seqv2​​:将四个核心视觉任务统一为像素到序列的接口,使用编码器-解码器架构进行训练。
  • ​Vision-Language​​:使用像 BART 或 T5 等预训练的编码器-解码器语言模型来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视觉任务。

通用架构

图片

FLAVA

  • ​Contrastive Captioner (CoCa)​​:结合了对比损失和生成式的字幕损失,可以在多样的视觉数据集上表现良好。
  • ​FLAVA​​:适用于单模态和多模态任务,通过一系列损失函数进行训练,以便在视觉、语言和视觉-语言任务上表现良好。
  • ​BridgeTower​​:结合了不同层次的单模态解码器的信息,不影响执行单模态任务的能力。
  • ​PaLI​​:一种共同扩展的多语言模块化语言-视觉模型,适用于单模态和多模态任务。
  • ​X-FM​​:包括语言、视觉和融合编码器的新基础模型,通过组合目标和新技术进行训练。

BLIP 框架范式

  • ​BLIP​​​:利用生成和理解能力有效利用图像文本数据集,采用​​Multimodal mixture of Encoder-Decoder (MED)​​架构。
  • ​BLIP-2​​:通过查询转换器来实现计算效率高的模态间对齐。

指令感知特征提取和多模态任务解决方案

  • ​InstructBLIP​​​:利用视觉编码器、​​Q-Former​​​和​​LLM​​,通过指令感知的视觉特征提取来进行训练。对预训练模型的高效利用:
  • ​VPGTrans​​: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法来跨 LLM 传输视觉编码器。
  • ​TaCA​​​:提到了一种叫做 ​​TaCA​​ 的适配器,但没有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片

UniDetector

基于 Visual Grounding 的方法

  • ​ViLD​​​:这一方法使用了一个两阶段的开放词汇对象检测系统,从预训练的单词汇分类模型中提取知识。它包括一个 ​​RPN​​​ 和一个类似于 ​​CLIP​​​ 的视觉语言模型,使用 ​​Mask-RCNN​​ 创建对象提案,然后将知识提取到对象检测器中。
  • ​UniDetector​​​: 此方法旨在进行通用对象检测,以在开放世界中检测新的类别。它采用了三阶段训练方法,包括类似于上面我们提到的​​RegionCLIP​​的预训练、异构数据集训练以及用于新类别检测的概率校准。UniDetector 为大词汇和封闭词汇对象检测设立了新的标准。
  • ​X-Decoder​​​: 在三个粒度层次(图像级别、对象级别和像素级别)上运作,以利用任务协同作用。它基于 ​​Mask2Former​​,采用多尺度图像特征和两组查询来解码分割掩码,从而促进各种任务。它在广泛的分割和视觉语言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可转移性。

这些方法共同探讨了视觉定位任务的不同维度,包括开放词汇对象检测、通用对象检测、两阶段训练、多级粒度和新颖的损失功能。它们共同通过以创新的方式整合视觉和语言来推动视觉理解的界限,往往超越了该领域以前的基准。简单总结下,上面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对比和生成式学习,以及混合这些方法,来设计和训练可以处理各种视觉和语言任务的模型。有些模型主要关注提高单模态和多模态任务的性能,而有些模型关注如何高效地训练和利用预训练模型。总的来说,这些研究提供了视觉-语言融合研究的丰富视角和多样化方法,以满足不同的实际需求和应用场景。

基于对话式的视觉语言模型

这一块我们不做过多介绍,仅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工作:

图片

GPT-4

​GPT-4​​​:这是首个结合视觉和语言的模型,能够进行多模态对话。该模型基于​​Transformer​​架构,通过使用公开和私有数据集进行预训练,并通过人类反馈进行强化学习微调。根据公开的数据,GPT-4 在多个 NLP、视觉和视觉-语言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很可惜目前并未开源。

图片

miniGPT-4

​miniGPT-4​​​:作为​​GPT-4​​​的开源版本,miniGPT-4 由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Vicuna​​​和视觉组件​​ViT-G​​​和​​Q-Former​​​组成。模型先在多模态示例上进行训练,然后在高质量的图像和文本对上进行微调。miniGPT-4 能够生成复杂的图像描述并解释视觉场景。​​XrayGPT​​​:这个模型可以分析和回答有关 X 射线放射图的开放式问题。使用​​Vicuna LLM​​​作为文本编码器和​​MedClip​​​作为图像编码器,通过更新单个线性投影层来进行多模态对齐。​​LLaVA​​​:这是一个开源的视觉指令调整框架和模型,由两个主要贡献组成:开发一种用于整理多模态指令跟踪数据的经济方法,以及开发一个大型多模态模型,该模型结合了预训练的语言模型​​LLaMA​​​和​​CLIP​​的视觉编码器。

图片

LLaMA-Adapter V2

​LLaMA-Adapter V2​​​:通过引入视觉专家,早期融合视觉知识,增加可学习参数等方式,改善了​​LLaMA​​的指令跟随能力,提高了在传统视觉-语言任务上的性能。综上所述,基于对话的视觉语言模型在理解、推理和进行人类对话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将视觉和语言结合在一起,这些模型不仅在传统 NLP 任务上表现出色,而且能够解释复杂的视觉场景,甚至能够与人类进行复杂的多模态对话。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工作致力于提高这些模型的可解释性、可用性和可访问性,以便在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实现其潜力。

图片

基于视觉提示的基础模型

这一块内容我们先为大家阐述几个代表性的基于视觉提示的基础模型,如 ​​SAM​​​ 和 ​​SEEM​​ 等;随后再介绍基于 SAM 的一系列改进和应用,例如用在医疗、遥感、视频追踪等领域;最后再简单介绍下几个通用的扩展。

视觉基础模型

CLIPSeg

图片

CLIPSeg

  • 概述:CLIPSeg 利用 CLIP 的泛化能力执行 ​​zero-shot​​​ 和 ​​one-shot​​ 分割任务。
  • 结构:由基于 CLIP 的图像和文本编码器以及具有 U-net 式跳跃连接的基于 ​​Transformer​​ 的解码器组成。
  • 工作方式:视觉和文本查询通过相应的 CLIP 编码器获取嵌入,然后馈送到 CLIPSeg 解码器。因此,CLIPSeg 可以基于任意提示在测试时生成图像分割。

SegGPT

图片

SegGPT

​SegGPT​​ 旨在训练一个通用模型,可以用于解决所有的分割任务,其训练被制定为一个上下文着色问题,为每个数据样本随机分配颜色映射。目标是根据上下文完成不同的分割任务,而不是依赖于特定的颜色。

SAM

图片

概述:SAM 是一种零样本分割模型,从头开始训练,不依赖于 CLIP。结构:使用图像和提示编码器对图像和视觉提示进行编码,然后在轻量级掩码解码器中组合以预测分割掩码。训练方法:通过三阶段的数据注释过程(辅助手动、半自动和全自动)训练。

SEEM

图片

与 SAM 相比,SEEM 涵盖了更广泛的交互和语义层面。例如,SAM 只支持有限的交互类型,如点和框,而由于它本身不输出语义标签,因此错过了高语义任务。

首先,​​SEEM​​ 有一个统一的提示编码器,将所有视觉和语言提示编码到联合表示空间中。因此,SEEM 可以支持更通用的用途。它有潜力扩展到自定义提示。其次,SEEM 在文本掩码(基础分割)方面非常有效,并输出语义感知预测。

SAM 的改进与应用

SAM for Medical Segmentation

图片

Medical SAM 总览

  • Adapting by Fine-Tuning

​MedSAM​​:通过在大规模医学分割数据集上微调 SAM,创建了一个用于通用医学图像分割的扩展方法 MedSAM。这一方法在 21 个 3D 分割任务和 9 个 2D 分割任务上优于 SAM。

图片

MedSAM

paper: https://arxiv.org/pdf/2304.12306.pdf
github: https://github.com/bowang-lab/MedSAM

  • Adapting through Auxiliary Prompt Encoder

​AutoSAM​​​:为​​SAM​​​的提示生成了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基于输入图像由​​AutoSAM​​辅助提示编码器网络生成替代提示。AutoSAM 与原始的 SAM 相比具有更少的可训练参数。

图片

AutoSAM

  • Adapting Through Adapters

图片

Learnable Ophthalmology SAM

在眼科的多目标分割:通过学习新的可学习的提示层对SAM进行了一次微调,从而准确地分割不同的模态图像中的血管或病变或视网膜层。

图片

3DSAM-adapter

​3DSAM-adapter​​:为了适应3D空间信息,提出了一种修改图像编码器的方案,使原始的2D变换器能够适应体积输入。

图片

Medical SAM Adapter

​Medical SAM Adapter​​​:专为SAM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医学图像分割适配器,能够适应医学数据的高维度(3D)以及独特的视觉提示,如 ​​point​​​ 和 ​​box​​。

  • Adapting by Modifying SAM’s Decoder

图片

DeSAM

​DeSAM​​:提出了将 SAM 的掩码解码器分成两个子任务:提示相关的 IoU 回归和提示不变的掩码学习。DeSAM 最小化了错误提示在“分割一切”模式下对SAM性能的降低。

  • SAM as a Medical Annotator

图片

MedLAM

​MedLAM​​:提出了一个使用 SAM 的医学数据集注释过程,并引入了一个少量定位框架。MedLAM 显著减少了注释负担,自动识别整个待注释数据集的目标解剖区域。

图片

SAMM

​Segment Any Medical Model, SAMM​​​:这是一个结合了​​3D Slicer​​​和​​SAM​​的医学图像分割工具,协助开发、评估和应用SAM。通过与3D Slicer的整合,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先进的基础模型来分割医学图像。

总体来说,通过各种微调、适配和修改方法,SAM 已被成功适应了用于医学图像分割的任务,涵盖了从器官、病变到组织的不同医学图像。这些方法也突出了将自然图像的深度学习技术迁移到医学领域的潜力和挑战。在未来,SAM 及其变体可能会继续推动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进展。

SAM for Tracking

SAM 在跟踪任务方面的应用集中在通过视频中的帧跟踪和分割任意对象,通常被称为视频对象分割(VOS)。这个任务涉及在一般场景中识别和追踪感兴趣的区域。以下总结下 SAM 在跟踪方面的一些主要应用和方法:

  • Track Anything (TAM)

图片

TAM

概述:TAM 使用 SAM 和现成的跟踪器 XMem 来分割和跟踪视频中的任何对象。操作方式:用户可以简单地点击一个对象以初始化 SAM 并预测掩码。然后,XMem 使用 SAM提供的初始掩码预测在视频中基于时空对应关系跟踪对象。用户可以暂停跟踪过程并立即纠正任何错误。挑战:虽然表现良好,但 TAM 在零样本场景下不能有效保留 SAM 的原始性能。

  • SAM-Track

图片

SAM-Track

概述:与 TAM 类似,SAM-Track 使用 DeAOT 与 SAM 结合。挑战:与 TAM 类似,SAM-Track 在零样本场景下也存在性能挑战。

  • SAM-PT

图片

SAM-PT

概述:SAM-PT 通过结合 SAM 的稀疏点跟踪来解决视频分割问题。只需要第一帧的稀疏点注释来表示目标对象。强项:在开放世界 UVO 基准测试中展示了对未见对象的泛化能力。操作方式:使用像 PIPS 这样的先进点跟踪器,SAM-PT 为视频分割提供稀疏点轨迹预测。进一步地,为了区分目标对象及其背景,SAM-PT 同时跟踪正点和负点。

  • SAM-DA

图片

SAM-DA

概述:SAM-DA 是另一种使用 SAM 自动分割能力进行跟踪的方法。具体应用:通过使用 SAM 自动分割功能从每个夜间图像自动确定大量高质量目标域训练样本,从而跟踪夜间无人机(UAVs)。

SAM 在视频对象跟踪和分割方面的应用表明了其作为分割基础模型的潜力。尽管有一些挑战,特别是在未见数据和零样本场景下,但通过与现成的跟踪器的结合以及稀疏点跟踪的使用,SAM 能够实现在视频中跟踪和分割对象。这些方法为计算机视觉社区提供了一个实现通用场景中任意对象跟踪的有力工具,有助于推动视频分析和监控等领域的进展。

SAM for Remote Sensing

SAM 在遥感图像分割方面的应用集中在通过点、框和粗粒度掩码的引导来理解和分割遥感图像。以下是 SAM 在遥感分割方面的应用以及相关挑战。

SAM在遥感分割的基本应用

  • 交互性质:由于 SAM 的交互特性,它主要依赖于点、框和粗粒度掩码的手动引导。
  • 限制:
  1. 全自动分割困难:SAM在完全自动地理解遥感图像方面效果不佳。
  2. 结果依赖性:SAM的结果严重依赖于用于分割遥感图像目标的提示的类型、位置和数量。
  3. 手动提示优化需求:要实现理想的结果,通常需要对手动提示进行精炼。

图片

RsPrompter

概述:RsPrompter 是一个将语义分类信息与 SAM 结合的方法,用于遥感图像的自动实例分割。

操作方式:学习生成提示:RsPrompter 提出了一种学习生成适当的SAM输入提示的方法。生成提示包含的信息:通过分析编码器的中间层来生成包含关于语义类别的信息的提示,并生成提示嵌入,这可以视为点或框嵌入。目标:通过自动化生成适当的输入提示,RsPrompter 试图克服 SAM 在遥感图像分割方面的局限性。

尽管 SAM 在遥感图像分割方面存在一些限制,主要与其交互性质和对手动引导的依赖有关,但通过引入如 RsPrompter 这样的方法,可以利用 SAM 实现遥感图像的自动实例分割。这些努力标志着朝着减少人工干预和提高遥感图像分析自动化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有势必推动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进展。

SAM for Captioning

SAM 与大型语言模型如 ChatGPT 的组合在可控图像字幕(controlled image captioning)方面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下面概述下这种组合在图像字幕上的具体应用。

先给大家介绍下概念,可控图像字幕使用自然语言来根据人类目标解释图像,例如检查图像的某些区域或以特定方式描述图像。然而,这种交互式图像字幕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用性受到缺乏良好注释的多模态数据的限制。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 ​​Caption AnyThing​​,下面一起看看。

图片

Caption AnyThing

概述:Caption AnyThing 是一种零样本图像字幕模型,通过与 SAM 和大型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结合,使用预训练的图像字幕器实现。

工作流程

  1. 定义视觉控制:用户可以通过视觉提示定义视觉控制。
  2. 使用SAM转换为掩码:视觉提示随后使用SAM转换为掩码,以选择感兴趣的区域。
  3. 预测原始字幕:基于原始图像和提供的掩码,图像字幕器预测原始字幕。
  4. 文本优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例如ChatGPT)的文本精炼器,根据用户的偏好定制语言风格,从而优化原始描述。

结果:用户可以通过控制视觉和语言方面,更精确地描述图像中的特定部分或属性。

优势和意义

  • 用户自定义:通过允许用户定义视觉和语言控制,提供了高度定制的解释。
  • 灵活性和准确性:通过结合视觉分割和自然语言处理,增强了描述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 零样本学习:由于是零样本模型,因此可以在未经特定训练的新图像和场景上工作。

通过结合 SAM 的图像分割能力和大型语言模型如 ChatGPT 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Caption AnyThing 为可控图像字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不仅增强了字幕的灵活性和准确性,还允许用户定制语言风格和焦点,从而促进了交互图像分析和解释的发展

SAM for Mobile Applications

这一节我们重点梳理下 SAM 的一些移动端应用,主要就是加速 SAM 的推理和提升 SAM 的分割质量。

图片

FastSAM

FastSAM 基于 YOLOv8-seg 实现,它比 SAM 快50倍,且训练数据只有SAM的1/50,同时运行速度不受 point 输入数量的影响

图片

MobileSAM

​MobileSAM​​:将原始 SAM 中的图像编码器 ViT-H 的知识蒸馏到一个轻量化的图像编码器中,该编码器可以自动与原始 SAM 中的 Mask 解码器兼容。训练可以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在单个 GPU 上完成,它比原始 SAM 小60多倍,但性能与原始 SAM 相当。

图片

MobileSAM

​RefSAM​​​:这是一种高效的端到端基于 SAM 的框架,用于指代视频对象分割(RVOS)。它使用了高效且轻量级的​​CrossModal MLP​​,将指代表达的文本特征转换为密集和稀疏的特征表示。

图片

HQ-SAM

​HQ-SAM​​: HQ-SAM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掩膜预测,将 HQ-Output Token(高质量输出标记)和全局-局部特征融合引入到SAM中。为了保持SAM的零样本能力,轻量级的 HQ-Output Token 复用了 SAM 的掩膜解码器,并生成了新的 MLP(多层感知器)层来执行与融合后的 HQ-Features(高质量特征)的逐点乘积。在训练期间,将预训练的 SAM 的模型参数固定,只有 HQ-SAM 中的少数可学习参数可以进行训练。

通才模型

这一类主要描述如何使用上下文学习快速适应具有不同提示和示例的各种任务。这里特别突出了几个被称为通才模型(Generalist Models)的模型,它们可以执行多个任务,甚至可以通过提示和少量特定于任务的示例来适应新任务。

Painter

图片

Painter

​Painter​​是一种通才模型,可以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甚至可以根据提示和非常少的特定于任务的示例适应新任务。

工作方式:给定某个任务的输入和输出图像,输出图像的像素被遮挡。Painter 模型的目标是对 masked 的输出图像进行填充。训练目标:这个简单的训练目标允许统一几个视觉任务,包括深度估计、人体关键点检测、语义分割、实例分割、图像去噪、图像去雨和图像增强。推理流程:在训练后,Painter 可以使用与输入条件相同任务的输入/输出配对图像来确定在推理过程中执行哪个任务。

VisionLLM

图片

VisionLLM

​VisionLLM​​是另一个通才模型,可以对齐视觉和语言模态以解决开放式任务。

工作方式:给定图像,VisionLLM 使用视觉模型学习图像特征;这些图像特征与例如“详细描述图像”的语言指令一起传递给语言引导的图像分词器。任务解码器:图像分词器的输出连同语言指令被提供给一个开放式 LLM 为基础的任务解码器,旨在根据语言指令协调各种任务。

Prismer

图片

Prismer

​Prismer​​也是一种视觉语言模型,可以执行多个推理任务。

特点:Prismer 利用各种预训练的领域专家,例如语义分割、对象、文本和边缘检测,表面法线和深度估计,来执行多个推理任务。应用:例如图像字幕和视觉问题回答。

通才模型表示了一种通用的趋势,其中模型可以通过改变输入或少量特定于任务的训练来适应新的或多样化的任务。这些模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灵活地适应,克服了单一任务模型的限制。尤其是在输出表示在任务之间有很大差异的计算机视觉中,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简化训练目标和建立跨任务的框架,这些通才模型为未来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多功能性提供了新的机会。

综合性基础模型

基于异构架构的基础视觉模型

在这一部分,我们集中讨论不同的基础视觉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齐多个成对的模态,如图像-文本、视频-音频或图像-深度等,来学习更有意义的表示。

CLIP 与异构模态的对齐

图片

CLIP2Video

​CLIP2Video​​​:这一模型扩展了​​CLIP​​模型,使其适用于视频。通过引入时序一致性和提出的时序差异块(TDB)和时序对齐块(TAB),将图像-文本的CLIP模型的空间语义转移到视频-文本检索问题中。

图片

AudioCLIP

​AudioCLIP​​​:这一模型扩展了​​CLIP​​​,使其能够处理音频。​​AudioCLIP​​​结合了​​ESResNeXt​​音频模型,并在训练后能够同时处理三种模态,并在环境声音分类任务中胜过先前方法。

学习共享表示的多模态模型

图片

ImageBind

​Image Bind​​:这一模型通过学习配对数据模态(如(视频,音频)或(图像,深度))的共同表示,包括多种模态。ImageBind 将大规模配对数据(图像,文本)与其他配对数据模态相结合,从而跨音频、深度、热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四种模态扩展零样本能力。

图片

MACAW-LLM

​MACAW-LLM​​:这是一种指令调谐的多模态 LLM(大型语言模型),整合了图像、视频、音频和文本等四种不同模态。通过模态模块、对齐模块和认知模块,MACAW-LLM 实现了各种模态的统一。

视频和长篇幅文本的处理

图片

COSA

​COSA​​:通过将图像-文本语料库动态转换为长篇幅视频段落样本来解决视频所需的时序上下文缺失问题。通过随机串联图像-文本训练样本,确保事件和句子的显式对应,从而创造了丰富的场景转换和减少视觉冗余。

图片

Valley

​Valley​​: 是另一个能够整合视频、图像和语言感知的多模态框架。通过使用简单的投影模块来桥接视频、图像和语言模态,并通过指令调谐流水线与多语言 LLM 进一步统一。

这一节主要强调了将不同的感知模态(如视觉、听觉和文字)结合到统一框架中的重要性。通过跨模态学习和对齐,这些模型不仅提高了特定任务的性能,还扩展了多种模态的零样本学习能力。此外,考虑到视觉和听觉之间的时序一致性也是重要的创新方向。通过强调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的输入形式,本节揭示了深度学习在处理更复杂和多样化数据方面的潜力。

基于代理的基础视觉模型

基于代理的基础视觉模型将语言学习模型(LLMs)与现实世界的视觉和物理传感器模式相结合。这不仅涉及文字的理解,还涉及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操作,特别是在机器人操作和导航方面。

机器人操控

图片

Palm-E

​Palm-E​​:该模型将连续的传感器输入嵌入到 LLM 中,从而允许机器人进行基于语言的序列决策。通过变换器,LLM将图像和状态估计等输入嵌入到与语言标记相同的潜在空间,并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它们。

图片

ViMA

​ViMA​​:使用文本和视觉提示来表达一系列机器人操控任务,通过多模态提示来学习机器人操控。它还开发了一个包含600K专家轨迹的模拟基准测试,用于模仿学习。

持续学习者

图片

MineDojo

​MineDojo​​​:为 ​​Minecraft​​ 中的开放任务提供了便利的API,并收集了丰富的 Minecraft 数据。它还使用这些数据为体现代理制定了新的学习算法。

图片

VOYAGER

​VOYAGER​​:这是一种由 LLM 驱动的终身学习代理,设计用于在 Minecraft 中探索、磨练技能并不断发现新事物。它还通过组合较小的程序逐渐构建技能库,以减轻与其他持续学习方法相关的灾难性遗忘。

导航规划

图片

LM-Nav

​LM-Nav​​​:结合预训练的视觉和语言模型与目标控制器,从而在目标环境中进行长距离指导。通过使用视觉导航模型构建环境的“心理地图”,使用 ​​GPT-3​​​ 解码自由形式的文本指示,并使用 ​​CLIP​​将这些文本地标连接到拓扑图中,从而实现了这一目标。然后,它使用一种新的搜索算法找到了机器人的计划。

总体而言,基于代理的基础视觉模型突出了语言模型在现实世界任务中的潜力,如机器人操作、持续学习和复杂导航。它们不仅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进展,还为自然语言理解、多模态交互和现实世界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将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与机器人技术和视觉导航相结合,基于代理的基础视觉模型能够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任务,展示了人工智能的跨学科整合和应用潜力。

总结

具有对多种模式(包括自然语言和视觉)基础理解的模型对于开发能有效感知和推理现实世界的AI系统至关重要。今天主要为大家概括了视觉和语言基础模型,重点关注了它们的架构类型、训练目标、下游任务适应性和提示设计。

多模态理解: 我们提供了对文本提示、视觉提示和异构模态模型的系统分类。这些模型不仅涵盖了自然语言,还包括了视觉和其他感知模式的理解。

应用广泛性: 这些模型在各种视觉任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零样本识别和定位能力、关于图像或视频的视觉对话、跨模态和医疗数据理解。

通用模型: 视觉中的基础模型可以作为通用模型来解决多个任务。当与大型语言模型相结合时,它们促生了可以在复杂环境中持续学习和导航的基础实体代理。

整体而言,基础视觉和语言模型的研究不仅深入了解了各种架构和训练目标,还展示了这些模型在多个领域和应用中的潜力。通过集成文本、视觉和其他模态的理解,这些模型促进了机器人技术和现实世界任务的进展。然而,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充分挖掘这些模型的潜力,并解决一些存在的挑战和局限性。

#CD-ViTO

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CD-FSOD新数据集、CD-ViTO新方法

本篇分享 ECCV 2024 论文Cross-Domain Few-Shot Object Detection via Enhanced Open-Set Object Detector,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 CD-FSOD 新数据集、CD-ViTO新方法(数据代码均已开源)。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INSAIT,东南大学,BOE科技

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402.03094

网页链接:http://yuqianfu.com/CDFSOD-benchmark/

中稿会议:ECCV 2024

摘要:这篇文章针对目前大多数跨域小样本学习方法均集中于研究分类任务而忽略了目标检测,因而提出研究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任务, 文章中提出了一个用于算法评测的CD-FSOD数据集及用于衡量领域差异的style、ICV、IB数据集指标,对现有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广泛实验评估,以及基于优化一个在经典 FSOD 上达到 SOTA 的开放域物体检测器得到的 CD-ViTO 新方法。

1 研究目的

跨域小样本学习任务(Cross-Domain Few-Shot Learning,CD-FSL)解决的是源域与目标域存在领域差异情况下的小样本学习任务,即集合了小样本学习与跨域两个任务的难点问题:1)源域S与目标域T类别集合完全不同,且目标域T中的类别仅存在少量标注样本,例如1shot,5shot;2)S与T属于两个不同领域,例如从自然图像迁移到医疗图像。

大多数的现有方法均集中于研究分类问题,即Cross-Domain Few-Shot Classification, 但是同样很重要的物体检测任务(Object Detection,OD)却很少被研究,这促使了我们想要探究OD问题在跨域小样本的情况下是否也会遭遇挑战,以及是否会存在跟分类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与CD-FSL是FSL在跨域下的分支类似,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Cross-Domain Few-Shot Object Detection,CD-FSOD)同样也可以堪称是FSOD在跨域下的分支任务,所以我们先从经典的FSOD开始分析:

大多数的FSOD方法都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1)meta-learning based,典型方法包括Meta-RCNN;2)finetuning based,例如TFA,FSCE,DeFRCN,然而近期一个名为DE-ViT的开放域方法通过基于DINOv2构建物体检测器同时在FSOD以及开放域物体检测(OVD)上都达到了SOTA的效果,性能明显高于其他的FSOD方法,因此这引发了我们思考:

  1. 现有的FSOD方法,尤其是SOTA的DE-ViT open-set detector能不能在跨域的情况下仍表现优异?
  2. 如果不能,什么是难点问题,以及我们是否有办法能够提升open-set detector的性能?

我们先用以下的图来揭示一下问题的答案:

图片

  1. 左图: 哪怕是SOTA的open-set detector DE-ViT (绿色星形) 在跨域泛化的情况下性能也会出现急剧下降;
  2. 左图: 我们基于DE-ViT搭建的CD-ViTO方法 (橙色星形) 能够使原本性能下降的模型得以进一步提升。
  3. 右图: 相比于in-domain的小样本物体检测,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通常会面临三个问题:
  • 目标域T的类间距离(ICV)通常较少;
  • 目标域的图像可能会出现前景与背景边界模糊(Indifinable Boundary,IB);
  • 目标域T得图像相交于源域S而言视觉风格(style)发生变化。

ICV、IB、Style也成为了我们用于衡量不同数据集在跨域下的特性。

2 主要贡献

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在解答两个问题的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2.1 Benchmark, Metrics, and Extensive study:

为了回答问题1,即研究现有的物体检测器能不能泛化至跨域小样本物体检测任务中,

  • 我们研究了CD-FSOD任务下的三个影响跨域的数据集特性:Style, ICV, IB;
  • 我们提出了一个CD-FSOD算法评测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多样的style,ICV,IB;
  • 我们对现有物体检测器进行了广泛研究,揭示了 CD-FSOD 带来的挑战。

2.2 New CD-ViTO Method:

为了回答问题2,即进一步提升基础DE-ViT在CD-FSOD下的性能,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CD-ViTO方法,该方法提出三个新的模块以解决跨域下的small ICV, indefinable boundary, 以及changing styles问题。

  • Learnable Instance Features:通过将初始固定的图像特征与目标类别之间进行对齐,通过增强特征可分辨程度来解决目标域ICV距离小的问题 。
  • Instance Reweighting Module: 通过给不同的图像设置不同的权重,使得严具有轻微 IB 的高质量实例分配更高的重要性,从而缓解显著的 IB 问题;
  • Domain Prompter:通过合成虚拟领域而不改变语义内容来鼓励模型提升对不同style的鲁棒性。

3 CD-FSOD数据集 & Extensive Study3.1 CD-FSOD数据集

如下图所示为我们构建的CD-FSOD数据集,该数据集以MS-COCO作为源域S,以ArTaxOr、Clipart1K,DIOR,DeepFish,NEU-DET,UODD作为六个不同的目标域T;

我们也分析并在图中标注了每个数据集的Style,ICV,IB特征,每个数据与数据之间也展现了不同的数据集特性。

所有的数据集都整理成了统一的格式,并提供1shot、5shot、10shot用于模型测评。

图片

数据集更多的介绍,比如数据类别数,样本数等可以在论文中找到细节。

3.2 Extensive Study

我们对现有的四类目标检测器进行了实验,包括:

  1. 典型的FSOD方法: Meta-RCNN、TFA、FSCE、DeFRCN
  2. 现有的CD-FSOD方法: Distill-cdfsod
  3. 基于ViT的方法:ViTDeT-FT
  4. 开放域方法:Detic(-FT), DE-ViT(-FT) (DE-ViT仅利用视觉信息,Deti则依赖视觉-文本相似性)

其中“-FT”表示我们用目标域T的少量样本对方法进行了微调。

图片

我们结合实验结果对这个任务以及相关方法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主要有以下这几点结论:

  1. 现有FSOD方法可以泛化到跨域问题吗?A:不能
  2. 基于ViT的方法会比基于ResNet的方法好吗?A:看情况
  3. 开放域方法能够直接用于应对CD-FSOD问题?A:不能
  4. 开放域方法的性能可以进一步得到提升吗?A:可以
  5. 不同的开放域方法是否呈现不同的特性?A:是的
  6. Style,ICV,IB是如何影响domain gap的?A:在分类里影响巨大的style对于OD任务而言影响相对较少;ICV有较大影响但是可以被有效缓解;IB是这三者中最具挑战的。

(详细的分析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文章

4 CD-ViTO 方法 & 主要实验

我们方法的整体框架结构图如下所示:

图片

整体来看,我们的方法是基于DE-ViT搭建的(图中蓝色块), 我们首先将DE-ViT方法简化为图中所示的几个模块主要包括Pretrained DINOv2 ViT, RPN,ROI Align, Instance Features, Dection Head,One-vs-Rest Classification Head。DE-ViT的核心想法是利用DINOv2提取出来的视觉特征对query image boxes与support images中所构建出来的类别prototypes进行比较,从来进行分类和定位。

基于DE-ViT方法,我们提出了三个新的模块(图中黄色块)以及finetune(图中火苗)以搭建我们的CD-ViTO。如contribution章节所描述,每个模块都各自对应解决CD-FSOD下存在的一个挑战。

4.1 Learnable Instance Features

原本的DE-ViT首先利用DINOv2获取instance features,然后简单对同类特征求和的方式得到support的class prototypes。然而在面对目标域类别之间可能很相似的情况,直接使用这种预训练的模型所提取出的特征会导致难以区分不同类别。

因此我们提出将原本固定的特征设置为可学习参数,并通过结合finetune方法将其显式地映射到目标域类别中,以此增加不同类之间的特征差异程度,缓解ICV问题。

我们对比了使用该模块前后的类间cosine相似性,结果说明我们的模块可以降低类间相似度,从而提升ICV。

图片

4.2 Instance Reweighting Module

图像模糊边界的问题本身很难得到解决,这个模块的主要想法是通过学习可调整的权重给不同质量的样本赋不同的权重,使得严重IB的图像被抑制,没有或者轻微IB地图像被鼓励。

模块的设计如框架图右上所示,主要包含一个可学习的MLP。同样的,我们也对该模块做了可视化分析,我们按照所分配到的权重从高到低给图像排序,得到如下结果。从图中可见,前后景边缘模糊的图像得到的权重要低于边缘清晰的图像。

图片

4.3 Domain Prompter

Domain Prompter的设计主要是希望方法能够对不同的domain鲁棒,如框架图右下所示,在原有object prototype的基础上,我们额外引入数量为维度为D(等于prototype维度)的虚拟domains变量作为可学习参数。通过学习和利用这些domains,我们希望最终达到:

  1. 不同domain之间相互远离,增加多样性 (domain diversity loss)
  2. 添加不同domain至同一类别prototype所生成得到的两个变种仍为正样本,添加不同domain至不同类别prototype生成得到的两个变种为负样本 (prototype consistency loss)

两个loss与finetuning所产生的loss叠加使用进行网络的整体训练。如下T-SNE可视化图说明我们学习到的domains之间相互远离;叠加不用domains至class prototype不影响语义变化。

图片

Finetuning:作为简单但有效的迁移学习方法,我们也采用了在目标域T上对模型进行微调的思路,文章附录部分有提供不同finetune策略的不同性能表现,我们主方法里采用的是仅微调两个头部。

4.4 主要实验

我们在1/5/10shot上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说明经过优化后的CD-ViTO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优于其他的对比方法,达到了对基本DE-ViT的有效提升,构建了这个任务的新SOTA。

图片

文章所有数据集、代码、以及相关资源都已开源,也有相应的讲解视频,感谢大家关注。

  • code:https://github.com/lovelyqian/CDFSOD-benchmark
  • 中文讲解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etbenET7/?spm_id_from=333.999.0.0
  • 英文讲解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v4UetEdF/?vd_source=668a0bb77d7d7b855bde68ecea1232e7#reply113142138936707

#VIT细节

详解ViT那些容易忽略的细节。 

作为当前最热门的CV大模型backbone之一,我觉得单开一篇文章再写写它,非常有意义。

一、模型架构

提起一个新模型,我想大家最关心的事就是:它到底长什么样?输入输出是什么?我要怎么用?

所以,我们先来看模型架构。

1.1 Bert架构

前面说过,VIT几乎和Bert一致,我们来速扫一下Bert模型:

图片

  • input:输入是一条文本。文本中的每个词(token)我们都通过embedding把它表示成了向量的形式。
  • 训练任务:在Bert中,我们同时做2个训练任务:
  • Next Sentence Prediction Model(下一句预测):input中会包含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有50%的概率是真实相连的句子,50%的概率是随机组装在一起的句子。我们在每个input前面增加特殊符,这个位置所在的token将会在训练里不断学习整条文本蕴含的信息。最后它将作为“下一句预测”任务的输入向量,该任务是一个二分类模型,输出结果表示两个句子是否真实相连。
  • Masked Language Model(遮蔽词猜测):在input中,我们会以一定概率随机遮盖掉一些token,以此来强迫模型通过Bert中的attention结构更好抽取上下文信息,然后在“遮蔽词猜测”任务重,准确地将被覆盖的词猜测出来。
  • Bert模型:Transformer的Encoder层。

1.2 VIT模型架构

我们先来看左侧部分。

  • Patch:对于输入图片,首先将它分成几个patch(例如图中分为9个patch),每个patch就类似于NLP中的一个token(具体如何将patch转变为token向量,在下文会细说)。
  • Position Embedding:每个patch的位置向量,用于指示对应patch在原始图片中的位置。和Bert一样,这个位置向量是learnable的,而并非原始Transformer中的函数式位置向量。同样,我们会在下文详细讲解这一块。
  • Input: 最终传入模型的Input = patching_emebdding + position embedding,同样,在输入最开始,我们也加一个分类符,在bert中,这个分类符是作为“下一句预测”中的输入,来判断两个句子是否真实相连。在VIT中,这个分类符作为分类任务的输入,来判断原始图片中物体的类别。

右侧部分则详细刻画了Transformer Encoder层的架构,它由L块这样的架构组成。图片已刻画得很详细,这里不再赘述。

总结起来,VIT的训练其实就在做一件事:把图片打成patch,送入Transformer Encoder,然后拿对应位置的向量,过一个简单的softmax多分类模型,去预测原始图片中描绘的物体类别即可。

你可能会想:“这个分类任务只用一个简单的softmax,真得能分准吗?”其实,这就是VIT的精华所在了:VIT的目的不是让这个softmax分类模型强大,而是让这个分类模型的输入强大。这个输入就是Transformer Encoder提炼出来的特征。分类模型越简单,对特征的要求就越高。

所以为什么说Transformer开启了大一统模型的预训练大门呢?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对特征的提炼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拿这个特征去做更多有趣的任务了。这也是VIT能成为后续多模态backbone的主要原因。

二、从patch到token

讲完了基本框架,我们现在来看细节。首先我们来看看,图片的patch是怎么变成token embedding的。

2.1 patch变token的过程

图片

如图,假设原始图片尺寸大小为:224*224*3 (H * W * C)。

现在我们要把它切成小patch,每个patch的尺寸设为16(P=16),则每个patch下图片的大小为16*16*3。

则容易计算出共有个patch。

不难看出每个patch对应着一个token,将每个patch展平,则得到输入矩阵X,其大小为(196, 768),也就是每个token是768维。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成功将图像数据处理成自然语言的向量表达方式。

好,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对于图中每一个16*16*3的小方块,我要怎么把它拉平成1*768维度的向量呢?

比如说,我先把第一个channel拉成一个向量,然后再往后依次接上第二个channel、第三个channel拉平的向量。但这种办法下,同一个pixel本来是三个channel的值共同表达的,现在变成竖直的向量之后,这三个值的距离反而远了。基于这个原因,你可能会想一些别的拉平方式,但归根究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太规则化,太主观。

所以,有办法利用模型来做更好的特征提取吗?当然没问题。VIT中最终采用CNN进行特征提取,具体方案如下:

图片

采用768个16*16*3尺寸的卷积核,stride=16,padding=0。这样我们就能得到14*14*768大小的特征图。如同所示,特征图中每一个1*1*768大小的子特征图,都是由卷积核对第一块patch做处理而来,因此它就能表示第一块patch的token向量。

【备注】:

你可能会问,前面不是说VIT已经摆脱CNN了吗?这里怎么又用卷积了?由于这一步只是输入预处理阶段,和主体模型没有关系,只要将其试为一致特征提取方法即可,并不影响我们之前的结论。

2.2 为什么要处理成patch

你可能想问,为什么一定要先分patch,再从patch转token呢?

第一个原因,是为了减少模型计算量。

在Transformer中,假设输入的序列长度为N,那么经过attention时,计算复杂度就为,因为注意力机制下,每个token都要和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token做一次attention score计算。

在VIT中,,当patch尺寸P越小时,N越大,此时模型的计算量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P值,来减少计算压力。

第二个原因,是图像数据带有较多的冗余信息。

和语言数据中蕴含的丰富语义不同,像素本身含有大量的冗余信息。比如,相邻的两个像素格子间的取值往往是相似的。因此我们并不需要特别精准的计算粒度(比如把P设为1)。这个特性也是之后MAE之类的像素级预测模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Emebdding

如下图,我们知道在Bert(及其它NLP任务中):

输入 = token_embedding(将单个词转变为词向量) +position_embedding(位置编码,用于表示token在输入序列中的位置) + segment_emebdding(非必须,在bert中用于表示每个词属于哪个句子)。

在VIT中,同样存在token_embedding和postion_emebedding。

图片

3.1 Token Emebdding

我们记token emebdding为,则是一个形状为(768, 768)的矩阵。

由前文知经过patch处理后输入的形状为(196, 768),则输入X过toke_embedding后的结果为:你可能想问,输入X本来就是一个(196,768)的矩阵啊,我为什么还要过一次embedding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数据的维度,而在于embedding的含义。原始的X仅是由数据预处理而来,和主体模型毫无关系。而token_embedding却参与了主体模型训练中的梯度更新,在使用它之后,能更好地表示出token向量。更进一步,E的维度可以表示成(768, x)的形式,也就是第二维不一定要是768,你可以自由设定词向量的维度。

3.2 Position Embedding(位置向量)

在NLP任务中,位置向量的目的是让模型学得token的位置信息。在VIT中也是同理,我们需要让模型知道每个patch的位置信息(参见1.2中架构图)。

我们记位置向量为,则它是一个形状为(196,768)的矩阵,表示196个维度为768的向量,每个向量表示对应token的位置信息。

构造位置向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在VIT中,作者做了不同的消融实验,来验证不同方案的效果(论文附录D.4)部分,我们来详细看看,作者都曾尝试过哪些方案。

方案一:不添加任何位置信息

将输入视为一堆无序的patch,不往其中添加任何位置向量。

方案二:使用1-D绝对位置编码

也就是我们在上文介绍的方案,这也是VIT最终选定的方案。1-D绝对位置编码又分为函数式(Transformer的三角函数编码,详情可参见这篇文章)和可学习式(Bert采用编码方式),VIT采用的是后者。之所以被称为“绝对位置编码”,是因为位置向量代表的是token的绝对位置信息(例如第1个token,第2个token之类)。

方案三:使用2-D绝对位置编码

图片

如图所示,因为图像数据的特殊性,在2-D位置编码中,认为按全局绝对位置信息来表示一个patch是不足够的(如左侧所示),一个patch在x轴和y轴上具有不同含义的位置信息(如右侧所示)。因此,2-D位置编码将原来的PE向量拆成两部分来分别训练。

方案四:相对位置编码(relative positional embeddings)

图片

相对位置编码(RPE)的设计思想是:我们不应该只关注patch的绝对位置信息,更应该关注patch间的相对位置信息。如图所示,对于token4,它和其余每一个token间都存在相对位置关系,我们分别用这5个向量来表示这种位置关系。那么接下来,只在正常计算attention的过程中,将这5个向量当作bias添加到计算过程中(如图公式所示),我们就可以正常训练这些相对位置向量了。为了减少训练时的参数量,我们还可以做clip操作,在制定clip的步数k之后,在k范围之外的w我们都用固定的w表示。例如图中来替代,如果token1之前还有token,那么它们的w都可用替代。向token4的后方找,发现大家都在k=2步之内,因此无需做任何替换操作。

关于相对位置编码的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原始论文(​​https://arxiv.org/pdf/1803.02155.pdf​

实验结果

这四种位置编码方案的实验结果如下:

图片

可以发现除了“不加任何位置编码”的效果显著低之外,其余三种方案的结果都差不多。所以作者们当然选择最快捷省力的1-D位置编码方案啦。当你在阅读VIT的论文中,会发现大量的消融实验细节(例如分类头<cls>要怎么加),作者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我们的方案是在诸多可行的方法中,逐一做实验比对出来的,是全面考虑后的结果。”这也是我一直觉得这篇论文在技术之外值得借鉴和反复读的地方。

四、模型架构的数学表达

到这一步位置,我们已基本将VIT的模型架构部分讲完了。结合1.2中的模型架构图,我们来用数学语言简练写一下训练中的计算过程:

图片

(1)即是我们说的图像预处理过程:

  • :第i块patch
  • :Token Embedding,1-D Positional Embedding
  • :和Bert类似,是额外加的一个分类头
  • :最终VIT的输入

(2)即是计算multi-head attention的过程,(3)是计算MLP的过程。(4)是最终分类任务,LN表示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模型,则是<cls>对应的向量。

五、微调(fine-tune)

目前为止,按照一至五部分所说的内容,通过让模型做分类预测,我们可以预训练(pretrain)好一个VIT了。

前面说过,预训练好的VIT模型是个有力的特征提取器,我们可以用它输出的特征,去做更多有趣的下游任务(downstream task)。例如拿它去做类型更丰富的分类,目标检测等事情。在做这些任务时,我们会喂给预训练模型一堆新的数据,同时尽量保证模型的主体架构不变(例如VIT整体参数不动,只在输出层后接一个新模型,再次训练时只对新模型做参数更新之类)。这种既利用了已有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又能让模型更好适应不同任务的操作,称为微调(fine-tune)。

在fine-tune的时候,我们用的图像大小可能和预训练时的并不一致,比如:

  • 预训练时用224*224*3大小的图片,fine-tune时为了效果更好,一般选择分辨率更高的图片,例如1024*1024*3
  • 假设保持patch尺寸P=16不变,则预训练时产生的patch数有196个,fine-tune时产生的patch数有4096个
  • 我们知道,Transformer主体架构理论上是可以处理任意长度的输入序列的(相关分析参见这篇文章)。但是可学习的(learnable)位置编码不是,由于一个位置对应一条位置编码,它和输入序列长度密切相关。

那么多出来的patch,在fine-tune时要怎么给它们位置编码呢?如果统一都赋成0向量,然后在fine-tune的时候再去训练这些向量,看起来可以,但这样粗暴的赋值不仅增加了计算量,也浪费了已有的信息(例如,是否能从已有的位置编码粗略地初始化一些新的位置编码出来?)考虑到这一点,VIT在fine-tune时,对预训练阶段的位置编码做了2D插值处理。

图片

如图绿色部分所示,在fine-tune阶段要处理的patch/token数可能比预训练阶段要处理的要多。图中红色部分演示了如何通过插值方法将扩展至。其中interpolate部分就是2D插值,这部分是重点,我们直接看下代码中的操作:

new_pos_embedding_img = nn.functional.interpolate(
            pos_embedding_img,
            size=new_seq_length_1d,
            mode=interpolation_mode,
            align_corners=True,
        )

可以发现这里用了pytorch内置的interpolate函数,mode表示具体的插值方法,在VIT中采用的是bicubic。align_corners=True 的意思是在固定原矩阵四角的情况下按mode进行插值,可以参加图中,白色圆圈表示原始的矩阵,蓝色点表示做完插值后的矩阵。插值后矩阵的四角保持不变,中间则按设置的方法做插值。关于插值位置编码更详细的讲解,可以参考:​​https://blog.csdn.net/qq_44166630/article/details/127429697​

六、VIT效果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讲完了预训练和微调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来看VIT的效果,及一些有趣的实验结果。

6.1 不同VIT模型的表示符号

图片

VIT预训练了三种不同参数规模的模型,分别是VIT-Base ,VIT-Large和VIT-Huge。其规模可具体见上图。

在论文及实际使用中,我们常用VIT-size/patch_size的形式来表示该模型是在“什么规模”及“多大的patch尺寸”上预训练出来的。例如VIT-H/14就表示该模型是在Huge规模上,用patch尺寸为14的数据做预训练的。

6.2 VIT VS 卷积神经网络

既然VIT的目的是替换卷积神经网络,那么当然要比较一下它和目前SOTA的卷积网络间的性能了。

作者选取了ResNet和Noisy Student这两种经典高性能的卷积神经网络与VIT进行比较,比较内容为“预测图片类别的准确性”与“训练时长”,结果如下:

图片

前三列Ours-JFT(VIT-H/14),Ours-JFT(VIT-L/16),Ours-I12K(VIT-L/16)表示三个VIT预训练模型,它们分别在不同规模和不同数据集(JFT, I12K)上预训练而来。后两列表示两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纵向的ImageNet,ImageNet Real等表示不同的图像数据集,当我们的VIT模型和卷积模型预训练好后,我们就可以借助这些pretrain模型,在图像数据集上做fine-tune,而表格里给出的就是fine-tune后的准确率。

观察表格,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VIT和卷积神经网络相比,表现基本一致。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下文详细分析。虽然准确率没有突出表现,但是训练时间上VIT的还是有亮点的,表格最后一行表示,假设用单块TPU训练模型,所需要的天数。我们发现VIT最高也只需要2500核-天(当然其实这个值也不小啦),卷积网络要花至9900核-天以上。所以VIT的一个优势在于,训练没那么贵了。关于这点,我的猜想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的VIT,和卷积神经网络相比,更适合做切分均匀的矩阵计算,这样我们就能把参数均匀切到不同卡上做分布式训练,更好利用GPU算力,平衡整个训练系统了。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为什么VIT相比卷积网络,在准确率上没有突出优势?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卷积神经网络的归纳偏置(inductive biases)

6.2.1 卷积神经网络的归纳偏置

归纳偏置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种假设,或者说一种先验知识。有了这种先验,我们就能知道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解决哪一类任务。所以归纳偏置是一种统称,不同的任务其归纳偏置下包含的具体内容不一样。

对图像任务来说,它的归纳偏置有以下两点:

  • 空间局部性(locality):假设一张图片中,相邻的区域是有相关特征的。比如太阳和天空就经常一起出现。
  • 平移等边性(translation equivariance): 卷积,  平移。假设一张图中,左上角有一个太阳,你对这张图正常做卷积得到特征图,则左上角的卷积可表示为,做完卷积后,你想把左上角的特征图移动到右上角去,则你这一顿操作可以用来表示。这一系列操作等同于,你先把左上角的太阳移动到右上角去,然后再做卷积,这就是图像的平移等边性。不论物体移动到哪里,只要给卷积核的输入不变,那么输出也是一致的。

在这两种先验假设下,CNN成为了图像任务最佳的方案之一。卷积核能最大程度保持空间局部性(保存相关物体的位置信息)和平移等边性,使得在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学习和保留原始图片信息。

好,那么现在,如果说VIT相比于卷积,在图像任务上没有显著优势,那大概率VIT对这两种先验的维护没有CNN做的好,具体来看:

图片

图中箭头所指的两部分都属于同一栋建筑。在卷积中,我们可以用大小适当的卷积核将它们圈在一起。但是在VIT中,它们之间的位置却拉远了,如果我把patch再切分细一些,它们的距离就更远了。虽然attention可以学习到向量间的想关系,但是VIT在空间局部性的维护上,确实没有卷积做的好。而在平移等边性上,由于VIT需要对patch的位置进行学习,所以对于一个patch,当它位置变幻时,它的输出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VIT的架构没有很好维护图像问题中的归纳偏置假设。

但是,这就意味着VIT没有翻盘的一天了吗?当然不是,不要忘了,Transformer架构的模型都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特性:大力出奇迹。只要它见过的数据够多,它就能更好地学习像素块之间的关联性,当然也能抹去归纳偏置的问题。

6.2.2 VIT:大力出奇迹

作者当然也考虑到了这点,所以采用了不同数量的数据集,对VIT进行训练,效果如下:

图片

如图,横轴表示不同量级的数据集(越往右数据集越大),纵轴表示准确率。图中灰色阴影部分表示在相应数据集下,不同架构的卷积神经网络的准确率范围。可以发现,当数据集较小时,VIT表现明显弱于卷积网络。但当数据量级大于21k时,VIT的能力就上来了。

6.3 VIT的Attention到底看到了什么

讲完了VIT的整体效果,我们来探究下VIT具体学到了什么,才能帮助它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首先来看attention层。

图片

这张实验图刻画了VIT的16个multi-head attention学到的像素距离信息。横轴表示 网络的深度, 纵轴表示“平均注意力距离”, 我们设第  个和第  个像素的平均注意力 距离为 , 真实像素距离为 , 这两个像素所在patch某一个head上的attention score为 , 则有:  。当  越大时, 说明VIT的attention机制能让它关 注到距离较远的两个像素, 类似于CNN中的“扩大感受野”。

图中每一列上,都有16个彩色原点,它们分别表示16个head观测到的平均像素距离。由图可知,在浅层网络中,VIT还只能关注到距离较近的像素点,随着网络加深,VIT逐渐学会去更远的像素点中寻找相关信息了。这个过程就和用在CNN中用卷积逐层去扩大感受野非常相似。

下图的左侧表示原始的输入图片,右侧表示VIT最后一层看到的图片信息,可以清楚看见,VIT在最后一层已经学到了将注意力放到关键的物体上了,这是非常有趣的结论:

6.4 VIT的位置编码学到了什么

我们在上文讨论过图像的空间局部性(locality),即有相关性的物体(例如太阳和天空)经常一起出现。CNN采用卷积框取特征的方式,极大程度上维护了这种特性。其实,VIT也有维护这种特性的方法,上面所说的attention是一种,位置编码也是一种。

我们来看看VIT的位置编码学到了什么信息:

图片

上图是VIT-L/32模型下的位置编码信息,图中每一个方框表示一个patch,图中共有7_7个patch。而每个方框内,也有一个7_7的矩阵,这个矩阵中的每一个值,表示当前patch的position embedding和其余对应位置的position embedding的余弦相似度。颜色越黄,表示越相似,也即patch和对应位置间的patch密切相关。

注意到每个方框中,最黄的点总是当前patch所在位置,这个不难理解,因为自己和自己肯定是最相似的。除此以外颜色较黄的部分都是当前patch所属的行和列,以及以当前patch为中心往外扩散的一小圈。这就说明VIT通过位置编码,已经学到了一定的空间局部性。

七、总结:VIT的意义何在

到此为止,关于VIT模型,我们就介绍完毕了。一顿读下来,你可能有个印象:如果训练数据量不够多的话,看起来VIT也没比CNN好多少呀,VIT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因为在工业界,人们的标注数据量和算力都是有限的,因此CNN可能还是首要选择。

但是,VIT的出现,不仅是用模型效果来考量这么简单,今天再来看这个模型,发现它的意义在于:

  • 证明了一个统一框架在不同模态任务上的表现能力。在VIT之前,NLP的SOTA范式被认为是Transformer,而图像的SOTA范式依然是CNN。VIT出现后,证明了用NLP领域的SOTA模型一样能解图像领域的问题,同时在论文中通过丰富的实验,证明了VIT对CNN的替代能力,同时也论证了大规模+大模型在图像领域的涌现能力(论文中没有明确指出这是涌现能力,但通过实验展现了这种趋势)。这也为后续两年多模态任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 虽然VIT只是一个分类任务,但在它提出的几个月之后,立刻就有了用Transformer架构做检测(detection)和分割(segmentation)的模型。而不久之后,GPT式的无监督学习,也在CV届开始火热起来。
  • 工业界上,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受到训练数据和算力的影响,预训练和微调一个VIT都是困难的,但是这不妨碍直接拿大厂训好的VIT特征做下游任务。同时,低成本的微调方案研究,在今天也层出不穷。长远来看,2年前的这个“庞然大物”,已经在逐步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

1、https://arxiv.org/pdf/2010.11929.pdf
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P4y137jb/?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3、https://arxiv.org/pdf/1803.02155.pdf
4、https://blog.csdn.net/qq_44166630/article/details/127429697

#Co-Instruct

让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学会比较视觉质量

本篇分享 ECCV 2024 Oral 论文​​Towards Open-ended Visual Quality Comparison​​, Co-Instruct: 让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学会比较视觉质量。

  • 作者:Haoning Wu等
  • 论文链接:https://www.ecva.net/papers/eccv_2024/papers_ECCV/papers/00422.pdf
  • Git链接:https://github.com/Q-Future/Co-Instruct

亮点直击

  • 本文提出了Co-Instruct数据集,通过训练激发通用多模态大模型潜在的对多图的理解能力,从而实现开放式的视觉质量比较。这一数据集协同利用了蒸馏GPT-4V对多图质量的判断+LLM对人类单图质量标注的整合,在感知类开放式质量比较任务上实现了超过GPT-4V的效果。
  • 经过Co-Instruct训练的多模态大模型不止可以比较多张图片整体质量的好坏,还可以更细粒度的比较各种和质量相关的问题(“哪一张图片清晰度最高?”,“哪一张图片更真实?”;尽管训练数据全部是定性比较,在Compare2Score(Neurips2024)测试中,Co-Instruct也证明了拥有最好的零样本定量比较能力。
  • 作为多模态大模型基础的能力之一,Co-Instruct数据集已经被集成到多个知名开源框架中,如最新的LLaVA-OneVision, mPLUG-Owl3等,为这些通用模型赋予了相同的开放式的视觉质量比较能力;Co-Instruct亦已被集成到开源多模态大模型多图训练框架Mantis)中。

方法总览:数据建构的原则

尽管人工标注被广泛认为是收集数据的最直接方法,但在大量图像上获取足够的比较数据相较于在相同图像集合上获取意见需要显著增加的标注量。为了避免这种难以承受的成本,我们提出了一种无需额外人工标注的合成式数据构建策略,遵循以下三个关键原则:

  1. 转换(Convert):利用现有数据集中的可靠信息。
  2. 从模型中学习(Learn-from-Model):利用模型经过验证的能力。
  3. 共同指导(Co-Instruct):收集能够相互补充的多样化子集。

基于这些原则,我们收集了用于指令微调的两个不同子集:Merge2Compare,该方法将人类对单幅图像的质量描述以及单模态大模型比较和分析文本的能力相结合;以及 Teach2Compare,该方法利用了 GPT-4V 在图像比较上的验证能力。最后,我们探讨了在共同指导(co-instruct)框架下,这两个子集如何相互补充。

第一个子集:Merge2Compare

图片

作为第一个子集(不依赖任何其他的多模态大模型),Merge2Compare通过对图像描述进行配对、筛选和合并,用于生成高质量的比较数据。其目标是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图像描述以及开源的单模态模型,减少人工标注成本,并确保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流程:

  1. 配对/分组匹配:从现有的图像质量描述中(Q-Instruct数据集,CVPR2024)随机选取81K图像对、27K三图组和18K四图组,以确保涵盖不同场景和多样化的图像组合。
  2. 去除高相似度配对:使用文本嵌入模型计算描述之间的相似性,去除任何高相似度的配对或分组,确保对比数据具备信息增益。筛选后,保留70K图像对、20K三图组和10K四图组。
  3. 大模型合并:利用大模型(LLMs)将单幅图像的评价转化为对比性文本,并为描述添加合理推理。最终的人工抽检验证显示,Merge2Compare生成的比较数据准确率高达96%,验证了其高质量的数据构建能力。

第二个子集:Teach2Compare

图片

作为第二个子集,Teach2Compare 方法的选择来自于GPT-4V已经被验证的强大的视觉比较能力。因此,本文用GPT-4V生成两种伪标签子集:Teach2Compare-general(整体质量比较)和 Teach2Compare-Q&A(问答对)。首先,作为Teach2Compare的准备,本文从各种来源收集9K图像,以涵盖不同质量和视觉外观:

  1. 5.4K原始世界图像:从 YFCC-100M 数据库中提取。
  2. 1.8K人工失真的图像:来自 COCO 数据库,包括 15 种 ImageCorruptions 和 KADIS-700K 中的失真类型。
  3. 1.8K AI生成的图像:来自 ImageRewardDB。这些图像进一步分组为 18K 对、6K 三图组和 6K 四图组,由 GPT-4V 提供伪标签,生成以下两种格式的子集:
  4. Teach2Compare-general:类似于 Merge2Comparegeneral 子集也包含整体质量比较及其推理。具体来说,将 Merge2Compare 提示模板中的 <desc_i> 替换为相应真实图像 <img_i>,并输入至 GPT-4V。为了验证伪标签的质量,对 250 个样本进行检查,准确率约为 94%。尽管略低于 Merge2Compare(96%),但人工评估表明,GPT-4V 标签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信息,从而增强了模型对质量的理解。这两个不同来源的子集彼此互补,有助于更好地学习。
  5. Teach2Compare-Q&A:除了整体比较,Teach2Compare 还收集了一个专门子集,以提升多模态大模型在处理开放性问题上的能力。为了收集这些问答,本文首先列出参考维度(例如清晰度、光照、颜色等);然后要求 GPT-4V 基于这些维度生成关于图像对比的提问(以及相应的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最终删除生成失败的问答对,保留 230K 个问答对,涵盖 30K 张图像组。这些问答对转换为直接问答训练样本和多选样本,以支持开放式问题(简答题)和多选题的训练。

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合?

本文将 Merge2Compare 和 Teach2Compare 这两个子集结合的动机在于它们的互补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 首先,在一般的图像比较中,Merge2Compare 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但由于高相似度配对移除的原因,缺乏对更细粒度比较的支持。而 Teach2Compare-general 虽然准确率略低,但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场景,并且包含了内容信息作为背景。因此,将这两个子集共同用于训练,有助于模型在整体上进行更全面的质量比较。
  • 此外,Teach2Compare 还包含了一个独特的问答子集(Q&A subset),显著提升了模型回答开放式问题的能力。这进一步增强了模型在广泛应用中的表现。因此,通过整合这两个子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在质量比较和问答能力上都更为强大的模型。

模型设计

图片

基于所采集的数据集,本文进一步提出所模型 Co-Instruct,并针对多图像比较的场景进行了两项简单而有效的设计创新:

  1. 视觉Token压缩:目前大多数先进的大语言模型(LMMs)使用的是简单的投影器,保留了大量的token(例如1,025个)。这种结构不适合多图像的场景:仅传递两张图像就会超过LLaVA模型的最大长度(2,048个),而传递四张图像则会超过LLaMA-2的上下文窗口大小(4,096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一种广泛使用的压缩结构,将视觉嵌入的token数量在传入模型之前进行压缩,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图像场景。
  2. 图文交错格式:传统的单图像指令微调通常不考虑图像的“位置”。大多数方法直接将所有图像堆叠在文本之前<img0> (<img1>...) <text>,这样多个图像就没有区分,LMM可能会混淆来自不同图像的信息,无法有效比较(参见基线结果)。为了改进这一点,我们提出了一种图文交错的格式用于多图像训练:每一张图像之前都会有明确的文本说明其序号,例如:第一张图像:<img0> 第二张图像:<img1> (…) 在我们的实验中,这种交错格式显著提高了 Co-Instruct 的性能,并且明显优于使用特殊token(如 <img_st> 和 <img_end>)来划分图像的方法。

实验分析

双图比较&选择题

图片

Q-Bench 是一个视觉质量比较的基准测试,包含1,999道由专家精心编写的开放式多选题(MCQs),用来比较图像对的质量。在上表中,我们将 Co-Instruct 与现有的开源和专有模型在这个基准上进行了比较。

Co-Instruct 在准确率上远超开源的多模态大模型,比其基线模型(mPLUG-Owl2)高出 64%,比没有多图像子集(Merge2Compare 和 Teach2Compare)的模型变体高出 51%,并且比所有开源模型的最佳性能还高出 23%。同时,它在准确率上也大幅领先于专有模型 Qwen-VL-Max 和 Gemini-Pro,分别高出 21% 和 33%。

尽管所有训练所用的MCQ数据都来自 GPT-4V,但 Co-Instruct 在这个MCQ评估集上的表现仍比它的“老师”(GPT-4V)高出 2.7%,说明这种协作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此外,Co-Instruct 也是唯一一个在基准测试中准确率超过非专家人类水平(尤其在 Compare 子集上)的多模态大模型。这强烈支持了未来使用模型来减轻人类在真实世界视觉质量比较上的工作量的愿景。

双图比较&长描述

图片

Q-Bench-A2 是一个基准测试,专门用于对图像对进行整体和详细的视觉质量比较,并提供详细的推理。它包含了 499 对图像,通过 GPT 对多模态大模型的输出在完整性(Completeness)、准确性(Precision)和相关性(Relevance)方面进行评估。

如上表所示,Co-Instruct 在比较输出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上都有显著提升,相较于不包含比较数据的版本,分别提高了 57% 和 59%。在与同类 LMMs 的比较中,Co-Instruct 的表现与 GPT-4V 相当,并且显著超过其他现有多模态大模型。

通过比较进行定量打分

图片

上表展示了来自 Compare2Score(NeurIPS 2024,改进自2AFC-LMM测试)的 SRCC 结果,该论文提供了一种测试方式,通过两种方式将多模态大模型的定性对比输出转化成定量分数(Count:基于生成的文本次数;Prob:基于生成的logits),从而衡量定量意义上的视觉质量比较能力。

Co-Instruct 在两种转换方式下都证明了更好的能力,实现了全数据集领先,相比每个数据集上最强的现有模型大幅提升了38%-83%不等。

多图比较&选择题

在 MICBench 基准测试(多图比较的选择题)中,Co-Instruct 展现出了极具竞争力的表现。在针对三至四幅图像的开放性质量比较问题上,Co-Instruct 的准确率比目前表现最好的 GPT-4V 高 5.7% ,比非专家人类高 6.4% 。相比之下,其他开源的大模型(LMMs)在此场景下的准确率甚至难以达到 50%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LLaVA 系列和 XComposer2-VL 的原始上下文长度不足以处理四幅图像的任务,因此需要扩展上下文窗口。然而,这些模型在四幅图像组上的表现显著低于三幅图像组,强调了对视觉 token 压缩的重要性(参见方法部分)。这表明 Co-Instruct 在多图像比较任务中的表现优异,部分原因在于其对视觉 token 的有效处理。

单图问答&选择题

在 Q-Bench-SINGLE-A1 中,我们也评估了 Co-Instruct 在单图像多选题(MCQ)上的表现,以验证比较微调对单图像质量感知的影响。如上表所示,Co-Instruct 相比仅基于单图像训练的模型提高了 5% 的准确率,比 GPT-4V 高 4%,并成为唯一一个超越非专家人类表现的大语言模型(LLM)。

这些结果表明,比较训练对大语言模型在总体质量相关理解上的贡献,并暗示单图像质量评估与多图像质量比较并不冲突,可以在一个统一的模型中共同提升。

结论

本文研究了开放式视觉质量比较问题,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在多图像间进行质量比较、并对开放式问题提供答案和详细推理的模型。为实现此目标,我们收集了首个用于微调多模态大模型(LMMs)的指令数据集——Co-Instruct-562K,包括两个子集:由 LLMs 合并的单图像人工标注,以及 GPT-4V 的输出。

在此数据集上,我们提出了 Co-Instruct 模型,其不仅在视觉质量比较中超越了所有现有的 LMMs(包括其“老师”GPT-4V),也是首个在相关任务上超越人类准确率的 LMM。此外,我们还对多图像质量比较进行了基准测试评估,为三张和四张图像的比较提供了参考。我们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激发未来在视觉质量比较领域的研究。

图片

图片

#stable diffusion原理

超详细stable diffusion论文解读,读完这篇再也不会学不懂了!一、前言

stable diffusion作为Stability-AI开源图像生成模型,其出现也是不逊于ChatGPT,其发展势头丝毫不差于midjourney,加上其众多插件的加持,其上线也是无线拔高,当然,手法上也稍微比midjourney复杂点。

至于为什么开源,创始人: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我认为这是共同叙事(shared narrative)的一部分,有人需要公开展示发生了什么。再次强调,这应该默认就是开源的。因为价值不存在于任何专有模型或数据中,我们将构建可审计(auditable)的开源模型,即使其中包含有许可数据。 话不多说,开整。

二、stable diffusion

对于上面原论文的图片可能小伙伴理解有困难,但是不打紧,我会把上面图片分成一个个单独的模块进行解读,最后组合在一起,相信你们一定可以理解图片每一步干了什么事。

首先,我会画一个简化模型图对标原图,以方便理解。让我们从训练阶段开始,可能你们发现少了VAEdecoder,这是因为我们训练过程是在潜空间完成,decoder我们放在第二阶段采样阶段说,我们所使用的stablediffusion webui画图通常是在采样阶段,至于训练阶段,目前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是根本完成不了的,它所需要训练时间应该可以用GPUyear来计量,(单V100的GPU要一年时间),如果你有100张卡,应该可以一个月完成。至于ChatGPT光电费上千万美金,上万GPU集群,感觉现在AI拼的就是算力。又扯远了,come back

1.clip

我们先从提示词开始吧,我们输入一段提示词a black and white striped cat(一条黑白条纹的猫),clip会把文本对应一个词表,每个单词标点符号都有相对应的一个数字,我们把每个单词叫做一个token,之前stablediffusion输入有限制只能75个单词(现在没了),也就是75个token,看上面你可能发现6个单词怎么对应8个token,这是因为还包含了起始token和结束token,每个数字又对应这一个768维的向量,你可以看作每个单词的身份证,而且意思非常相近的单词对应的768维向量也基本一致。经过clip我们得到了一个(8,768)的对应图像的文本向量。

stable diffusion所使用的是openAi的clip的预训练模型,就是别人训练好的拿来用就行,那clip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呢?他是怎么把图片和文字信息对应呢?(下面扩展可看可跳过,不影响理解,只需要知道它是用来把提示词转成对应生成图像的文本向量即可) 

CLIP需要的数据为图像及其标题,数据集中大约包含4亿张图像及描述。应该是直接爬虫得来,图像信息直接作为标签,训练过程如下:

CLIP 是图像编码器和文本编码器的组合,使用两个编码器对数据分别进行编码。然后使用余弦距离比较结果嵌入,刚开始训练时,即使文本描述与图像是相匹配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肯定也是很低的。

随着模型的不断更新,在后续阶段,编码器对图像和文本编码得到的嵌入会逐渐相似。在整个数据集中重复该过程,并使用大batch size的编码器,最终能够生成一个嵌入向量,其中狗的图像和句子「一条狗的图片」之间是相似的。

给一些提示文本,然后每种提示算相似度,找到概率最高的即可

2.diffusion model

上面我们已经得到了unet的一个输入了,我们现在还需要一个噪声图像的输入,假如我们输入的是一张3x512x512的猫咪图像,我们不是直接对猫咪图像进行处理,而是经过VAE encoder把512x512图像从pixel space(像素空间)压缩至latent space(潜空间)4x64x64进行处理,数据量小了接近64倍。

潜在空间简单的说是对压缩数据的表示。所谓压缩指的是用比原始表示更小的数位来编码信息的过程。维度降低会丢失一部分信息,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降维不是件坏事。通过降维我们可以过滤掉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你,只保留最重要的信息。

得到潜空间向量后,现在来到扩散模型,为什么图像加噪后能够还原,秘密都在公式里,这里我以DDPM论文作为理论讲解,论文,当然还有改进版本DDIM等等,感兴趣自己看

forward diffusion (前向扩散)

首先是forward diffusion (前向扩散),也就是加噪过程,最后就快变成了个纯噪声

每一个时刻都要添加高斯噪声,后一时刻都是由前一刻是增加噪声得到

那么是否我们每一次加噪声都要从前一步得到呢,我们能不能想要第几步加噪图像就能得到呢?答案是YES,作用是:我们训练过程中对图像加噪是随机的,假如 我们随机到100步噪声,(假设设置时间步数200步),如果要从第一步加噪,得到第二步,循环往复,太费时间了,其实这些加的噪声有规律的,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只要有原始图像X0,就可以得到任意时刻图像加噪声的图像,而不必一步一步得到想要的噪声图像。

我来对上述作讲解,其实该标住的我都标的很清楚了,

第一,αt范围0.9999-0.998,

第二,图像加噪是符合高斯分布的,也就是在潜空间向量加的噪声是符合均值为0,方差为1的,将Xt-1带入Xt中,为什么两项可以合并,因为Z1Z2都是符合高斯分布,那么他们相加Z2'也符合,并且它们的方差和为新的方差,所有把他们各自的方差求和,(那个带根号的是标准差),如果你无法理解,可以把它当做一个定理。在多说一句,对Z-->a+bZ,那么Z的高斯分别也从(0,σ)-->(a,bσ),现在我们得到了Xt跟Xt-2的关系

第三,如果你再把Xt-2带入,得到与Xt-3的关系,并且找到规律,就是α的累乘,最后得到Xt与X0的关系式,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式子直接得到任意时刻的噪声图像。

第四,因为图像初始化噪声是随机的,假设你设置的时间步数(timesteps)为200,就是把0.9999-0.998区间等分为200份,代表每个时刻的α值,根据Xt和X0的公式,因为α累乘(越小),可以看出越往后,噪声加的越快,大概1-0.13的区间,0时刻为1,这时Xt代表图像本身,200时刻代表图像大概α为0.13噪音占据了0.87,因为是累乘所以噪声越加越大,并不是一个平均的过程。

第五,补充一句,重参数化技巧(Reparameterization Trick)如果X(u,σ2),那么X可以写成X=μ十σZ的形式,其中Z~Ν(0,1)。这就是重参数化技巧。

重参数化技巧,就是从一个分布中进行采样,而该分布是带有参数的,如果直接进行采样(采样动作是离散的,其不可微),是没有梯度信息的,那么在BP反向传播的时候就不会对参数梯度进行更新。重参数化技巧可以保证我们从进行采样,同时又能保留梯度信息。

逆向扩散(reverse diffusion)

  • 前向扩散完毕,接下来是逆向扩散(reverse diffusion),这个可能比上面那个难点,如何根据一个噪声图像一步步得到原图呢,这才是关键,
  • 逆向开始,我们目标是Xt噪声图像得到无噪声的X0,先从Xt求Xt-1开始,这里我们先假设X0是已知(先忽略为什么假设已知),后面会替换它,至于怎么替换,前向扩散不是已知Xt和X0的关系吗,现在我们已知的是Xt,反过来用Xt来表示X0,但是还有一个Z噪声是未知的,这个时候就要Unet上场了,它需要把噪声预测出来。
  • 这里借助贝叶斯公式(就是条件概率),我们借助贝叶斯公式结果,以前写过一个文档 (https://tianfeng.space/279.html)

就是已知Xt求Xt-1,反向我们不知道怎么求,但是求正向,如果我们已知X0那么这几项我们都可以求出来。

开始解读,既然这三项都符合高斯分别,那带入高斯分布(也可以叫正态分布),它们相乘为什么等于相加呢,因为e2 * e3 =e2+3,这个能理解吧(属于exp,就是e次方),好,现在我们得到了一个整体式子,接下来继续化简

首先我们把平方展开,未知数现在只有Xt-1,配成AX2+BX+C格式,不要忘了,即使相加也是符合高斯分布,现在我们把原高斯分别公式配成一样的格式,红色就是方差的倒数,把蓝色乘方差除2就得到了均值μ(下面显示是化简的结果,如果你有兴趣自己,自己化简),回归X0,之前说X0假设已知,现在转成Xt(已知)表示,代入μ,现在未知数只剩下Zt,

  • Zt其实就是我们要估计的每个时刻的噪声- 这里我们使用Unet模型预测- 模型的输入参数有三个,分别是当前时刻的分布Xt和时刻t,还有之前的文本向量,然后输出预测的噪声,这就是整个过程了,
  • 上面的Algorithm 1是训练过程,

其中第二步表示取数据,一般来说都是一类猫,狗什么的,或者一类风格的图片,不能乱七八糟什么图片都来,那模型学不了。

第三步是说每个图片随机赋予一个时刻的噪声(上面说过),

第四步,噪声符合高斯分布,

第五步,真实的噪声和预测的噪声算损失(DDPM输入没有文本向量,所有没有写,你就理解为多加了一个输入),更新参数。直到训练的输出的噪声和真实噪声相差很小,Unet模型训练完毕

  • 下面我们来到Algorithm2采样过程
  1. 不就是说Xt符合高斯分布嘛
  2. 执行T次,依次求Xt-1到X0,不是T个时刻嘛
  3. Xt-1不就是我们逆向扩散推出的公式,Xt-1=μ+σZ,均值和方差都是已知的,唯一的未知噪声Z被Unet模型预测出来,εθ这个是指已经训练好的Unet,

采样图

  • 为了方便理解,我分别画出文生图和图生图,如果使用stable diffusion webui画图的人一定觉得很熟悉,如果是文生图就是直接初始化一个噪声,进行采样,
  • 图生图则是在你原有的基础上加噪声,噪声权重自己控制,webui界面是不是有个重绘幅度,就是这个,
  • 迭代次数就是我们webui界面的采样步数,
  • 随机种子seed就是我们初始随机得到的一个噪声图,所以如果想要复刻得到一样的图,seed要保持一致

阶段小结

我们现在再来看这张图,除了Unet我没讲(下面会单独介绍),是不是简单多了,最左边不就是像素空间的编码器解码器,最右边就是clip把文本变成文本向量,中间上面的就是加噪,下面就是Unet预测噪声,然后不停的采样解码得到输出图像。这是原论文采样图,没画训练过程。

3.Unet model

unet模型相信小伙伴们都或多或少知道,就是多尺度特征融合,像FPN图像金字塔,PAN,很多都是差不多的思想,一般使用resnet作为backbone(下采样),充当编码器,这样我们就得到多个尺度的特征图,然后在上采样过程中,上采样拼接(之前下采样得到的特征图),上采样拼接,这是一个普通的Unet

那stablediffusion的Unet有什么不一样呢,这里找到一张图,佩服这位小姐姐有耐心,借一下她的图

我解释一下和ResBlock模块和SpatialTransformer模块,输入为timestep_embedding,context 以及input就是三个输入分别是时间步数,文本向量,加噪图像,时间步数你可以理解为transformer里的位置编码,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用来告诉模型一句话每个字的位置信息,不同的位置可能意思大不相同,而在这,加入时间步数信息,可以理解为告诉模型加入第几步噪声的时刻信息(当然这是我的理解)。

timestep_embedding采用正余弦编码

ResBlock模块输入为时间编码和卷积后图像输出,把它们相加,这就是它的作用,具体细节不说了,就是卷积,全连接,这些很简单。

SpatialTransformer模块输入为文本向量和上一步ResBlock的输出,

里面主要讲一下cross attention,其他都是一些维度的变换,卷积操作和各种归一化Group Norm,Layer norm,

利用cross attention将latent space(潜空间)的特征与另一模态序列(文本向量)的特征融合,并添加到diffusion model的逆向过程,通过Unet逆向预测每一步需要减少的噪音,通过GT噪音与预测噪音的损失函数计算梯度。

看右下角图,可以知道Q为latent space(潜空间)的特征,KV则都是文本向量连两个全连接得到,剩下就是正常的transformer操作了,QK相乘后,softmax得到一个分值,然后乘V,变换维度输出,你可以把transformer当做一个特征提取器,它可以把重要信息给我们显现出来(仅帮助理解),差不多就是这样了,之后操作都差不多,最后输出预测的噪声。

这里你肯定得熟悉transformer,知道什么是self attention,什么是cross attention不懂找篇文章看看,感觉不是可以简单解释清楚的。

完毕,拜拜,显示一些webui对比图

三、stable diffusion webui扩展

参数clip

#人体姿态估计(HPE)入门教程

作者总结了人体姿态估计入门需要学习的一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踩过的坑,列举主要的工作脉络和一些细节。

0.前言

自己的研究方向属于人体姿态估计领域,但是学了大概两年了,才感觉刚入门(主要是自己太菜...),一开始对各种各样的名词和网络方法摸不着头脑,没有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体系,论文堆积如山,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研究生就这么几年,哪能看的完呢?没有一个指路人,真的太难,而且这个领域的应用和教程属实没有检测和分割多......这里总结一下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踩过的坑,列举主要的工作脉络和一些细节,还有前期主要看的论文。主要以帮助后来者入门使用,肯定有一些内容属于自己主观理解,纯属个人经验,若有错误,麻烦一起讨论交流,感谢指正!欢迎留言私信哈~~

1.总述

人体姿态估计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各种各样的分类。包括2D/3D/mesh,单人/多人,自顶向下(top-down)/自底向上(bottom-up),图像(image)/视频(video),坐标/热图(heatmap), 检测(detection-based)/回归(regression-based) , 单阶段(single-stage)/多阶段(multi-stage)......等等,各种分类方法之间相互嵌套,每篇文章都有作者按照自己理解划分的类别,真的很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很多分类都有着递进的关系,例如:

图 分类关系

大部分论文在讲述的时候,都是继承之前的论文方法,因此很多细节讲的不是很清楚,一篇参考文献就一笔带过,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架构,直接看最新的文献会很乱,发现需要补充的知识越来越多,导致知识体系细碎繁杂,看完了也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这里给出姿态估计的几篇综述文献,里面从各个角度讲述了姿态估计的一些经典方法和分类,有助于建立整个框架体系:

[1] Single Person Pose Estimation: A Survey(2021.09)https://arxiv.org/abs/2109.10056v1

[2] Monocular human pose estimation: A survey of deep learning-based methods(2020.06)  https://arxiv.org/abs/2006.01423

[3] Deep Learning-Based Human Pose Estimation: A Survey(2020.11) https://arxiv.org/abs/2012.13392v1)

[4] Recent Advances in Monocular 2D and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A Deep Learning Perspective (2021.04)https://arxiv.org/abs/2104.11536

[5] Recovering 3D Human Mesh from Monocular Images: A Survey(2022.03)https://arxiv.org/abs/2203.01923v1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了大神刚出的一篇比较好的总结,链接放到这里,供大家学习参考,可先阅读,对比和本文的异同,以作参考:

人体姿态估计的过去,现在,未来https://zhuanlan.zhihu.com/p/85506259

还有OpenMMlab有一期卢策吾老师的视频讲解,总结了pose相关的方法,链接如下,建议观看,以作参考: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k4y1L7Xb​

这里使用上面文献[4]的一张图展示一下相关研究和论文,按照时间顺序展示,清晰明了,推荐阅读这篇综述:

图 里程碑、想法或数据集突破,以及2014年至2021年2D(上)和3D(下)姿态估计的SOTA方法

另外上面文献[5]是关于人体Mesh研究的,也是我研究的一个领域,所以把这篇综述也放了上来,同样有一张图:

图 相关的参数化人体模型和三维人体网格重建方法

建立思路:按照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个人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感受这个领域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推进过程,一点一点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框架,后面读论文不再是一行一行读,而是一块一块地读;而且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后面的研究者在Related Work中对早期的文章的见解和描述,是一种感受不同人对某一方法的不同见解的过程,幸运的话甚至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从一篇文献中追根溯源,并总结流派和方法,然后再继续关注当前的最新进展,逐步完善自己的领域,是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一种科研思维。

2. 体系架构

本文以如下结构进行介绍,包括人体2D,3D,Mesh;分别介绍每个类别的开山之作,主要流派(其中的经典代表网络和方法),以及最新进展,如果有更新的作品,欢迎大家进行补充。

图 文章体系架构

  • 这里推荐OpenMMLAB实验室的mmpose项目:上面有很多总结、经典以及最新方法的实现和讲解,有框架,有代码,有教程,可快速复现,而且维护和更新也很块。

​https://github.com/open-mmlab/mmpose​

3. 2D姿态估计

3.0 必读论文总览

下图是2D姿态估计领域比较经典的论文,也是我认为必读的一些论文,建议按照时间顺序来阅读,可以从中感受2D姿态估计的层层递进。阅读的时候建议大家关注一下作者,因为很多论文包含了同一作者,说明两篇论文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Openpose的前身就是CPM,MSPN是基于CPN的修改,另外Hpurglass、CPN、SimpleBaseline2D在HRNet论文中做了比较......这些论文之间的异同以及包含关系,也是比较有趣的。所有论文的题目和链接也一起放在了下面,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直接下载阅读。每一篇文章的详细讲解,大家可以在各大分享平台找到,很多大佬也都分享过自己的见解,本文仅对部分文章进行简单的介绍,梳理论文逻辑,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自行阅读论文或者搜索参考其他作者讲解的内容。

当然,只看论文是不够的,因为论文对网络结构的讲解比较抽象,进一步的学习一定要亲自敲一遍网络结构的代码,这一部分后续有时间也可以整理一下(挖坑1...)。

图 2D必读论文总览

3.1 开山之作(DeepPose)

《[DeepPose: Human Pose Estimation via Deep Neural Networks]》(CVPR'2014)https://arxiv.org/abs/1312.4659

图 DeepPose网络结构(蓝色卷积,绿色全连接)

DeepPose是姿态估估计领域中使用深度学习检测人体关节点的最初的论文,在它之前,很多文章都是基于身体部位(part)检测的。它 (1)继承了AleXNet网络结构,AlexNet 作为 backbone,是第一个DNN姿态估计网络;(2)采用级联(cascade)结构细化(refine)姿态。这对后面的网络结构思想有了很大启发,后续的很多网络也都采用了cascade的这种结构。

这篇文章提出了姿态估计的两个概念:

  • 姿态估计的公式化定义

图 论文描述

  • 级联(cascade)结构

cascade这个单词在后面的很多网络中都会用到,例如Hourglass和CPM,但我一开始并不太明白,后来翻看英文释义,表示“串联,级联”,也就是说,它将一个网络模块重复地使用多次,串在一起,形成multi-stage,相当于加深了层数,第一个stage粗检测,后面逐渐精细,类似于“从粗到细”的策略,逐渐纠正,不断细化。事实证明这种结构的有效性非常好。后续我们也会经常见到这个词,以及这种结构。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个词:stacked,堆叠,Hourglass使用了这个词的表述。两个词都表示同样或相似的Block结构多层连接。

论文使用的数据集有两个:FLIC和LSP,评价指标分别为PDJ(=0.9+)和PCP@0.5(=0.61),评价指标和数据集都比较旧了,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建议大家看看上面提到的综述论文,里面有数据集和评价指标的详细总结,后期有空,可以单独写一个总结(挖坑2...)。

填坑2:人体姿态估计评价指标见下文。

陌尘小小:【人体姿态估计评价指标】​​https://zhuanlan.zhihu.com/p/646159957​

3.2 必看论文

  • ResNet:

ResNet就不用多说了,源自何恺明论文《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它几乎是现在深度学习框架的基石,几乎所有的backbone都用到它或者它的变体,当然,几乎所有的姿态估计的结构代码中都用到了这种残差结构。在使用代码的时候,主要注意三个函数,这也是后续所有网络结构代码经常用到的三个函数:BasicBlock;Bottleneck;_make-layer方法。具体原理大家可看论文或者其他大佬讲解。

图 ResNet的BasicBlock和Bottleneck结构

具体的代码可以看下面这个博文:

ResNet _make_layer代码理解https://blog.csdn.net/cangafuture/article/details/113485879

  • FPN特征金字塔网络,是常用的Neck网络,后续有它的诸多变体,很多网络会用到它。写到这里大家要注意区分一下:图像金字塔和特征金字塔的概念,从下图(a)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了。

图 特征金字塔

具体的代码和讲解可以看这个博文:

FPN网络结构及Pytorch实现https://blog.csdn.net/qq_41251963/article/details/109398699

下面还有一些方法网络很经典,每一篇都逐渐递进,每一篇都值得去看并且复现其网络结构,例如Hourglass的网络,甚至用了递归的方法构建网络,其中的细节就涉及到算法层面的知识了,但是了解每一种算法的输入输出和整体框架搭建思路,先构建体系,再深入了解细节,注意实际上手和操练,还是很不错的学习过程。这些论文的讲解网上有一大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后续有时间可以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单独的写作,但是本篇仅作为入门使用。

  • CPM
  • Hourglass
  • CPN
  • MSPN
  • HRNet:HRNet很经典,所以推一个B站的学习教程:

HRNet网络详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B4y1y7qP

以上都是经典的人体姿态估计网络,或许称之为经典的单人姿态估计网络,对于多人姿态估计,分为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代表作分别是AlphaPose和OpenPose。

  • 自顶向下(top-down) :AlphaPose
  • 自底向上(bottom-up) :OpenPose。参考下面唐宇迪的讲解。

openpose教程人体姿态估计网络​​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D4y1W7jZ​

3.3 最新进展

看完这些经典的论文之后自然要有所比较,在数据集那个哪个最优,这一部分可以看上文提到的综述[2],里面有每个方法的亮点和每个数据集相应的精度。进一步的精度对比可以看这个网站paperswithcode,里面有所有最新算法在数据集上的精度比较,记录了论文和代码,非常方便来个示例图,:

图 2DHPE在COCO数据集上的精度指标

链接如下:大家可以看最新的精度和效果在MSCOCO、MPII数据集上的榜单,从而对比自己正在阅读的论文和所做的工作有多大差距。

paperswithcode.comhttps://paperswithcode.com/area/computer-vision/pose-estimation

截至写本文的时候,最好的是基于Transformer的ViTPose。《ViTPose: Simple Vision Transformer Baselines for Human Pose Estimation》,讲解可参考下文:

论文阅读:ViTPose27https://zhuanlan.zhihu.com/p/527877998

4. 3D姿态估计

4.0 必读论文总览

问题本质:

3D人体姿态估计是从图片或视频中估计出关节点的三维坐标 (x, y,z),它本质上是一个回归问题。

挑战:

(1)单视角下2D到3D映射中固有的深度模糊性与不适定性:因为一个2D骨架可以对应多个3D骨架,它具有在单视角下2D到3D映射中固有的深度模糊性与不适定性,这也导致了它本身就具有挑战性。

(2)缺少大型的室外数据集和特殊姿态数据集:这主要由于3D姿态数据集是依靠适合室内环境的动作捕捉(MOCAP)系统构建的,而MOCAP系统需要带有多个传感器和紧身衣裤的复杂装置,在室外环境使用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数据集大多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建立的,模型的泛化能力也比较差。

研究方法:3D姿态估计受限于数据集和深度估计,大部分方法还是和2D姿态估计有着非常强的联系。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这篇CSDN的博客,有个大致了解,下面的部分内容摘自其中。当然这篇里面的分类只是一种,大家参考综述[4]里面的配图9,也可以作为一种分类,不过大家注意每种分类方法,一些重要的文献总是归在同一类别的。

3D人体姿态估计论文汇总(CVPR/ECCV/ACCV/AAAI)​​https://yongqi.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07625327​

4.1 开山之作:(DconvMP)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from Monocular Images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第一篇用卷及网络直接回归3D姿态的文章。

图 DconvMP网络结构图

  • 总结:网络框架包含两个任务:(1)a joint point regression task;(2)joint point detection tasks。
  • 输入:包含human subjects的bounding box图片。
  • 输出:N×3(N=17)关节坐标
  • 数据集:Human3.6M;
  • 结果:MPJPE,使用Pearson correlation 和 LP norm探讨了DNN如何编码人体结构的依赖性与相关性。

4.2 必看论文基于回归

[1]《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from Monocular Images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2014)[2]《VNect: Real-time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with a Single RGB Camera》 (ACM-2017)[3]《Coarse-to-Fine Volumetric Prediction for Single-Image 3D Human Pose》(CVPR-2017)[4]《Integral Human Pose Regression》(CVPR-2018)[5]《Camera Distance-aware Top-down Approach for 3D Multi-person Pose Estimation from a Single RGB Image》 (ICCV2019)

其中3-4-5是具有相关性的三篇论文

  • 上述论文 [3](CVPR 2017)从2D图片中直接得到体素(Volumetric representation),而不是直接回归关节点的坐标,并取最大值的位置作为每个关节点的输出。体素是从2D姿态估计的heatmap学习而来,其实就是3D heatmap。第一步:ConvNet直接回归生成关节体素(传统是直接回归3D坐标),用到了Hourglass;第二步:采用从粗到细的Coarse-to-Fine预测策略。

论文3 配图

  • 上述论文 [4] (ECCV 2018)是论文[3]的扩展工作,引入了积分回归(Integral Pose Regression)模块,也叫soft-argmax,将原先的取heatmap最大值对应的位置改成对heatmap求关节点的期望,使这一过程可微。全文就基于Integral Pose Regression模块做了大量的实验并验证其有效性,在3个数据集上分别实验成文。

论文4 配图

  • 上述论文 [5] 是一个Top-Down的多人姿态估计,提出了一个模块化的整体结构:DetectNet+RootNet+PoseNet,DetectNet是目标检测网络,RootNet是本文重点,提出了一个深度估计方法,PoseNet借鉴了上述论文[4]的方法。论文代码在github分别提供了RootNet和PoseNet,便于实际项目应用.https://github.com/mks0601/3DMPPE_POSENET_RELEASE

论文5 配图

  • 积分回归的代码讲解可以看我个人的B站视频,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下。

ChatGPT助你理解积分人体姿态估计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M411A79c

基于2D->3D

  •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 2D Pose Estimation + Matching》

总结:首先是做2D的人体姿态估计,然后基于Nearest neighbor最近邻的match来从training data中找最像的姿态。2D的姿态估计算法是基于CPM来做的。3D的match方法是KNN(https://blog.csdn.net/u010608296/article/details/120640343)方法,先把training data中的人体3d骨架投射到2D空间,然后把test sample的2d骨架跟这些training data进行对比,最后使用最相近的2d骨架对应的3D骨架当成最后test sample点3D骨架。当training数据量非常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可能可以保证比较好的精度,但是在大部分时候,这种匹配方法的精度较粗,而且误差很大。

图 思路框架图

  • SimpleBasline-3D:《A Simple Yet Effective Baseline for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https://github.com/weigq/3d_pose_baseline_pytorch

论文动机:论文作者开头就提到,目前最先进的 3d 人体姿态估计方法主要集中在端到端(直接回归)的方法,即在给定原始图像像素的情况下预测 3d 关节位置。尽管性能优异,但通常很难理解它们的误差来源于 2d姿态估计部分过程(visual),还是将 2d 姿势映射到 3d关节的过程。因此,作者将 3d 姿态估计解耦为2d 姿态估计和从2d 到 3d 姿态估计(即,3D姿态估计 = 2D姿态估计 + (2D->3D)),重点关注 (2D->3D)。所以作者提出了一个从2D关节到3D关节的系统,系统的输入是 2d 个关节位置数组,输出是 3d 中的一系列关节位置,并将其误差降到很低,从而证明3D姿态估计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图像到2D姿态的过程,即视觉理解(visual)的过程。

图 SimpleBasline-3D网络结构

同样,从这个工作的名字可以看出,这个工作提出了一个比较simple的baseline,但是效果还是非常明显。方法上面来讲,就是先做一个2d skeleton的姿态估计,方法是基于Hourglass的,文章中的解释是较好的效果以及不错的速度。基于获得的2d骨架位置后,后续接入两个fully connected的操作,直接回归3D坐标点。这个做法非常粗暴直接,但是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在回归之前,需要对坐标系统做一些操作。

基于时序(视频序列)

  • VideoPose3D:《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in video with temporal convolutions and semi-supervised training》利用这篇是利用视频做姿态估计的比较经典的论文,使用了多帧的图像来估计姿态,直觉上应该比单帧姿态估计要更加准确。两个贡献:1. 提出了一种基于2D关节点轨迹的空洞时域卷积方法,简单、有效的预测出视频中的3D人体姿态;2. 引入了一种半监督的方法,它利用了未标记的视频,并且在标记数据稀缺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图 temporal convolutional model

图 An instantiation of our fully-convolutional 3D pose estimation architecture.

4.3 最新进展

关于最新进展,大家同样可以在paperswithcode网站去关注数据集Human3.6的榜单。

下面这个榜单是没使用2DGT数据集的:

monocular-3d-human-pose-estimation

​https://paperswithcode.com/task/monocular-3d-human-pose-estimation​

下面这个榜单是使用2DGT数据集:

Human3.6M Benchmark (3D Human Pose Estimation)

​https://paperswithcode.com/sota/3d-human-pose-estimation-on-human36m​

5. 3D形态重建(SMPL)

5.0 必读论文总览

3D形态估计是一个更新的任务,旨在恢复人体的三维网格,我的研究课题正好与此相关。研究这个方向的同学应该并不陌生,但是这里我们只介绍有关于SMPL的内容,再次推荐之前提到的综述论文[5] Recovering 3D Human Mesh from Monocular Images: A Survey(2022.03),里面的总结也是非常全的,截止2022年论文如下图所示:

图 Human Mesh

其论文可以归类为两类型:

  • Optimization-based Paradigm 基于优化: Optimization-based approaches attempt to estimate a 3D body mesh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2D image observations.( 2D keypoints, silhouettes, segmentations.)即根据2D检测结果优化生成3Dmseh。代表作:SMPLify(ECCV'2016).https://smplify.is.tue.mpg.de/
  • Regression-based Paradigm 基于回归: Regression-based methods take advantage of the thriving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 to directly process pixels.即使用深度学习技术直接处理图像像素生成3Dmesh。代表作:HMR(CVPR'2018).https://akanazawa.github.io/hmr/
  • 基于优化+回归。代表作: SPIN(ICCV'2019)(相当于HMR+SMPLify)https://www.seas.upenn.edu/~nkolot/projects/spin/

5.1 开山之作:《Smpl: A skinned multi-person linear model》

这篇是Michael J. Black实验室的SMPL开山之作,后续的大部分SMPL方法等也是该实验出品,大部分SMPL相关论文均是这个研究所出来的。

图 SMPL流程

  • 核心思想就是将通过网络回归输出的姿态参数θ(_∈24×3_)和形态参数β(_∈10×1_)送入一个基础人体模板(Template mesh)T(_∈6480×3_),然后形成各种姿态和体型的人体姿态。
  • 姿态参数控制(23+1)个关节点。与之前的3D关节点坐标回归不同,每个关节点由3个旋转参数控制,一共有23个,还有一个控制全局旋转,相当于根关节点(root),所以姿态参数θ共有[(23+1)×3]=72个参数;
  • 形态参数控制人的体型,每个参数分别控制包括高矮、胖瘦、身体的局部比例等。1.0版本共有10个参数,后来的1.1版本拓展到300个参数,但是影响明显的仍然是前10个;
  • 基本模板是个固定姿态的人体mesh,也就是[θ=0 和_β=0_ ]的情况,因此这个姿态也被称为“zero pose”[零姿态]。
  • SMPL还训练了一个关节矩阵J ,可以从生成的人体mesh映射得到23个人体关节点坐标(x,y,z),所以基于SMPL的方法通过J 得到关节点坐标和3Dpose的方法对比,例如评价指标MPJPE。
  • 后续论文方法均是致力于恢复更准确的3D Human mesh.
  • 文章总结可参考下面的博文:

SMPL模型学习​​https://www.cnblogs.com/sariel-sakura/p/14321818.html​

5.2 必看论文

以下必读论文来自商汤OpenMMLAB实验室的mmhuman3d项目,与之前提到的mmpose3d类似:上面有很多总结、经典以及最新方法的实现和讲解,有框架,有代码,有教程,可快速复现,而且维护和更新也很块。

​https://github.com/wmj142326/mmhuman3dgithub.com/wmj142326/mmhuman3d​

[1] SMPLify(ECCV'2016):《Keep it SMPL: Automatic Estimation of 3D Human Pose and Shape from a Single Image》。 https://smplify.is.tue.mpg.de/

[2]SMPLify-X (CVPR'2019):《Expressive Body Capture: 3D Hands, Face, and Body from a Single Image》https://smpl-x.is.tue.mpg.de/

[3]HMR(CVPR'2018) :《End-to-end Recovery of Human Shape and Pose》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akanazawa.github.io/hmr/

[4] SPIN(ICCV'2019):《 Learning to Reconstruct 3D Human Pose and Shapevia Model-fitting in the Loop 》https://www.seas.upenn.edu/~nkolot/projects/spin/

[5] VIBE(CVPR'2020):《 Video lnference for Human Body Pose and Shape Estimation》https://github.com/mkocabas/VIBE

[6] HybrIK (CVPR'2021):《HybrIK: A Hybrid Analytical-Neural Inverse Kinematics Solution for 3D Human Pose and Shape Estimation》  https://jeffli.site/HybrIK/

[7] PARE (ICCV'2021):《PARE: Part Attention Regressor for 3D Human Body Estimation》  https://pare.is.tue.mpg.de/

[8] HuMoR (2021) :《3D Human Motion Model for Robust Pose Estimation》

[9] DeciWatch(ECCV'2022):《DeciWatch: A Simple Baseline for 10× Efficient 2D and 3D Pose Estimation》  https://ailingzeng.site/deciwatch

[10] SmoothNet (ECCV'2022):《SmoothNet:A Plug-and-Play Network for Refining Human Poses in Videos》  https://ailingzeng.site/smoothnet

[11] ExPose (ECCV'2020):《Monocular Expressive Body Regression through Body-Driven Attention》  https://expose.is.tue.mpg.de/

[12]BalancedMSE (CVPR'2022):《Balanced MSE for Imbalanced Visual Regression 》https://sites.google.com/view/balanced-mse/home

对其中的部分论文作简要介绍:

  • SMPLify:基于优化的方法。给定一个图像,使用基于 CNN 的方法来预测 2D 关节位置。然后将 3D 身体模型拟合到此,以估计 3D 身体形状和姿势。https://smplify.is.tue.mpg.de/
  • SMPLify奠定了SMPL重建算法的基石,它从单张图像中重建人体的SMPL姿态;
  • 流程分为两步:1)单张图像经过DeepCutc恢复人体的2D关键点,2)然后利用2D关键点恢复SMPL姿态(这有点类似于2D->3D的提升);
  • 提出了SMPL重建的损失函数(objective function),由5部分组成,包括:a joint-based data term and several regularization terms including an interpenetration error term(这个互穿项在SPIN中舍弃了,因为它使得拟合变慢,而且性能并没有提高多少), two pose priors, and a shape prior.后续的方法基本都使用该损失函数或对其进行改进。

图 SMPLify

  • HMR:基于回归的方法。图像 I 通过卷积编码器传递。输入到迭代 3D 回归模块,该模块推断人类的潜在 3D 表示,以最小化联合重投影误差。3D 参数也被发送到鉴别器 D,其目标是判断这些参数是来自真实的人类形状和姿势。这里用到了GAN对抗生成网络。https://akanazawa.github.io/hmr/

图 HMR

  • SPIN:基于优化+回归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是将基于迭代优化的方法(SMPLify)和基于网络回归的方法(HMR)进行结合。网络预测的结果作为优化方法的初始值,加快迭代优化的速度和准确性;迭代优化的结果可以作为网络的一个强先验。两种方法相互辅助,使整个方法有一种自我提升的能力,称之为SPIN(SPML oPtimization IN the loop)。https://www.seas.upenn.edu/~nkolot/projects/spin/
  • SPIN算是HMR和SMPLify的结合,分别作为回归网络和优化网络,与SMPLify的区别(改进)如下:
  1. SPIN舍弃了损失函数中的互穿项;
  2. SPIN使用HMR的回归结果作为初始化结果,然后迭代优化一次;SMPLif使用0姿态初始化,迭代优化了4次;
  3. SPIN使用HMR回归的相机参数,SMPLify使用了三角形相似;
  4. SPIN的2D关节点使用了OpenPose, SMPLify使用了DeepCut;
  5. SPIN提供了GPU并行处理图片,SMPLify延时较高不适合处理单张图像。

图 SPIN

  • VIBE:[参考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553879]基于视频帧的方法。提出了一个利用视频进行动作估计的新方法,解决了数据集缺乏和预测准确率不佳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对抗学习框架来区分真实人类动作和由回归网络生成的动作。本文提出的基于时间序列的网络结构可以在没有真实3D标签的情况下生成序列级合理的运动序列。这一思想借鉴了2018年提出的HMR模型,这项工作从单张图片重建人体模型,而本文则将这一模型由图片扩展到了视频,在原有模型基础上加入了GRU和motion discriminator。https://github.com/mkocabas/VIBE

图 VIBE

  • SmoothNet:解决姿态抖动问题。爱玲姐姐的佳作,解决3Dmesh的视频抖动问题。属于一个后处理操作,去抖动明显,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全连接层设计,从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三个量进行建模,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证明其有效性。https://ailingzeng.site/smoothnet

图 SmoothNet的基础模块

图 SmoothNet 流程结构

作者有过一期视频讲解,链接放在这里,大家可以进一步听听,爱玲姐姐还讲了一些姿态的总结知识(人美声甜的大佬~):

【社区开放麦】第 14 期 从时间序列角度破解姿态估计中的两大问题​​https://www.zhihu.com/zvideo/1534485957927075840​

5.3最新进展:

CLIFF(2022):《CLIFF: Carry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Full Frames into Human Pose and Shape Estimation》

[参考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56885801]这篇是华为诺亚方舟出品。3D Human mesh中采用Top-Down策略的多人姿态估计。以极其优雅的方式,将原图的信息融合到人体姿态估计的神经网络的输入中,巨大提升了估计的准确度,刷到了3dpw的rank 1,并赢得了ECCV 2022的oral。正如参考的博文所说,他的处理方式极其优雅:

  • 大部分的多人姿态估计都是对图像中的人体目标作裁剪然后运行单人姿态估计方法,这就缺失了每个人体目标在图像中的全局坐标信息;
  • CLIFF在以HMR作为baseline的基础上,仅仅增加了3个输入,,分别为bbox的中心相对于原图中心的距离以及bbox的大小;
  • 即考虑了人体目标在全局图像的信息作为监督,直觉上自然会有更多的监督信息,自然也就会得到更高的精度。最重要的是,这种处理方式就是看起来相当的......优雅!
  • 原论文提供的Github源码貌似只有demo,不过好在mmlab代码仓库已经支持支持了CLIFF,可前往查看Train源码。

图 CLIFF

OSX(CVPR2023-IDEA)《One-Stage 3D Whole-Body Mesh Recovery with Component Aware Transformer》, 2023年CVPR的最新文章,提供了一个Ubody上身数据集。个人感觉,这是个“大团队+工作量+SOTA”的结果。

  • 大团队包括“清华大学和IDEA研究院”,也有港中文大学参与,二作是我前面提到的女神曾爱玲姐姐;
  • 工作量包括全身关节点和mesh网格,而且制作了一个大数据集;
  • SOTA结果,里面用到的算法主要是ViTPose, 基于Transformer的,算是最先进的算法了,当然本论文也取得了SOTA。

模型结构

数据集构建流程

其他的最新进展,大家可以关注3DPW这个数据集的paperswithcode榜单。​​https://paperswithcode.com/sota/3d-human-pose-estimation-on-3dpw?metric=MPJPE​

6. 应用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HPE的方法,论文已经这么多了,最终它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学习这个领域,最终的目的也是工作,再好的方向跟不上工业界的需要也是瞎扯,闭门造车!这里写一些本人在学习和实习中的一些发现。

前情提要:本人硕士[现在是"菜博"了~:(],没有工作。但是有过相关实习,另外实验室也有相关的师兄弟从事这个方向,简单写一些所见所闻和个人感受,就当交流了,简单滴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后期发现说的不对了,再改hhhh~~。

6.1 学术研究

单纯的看姿态估计,它是一个基础任务,目的是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一部分信息,或者说用这一信息可以用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一任务在学术界是为其他任务提供数据支撑的,追求的是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俗称“打榜”,更注重于方法研究。

现在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个人认为,工业界的落地还是不多。学术界与工业界就像是一个狭窄的漏斗的两边,大量的方法研究堵在上头,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落地~

6.2 行为识别

自动驾驶的感知领域,行人行为识别、手势识别等是可以看得见的应用。但是,目前的自动驾驶好像并没有做到这一块,因为目前的自动驾驶还在“躲避障碍物”的阶段,检测任务还是应用的主流,行人的行为识别还存在比较远的路,精度、速度都是限制。

6.3 虚拟驱动

数字人、数字驱动、游戏建模,AR,VR,游戏和动画是目前的应用主流,这种限制场景下的姿态有实现的硬件基础;但是,单目的姿态估计感觉还是没有多视角的应用多,因为多一个摄像头不会花很多钱,还能提高精度;但是少一个摄像头的精度下降可能会带来体验感的下降。

6.4 感知皆可,格局打开

其实,人体姿态估计只是深度学习的一个任务罢了,它的基础知识,学习流程和其他的任务没有本质的区别,一通百通,手势的关节点不也是关键点吗?动物的关键点不也是关键点吗?只会一种任务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我们学习的主要是一个领域,不要只把目光限制在“人体”和“姿态”,感知任务,皆可!7. 总结

这些大概就是关于人体姿态估计入门需要学习的一些知识了,相信看完这些,HPE的体系架构可以建立个七七八八了,其他具体的一些算法层面的知识,大家可以基于这个框架体系流程逐步完善,网上的大佬教程也是相当之多,写此篇的目的:

一算整理,避免资源过多,学习凌乱;二来帮助后人少走坑,尽量节省时间快速掌握;三来也算自己的笔记整理,方便日后查询;

#FastScene

更快、更便捷的3D场景生成算法

论文 FastScene: Text-Driven Fast 3D Indoor Scene Generation via Panoramic Gaussian Splatting已被国际人工智能顶级学术会议IJCAI-2024主会收录,由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完成。论文第一作者为2023级硕士研究生马义坤,通讯作者为其导师金枝副教授。

  • 原文链接:https://arxiv.org/abs/2405.05768
  • Code:https://github.com/Mr-Ma-yikun/FastScene

三维模型在虚拟现实增强、游戏电影行业、智能家居等有着广泛应用。生成式模型的发展使得建立三维模型更加便捷,例如根据文本或图像生成三维物体。然而三维场景的生成仍具有较大挑战性。

该工作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三维场景快速生成方法,基于文本提示,利用全景图和空间运动约束,提出了渐进式全景修复策略,旨在得到高质量的多视角图像。此外,设计了全景图的高斯训练方法,能够更好的解决高斯泼溅无法处理非透视视角的问题。

Abstract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捷有效的3D室内场景生成算法,称为FastScene。对于用户,只需要输入一段描述室内的文本,便能快速且高质量的生成3D高斯场景。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点如下:

  • 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文本到3D室内场景生成框架FastScene,能够较为快速且高质量的生成3D高斯场景,且不需要预定义相机参数和运动轨迹,是一种友好的场景生成范式。
  • 提出了一种渐进式的全景图新视角修复算法PNVI,能够逐渐得到不同视角的干净全景图。并且合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球面掩码数据集。
  • 通过引入多视角投影策略,解决了3D高斯无法使用全景图重建的问题。

Method

图片

Network Architecture

图1给出了本文所提出的FastScene框架,包括:根据文本生成全景图与粗视角合成、渐进式新视角全景图修复、以及使用全景图进行3D高斯重建。

图片

文本生成全景图与粗视角合成。与透视视角相比,全景图的一个关键几何特性是边界的连续性。此外,全景图囊括了整个场景表面的信息,相比透视图具有更加显式的几何约束。因此,我们选择全景图作为本文的操作对象。具体来说,首先输入一段文本,例如“一个带有沙发和桌子的舒适的客厅”,然后使用Diffusion360算法生成一张具有连续边界的全景图。然后,我们使用EGformer估计其深度,从而得到空间的立体信息。

为了得到不同位姿下的新视角,我们设计了粗视角合成策略(图2)。首先根据全景图坐标计算每个点的经纬角度:

图片

然后,根据这两种角度,计算三维球面基坐标:

图片

因此三维球面坐标可以表示为基坐标与深度值的相乘:

图片

对于移动后的新坐标系,其基坐标可以用原坐标系表示为:

图片

那么,新坐标系下的全景坐标可以表示为:

图片

因此,接下来只需要判断哪些点位于有效坐标范围,并将无效坐标设为mask,从而得到带有孔洞的新视角全景图:

渐进式全景修复。 得到了带有Mask的全景图后,我们希望修复它获得干净视角。然而,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我们尝试直接对大距离的全景图修复时,由于无效像素过多,因此修复质量并不理想。如表1所示,直接移动0.33m的孔洞占比为64.3%,这是不利于修复的。因此我们将大距离的移动划分为多个小微元的移动叠加,例如每次只移动0.02m。

此外,我们发现直接对全景图修复,随着移动步数的增加,容易造成扭曲和伪影。因此我们提出使用等距投影,将全景图投影到六张cubemap图像,然后进行修复。

全景3D高斯重建。 得到了多视角的干净的全景图后,我们希望我使用3D高斯重建场景。3D高斯需要先使用COLMAP,从输入视角重建稀疏点云。然而,现在有的COLMAP架构只能处理透视视角输入,无法处理全景图结构。因此,我们引入了一种多视角投影策略,根据用户需求,将全景图投影为多张透视视角,继而使用COLMAP进行稀疏点云重建。图4表明,经过我们的多视角投影策略,可以较好的重建出场景与位姿:

图片

Experiments

Main Results

图片

表2给出了FastScene和其它三维场景生成模型的对比,我们选择CLIP评分、NIQE以及BRISQUE作为评价指标。从表中可以发现,我们的方法不仅具有较好的指标评估性能,且生成速较快。

此外,为了更全面的展示我们的方法的性能,我进行了了定性的评估:

图片

图5给出了不同场景生成方法的渲染视角的视觉效果对比,可以看到:我们的FastScene不仅生成的视角质量较高,且场景连续性也能够较好的保证。

更多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细节,欢迎阅读我们的论文原文以及补充材料。

Ablation Studies

为了验证我们的渐进式全景视角合成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设计了两组消融实验:

直接对全景图修复。我们首先在合成的全景数据集上重新训练AOT-GAN。然而,我们发现小距离移动下的修复结果较好。但随着移动步数增加,图像扭曲和畸变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深度估计误差以及全景特殊的形状结构导致的。

直接修复大距离移动的全景图。我们直接对大距离移动下全景图进行修复,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孔洞占比,因此难以得到干净的图像。

表4和图8的对比结果可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渐进式修复方法的有效性。

图片

图片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的前沿视觉实验室( FVL: https://fvl2020.github.io/fvl.github.com/  )由学院金枝副教授建设并维护,实验室目前聚焦在图像/视频质量增强、视频编解码、3D 重建和无接触人体生命体征监测等领域的研究。

旨在优化从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到增强以及服务后端应用的完整周期。我们的目标是开发通用的概念和轻量化的方法。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将持之以恒地进行相关的研究,并与其他实验室进行合作,希望利用更多关键技术,解决核心问题。长期欢迎有志之士加入我们!

#COCO 数据集

COCO 数据集

    MS COCO 数据集是 Microsoft 发布的大规模对象检测、图像分割和字幕数据集。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工程师广泛使用 COCO 数据集进行各种计算机视觉项目。

    理解视觉场景是计算机视觉的主要目标;它涉及识别存在的对象、在 2D 和 3D 中定位对象、确定对象的属性以及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使用数据集训练对象检测和对象分类算法。

    什么是COCO?

    COCO 代表 Common Objects in Context 数据集,因为创建图像数据集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图像识别。COCO 数据集包含用于计算机视觉的具有挑战性的高质量视觉数据集,其中大部分是最先进的神经网络。

    例如,COCO 通常用于对算法进行基准测试,以比较实时对象检测的性能。COCO 数据集的格式由高级神经网络库自动解释。

COCO 数据集的特点

  • 带有详细实例注释的对象分段
  • 情境中的识别
  • 超像素内容分割
  • 在总共 330'000 张图像中,有超过 200'000 张图像被标记
  • 1.5 Mio 对象实例
  • 80 个对象类别,即“COCO 类”,其中包括可以轻松标记单个实例的“事物”(person、car、chair 等)。
  • 91 个素材类别,其中 “COCO Stuff” 包括没有明确边界的素材和对象(天空、街道、草地等),这些素材和对象提供了重要的上下文信息。
  • 每张图片 5 个字幕
  • 250'000 人,有 17 个不同的关键点,常用于姿势估计

    COCO 对象类列表

    用于对象检测和跟踪的 COCO 数据集类包括以下预先训练的 80 个对象:

'person', 'bicycle', 'car', 'motorcycle', 'airplane', 'bus', 'train', 'truck', 'boat', 'traffic light', 'fire hydrant', 'stop sign', 'parking meter', 'bench', 'bird', 'cat', 'dog', 'horse', 'sheep', 'cow', 'elephant', 'bear', 'zebra', 'giraffe', 'backpack', 'umbrella', 'handbag', 'tie', 'suitcase', 'frisbee', 'skis','snowboard', 'sports ball', 'kite', 'baseball bat', 'baseball glove', 'skateboard', 'surfboard', 'tennis racket', 'bottle', 'wine glass', 'cup', 'fork', 'knife', 'spoon', 'bowl', 'banana', 'apple', 'sandwich', 'orange', 'broccoli', 'carrot', 'hot dog', 'pizza', 'donut', 'cake', 'chair', 'couch', 'potted plant', 'bed', 'dining table', 'toilet', 'tv', 'laptop', 'mouse', 'remote', 'keyboard', 'cell phone', 'microwave', 'oven', 'toaster', 'sink', 'refrigerator', 'book', 'clock', 'vase', 'scissors', 'teddy bear', 'hair drier', 'toothbrush'

    COCO 关键点列表

    COCO 关键点包括 17 个不同的预训练关键点(类),这些关键点用三个值 (x,y,v) 进行注释。x 和 y 值标记坐标,v 表示关键点的可见性 (可见、不可见)。

"nose", "left_eye", "right_eye", "left_ear", "right_ear", "left_shoulder", "right_shoulder", "left_elbow", "right_elbow", "left_wrist", "right_wrist", "left_hip", "right_hip", "left_knee", "right_knee", "left_ankle", "right_ankle"

    带标注的 COCO 图像

    大型数据集包括常见物体在自然环境中的日常场景的注释照片。这些对象使用预定义的类(如 “chair” 或 “banana”) 进行标记。标记过程,也称为图像注释,是计算机视觉中非常流行的技术。

    虽然其他对象识别数据集侧重于 1) 图像分类,2) 对象边界框定位,或 3) 语义像素级实例分割,但 mscoco 数据集侧重于 4) 分割单个对象实例。

    为什么在自然环境中是常见的物体?

    对于许多类别的对象,都有可用的图标视图。例如,当对特定对象类别(例如,“椅子”)执行基于 Web 的图像搜索时,排名靠前的示例将出现在 Profile 中,畅通无阻,并且靠近非常有序的照片的中心。请参阅下面的示例图像。

    虽然图像识别系统通常在此类标志性视图上表现良好,但它们很难识别显示复杂场景或部分遮挡对象的真实场景中的物体。因此,Coco 图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们包含包含多个对象的自然图像。

如何使用 COCO 计算机视觉数据集

    COCO 数据集可以免费使用吗?

    是的,MS COCO 图像数据集根据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许可证获得许可。因此,此许可证允许您分发、重新混合、调整和构建您的作品,甚至是商业用途,只要您注明原始创作者。

    如何下载 COCO 数据集

    有不同的数据集分割可以免费下载。每年的图像都与不同的任务相关联,例如对象检测、点跟踪、图像描述等。

    要下载它们并查看最新的 Microsoft COCO 2020 挑战赛,请访问 MS COCO 官方网站。为了高效下载 COCO 镜像,建议使用 gsutil rsync 来避免下载大型 zip 文件。您可以使用 COCO API 设置下载的 COCO 数据。

    COCO 建议使用开源工具 FiftyOne 来访问 MSCOCO 数据集以构建计算机视觉模型。

COCO 数据集与开放图像数据集 (OID) 的比较

    COCO 数据集的一个流行替代方案是由 Google 创建的开放图像数据集 (OID)。在将可视化数据集 COCO 和 OID 用于项目以优化所有可用资源之前,必须了解和比较视觉数据集 COCO 和 OID 的差异。

    开放图像数据集 (OID)

    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Google 使用图像级标签、对象边界框、对象检测分割掩码、视觉关系和本地化叙述对 OID 数据集中的所有图像进行注释。与 COCO 相比,这使得它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略多,因为它的注释系统略宽。OID 主页还声称它是现有最大的具有对象位置注释的数据集。

    Open Image 是一个包含大约 900 万张预注释图像的数据集。Google 的 Open Images Dataset 的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图像都是由专业图像注释员手动注释的。这确保了每张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在使用时为计算机视觉应用带来更高的准确率。

    上下文中的常见对象 (COCO)

    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借助 COCO,Microsoft 引入了一个视觉数据集,其中包含大量照片,这些照片描绘了复杂的日常场景中的常见物体。这使 COCO 有别于其他对象识别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特定特定领域。这些部门包括图像分类、对象边界框定位或语义像素级分割。

    同时,COCO 的注解主要集中在多个独立对象实例的分割上。与 CIFAR-10 和 CIFAR-100 等其他流行的数据集相比,这种更广泛的关注点使 COCO 能够在更多实例中使用。但是,与 OID 数据集相比,COCO 并没有太突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都可以使用。

     COCO 在 328k 图像中拥有 250 万个标记实例,是一个非常大且广泛的数据集,允许多种用途。但是,这个数量无法与 Google 的 OID 相提并论,后者包含高达 900 万张带注释的图像。

    Google 的 900 万张带注释的图像是手动注释的,而 OID 披露它使用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方法生成了对象边界框和分割掩码。COCO 和 OID 都没有透露边界框的准确性,因此他们是否认为自动边界框比手动创建的边界框更精确,这仍然取决于用户。

#继分割一切后,匹配一切(Matching Anything)

   MASA(Matching Anything By Segmenting Anything)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实例外观模型,用于匹配任何 domain 中的任何对象。

图片

    在复杂场景中,相同对象跨视频帧的稳健关联对于许多应用程序至关重要,尤其是多对象跟踪 (MOT)。目前的方法主要依赖于标记的特定领域的视频数据集,这限制了学习到的相似性嵌入的跨域泛化。我们提出了 MASA,这是一种用于稳健实例关联学习的新方法,能够跨不同域匹配视频中的任何对象,而无需跟踪标签。利用 Segment Anything Model (SAM) 中丰富的对象分割,MASA 通过详尽的数据转换来学习实例级对应关系。我们将 SAM 输出视为密集对象区域建议,并学习从大量图像集合中匹配这些区域。我们进一步设计了一个通用的 MASA 适配器,它可以与基础分割或检测模型协同工作,并使它们能够跟踪任何检测到的物体。这些组合在复杂域中表现出很强的零镜头跟踪能力。对多个具有挑战性的 MOT 和 MOTS 基准的广泛测试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仅使用未标记的静态图像,在零镜头关联中,比使用完全注释的域内视频序列训练的最先进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性能。

标签:训练,SAM,32,51c,VIT,图像,视觉,合集,模型
From: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9587977/article/details/144498819

相关文章

  • 基于Spring Boot的服装设计服务管理系统-毕业设计源码29325
    目 录摘要1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3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2服装设计服务管理系统分析2.1可行性分析2.1.1技术可行性分析2.1.2经济可行性分析2.1.3操作可行性分析2.2系统功能分析2.2.1功能性分析2.2.2非功能性分析2.3......
  • 线性电源 单电源供电 正负双路输出 万分之一纹波 高转换效率 输入3~40V,输出线性电压±
    线性电源单电源供电正负双路输出万分之一纹波高转换效率输入3~40V,输出线性电压±2.5~32V可调低纹波双路可调线性电源宽电压输入输出高转换效率BSN30WL是一款宽电压输入的升降压、正负电压线性电源。它具有多种应用场景,例如用于精密运放的正负电源、模数和数模转换的供电......
  • OpenHarmony测试RS232/RS485串口方法,触觉智能SBC3528工控主板演示
    教大家介绍在OpenHarmony系统,没有串口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测试RS232/RS485,使用触觉智能SBC3528工控主板演示,搭载了瑞芯微RK3568四核处理器,板载2路RS232+4路隔离RS485,集成DIDO,自研RS485自动收发驱动,支持超2KM传输距离!RS485测试方法以触觉智能SBC3528工控主板为例,如果需要测试RS485串......
  • 题解:B3832 [NICA #2] 回来吧我的小波
    思路经典抽屉原理。对于长度大于\(9\)的子串,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一定是好的,因为一定有两个数是相同的,它们可以互相整除。对于剩下长度小于等于\(9\)的子串,我们对它们进行暴力枚举即可。AC代码#include<bits/stdc++.h>usingnamespacestd;usingll=longlong;strings......
  • stm32读写外部flash失败怎么回事
    STM32读写外部Flash失败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一、硬件连接问题SPI接口连接错误:确保STM32的SPI接口与外部Flash的连接正确,包括时钟线(SCK)、数据线(MOSI、MISO)以及片选线(CS)。检查连接是否松动或存在断路。电源和地连接:确保外部Flash......
  • 江科大STM32学习:06 TIM输出比较
    1.输出比较简介OC(OutputCompare)输出比较输出比较可以通过比较CNT和CCR寄存器值得关系,来对输出电平进行置1、置0或反转得操作,用于输出一定频率和占空比得PWM波形每个高级定时器和通用定时器都拥有4个输出比较通道高级定时器得前三个通道额外拥有死区生成和互补输出的功能2......
  • 江科大STM32学习:07 定时器输入捕获
    本节对应STM32F10XXX参考手册中的14.3.5输入捕获模式和14.3.6PWM输入模式1.输入捕获简介IC(InputCapture)输入捕获输出比较可以通过比较CNT与CCR寄存器值的关系,来对输出电平进行置1、置0或翻转的操作,用于输出一定频率和占空比的PWM波形输入捕获模式下,当通道输入引脚出......
  • 计算机编程语言黑客技术学习书籍大合集,零基础入门到精通,收藏这篇就够了
    │0day安全:软件漏洞分析技术(第2版).pdf│Android安全攻防权威指南.pdf│Android软件安全与逆向分析.pdf│ASP.NET从入门到精通第2版.pdf│CPrimerPlus(第五版)中文版.pdf│C和指针_第二版_.pdf│HADOOP权威指南第3版完整版.pdf│JavaScript权威指南(第6版......
  • 基于STM32F103的数字电压表设计
    基于STM32F103的数字电压表设计仿真软件:      Proteus8.17编程软件:      Keil5仿真实现:      使用STM32F103的内部ADC(模数转换器)测量外部电压(用电位器来进行电压的改变),将测量到的电压值显示在数码管上,同事与仿真中的电压表进行对比,误差很小。......
  • LeetCode 3285 找到稳定山的下标
    问题描述有 n 座山排成一列,每座山都有一个高度。给你一个整数数组 height ,其中 height[i] 表示第 i 座山的高度,再给你一个整数 threshold 。对于下标不为 0 的一座山,如果它左侧相邻的山的高度 严格大于 threshold ,那么我们称它是 稳定 的。我们定义下标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