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多少要掌握一些设计心理学,以便在实践中运用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列举7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并分析如何在设计中运用这些效应,欢迎大家讨论分享。
1.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称为从众效应,指的是人类社会中个体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选择跟从大多数人,最终使得自身与群体的决策行为同质化的现象。早在19世纪,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羊群效应,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正式提出了羊群效应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学者应用羊群效应在经济、股市、消费者行为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应用。
在UI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利用羊群效应来引导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 推荐头像:一些应用会提供系统推荐头像,当用户没有合适的图片作为头像且难以抉择时,使用系统推荐的头像不仅能降低用户的选择成本,还能满足部分个性化需求。如果默认头像跟产品相关联,也可作为品牌传播途径。
- 系统选择头像:部分应用会在注册成功后,系统随机匹配个人头像,相比用户自己在列表手动选择,这种方式更具神秘感与期待感,让头像的设置变得更有趣。
- 群组头像:群组头像由几个群成员的头像组成,不同的应用对头像的上限有不同的设置。大多数群头像不支持自定义上传,会根据当前群成员数量排列成网格,不会超过设定的上限。
- 用户头像组:在一些应用场景下,产品将多个用户头像叠加组合,通过“羊群效应”引导后续用户产生从众心理,提高转化率。
设计师在使用羊群效应时,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依赖,而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特点,合理地引导用户的行为。同时,设计师也应该注重用户体验,确保产品的设计符合用户的期望和习惯。
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等,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就会掩盖人们对对方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利用晕轮效应:
视觉美感:如果一个界面整体视觉风格非常吸引人、具有高品质感,用户可能会潜意识地认为其功能也很强大和好用。例如,一个采用了精致配色和优美布局的 APP 界面,会让用户先入为主地产生好感,进而更愿意深入探索其功能。
品牌形象一致性:保持品牌在各种元素上的一致性,如标志、图标、配色等。当用户看到这些熟悉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元素时,会因为对品牌的良好印象而更信任和接受产品。比如苹果公司的简洁、优雅的设计风格贯穿其所有产品,用户看到类似风格的界面就容易产生积极的联想。
突出关键元素:通过在视觉上突出某个重要功能或信息,让用户产生对其的特别关注和好感,进而认为整个产品都很有价值。例如,在界面中用醒目的颜色或特殊效果强调一个核心操作按钮。
比如,一款音乐 APP 界面设计得非常酷炫、时尚,用户可能会因此认为它的音乐资源和播放体验也会很棒,即使还没有实际使用。或者一个电商 APP 的商品展示页面设计得非常精美,用户可能会觉得商品的质量也很高,从而更愿意购买。
3.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可以这样利用首因效应:
登录页面设计:精心设计一个简洁、美观且具有吸引力的登录页面,让用户在首次接触时就留下良好印象。比如采用温暖的色调、简洁的布局和清晰的引导。
初始引导流程:设计一个简洁明了且有趣的初始引导流程,让用户快速了解产品的主要功能和价值。例如,通过生动的动画和简洁的文字说明。
启动界面:一个富有特色和艺术感的启动界面能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独特的图标设计或与品牌相关的动画展示。
举个例子,一款新的社交 APP 在用户首次打开时,呈现出一个极具创意和美感的欢迎界面,上面有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产品的核心理念,搭配精美的插画,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并产生积极的首因效应,让用户更愿意进一步探索和使用该产品。
4.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对于 UI 设计师利用近因效应,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结尾交互体验:在用户完成一项操作或流程的最后阶段,提供令人愉悦或印象深刻的反馈。比如,当用户成功提交表单后,显示一个有趣的动画或给予积极的提示信息,让用户对刚刚的操作有一个良好的结尾感受。
最终页面呈现:在一些流程的最后页面,如购物结算完成页面、任务完成页面等,设计得独特且具有吸引力。比如采用独特的视觉元素或温馨的感谢话语。
例子: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当用户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后,显示一个带有庆祝氛围的页面,有闪烁的特效和对用户的鼓励话语,这会让用户对整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有积极感受,从而更可能继续使用该平台。或者在一个游戏中,当玩家通关后,出现一个华丽的结算界面,展示玩家的成果和奖励,强化玩家在结束时的满足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继续游戏的兴趣。
5.仰巴脚效应
仰巴脚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然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
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可以利用仰巴脚效应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喜爱和信任。例如,在设计产品界面时,不必追求完美无缺,可以适当展示一些小瑕疵或个性化的元素,让用户感受到产品的真实和亲近。比如,一款设计精美的 APP 中,设计师故意在某个角落保留了一个不太明显的小图标,这个小图标可能与整体风格不太一致,但却能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用户觉得这款 APP 更加独特和有趣。或者在产品的引导流程中,加入一些幽默或轻松的元素,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放松。
需注意的是,运用仰巴脚效应时要确保产品的整体质量和用户体验,小缺点应该是无伤大雅的,而不是影响产品功能或使用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要根据目标用户的喜好和文化背景来进行设计,确保小缺点能够被用户接受和欣赏。
6.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 UI 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这样利用马太效应:
突出热门内容:在界面中明显展示最受欢迎、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或内容,使其更加醒目和突出,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和使用,进一步强化其热门地位。比如在音乐 APP 中,将热门歌曲置于显著位置。
强化优质用户体验:对于那些使用体验好、反馈积极的部分,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让好的变得更好,从而吸引更多用户选择。例如,一个购物 APP 对好评多的商品给予更多展示机会和推荐。
打造明星功能或板块:集中资源打造某个极具特色和优势的功能或板块,使其成为产品的亮点和标志,吸引大量用户。比如一个社交 APP 重点打造一个独特的互动板块。
例子:某视频平台将最热门的视频放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配以精美的海报和推荐语,这会让更多用户点击观看,这些视频的热度会进一步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或者一个设计工具软件,将最常用且好用的工具放在最前面,用户使用越多,对这个工具就越依赖,也会吸引更多新用户因为这个工具而选择该软件。
7. 刻板印象效应
刻板印象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或事物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种看法往往是不准确或片面的,但却容易被人们不假思索地应用到对具体个体或情境的判断中。
对于 UI 设计师来说,可以考虑以下方式利用刻板印象效应:
利用颜色联想:某些颜色在人们心中有特定的刻板印象,比如蓝色常被认为代表专业、可靠。设计师可以根据产品的定位和目标用户的心理预期,选择合适的主导颜色来传达相应的印象。例如,一个金融类 APP 可能会大量运用蓝色来营造专业、可信的感觉。
图标设计:某些常见的图标样式会让用户产生特定的认知。设计师可以遵循这些刻板印象来设计图标,让用户能快速理解其功能。比如一个信封图标通常代表邮件或消息功能。
界面布局风格:比如简洁、规整的布局可能会让用户联想到高效、严谨。设计师可以根据产品想要传达的特质,采用相应风格的布局。
例子:一款商务办公软件,界面整体采用蓝色调,图标设计简洁大方且符合常见的认知,比如文件图标就是一个典型的文件夹样式。这样用户在看到软件的第一眼,就会基于刻板印象产生专业、高效的感觉,从而更愿意使用。或者一个女性向的 APP,界面可能会采用较为柔和、温馨的色彩和更具曲线美的图标设计,符合人们对这类产品的刻板印象,吸引目标用户群体。
标签:会用,APP,用户,效应,头像,UI,界面,设计师 From: https://blog.csdn.net/2401_82616673/article/details/14428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