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杰里斯特宁被国际儿童慈善组织派往越南去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时间只有6个月。他到当地后发现根本没钱、没人、没资源。但如果是你,这个时候会怎么办?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写个报告,说明要先发展经济,再发展教育,提高父母的素质,问题自然就解决了。这个报告是正确的,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斯特宁没有这样做,他拿着一把尺子就下乡了。
在乡里,他就拿着尺子去量那些孩子们,然后选出了家里又穷身体又健康的孩子们,然后去调研。他发现这些孩子家里都是四顿饭,他们的妈妈会去稻田抓小鱼干、小虾给孩子吃,还会把番薯叶的汁淋到饭上一起蒸。于是斯特宁就在村里带着母亲们一起做饭,就用这几招,6个月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改善。斯特宁把这个做法推广到了越南其他地方,这个方法持续影响了越南儿童20年。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寻找亮点”,在《瞬变》这本书里有详细的介绍。
它不要求先解决导致问题那些看似根源性的问题,而是找出当前这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成功的异类(亮点),然后找出规律,加以学习和推广。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找到成功的特质或经验,并将其作为改变的突破口,从而驱动更大的改变。这种方法强调从他人或自己身上找到值得效法的成功做法,通过放大这些亮点来推动改变。
产品的视角:
问题: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场景:外在条件有限,无法借助外部资源立刻改变,短时间内无法产出有效的价值。
用户: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低。
条件:没钱、没人、没资源。
产品:在坏的里面挑选中等的,让中等的不继续下沉,然后让坏的逐步跟上中等的脚步。
结果:100分是好,80分是优秀,60分是及格,30分是劣。把30分都消灭掉,就以60分为结果,去达成。
以产品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你是要考虑把事情做到 100 分,还是考虑 80 分,或者是 60 分?这三个结果的定义不同,所对应的产品条件也不一样。如果按照上面给的条件,没有外部资源,想要在6个月时间去做出改善,那必然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那么100分的不用考虑,80分的也不用考虑,这2个层级的用户都有自己的能力去改变,甚至100还可以变成120。那么我们重点就是关注在 60 分和 30 分这 2 个档次的用户,他们仅仅依靠自己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所以就需要先看 60 分这个层级是如何操作的,先把 30 分这个档次拉高,然后同步考虑 60 分的用户向 80 分提高。
在这个案例我学到的是:如果要做一个拉齐平均的事情,要么可以先考虑最底层的基数提升,这样最容易出效果。既然都是最底层了,那还能有什么更烂的事情呢,但凡是能够做的好一些,就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标签:问题,30,寻找,60,亮点,解决,80,100,分是 From: https://www.cnblogs.com/Godisgirl/p/18574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