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架构
目录
Java后端的三层架构是一种经典且广泛应用的软件设计模式,它将应用程序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重用性和可扩展性。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1.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或控制器层(Controller Layer)
- 职责:主要负责处理用户请求和响应,即创建应用程序的前端界面,并处理用户的输入输出请求。它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接口,将用户输入的数据传递给业务逻辑层,并将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
- 实现技术:通常使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式中的Controller部分来实现。在Java中,可以使用Spring MVC、Struts2等框架来构建控制器层。
- 交互方式:通过HTTP请求与前端进行交互,接收前端发送的数据,并调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最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前端进行展示。
2.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或服务层(Service Layer)
- 职责: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包括业务规则、数据验证、数据处理等。它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数据访问层来实现对数据的操作。
- 实现技术:在Java中,业务逻辑层通常使用面向对象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实现,可以使用Spring框架的IoC(控制反转)和AOP(面向切面编程)功能来提供依赖注入和事务管理等支持。
- 交互方式:接收来自表现层的数据,根据业务规则进行处理,并调用数据访问层进行数据库操作。处理完成后,将结果返回给表现层进行展示。
3.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或持久层(Persistence Layer)
- 职责:主要负责处理与数据库相关的所有操作,如数据的增删改查等。它封装了对数据的访问和操作,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接口,使业务逻辑层可以方便地操作数据。
- 实现技术:在Java中,数据访问层可以使用JDBC(Java Database Connectivity)直接操作数据库,也可以使用ORM(Object-Relational Mapping)框架如MyBatis、Hibernate等来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这些框架简化了数据库操作,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
- 交互方式:接收来自业务逻辑层的数据操作请求,执行相应的数据库操作,并将操作结果返回给业务逻辑层。
总结
Java后端的三层架构通过清晰的层次划分,实现了应用程序的高内聚、低耦合设计。每个层次都有其明确的职责和边界,通过接口或API进行通信,使得系统更加易于扩展、维护和测试。同时,通过使用各种框架和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除了上述三个层次外,还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层次或组件,如DTO(数据传输对象)层、VO(视图对象)层等,用于封装前端传过来的数据和向前端返回的数据。这些层次或组件的引入可以进一步细化系统的结构,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标签:Layer,Java,数据库,逻辑,软件架构,操作,架构,三层,数据 From: https://www.cnblogs.com/BingBing-8888/p/1853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