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cv::erode()
是 OpenCV 中的图像形态学变换函数之一,用于执行图像的腐蚀操作。腐蚀是一种将图像中的白色区域缩小的操作,通常用于去除噪声、分离相邻的物体,或将小的图像细节消除。
1. 函数定义
void cv::erode(InputArray src, OutputArray dst, InputArray kernel, Point anchor = Point(-1,-1), int iterations = 1, int borderType = BORDER_CONSTANT, const Scalar& borderValue = morphologyDefaultBorderValue() );
参数:
-
src
:InputArray
类型,表示输入的源图像。图像必须是单通道或多通道的二值图像或灰度图像。 -
dst
:OutputArray
类型,表示输出的目标图像。目标图像的尺寸和类型与源图像相同。 -
kernel
:InputArray
类型,表示腐蚀操作的结构元素(也叫做卷积核)。可以通过函数cv::getStructuringElement()
来生成。这个核用于决定腐蚀的方式。常见的核包括矩形(MORPH_RECT
)、椭圆形(MORPH_ELLIPSE
)和十字形(MORPH_CROSS
)等。kernel
的尺寸影响腐蚀效果,越大的核,腐蚀的效果越明显。 -
anchor
:Point
类型,表示腐蚀操作的锚点(即核的中心点)。默认值为Point(-1, -1)
,这意味着锚点位于结构元素的中心。 -
iterations
:int
类型,表示腐蚀操作重复的次数。默认值是1
,如果需要更强的腐蚀效果,可以增大此值。 -
borderType
:int
类型,指定边界的处理方式。BORDER_CONSTANT
:使用常数值填充边界。BORDER_REPLICATE
:重复最外边缘的像素。BORDER_REFLECT
:边界以镜像的方式反射。
-
borderValue
:Scalar
类型,仅当borderType
为BORDER_CONSTANT
时使用,指定填充边界的值。
2. 工作原理
腐蚀操作:将卷积核在图像上滑动,滑动到每个位置时,计算卷积核覆盖区域的最小值,并将最小值赋给目标图像中相应的位置。
换句话说,只有当卷积核完全覆盖在图像的前景(白色部分)上时,输出像素才会保留原样,否则会被腐蚀。
假设有一个 3x3 的卷积核:
1 1 1
1 1 1
1 1 1
当该卷积核在图像上滑动时,核覆盖区域内的最小像素值将作为输出。如果在二值图像中,前景像素为 1,背景像素为 0,腐蚀会使前景变得更小,背景像素扩展。
3. 示例
以下是一个使用 cv::erode()
的 C++ 示例代码: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using namespace cv;
int main() {
Mat src = imread("image.jpg", IMREAD_GRAYSCALE); // 读取灰度图像
Mat dst;
// 创建 3x3 矩形结构元素
Mat kernel = getStructuringElement(MORPH_RECT, Size(3, 3));
// 执行腐蚀操作
erode(src, dst, kernel);
// 显示结果
imshow("Original Image", src);
imshow("Eroded Image", dst);
waitKey(0);
return 0;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使用 getStructuringElement()
创建了一个 3x3 的矩形卷积核,然后调用 erode()
对图像进行腐蚀。腐蚀后的图像中,白色区域会缩小,细小的白色噪声也可能被去除。
4. 应用场景
- 去除噪声:腐蚀可以用来去除图像中的小噪声点(如在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中)。
- 分离物体:如果图像中的两个物体彼此接触,通过腐蚀可以使它们分开。
- 形态学梯:腐蚀和膨胀操作可以结合使用,获取图像的形态学梯度(即边缘)。
总结
cv::erode()
是一种常用于图像处理的形态学操作,主要功能是缩小图像中的前景对象。通过调整结构元素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控制腐蚀的程度和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它通常与其他形态学操作如膨胀(cv::dilate()
)结合使用,完成更复杂的图像处理任务。
标签:erode,卷积,像素,OpenCV,腐蚀,图像,cv From: https://www.cnblogs.com/keye/p/18413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