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个人的资料整理史,一直充满坎坷。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资料管理模式。比如早期的网文快捕,可以把网页整体抓下来,可以分类,加标签,可以导出电子书,功能貌似很全面了。但是,当资料累积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发现难以为继了。管理、查询都很困难,下载的东西在软件里积灰,很久都不会去看,最后放弃。网文快捕后来发展为为知笔记,几个同类产品,evernote、印象笔记都用过。evernote应该算是最强的,我用它当作自己的资料库,但由于资料积累后变得庞大,最后演化为只保存重要资料。evernote后来因为服务器的问题,改版为印象笔记,但我发现为知笔记更好用一些,所以使用至今。但保持下载资料功能,始终用不起来,原因其实和网文快捕类似,资料一多,就没法用了。
其他的电子资料软件我也试过,记得有个好像叫mybase,只存文字,但也不好用。后来干脆自己编程,本地版本和bs版本的,我都写过,也积累了很多资料。但是,仍然感觉不好用。其实技术问题都好解决,但使用理念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自己感觉,这几个问题始终困扰我:
1.管理问题。无论是层级管理,还是标签,我都试过,庞大的资料库,数量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我发现还是如同没有一般。
2.使用问题。浏览、查询、标签过滤、访问频率,这些模式都试过,但还是不好用。
直到最近读《卡片笔记写作法》,算是让我打开了思路。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发明的卡片盒笔记法,通过40多年,积累了9万张卡片,完成了50本专著和600篇论文。他将卡片分为文献卡片和永久卡片。
文献卡片用来记录引用内容。不强调完全引用原文,最好是概括描述引用内容。
永久卡片按照主题分类,概括内容并链接到文献卡片。
卡片盒模式的优点,是以输出而非整理为目的。不是为了记录“我看过什么什么”,而是“我关注的内容框架体系下,刚才我看的东西可以放在其中”。这样整理形成卡片的过程,就伴随着资料的选择、摘要、融合等过程。
我的实践:
第一步:正常阅读,正常笔记。我习惯用电子书阅读,看完一本书,就有了几十上百条划过线的笔记了。
第二步:把笔记过一遍,按照我的主题框架,衡量是否值得留下来,如果有价值,就写一条描述性的短句概括一下。因为都是电子资料,可以很容易把原文和出处当作附件。这个笔记是文献笔记,存下就行。
第三步:创建一条永久笔记,永久笔记必须在主题框架下创建。同时还可以考虑和其他文献的融合。通过双链链接起来。
至于其他的,比如很多人探讨的编码规则,我认为实际并不重要。卢曼因为是纯手工,所以需要解决层级和未来添删修改的问题,这个对软件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
标签:卡片,笔记,网文,资料,文献,卡片盒 From: https://www.cnblogs.com/jetz/p/18377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