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从DDPM到DDIM

从DDPM到DDIM

时间:2024-07-17 10:18:53浏览次数:23  
标签:... right mathbf DDPM end DDIM aligned left

从DDPM到DDIM (一)

现在网络上关于DDPM和DDIM的讲解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讲解,都不如自己推到一边来的痛快。笔者希望就这篇文章,从头到尾对扩散模型做一次完整的推导。

DDPM是一个双向马尔可夫模型,其分为扩散过程和采样过程。

扩散过程是对于图片不断加噪的过程,每一步添加少量的高斯噪声,直到图像完全变为纯高斯噪声。为什么逐步添加小的高斯噪声,而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添加很强的噪声呢?这一点我们留到之后来探讨。

采样过程则相反,是对纯高斯噪声图像不断去噪,逐步恢复原始图像的过程。

下图展示了DDPM原文中的马尔可夫模型。
img

其中\(\mathbf{x}_T\)代表纯高斯噪声,\(\mathbf{x}_t, 0 < t < T\) 代表中间的隐变量, \(\mathbf{x}_0\) 代表生成的图像。从 \(\mathbf{x}_0\) 逐步加噪到 \(\mathbf{x}_T\) 的过程是不需要神经网络参数的,简单地讲高斯噪声和图像或者隐变量进行线性组合即可,单步加噪过程用\(q(\mathbf{x}_t | \mathbf{x}_{t-1})\)来表示。但是去噪的过程,我们是不知道的,这里的单步去噪过程,我们用 \(p_{\theta}(\mathbf{x}_{t-1} | \mathbf{x}_{t})\) 来表示。之所以这里增加一个 \(\theta\) 下标,是因为 \(p_{\theta}(\mathbf{x}_{t-1} | \mathbf{x}_{t})\) 是用神经网络来逼近的转移概率, \(\theta\) 代表神经网络参数。

扩散模型首先需要大量的图片进行训练,训练的目标就是估计图像的概率分布。训练完毕后,生成图像的过程就是在计算出的概率分布中采样。因此生成模型一般都有训练算法和采样算法,VAE、GAN、diffusion,还有如今大火的大预言模型(LLM)都不例外。本文讨论的DDPM和DDIM在训练方法上是一样的,只是DDIM在采样方法上与前者有所不同。

而训练算法的最经典的方法就是极大似然估计,我们从极大似然估计开始。

1、从极大似然估计开始

首先简单回顾一下概率论中的概率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1.1、概念回顾

边缘概率密度和联合概率密度: 大家可能还记得概率论中的边缘概率密度,忘了也不要紧,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对于二维随机变量\((X, Y)\),其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是\(f(x, y)\),那么我不管\(Y\),单看\(X\)的概率密度,就是\(X\)的边缘概率密度,其计算方式如下:

\[\begin{aligned} f_{X}(t) = \int_{-\infty}^{\infty} f(x, y) d y \\ \end{aligned} \\ \]

概率乘法公式: 对于联合概率\(P(A_1 A_2 ... A_{n})\),若\(P(A_1 A_2 ... A_{n-1}) 0\),则:

\[\begin{aligned} P(A_1 A_2 ... A_{n}) &= P(A_1 A_2 ... A_{n-1}) P(A_n | A_1 A_2 ... A_{n-1}) \\ &= P(A_1) P(A_2 | A_1) P(A_3 | A_1 A_2) ... P(A_n | A_1 A_2 ... A_{n-1}) \end{aligned} \\ \]

概率乘法公式可以用条件概率的定义和数学归纳法证明。

马尔可夫链定义: 随机过程 \(\left\{X_n, n = 0,1,2,...\right\}\)称为马尔可夫链,若随机过程在某一时刻的随机变量 \(X_n\) 只取有限或可列个值(比如非负整数集,若不另外说明,以集合 \(\mathcal{S}\) 来表示),并且对于任意的 \(n \geq 0\) ,及任意状态 \(i, j, i_0, i_1, ..., i_{n-1} \in \mathcal{S}\),有

\[\begin{aligned} P(X_{n+1} = j | X_{0} = i_{0}, X_{1} = i_{1}, ... X_{n} = i) = P(X_{n+1} = j | X_{n} = i) \\ \end{aligned} \\ \]

其中 \(X_n = i\) 表示过程在时刻 \(n\) 处于状态 \(i\)。称 \(\mathcal{S}\) 为该过程的状态空间。上式刻画了马尔可夫链的特性,称为马尔可夫性。

1.2、概率分布表示

  生成模型的主要目标是估计需要生成的数据的概率分布。这里就是\(p\left(\mathbf{x}_0\right)\),如何估计\(p\left(\mathbf{x}_0\right)\)呢。一个比较直接的想法就是把\(p\left(\mathbf{x}_0\right)\)当作整个马尔可夫模型的边缘概率: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0\right) = \int p\left(\mathbf{x}_{0:T}\right) d \mathbf{x}_{1:T} \\ \end{aligned} \\ \]

这里\(p\left(\mathbf{x}_{0:T}\right)\)表示\(\mathbf{x}_{0}, \mathbf{x}_{1}, ..., \mathbf{x}_{T}\) 多个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d \mathbf{x}_{1:T}\) 表示对\(\mathbf{x}_{1}, \mathbf{x}_{2}, ..., \mathbf{x}_{T}\) 这 \(T\) 个随机变量求多重积分。

  显然,这个积分很不好求。Sohl-Dickstein等人在2015年的扩散模型的开山之作[1]中,采用的是这个方法: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0\right) &= \int p\left(\mathbf{x}_{0:T}\right) \textcolor{blue}{\frac{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d \mathbf{x}_{1:T} \quad\quad 积分内部乘1\\ &= \int \textcolor{blue}{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frac{p\left(\mathbf{x}_{0:T}\right)}{\textcolor{blue}{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d \mathbf{x}_{1:T} \\ &= \mathbb{E}_{\textcolor{blue}{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left[\frac{p\left(\mathbf{x}_{0:T}\right)}{\textcolor{blue}{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right] \quad\quad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end{aligned} \tag{1} \]

  Sohl-Dickstein等人借鉴的是统计物理中的技巧:退火重要性采样(annealed importance sampling) 和 Jarzynski equality。这两个就涉及到笔者的知识盲区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找相关资料学习。(果然数学物理基础不牢就搞不好科研~)。

  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用分子分母都为 \(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的因子乘进去?这里笔者尝试给出另一种解释,就是我们在求边缘分布的时候,可以尝试将联合概率分布拆开,然后想办法乘一个已知的并且与其类似的项,然后将这些项分别放在分子与分母的位置,让他们分别进行比较。因为这是KL散度的形式,而KL散度是比较好算的。\(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的好处就是也可以按照贝叶斯公式和马尔可夫性质拆解成多个条件概率的连乘积,这些条件概率与 \(p\left(\mathbf{x}_{0:T}\right)\) 拆解之后的条件概率几乎可以一一对应,而且每个条件概率表示的都是扩散过程的单步转移概率,这我们都是知道的。那么为什么不用 \(q\left(\mathbf{x}_{0:T}\right)\) 呢?其实 \(p\) 和 \(q\) 本质上是一种符号,\(q\left(\mathbf{x}_{0:T}\right)\) 和 \(p\left(\mathbf{x}_{0:T}\right)\) 其实表示的是一个东西。

  这里自然就引出了问题,这么一堆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我们还是不知道啊,\(p\left(\mathbf{x}_{0:T}\right)\) 和 \(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如何该表示?

  利用概率乘法公式,有: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0:T}\right) &= p\left(\mathbf{x}_{T}\right) p\left(\mathbf{x}_{T-1}|\mathbf{x}_{T}\right) p\left(\mathbf{x}_{T-2}|\mathbf{x}_{T-1},\mathbf{x}_{T}\right) ... p\left(\mathbf{x}_{0}|\mathbf{x}_{1:T}\right)\\ \end{aligned} \tag{2} \]

我们这里是单独把 \(p\left(\mathbf{x}_{T}\right)\),单独提出来,这是因为 \(\mathbf{x}_{T}\) 服从高斯分布,这是我们知道的分布;如果反方向的来表示,这么表示的话: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0:T}\right) &= p\left(\mathbf{x}_{0}\right) p\left(\mathbf{x}_{1}|\mathbf{x}_{0}\right) p\left(\mathbf{x}_{2}|\mathbf{x}_{1},\mathbf{x}_{0}\right) ... p\left(\mathbf{x}_{T}|\mathbf{x}_{0:T-1}\right)\\ \end{aligned} \tag{3} \]

(3)式这样表示明显不如(2)式,因为我们最初就是要求 \(p\left(\mathbf{x}_{0}\right)\) ,而计算(3)式则需要知道 \(p\left(\mathbf{x}_{0}\right)\),这样就陷入了死循环。因此学术界采用(2)式来对联合概率进行拆解。

因为扩散模型是马尔可夫链,某一时刻的随机变量只和前一个时刻有关,所以: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t-1}|\mathbf{x}_{\leq t}\right) = p\left(\mathbf{x}_{t-1}|\mathbf{x}_{t}\right)\\ \end{aligned} \\ \]

于是有:

\[\begin{aligned} p\left(\mathbf{x}_{0:T}\right) = p\left(\mathbf{x}_{T}\right) \prod_{t=1}^{T} p\left(\mathbf{x}_{t-1}|\mathbf{x}_{t}\right)\\ \end{aligned} \\ \]

文章一开始说到,在扩散模型的采样过程中,单步转移概率是不知道的,需要用神经网络来拟合,所以我们给采样过程的单步转移概率都加一个下标 \(\theta\),这样就得到了最终的联合概率:

\[\begin{aligned} \textcolor{blue}{p\left(\mathbf{x}_{0:T}\right) = p\left(\mathbf{x}_{T}\right) \prod_{t=1}^{T} p_{\theta}\left(\mathbf{x}_{t-1}|\mathbf{x}_{t}\right)} \end{aligned} \tag{4} \]

类似地,我们来计算 \(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的拆解表示:

\[\begin{aligned} 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 q\left(\mathbf{x}_{1} | \mathbf{x}_{0}\right) q\left(\mathbf{x}_{2} | \mathbf{x}_{0:1}\right) ... q\left(\mathbf{x}_{T} | \mathbf{x}_{0:T-1}\right) \quad\quad 概率乘法公式\\ &= \prod_{t=1}^T q\left(\mathbf{x}_{t} | \mathbf{x}_{t-1}\right) \quad\quad 马尔可夫性质\\ \end{aligned} \\ \]

于是得到了以\(\mathbf{x}_0\) 为条件的扩散过程的联合概率分布:

\[\begin{aligned} \textcolor{blue}{q\left(\mathbf{x}_{1:T} | \mathbf{x}_{0}\right) = \prod_{t=1}^T q\left(\mathbf{x}_{t} | \mathbf{x}_{t-1}\right)} \\ \end{aligned} \tag{5} \]


  1. Sohl-Dickstein J, Weiss E, Maheswaranathan N, et al. Deep un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MLR, 2015: 2256-2265. ↩︎

标签:...,right,mathbf,DDPM,end,DDIM,aligned,left
From: https://www.cnblogs.com/txdt/p/18306750

相关文章

  •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四):DDIM = 高观点DDPM
    相信很多读者都听说过甚至读过克莱因的《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这套书,顾名思义,这是在学到了更深入、更完备的数学知识后,从更高的视角重新审视过往学过的初等数学,以得到更全面的认知,甚至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类似的书籍还有很多,比如《重温微积分》、《复分析:可视化方法》等。回到......
  •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
    说到生成模型,VAE、GAN可谓是“如雷贯耳”,本站也有过多次分享。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选择,如flow模型、VQ-VAE等,也颇有人气,尤其是VQ-VAE及其变体VQ-GAN,近期已经逐渐发展到“图像的Tokenizer”的地位,用来直接调用NLP的各种预训练方法。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本来更小众的选择——扩......
  •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DDPM = 自回归式VAE
    在文章《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拆楼+建楼》中,我们为生成扩散模型DDPM构建了“拆楼-建楼”的通俗类比,并且借助该类比完整地推导了生成扩散模型DDPM的理论形式。在该文章中,我们还指出DDPM本质上已经不是传统的扩散模型了,它更多的是一个变分自编码器VAE,实际上DDPM的原论文中也......
  •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三):DDPM = 贝叶斯 + 去噪
    到目前为止,笔者给出了生成扩散模型DDPM的两种推导,分别是《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拆楼+建楼》中的通俗类比方案和《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二):DDPM=自回归式VAE》中的变分自编码器方案。两种方案可谓各有特点,前者更为直白易懂,但无法做更多的理论延伸和定量理解,后者理论分析上更加......
  • 生成扩散模型漫谈(一):DDPM = 拆楼 + 建楼
    说到生成模型,VAE、GAN可谓是“如雷贯耳”,本站也有过多次分享。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选择,如flow模型、VQ-VAE等,也颇有人气,尤其是VQ-VAE及其变体VQ-GAN,近期已经逐渐发展到“图像的Tokenizer”的地位,用来直接调用NLP的各种预训练方法。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本来更小众的选择——扩......
  • DDPM生成人脸代码
    基于DDPM介绍的理论,简单实现DDPM生成人脸,代码如下:utils.pyimportosfromtorch.utils.dataimportDatasetfromtorchvision.transformsimporttransformsimportglobimportcv2classMyDataset(Dataset):def__init__(self,img_path,device):super(My......
  • DDPM扩散概率模型数学原理推导
    DDPM正向过程定义前向过程被定义为一个从初始数据x0x_0x0​开始的马尔可夫链。而他的目标是要由......
  • Diffusion Model-DDPM
      扩散过程是一个逐渐在数据上加噪的马尔科夫链,直到最终变成一个完全的噪声。而扩散模型就是一个使用变分推断训练的参数化马尔科夫链。如上图所示。学习的是一个reverseprocess。 前提条件:1.马尔可夫性质:当前的状态只与之前一个时刻的状态有关;2.前向和反向状态服从高......
  • diffusion model(一):DDPM技术小结 (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发布日期:2023/05/18主页地址:http://myhz0606.com/article/ddpm1从直觉上理解DDPM在详细推到公式之前,我们先从直觉上理解一下什么是扩散对于常规的生成模型,如GAN,VAE,它直接从噪声数据生成图像,我们不妨记噪声数据为\(z\),其生成的图片为\(x\)对于常规的生成模型:学习一个解码函......
  • DDPM原理
    生成模型核心原理解释:将观测变量(数据集图片)进行编码为具有某个确定分布(一般为正太分布)的隐变量,然后再将该隐变量解码为观测变量。在推理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在隐变量的分布中进行随机采样,然后将其解码为生成的图片,进而实现生成内容的多样性。DDPMDDPM相比VAE,在将观测变量编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