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再次陷入交通事故风波。7月7日,一辆“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一名行人发生轻微碰撞,引发了社会对无人驾驶网约车安全性和法律责任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让人们重新审视无人驾驶技术的安全性,也让我们深入思考在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法律责任应如何认定。
事故频发引发的法律困惑
根据百度方面的回应,此次事故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区鹦鹉大道与国博大道交会路口,当时车辆在绿灯亮起时启动,与一名闯红灯的行人发生轻微接触。虽然事故未造成严重伤亡,但这已不是“萝卜快跑”首次涉及交通事故。去年7月,一辆“萝卜快跑”网约车疑似强行变道,与正常行驶的车辆发生剐蹭。频发的事故使得公众对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法律责任主体
无人驾驶网约车的法律责任认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主体。浙江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任杨爱喜教授指出,事故责任的认定首先需要交警部门出具责任认定书,然后根据事故原因,责任可能由软件研发单位、车辆制造商或无人驾驶网约车平台承担。
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叶水荣律师进一步解释,法律关系的主体应明确为网约车平台,即“萝卜快跑”平台,因为平台负责车辆的管理、维修和运营。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框架下,若无人驾驶网约车属于机动车一方的责任,应当由网约车公司承担侵权责任。
事故责任的认定依据
在无人驾驶网约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事故时,责任主体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若事故是由于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责任应由车辆制造商或软件开发商承担;若事故是由于行人或非机动车的过错,责任则应由其本人承担;若事故是由于车辆管理、维护不当,责任则应由网约车平台承担。
法律框架的建立与完善
面对无人驾驶网约车频发的交通事故,北京市已经开始通过立法为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与前景提供法律保障。北京市经信局在《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无驾驶人的事故责任由车辆方承担。此举不仅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了法律支撑,也为责任认定提供了清晰的法律依据。
根据北京市的规划,北京市将通过立法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创新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确保安全底线,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这一立法举措,使北京有望成为自动驾驶落地的标杆城市,推动全国自动驾驶法律法规的完善。
公众与政府的共同关注
随着“萝卜快跑”等无人驾驶网约车在各大城市的运营,交通问题逐渐显现,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信任度也在考验中逐步提高。武汉市民留言板上反映的问题,如车辆在绿灯状态下停滞不前、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等,显示出无人驾驶技术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武汉经开区管委会也表示,将继续与公司负责人沟通,确保道路安全。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如火如荼,自动驾驶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测试和示范运营,逐步向商业化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事故责任的认定和法律框架的完善至关重要。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清晰的法律法规,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运营将更加规范,公众的信任度也将不断提升。
“萝卜快跑”频发的交通事故,既是对无人驾驶技术的考验,也是推动法律法规完善的契机。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框架的日益完善,无人驾驶网约车有望为城市交通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
标签:无人驾驶,事故,萝卜,法律责任,驾驶,责任,网约车 From: https://blog.csdn.net/dfce4123/article/details/1403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