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是架构?
王概凯的架构漫谈中说道,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对目标系统的边界进行界定。并对目标系统按某个原则的进行切分。切分的原则,要便于不同的角色,对切分出来的部分,并行或串行开展工作,一般并行才能减少时间。并对这些切分出来的部分,设立沟通机制。使得这些部分之间能够进行有机的联系,合并组装成为一个整体,完成目标系统的所有工作。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就是架构的含义
那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架构呢?
博客中提到,为了满足人的越来越高的需求,提升质量,减少时间,更有效率的切分空间,并且让空间之间更加有机的进行沟通。架构实际上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为解决某个问题,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识别问题,并进行分解、合并,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活动。架构的产出物,自然就是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拆分的原则以及理由,沟通合并的原则以及理由,以及拆分,拆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和合并所对应的角色和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等。
而架构的出现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
让我来举个例,使用MVC模式分析自己家庭架构。
模型(Model):模型代表应用程序的数据和业务逻辑。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成员的个人信息、日常活动、家庭预算等。
举例:家庭成员的生日、学校成绩、健康状况等信息可以被视为家庭的模型。
视图(View):视图负责显示用户界面和呈现数据。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共享的空间,比如客厅或共用电子设备。
举例:家庭的客厅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视图,家庭成员通过这个视图共享信息、交流。
控制器(Controller):控制器协调模型和视图之间的交互。在家庭中,这可以是家庭规划、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决策制定等。
举例:父母可以被看作是家庭的控制器,负责协调家庭成员的活动、制定规则和决策。
那么如何做好架构的识别问题呢?
找出问题的主体,是做架构的首要问题。这也是王概凯一再强调的,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一定都是人的问题。更进一步,架构师要解决的,基本都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再进一步,我们一定要明白,任何找上架构师的问题,绝对都不是真正的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真正的问题的话,提问题过来的人肯定都能够自己解决了,不需要找架构师。架构师都要有这个自觉:发现问题永远都比解决问题来的更加重要。当明白了问题的主体,我们才可能真正的认识问题是什么。因为问题的主体是问题的隐含边界,边界不确定下来,问题就是不确定的。一旦确定了主体,剩下的就是去搞明白主体有哪些问题。这个就比较直接了,常用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主体进行访谈,深入到主体的工作生活当中,体验并感受这些问题,甚至通过数据的反馈来定位问题。这个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展开了。一般来说,从问题暴露的点,一点点去溯源查找,一定会找出来谁的问题,以及是什么问题。最坏情况就是当我们时间或者能力有限,实在是无法定位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比如系统出故障,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降低问题发生所带来的成本,尽量去隔离问题影响的范围。给我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识别真正的问题。
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案例向读者介绍了架构的基本概念,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变得生动易懂。他将架构比喻为一座大厦的蓝图,强调了在软件设计中提前规划和考虑整体结构的重要性。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架构不仅仅是技术实现的问题,更是对整个系统的深刻理解和全局把握。
其次,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架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单体架构、微服务架构等。通过比较不同架构的优劣势,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在何种情况下选择何种架构。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加明晰地抉择合适的架构方案。
此外,作者还涉及了架构设计中的一些通用原则,如模块化、可伸缩性、灵活性等。这些原则不仅在软件开发领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也对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变化、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并为未来的扩展奠定基础。
最后,书中还探讨了架构师的角色和责任。架构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技术功底,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领导能力。这使我认识到,在团队协作中,一个合格的架构师需要成为技术和业务之间的桥梁,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标签:读后感,家庭成员,架构,漫谈,视图,问题,切分,架构师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angxinyuan1108/p/1825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