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概述
电磁兼容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电磁兼容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使在同一电磁环境下工作的各种电气电子设备和元器件都能正常工作,互不干扰,达到兼容状态。我公司的电磁兼容研究主要针对电气电子设备,同时也涉及到如生产中的静电放电、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
电磁兼容常用名词术语
电磁兼容性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在同一电磁环境中不会被其他干扰,同时也不会干扰到其他设备。
1、电磁干扰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电磁骚扰导致电子设备相互影响,并引起不良后果的一种电磁现象。(对外干扰的强弱)
辐射发射RE (Radiated Emission)
通过空间传播的、有用的或不希望有的电磁能量。
传导发射CE (Conducted Emission)
沿电源或信号线传输的电磁发射。
2、电磁敏感性 EMS(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设备暴露在电磁环境下所呈现的不希望有的响应程度。即设备对周围电磁环境敏感程度的度量。电磁敏感意味着电磁环境已经造成设备性能的降低。(抗干扰的能力)
辐射敏感度RS(Radiated Susceptibility)
对造成设备性能降级的辐射骚扰场的度量。
传导敏感度CS(Conducted Susceptibility)
当引起设备性能降级时,对从传导方式引入的骚扰信号电流或电压的度量。
电磁干扰三要素
- 电磁骚扰源,指产生电磁骚扰的元件、器件、设备或自然现象;
- 耦合途径或称耦合通道,指把能量从骚扰源耦合到敏感设备上,并使该设备产生响应的媒介;
- 敏感设备,指对电磁骚扰产生响应的设备。
电磁兼容研究的主要内容
电磁兼容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构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进行的,即对电磁骚扰源、耦合通道和敏感设备的研究。
电磁骚扰源
骚扰源的分析包括其发生机理,时域和频域的定量描述,以便于从源端抑制干扰的发射。通常采用滤波技术来限制骚扰源的频谱宽度和幅值。
骚扰源的耦合途径
耦合途径一般有两条,空间辐射和导线传导。空间辐射可通过屏蔽技术来阻断骚扰源;导线传导一般沿线号线产生干扰,可通过公共地线以及电源线的处理规避,涉及信号好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的设计。
EMC标准拟订的理论基础
EMC标准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规定电磁骚扰和电磁抗扰度的极限值,极限值的制订在理论上应该满足下图所示的原则:
EMI和EMS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上图说明,设备的EMI极限值与EMS极限值之间应该留有足够的余量(IM),即设备EMI发射要小于其抗扰度(EMS),这样设备才有足够的抗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设备的EMI、EMS实测值应该与极限值之间有足够的余量。比如在EN300 386标准中,辐射发射的极限值(EMI Limit)为40dBuV/m,而辐射抗扰度极限值为130dBuV。由此可见,EMI、EMS极限值之间余量的重要性。
EMC测试结果的评价
对EMI测试结果以是否达到某个限制要求为准则;对于EMS试验,其性能判据可分为四个等级:
- A级:试验中性能指标正常;
- B级:试验中性能暂时降低,功能不丧失,试验后能自行恢复;
- C级:功能允许丧失,但能自恢复,或操作者干预后能恢复;
- R级:除保护元件外,不允许出现因设备(元件)或软件损坏或数据丢失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功能丧失或性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