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腐烂的橘子
为什么有的架构活动没有正确的目标?
在每个架构活动启动之前,必须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的目标,这是架构设计的起点[1]。何为正确?正确就是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匹配。否则系统会变得复杂和无序。
架构活动为什么需要目标?
看看下面的情形你是否遇到过:
- 公司一口气干了很多项目,喊着口号,上班时长也变长,作为普通程序员,只能加班加点干,不知道这个项目最终能产生多少价值
- 有的同学很积极主动,会一些与公司主流技术栈不同的语言,还未全面评估就引入当前系统中,由于其他人不懂这个语言,所以大部分工作由他负责,等他离职了这个项目就被慢慢弃用了
- 项目初期,有人认为某个系统不应该“过度设计”,应该保持“极简”,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业务复杂度也极速变高,只能在原有简单的系统上不断堆叠,老的代码也不敢修改,最终整个系统臃肿不堪
注意第 3 点不是宣传“过度设计”,设计的复杂度要结合项目本身和业务来综合评估。以上 3 点都是缺乏统一的目标造成的结果,缺乏目标会导致“心力”的流失。“心力”是企业力极其有限及宝贵的资源,一旦架构尝试失败,心力耗尽的同学可能会选择离开,加速企业心力的流失,所以企业也是经不起“内耗”的。
除此之外,没有目标的架构活动会导致整个系统复杂度增加,这是一个“增熵”的过程,维护的成本,开发的成本都会增加,进而浪费企业的研发资源。
所以,制定一个目标,且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匹配,这是架构活动中首先必须要遵守的法则。
为什么会目标缺失?
我们可以从技术和业务两个维度分别讲述。
技术:缺少全局视角
技术上缺少全局视角,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开发者对于技术强烈的好奇心。由开发者发起的项目容易产生这个问题,如果开发者对技术的追求更多而对项目价值的思考少,就会产生这个问题。比如团队里的几位专家发起了一个平台的建设项目,这个平台引进了新技术模块,且架构方案也比较新,大家一起干完之后,使用方表示并不好用,于是慢慢就弃用了。这种“技术自嗨”只是让其他开发者觉得“这个系统很牛”,但对于使用方来讲,可能体验并不好,也并不是他们理想中需要的系统。
第二个方面就不太光彩了,是开发者个人利益。这个个人利益为了完成某个 OKR、KPI,或者自己不愿意动旧代码,就重新写一个新系统,但最终发现可能还需要用到老系统,所以两个系统同时运行,增加维护成本。开发者的个人喜好、技术能力、和同事的关系,都有可能决定是否引入一个新系统。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就是信息沟通不畅。比如公司有一个中间件的平台,已经承接了其他部门的很多业务,比较成熟了,但是自己部门由于没有做充分调研,大搞架构设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搭建一个新的平台,重复造了很多轮子。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前面谈到的,总觉得这个平台不适合我们的业务,有点过度设计了,认为我没有这么复杂的场景,于是也重新写一个新的 MVP 版本从 0 开始。
事实上往往你的场景简单,是因为你的业务还没做起来,等两到三年后业务够到业界水平了,你发现当初平台的那些模块一样也没落下,只能再用专业版本来代替。
业务:目标太多不明确
业务上导致架构活动没有正确的目标往往是目标太多且不明确。比如,业务方很多情况下不知道这个需求能产生多少价值,往往会制定多个策略,做 AB test,最后选择业务效果好的模式。多个策略就会产生多个需求,甚至有时这些需求在架构设计中完全是相反的。结果就是开发觉得开发了半天业务也没用到,耗费了心力;系统中增加了新的复杂度,导致整个系统无序。这时就需要做架构治理,让系统重新回到结构化的状态。
总结
在架构活动中,我们必须有且仅有一个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目标,这样能保证系统的结构化,不至于“烂尾”,系统的复杂度也会合理,也能避免开发者的“心力”的流失。在架构设计前我们可以经常这样问自己:这个架构规划为什么能给企业带来生存优势?它有什么价值?通过这样的反复提供,在我们面对众多项目时,根据给企业带来生存优势这个角度,我们也能判断出哪些项目是值得分配精力去做的,哪些是不重要的甚至应该被“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