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KCP 协议介绍与优化项

KCP 协议介绍与优化项

时间:2024-04-30 15:55:21浏览次数:30  
标签:协议 重传 报文 发送 ------- KCP 优化 rcv kcp

参考:

1. 概述

kcp 是一个基于 udp 的应用层协议,其只负责实现 ARQ 算法,需要调用者提供网络数据收发和时钟驱动能力。
其典型图示如下:

  ikcp_send   ikcp_recv
      |           |
      |           |
   ---------------------
  |                     |
  |        KCP          | ----- clock
  |                     |
   ---------------------
     |            |
     |            |
   output     ikcp_input

深入 kcp,会发现其设计很多地方与 tcp 协议非常相似,下面首先会简单介绍一下 tcp 协议的一些关键概念,然后再介绍 kcp 内部的相关实现。

2. TCP 协议的几个关键概念简述

2.1 RTT 与 RTO

rtt(Round-Trip Time, 往返时间)反应的是一个网络的瞬时延迟情况(latency),是一个测量值。随着网络情况的变化,rtt 值也在不断变化:

   t1 |\      |
      |  \    |
      |    \  | 
      |      \|
      |       | ack
      |      /|
      |    /  | 
      |  /    |
   t2 |/      |

   rtt = t2 - t1

rto(Retransmission TimeOut, 重传超时时间)是发送端数据重传需要的一个重要的时间指标,rto 是根据 rtt 计算得到一个预估值,合理的 rto 值才能高效的重传。
如果 rto 数值太小,可能会过早重传,浪费网络带宽:

发送端 ack 还没收到就重传:

    -- |\      |
    |  |  \    |
    |  |    \  | 
   rto |      \|
    |  |       | ack
    |  |      /|
    -- |    /  | 
  重传 |\ /    |
       |/ \    |
       |    \  |
       |      \| 收到重复的数据包

如果数值太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网络延迟,影响协议性能:

数据包丢失了了很久才重传:

    -- |\      | --
    |  | \     |  |
    |  |  \    |  |
    |  |  miss | rtt 
    |  |       |  |
   rto |       |  |
    |  |       |  |
    |  |       | --
    |  |       | 
    -- |       | 
  重传 |\      |
       |  \    |
       |    \  |
       |      \| 收到数据包, 但是延迟已经很大

所以 rto 应该稍大于 rtt,有合理盈余。

2.2 重传机制

重传机制为 tcp 协议提供了丢包恢复的方法,依靠重传机制,实现可靠传输。发送端首先需要感知到数据包丢失,这依赖于接收端发送过来的 ack 标识:

  • 超时没有收到 ack,可以认为包丢失
  • 连续三次收到对同一个数据包的 ack,也可以认为包丢失
  • 通过 sack 报文判断丢失的报文

2.2.1 超时重传

每个数据包在发送的时候,都会关联一个定时器,超时后需要进行重传。
在 tcp 中,第一次重传定时器时间为计算的 rto 值,后续重传定时器以 rto <-- rto*2 的速率翻倍。

2.2.2 快速重传

超时重传会带来较大的延迟,通过另一种感知丢包的方式:连续三次收到对同一个数据包的 ack,可以触发快速重传。即无需等待超时结束,直接重传丢失的数据:

这里发送端 seq=2 丢失,发送 3、4、5 包的时候,接收端都是回复的 ack=2,既可以判断丢包,触发快速重传。

2.2.3 可选择性重传

快速重传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仅仅依靠 ack 方法,发送端不知道是丢失了一个报文还是后续发送的报文都丢失了,通过支持 sack 的方式,接收端在 tcp 头部字段中,添加 sack 标识,告诉发送端有哪些报文丢失了:

这里 300~499 包丢失,在发送端继续发送 500~699 包后,接收端回复 ack=300,同时携带 sack=500~700。发送端收到 ack 后,判断 300~499 包丢失,执行重传。

2.3 流量控制

接收端通过向发送端告知接收窗口的大小,限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能力,此即流量控制。
tcp 通过协议头内的窗口字段告知发送端自己当前能接收的字节数,窗口大小随着数据收发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也被成为滑动窗口:

初始窗口:
    -------------                       -------------
   |  100 byte   |                     |  100 byte   |
    -------------                       -------------
发送 20 byte:
    -------------                       -------------
   |   100 byte  |  20 byte inflight   |  100 byte   |
    -------------                       -------------
接收到 20 byte:
    -------------                       -------------
   |  100 byte   |                     |   80 byte   |
    -------------                       -------------
回复并收到 ack:
    -------------                       -------------
   |   80 byte   |                     |   80 byte   |
    -------------                       -------------

2.4 拥塞控制

拥塞控制是发送端通过感知网络情况,主动限制自己的数据发送能力的方法。实际上发送端的发送窗口,除了接收端通告的接收窗口大小,还要考虑一个称为拥塞窗口的值(cwnd),最终的发送窗口大小 = min(发送端通告, 拥塞窗口)。
tcp 被设计为一个"君子协议",即只要发现有网络丢包,就主动退让,限制发送能力,然后又慢慢恢复发送能力,周而复始,这些变化通过计算得到的 cwnd(拥塞窗口大小)来体现。如下的一个经典图示:

  • cwnd 拥塞窗口大小
  • ssthresh 慢启动阈值
  • slow start 慢启动阶段
  • congestion avoidance 拥塞避免阶段
  • fast recovery 快速恢复算法

由于拥塞控制比较复杂,这里不做过多解释,具体请参考网络资料。

3. KCP 协议设计简述

kcp 协议很多设计与 tcp 非常相似,下面介绍其实现。

3.1 kcp 报文格式

0               4   5   6       8 (BYTE)
+---------------+---+---+-------+
|     conv      |cmd|frg|  wnd  |
+---------------+---+---+-------+   8
|     ts        |     sn        |
+---------------+---------------+  16
|     una       |     len       |
+---------------+---------------+  24
|                               |
|        DATA (optional)        |
|                               |
+-------------------------------+

其中:

  • conv 连接标识
  • cmd 报文类型,支持 IKCP_CMD_PUSH(数据报文)/IKCP_CMD_ACK(ack报文)/IKCP_CMD_WASK(窗口探测报文)/IKCP_CMD_WINS(窗口通知报文)
  • frg 数据分段标识
  • wnd 接收端通告窗口大小
  • ts 时间戳
  • sn 报文序列号
  • una 接收滑动窗口的起始序号标识,所有小于 sn 的报文都已有序到达
  • len 数据部分长度
  • data 负载,只有IKCP_CMD_PUSH(数据报文)有这个部分

3.1 RTT 与 RTO

kcp 采用 rfc6298 的推荐的方式计算 rto:

  srtt = (l-g)*srtt + g*rtt
  rttvar = (1-h)*rttvar + h*|rtt-srtt|
  rto = max(interval, srtt+4*rttvar)

其中:

  • g 取 1/8; h 取 1/4; interval 为驱动时钟分辨率
  • srtt 即对 rtt 的滑动平均
  • rttvar 反应 rtt 值的变化情况,即当前 rtt 距离 srtt 变化越大,rttvar 值越大
  • 最终 rto 取值最小限制为一个驱动时钟分辨率

初始化 srtt 与 rttval:

  srtt = rtt
  rttval = rtt/2

3.2 重传机制

tcp 通过 ack 和 sack 机制来实现丢包检测,在 kcp 中:

  • kcp 报文 una 字段对应 tcp 中的 ack 字段
  • tcp sack 功能通过 kcp 确认报文(IKCP_CMD_ACK)类型来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kcp 的 una 以包为单位,tcp 的 ack 以字节为单位。

3.2.1 超时重传

当发送端的报文没有被 una 或者 IKCP_CMD_ACK 确认收到时,定时器超时后触发超时重传:

  • 如果没有开启 nodelay,则每次超时 rto <-- 2*rto,即每次翻 2 倍
  • 如果开启 nodelay,则每次超时 rto <-- 1.5*rto,即每次翻 1.5 倍

3.2.2 快速重传与选择性重传

kcp 支持配置触发快速重传的次数 fastlimit
实际上 kcp 基本上都是在进行选择性重传,即 kcp 接收端会对每个收到的报文构造一个确认报文(IKCP_CMD_ACK)并发送出去,被确认的报文会被标记已确认。剩下未被确认收到的报文,当 una 超过 fastlimit 次没有确认该报文,那么此报文就会被执行快速重传。

3.3 流量控制

kcp 数据包流经的内部缓冲区示意图:


   send()                 recv()
     |                      |
     |                      |
 ---------               --------- 
|snd_queue|             |rcv_queue|
 ---------               ---------
     |                      |
     |                      |
 ---------               ---------
| snd_buf |  ---------> | rcv_buf |  
 ---------               ---------

其中:

  • snd_queue 存在的目的是,当 snd_buf 满了的时候,snd_queue 帮上层用户做数据缓存,调用者不再需要做数据缓存。snd_queue 被设计为无限大。
  • snd_buf 作为数据发送缓存,所有在发送滑动窗口内的数据包都会从 snd_queue 移动到 snd_buf 中,且未确认的包也会一直保存在 snd_buf
  • rcv_buf 作为数据接收缓存,收到的在接收滑动窗口内的包会首先缓存与此,紧接着按序到达的包会被移动到 rcv_queue
  • rcv_queue 存储的一定是按序到达的数据包,并等待上层用户读取并移出

发送滑动窗口:

场景:发送端发送了 0、1、2、3 号包,0 号包已经被 ack,1、2、3 号包还没被 ack

           ---------------- snd_wnd --------------------
          |                                             |
          ------- ------- ------- ------- ------- -------
snd_buf: |   1  |    2   |   3   |       |       |       |
          ------- ------- ------- ------- ------- -------
             |                       |
          snd_una                 snd_nxt

其中:

  • snd_una 表示发送缓冲区中已发送但是第一个未被 ack 的包序号
  • snd_nxt 表示发送缓冲区中未发送但在可发送范围内的第一个包序号
  • snd_wnd 表示发送端发送窗口大小,当前时刻发送端可以发送 snd_wnd 个包

接收滑动窗口:

场景:发送端发送了 1、2、3、4、5、6 号包,1、2、3 号包已经移到了 rcv_queue,但是用户还没读取;4 号包丢失,5、6号包已成功接收并缓存在 rcv_buf 中。

           ----------------------- rcv_wnd -----------------------------
          |                                                             |
          ------- ------- ------- ------- ------- ------- ------- -------
         |   1  |    2   |   3   |  miss |   5   |   6   |       |       |
          ------- ------- ------- ------- ------- ------- ------- -------
          |                     | |  |                  |
           ------ rcv_que ------   --|-- rcv_buf ------- 
                                     |
                                  rcv_nxt

其中:

  • rcv_wnd 表示接收端接收窗口大小,可以看到由 rcv_quercv_buf 组成
  • rcv_nxt 表示接收端下一个期望的有序数据包

3.4 拥塞控制

kcp 使用与 tcp 基本相似的拥塞控制策略,这里略过。

4. 业务优化

4.1 优化场景

kcp 被设计为一种 ARQ 可靠传输协议,但是可靠意味着某些网络不好的场景会带来更多的延迟。在某些业务场景中,我们可以允许一定程度的丢包,用丢包换取平均低延迟。
考虑如下场景,发送端先后发送了 sn=100 和 sn=101 两个包,但是 sn=100 包丢失,此时 rcv_buf 缓存和 rcv_next 指针的状态如下:

          ------- ------- ----
rcv_buf: |  miss |  101  | ... 
          ------- ------- ----
             |
        rcv_next = 100
  • 由于 sn=100 号包还未收到,sn=101 号包不能转移到 rcv_queue 中,接收端会一直等待 sn=100 号包的到来
  • sn=101 号包由于 ARQ 可靠传输的特性导致一直缓存用户不能进行读取,如果等待很长一段时间 sn=100 号包才收到,那么结果就是 sn=101 号包的延迟已经显著增加
  • 基于此我们可以考虑放弃等待 sn=100 号包,让 sn=101 号包更快的被用户读取,即丢弃 sn=100 号包

4.2 实现方法

要实现主动丢包特性,可以做如下修改:

  • 为 kcp 对象添加一个 rcv_buf_time 的参数,限制每个在 rcv_buf 中报文的最大缓存时间
  • 为报文对象添加一个rcv_ts 参数,标识接收端收到此报文段时的当前时间戳,即接收时间戳
  • 每次 kcp 循环检查 rcv_buf 时,都可以判断当前时间戳与接收时间戳的差值是否在最大缓存时间内
  • 对于缓存超时的报文,可以向前移动 rcv_next 指针以表示跳过某个丢失的报文段;否则继续等待包到达
  • rcv_buf_time 最大缓存时间存在的意义是:sn=101 号包不会一直等待 sn=100 号包到达,等待超时后,允许丢弃前面的包,让用户层尽快读取到 sn=101 号包

4.3 报文分段支持

kcp 支持大数据分段发送,即用户层一次发送的数据大于 mss 时,kcp 内部会进行拆分、分段传输。kcp 报文的 frg 字段即用于此功能。在用户层接收端从 kcp 读取数据时,kcp 会等待数据的所有分段都到达了,然后一次性返回给用户层。
现在由于支持主动丢包,放入 rcv_queue 的报文段可能在业务上并不连续,kcp 不能将不完整的数据返回给用户层。基于此,我们需要扩展 kcp 协议结构:

0               4   5   6       8 (BYTE)
+---------------+---+---+-------+
|     conv      |cmd|frg|  wnd  |
+---------------+---+---+-------+   8
|     ts        |     sn        |
+---------------+---------------+  16
|     una       |     len       |
+---+-----------+---------------+  24
|fs |    tag    |   reserved    |
+---+-----------+---------------+  32
|                               |
|        DATA (optional)        |
|                               |
+-------------------------------+

新增如下两个字段:

  • fs(frgsize, 1Byte) 即当前报文所在的分段总大小,最小为 1
  • tag(3Byte) 即当前报文所在的完整数据标识,每次用户发送数据为一个新 tag

依靠这两个参数,我们可以识别 rcv_queue 中的报文段是否在数据块上是连续的。
例如对于如下的缓存情景,我们可以直接按 tag=0 从队列中删除掉:

情景一(主要判断 fs):
              ------- ------- ------
  rcv_queue: |  1    | miss  |  3   |
              ------- ------- ------
              |                    |
               _______ tag=0 ______

情景二(主要判断 tag 和 fs):
              ------- ------- ------- -------
  rcv_queue: |  miss |   2   |   3   |   4   |
              ------- ------- ------- -------
              |                      |       |
               _______ tag=0 _______  _tag=1_

5. 总结

个人认为,kcp 在丢包恢复性能上优于 tcp 得益于如下几点:

  • 可配置的快速重传参数
  • 更激进的 rto 翻倍策略
  • 可配置关闭拥塞控制功能,只开启流控

这样带来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如果当前信道已经被塞满或者丢包率很高,更激进的传输策略可能会导致更大量的丢包,影响其性能(具体待测试)。所以 kcp 应该更适合那些本身只占用小带宽的应用数据,例如游戏角色同步数据。

在业务上,我们也可以继续优化 kcp,通过允许部分丢包带来更低的平均延迟。

标签:协议,重传,报文,发送,-------,KCP,优化,rcv,kcp
From: https://www.cnblogs.com/moonwalk/p/18168164

相关文章

  • 使用EF框架的优化(四)
    EF容易忽略的优化点-能转换成SQL执行的,不要在内存中执行,否则,性能很差!只选择某列或某些列有些时候,在C#里写LINQ虽然看着舒服,但性能不一定好,所以有必要做一些调整。比如这种情况:我需要知道一篇文章的点击数,仅此而已,我可能会写:context.Post.FirstOrDefault(p=>p.Id==postId).......
  • 使用EF框架的优化(三)-大量数据查询
    在C#中使用EF查询数据库数据,将结果直接转换为List是一个常见的做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快捷,可以方便地对结果集进行操作和遍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1.性能问题:将查询结果直接转换为List会加载整个结果集到内存中,如果查询结果较大,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和内存占用过高。2.内存管......
  • 预习二 原理协议与结构
    -原理是指一种普遍适用于某个领域的基本原则、规律或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原理可以指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协议是指通信双方(或多方)之间为了进行有序、可靠、高效的通信而达成的一组规定和约定。在计算机网络中,协议用于规定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传......
  • openGauss 内存优化表MOT管理
    内存表特性MOT介绍使用MOTMOT的概念附录详情查看:https://opengauss.org详情查看:https://docs-opengauss.osinfra.cn......
  • RPC协议有哪些
    序章什么是RPC?答:RPC(RemoteProcedureCall)远程过程调用协议。RPC协议的用途是什么?答:服务间方便地调用,主要后端服务之间。看到一段话,【对外使用RESTfulAPI,对内使用RPC】使用RPC协议的好处?答:相对于RESTfulAPI,(数据传输)效率更高(有多高?自己没调查过)。gRPC是什么?答:Googl......
  • 符文Runes协议技术详解
    最近符文Runes协议是比特币生态最火的项目,于是我利用晚上的时间,把Runes协议使用Go语言实现了一遍,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bxelab/runestone,另外也基于这个Runestone库编写对应的一个命令行客户端在这里,基于对Runes协议的深入理解,发现网上很多项目对符文的用法是不对的,于是我......
  • Mysql锁机制与优化实践以及MVCC底层原理剖析
    学习来源-图灵课堂https://vip.tulingxueyuan.cn锁学习参考:https://juejin.cn/post/7307889500545253395  锁机制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当访问共享变量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共享数据加锁,但是加锁要时要注意加锁的成本,还有加锁的粒度,还有就是是否会发生死锁,还有就是发生了死锁......
  • 在vue2中,什么是双向绑定,为什么vue3要进行优化?
    一、什么是双向绑定我们先从单向绑定切入单向绑定非常简单,就是把Model绑定到View,当我们用JavaScript代码更新Model时,View就会自动更新双向绑定就很容易联想到了,在单向绑定的基础上,用户更新了View,Model的数据也自动被更新了,这种情况就是双向绑定举个栗子 当用户填写表单时,View......
  • BZOJ5424 烧桥计划(单调队列优化dp)
    传送门(vjudge)解题思路注意到\(a_i\)的范围很小,是1000~2000之间,于是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k一定不会特别大,推一下可以得出k最多大概在四五百左右,于是可以直接考虑dp[i][j]为前i个数里面选了j个分割点,且第i个数是分割点的最小代价。转移要分两种情况讨论:sum[pre+1~i......
  • 使用EF框架的优化(一)
    在.Net中使用EF框架(.Net7,数据库SQLserver)在EntityFramework(EF)中,LINQ查询会被翻译成对应的SQL查询语句,以便与数据库进行交互。EF根据LINQ查询中的方法调用和操作符来进行翻译,一些常见的规则包括:1.简单的查询表达式会直接被翻译成对应的SQL语句,如SELECT、FROM、WHERE、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