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一些读者私底下交流,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就是他们经常会认为我是一个理性,客观,逻辑清晰,遇事能做出正确的决定的“大佬”。
虽然我也想成为这种人,但事实是,我们的大脑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帮我们做了很多决定,我们一直处于认知偏见的影响之中。
这些偏见会潜移默化的扭曲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认知偏见本身无法避免,但可以减少。说说常见的几个认知偏见。
确认性偏差
《吕氏春秋》中有一个疑邻窃斧的故事:
从前有个丢了一把斧子的人。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脸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人。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确认性偏差是指: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确认的观念和观点,就会下意识的去寻找支持自己,或有利于自身信念的证据,甚至为了佐证自己的见解,不惜扭曲新的证据。
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会让他们在偏见的路上越走越远。确认性偏差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很多写作者们提供案例支撑时,他们所说的也许是事实,但是片面的事实就会形成认知的错位。所以,对于读者而言,要多听多看,而不要听信一言堂。
锚定偏见
看个例子:
1.你去咖啡厅或者奶茶店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要大杯还是中杯?如果你脱口而出说要小杯,店员会礼貌的回答说:不好意思,没有小杯。
2.喜欢喝咖啡的都知道,星巴克的部分门店确实只配备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种杯型,但并不是所有店都没有小杯,只是被店员们利用锚定效应很好地藏起来了。
3.“要中杯还是大杯?”这样先发制人的话术在不知不觉中给你设定好了“锚”,进而引导你的决策。
这就是锚定偏见:我们会对获取到的第一个信息产生很大的依赖,在做决策时会将其作为参考点。后续判断会受到第一条信息的影响。
自私的偏见
工作中大家应该遇到过这种情况。
每个团队中都会有一些技术比较好的同事,掌握了一些比较小众又难以理解的技术,那么开发过程中他们会使用这些技术实现。
往往使用这些技术开发出来的功能只有作者本人能理解代码的逻辑实现,其他成员很难理解。这一发展形成了技术壁垒,因此别人无法去涉及这业务, 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 壁垒就会越来越高。
这种技术壁垒的好处是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你在项目中的地位,但也会让你疲于奔命。一旦这块业务发生了bug,即使你忙的不可开交,你还是推卸不掉。因为没人懂,只有你去解决,别人根本帮不了你。
如果业务是经常变动的,可想而知你会多么痛苦。
更大的危害是,这中自私的行为阻碍了你的职业发展,因为技术壁垒不光阻挡了其他人的进入, 同样也阻挡了你出去。
由于你无法从这个壁垒脱身,导致很多机会都给了其他人, 你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时间久了, 你也只是成为了最熟悉这一块业务的程序员而已。
我遇到过这样一些带新同事的人,他在讲解业务代码的时候会有所保留,殊不知这是在建立自己的技术壁垒。你需要将自己的技术和业务经验,毫无保留的分享给你的同伴或者下属。
让他们能够成长,甚至超越你。当有新需求,或者出现bug时,你的同事能够帮你分担,能够团队协作。同时你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新技术提升自己。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