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中pair和ipair的区别?
二者都是Lua中内置的迭代器,可以对数组或table进行遍历。
在正常的数组或table的遍历中,二者没有区别。
tableNormal={"this","is","a","array"}
--使用 pairs 遍历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Normal) do
print(key,'==',val)
end
遍历结果:
--使用 ipairs遍历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Normal) do
print(key,'==',val)
end
遍历结果:
二者没有任何差别!
之所以说是正常的数组,是因为索引是连续的,数值都是存在的,不存在nil的情况。
而如果索引不连续,或索引类型不是num,那么二者就显现出差别。再看,
- 索引类型为num,但不连续
table1={}
table1[1]="Hello"
table1[2]="Tony!"
table1[3]="This"
table1[6]="is"
--使用ipairs 遍历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1) do
print(key,'==',val)
end
结果:
--使用pairs遍历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1) do
print(key,'==',val)
end
结果:
显然,使用pairs能对数组内容整体遍历。而ipairs只会访问连续的数字索引内容。
查看一下table长度(实际长度为4):
print("table1的长度",#table1)
好,我们再看一个情况:
table2={[2]="welcome",[3]="to",[4]="my",[5]="blog"}
print("----------------ipairs-------------------------")
for key,val in ipairs(table2) do
print(key,"==",val)
end
猜猜会打印什么?
什么也没有打印!可见ipairs只能从索引为1的位置遍历,且只能访问连续的索引区间。
当然,pairs可以直接遍历咯!
for key,val in pairs(table2) do
print(key,"==",val)
end
--查看数组长度
print("table2长度====",#table2)
可见长度的获取和ipairs有关。
我们可以自定义获取数组长度的函数
function tableSize(table)
local size=0
for k,v in pairs(table) do
size=size+1
end
return size
end
print("table2长度====",tableSize(table2))
-
对于索引类型为非nums的table来说,若想遍历直接使用pairs即可。
tableAbnormal={[1]="TonyCode",index1="index1",i2="index2",s3="s3"} print("=============ipairs的执行结果=============") for i, v in ipairs(tableAbnormal) do print(i, '=', v) end print("=============pairs的执行结果=============") for i, v in pairs(tableAbnormal) do print(i, '=', v) end
综上可知,ipairs适用于数值索引且连续的数组或table的遍历,而pairs对于不同元素类型的数组都适用。但是能使用ipairs尽可能使用,其性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