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e”相对于“verse”(韵文)而言,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非韵文体裁,诸如小说、戏剧、文学批评、传记、政论、演说、日记、书信、游记等等,可见涵盖面过广。至于“essay”,英国学者W.E.威廉斯(W. E. Williams)认为,“英国的‘essay’花色繁多,但几乎没有规则”,“是一般比较短小的不以叙事为目的之非韵文”,一般多译成“随笔”或“小品文”。这显然其涵盖面十分有限。
从世界各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散文是各民族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门类,但由于地域和民族习俗诸方面的巨大差别,其发展的情形是大不相同的。在西方各国的文学发展中,与诗歌、戏剧、小说相比,散文的发展相当缓慢,尚属后起之秀。西方各国散文文体创作起步虽有不同,而大致是从文艺复兴才逐渐有了大的发展并相继出现繁荣。一般文学史家认为,法国是“essay”的发祥地,而蒙田(Montaigne)被誉为“essay”体裁的创始人。1580年,蒙田出版了自己的随笔集Essais,标志着法国散文开始有了较大发展。1597年,英国培根(Francis Bacon)借用蒙田的书名也出版了一本随笔集,成为英国散文的开始。
最早将essay一词引入中国的要算刘半农,而鲁迅翻译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时则对essay一词说得比较清楚。什么叫essay呢?鲁迅翻译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茶,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这里,essay主要指一种絮语散文,比较散漫、随意,靠随笔较近。Essais(法)/Essay(英与德)是被蒙田发明,后来又被卢卡奇、阿多诺等人强调的一种特殊文体,但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Essay的翻译却比较混乱。在卢卡奇与阿多诺谈论的语境中,Essay曾被译作“散文”,[1]亦被译作“随笔”,[2]此外还有“杂文”、“美文”等译。译成“散文”肯定是不妥当的,因为在汉语语境中,我们马上联想到的可能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等。卢卡奇与阿多诺谈论的显然不是这类文章。译成“随笔”似已接近了这种文体,但依然显得尺度较大。汉语词典中,随笔解释为“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3]这就意味着,随笔所及,比较宽泛,以此对译Essay,如同小脑袋戴了顶大帽子,晃里晃荡不合适。https://www.sohu.com/a/220766618_656512
标签:essay,Essay,区别,阿多诺,散文,Prose,蒙田,随笔 From: https://www.cnblogs.com/zpha123/p/18036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