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三

《构建之法》阅读笔记三

时间:2024-02-25 22:46:41浏览次数:27  
标签:本书 笔记 学习 软件工程 构建 Build 阅读 过程

编程是艺术,开发是工程
比起一门编程语言,软件工程的入门过程,要难得多。盖因一门语言,其语法、关键字、系统库和常用工具,总是确定而有限的。
而软件工程,作为工程学的一个门类,它肩负着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将种种条件确定下来,将资源安排妥当,使工作过程确定清晰,产出稳定可靠的责任。
这其中的微妙和复杂,往往在经典的教材中也不能充分表达。其中大量与人的协作,与时间的较量,其经验和体会,都是要在实践中才能慢慢积累起来。
这就使得软件工程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我们都会宣称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我们却很难从中得到收益。一方面我们都反对形式主义的软件工程,另一方面因为难以落实,使得我们最终总是在实践中流于形式。
软件工程,作为软件开发的一个基础的知识领域,它的学习过程,也迫切需要一个启动的支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邹欣老师的《构建之法》,对我来说是非常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很好的解决的这个知识领域“从零到一”的问题。我数了数手头十来本软件工程方方面面的读物,还是觉得,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生,刚刚开始学习软件工程;或者你是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程序员,迷惘于如何在形式化的团队开发规程和自负的才华之间找到平衡;甚至你是一个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技术领导,第一次从“软件工程的受害者”成为实施者,急于完成角色转换,走上人生巅峰。你都是这本书潜在的目标读者。
Build To Learn 到 Build To Win
Build To Win 是 《构建之法》一书的英文名。这本书很好的阐述了如何逐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邹欣老师将不同的阶段和形态形象的区分为:
• Build To Learn:开发软件,构建系统的目的是做进一步的试验,试图发现客观规律或某个试验方法的优点与缺点。这些项目经常是科研论文的基础工作。
• Build To Show:为了突出地展现某个技术的作用,开发一些演示为目的的软件,这些项目很吸引眼球,经常获得新闻报道,但是功能未必全面。
• Build To Serve:为了服务一定范围的目标用户而构建的工具等,有时以公开的SDK形式发布。
• Build To Win:以在市场上赢得用户为目标而构建的软件。这也是种种科学发现,技术突破最好的试金石。这是我在研究院之外的十余年中做的最多的项目类型,也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字。
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一个十六周的课表,可以供学校授课时使用,也可以供个人学习者或企业团队实践中估算学习用时。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在高校实际进行软件工程教学——我们这些同行,都很喜欢看邹欣老师在微博上与学生的互动——的经验总结,可以作为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完成。独立的学习者,也可以遵循类似的时间线,即从环境和知识准备(代码仓库-测试工具等)到项目规划和组织(由个人软件开发过程开始,引入结对和团队项目形态,以及相关的项目管理和测试工具),再到质量管理、发布、跟踪维护、总结和改进等,循序渐进。
和我以前阅读的其他软件工程书籍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作为教材,《构建之法》的启动过程非常的平滑。有一些读物是按照经典的瀑布模型,从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开始——是的,我教过这样的教材。而本书则是从一个微型项目最有可能的起步过程开始:组建团队、准备工具。
从经验来讲,版本管理工具和单元测试工具,也确实是非常适合上手的,这两种工具见效快,学习相对简单,一旦学会,学习者会迅速体验到工程化开发带来的好处:可回溯、可控制、可管理。
在其后,大量的章节用于讨论协作、项目跟踪和控制等环节,书中基本跳过了关于UML的讨论,也没有细致的讨论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可能会用到的所有技术。这种取舍非常有必要,也把握的很好。如果深入编程语言或UML这样的方向讨论,会迅速脱离整个软件工程的大范畴,陷入某个局部或者范畴外的某处,难以自拔。
即使对于学校外的学习者,也不应该将这本书视为完整的学习一个项目开发过程的指导,而应该按照这个过程去执行一个自己选择的项目来学习。这样的设定保证了全书的内容专注于软件工程本身的学习,不至于失之繁冗,也可以让学习者从一个技术上对自己比较有利的项目。这个项目所需的技术对于读者应该尽可能比较熟悉,尽量不需要学习太多。毕竟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软件工程,而不是编程技术。
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个假设的情景都很活泼形象。事实上我多年以前读过的另一本微软出版的技术书籍,就曾经着重介绍过故事卡片在微软开发过程中的使用。微软的优秀团队很擅长使用这个工具。从我的经验来讲,故事卡也是一个很实用的软件工程手段。它可以作为需求分析的草稿,也可以用来引导思考,建立用例图和概要设计等。即使不将故事卡作为正规工具的团队,个人在工作过程中,建立故事卡也可以很有效的帮助自己。当然有些朋友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我的职业经历中,确实比较少见到擅长书写,文笔足够熟练的建立故事卡的同行。但是其实这项技能是可以练习的。只要有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联系,普通的工程师也可以写出质量稳定的故事和情景设计。而本书中的情景设计,也可以印证作者对这一工具的运用是比较娴熟的,值得读者学习。

标签:本书,笔记,学习,软件工程,构建,Build,阅读,过程
From: https://www.cnblogs.com/wangrui0429/p/18033262

相关文章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一章读书笔记
    Window控制硬件时借助的是输入输出指令。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输入输出指令就是IN和OUT。这些指令也是汇编语言的助记符。I/O是loput/Output的缩写。显示器、键盘等外围设备都有各自专用的I/O控制器。I/0控制器中有用于临时保存输人输出数据的内存。这个内存就是端口。端口(port)......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十二章读书笔记
    C语言的rund(函数中,也肯定通过某些公式生成了伪随机数。假如使用的是线性同余法的话,就需要提前设定Ri、a、b、c的数值,为此就要用到代码清单12-1及代码清单12-2中的srand(time(NULL));。srand(函数中的参数time(NULL),是用来获取当前时间的参数。以time(NULL)的值为基础,来设定Ri、a......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第十章读书笔记
    通过调查本地代码的内容,可以了解程序最终是以何种形式来运行的。但是,如果直接打开本地代码来看的话,只能看到数值的罗列。如果直接使用这些数值来编写程序的话,还真是不太容易理解。因而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在各本地代码中,附带上表示其功能不过,即使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源代......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九章读书笔记
    监控程序就是具有加载和运行工能,就是操作系统的原型。通过实现启动监控程序,程序员就可以根据需要将各种程序加载到内存中运行。应用对的可执行文件指的是计算机的CPU可以直接解释并运行的本地代码。在操作系统个环境中,应用并不是直接控制硬件,而是通过操作系统来控制硬件的。变量定......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八章读书笔记
    用某种语言编写的程序就称为源代码,保存源代码的文件称为源文件。能把C语言等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转换成本地代码的程序称为编译器。每个编写源代码的编程语言都需要其专用的编译器,将C语言编写的源代码转换成本地代码的编译器称为C编译器。编译器首先读入代码的内容,然后再把源......
  • 《程序是怎样跑起来的》第七章读书笔记
    从程序的运行环境这一角度来考量硬件时,COU的种类是特别重要的参数。机器语言的程序称为本地代码。程序员用C语言等编写的程序,在编写阶段仅仅是文本文件,其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显示和编辑,称之为源代码。计算机的硬件不仅仅是由CPU构成的,还包括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的内存,以及通过I/O......
  • sklearn学习笔记之线性回归
    AI时代扑面而来,在大众面对ChatGPT和Sora发出无数惊叹号的时候,我决定不再只当一个AI时代的API调用者,而是去学习机器学习技术本身。刚好公司也要往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计划,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学习,发现了一个宝藏开源机器学习库:scikit-learn。scikit-learn文档健全,社区生态非常完善,这......
  • 关于构建一个可视化+code系统的思路
    思路是有参考UE的现有功能,加之前的逻辑。大概分为三个模块:底层, 即native层,这一层实际上分为三个部分: 1.GUI层的解析,2.数据存储  3.Code的解析这三部分关键在于他们的内存对得上,互相可以Access   对Code和GUI层导出 variable,和function,这个可以用反射或者......
  • 【机器学习算法】KNN鸢尾花种类预测案例和特征预处理。全md文档笔记(已分享,附代码)
    本系列文章md笔记(已分享)主要讨论机器学习算法相关知识。机器学习算法文章笔记以算法、案例为驱动的学习,伴随浅显易懂的数学知识,让大家掌握机器学习常见算法原理,应用Scikit-learn实现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结合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K-近邻算法,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算法,集成学习,聚......
  • 机器学习 (周志华西瓜书)笔记
    2.模型评估与选择2.1泛化能力模型在未见样本上表现好评价模型性能时,我们更希望他泛化能力强2.2过拟合和欠拟合泛化误差:在未来样本上的误差经验误差(训练误差):在训练集上的误差过拟合Overfitting:把不该学的学进去了机器学习关键:怎样缓解Overfitting2.3三大问题2.3.1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