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绪论和第一章的内容,我对于系统论的构成、发展、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阅读绪论,我认识到系统科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并且通过阅读系统论的产生发展条件,我认为:系统论是根据时势所趋,人类为了推动时代发展,利用时代发展的工具,其中包括人类利用系统论来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与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其中的现代化包括信息化、自动化、组织化。就拿信息化来说,近现代社会生产的多方协调、配合组成的庞大产业链,就需要全面系统的的信息来统筹产业链,选择最优方案,实现生产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对于生产来说的,对于社会政治来讲就是将信息组合起来合理的指定政策,就如“货币政策”,就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情况、银行利率、对外贸易……非常多的信息,如此才能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并且,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人类创造发明解决诸多问题提供了先进的指导,提高了人类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方面的,例如管理能力、丰富认识等,推动人类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第一章中讲述了系统观点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即古代-近代-现代的线路,而其中在近代时期,书中说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整体观就是“系统观”,因为它解释了部分与整体、整体内部结构、整体与环境的关系。借辩证整体观,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到了现代,存在“活力论”、“机械论”、“还原论”、“机体系统论”这些观点,通过对“机体系统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观被提出。同时,本章也解释了什么是系统,包括它的属性、分类。所谓系统指的就是:由一定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因此他的属性自然就必不可少的有整体性,并且整体性有三种类型(时间、空间、逻辑),这三种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素与整体是无法分割的,不论时间、空间、逻辑。因此整体在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整体的变化会影响系统性能的改变并且系统=整体+环境。第二点就是系统的综合性,我理解为系统是一个包囊万物的抽象概念,可大可小,因此相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在系统内的所有要素都归附于系统,为系统服务。第三点就是系统的层次性,并且是数量、空间、逻辑、时间上的层次性,例如人体中器官系统、组织系统、感官系统等。第四是结构性,因为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并非相互隔阂的,而是相互配合的,因此在处理问题时相互配合具有结构性。第五是环境关联性,第六功能性(内部功能(基础)、外部功能)。
由于系统具有以上几个属性,因此系统内部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结构、层次、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辩证的,相对的。系统的发展就是通过系统内部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就是系统规律,即系统与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这种规律并且具有普遍性,针对任何系统都能一样。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就需要使用系统方法,遵循系统规律,来达到最优效果。第一,应当从整体出发,居于整体来统筹部分要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对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就强调着眼整体,把握全局,重视部分,推动整体。第二综合性原则,第三层次性原则,第四结构性原则,第五环境关联原则,第六功能原则,因此可以看出把系统的各个属性发挥到最佳,就能完美使用系统方法,使系统功能达到最大化,更好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