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美国历史进程25位影响力人物”之一的思想巨匠——史蒂芬·柯维,在《要是第一》一书中谈到,相互依赖本质上决定了生活质量,每个人都要建立相互依赖。上文提到的林风就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相互依赖。 01 万物互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什么? 著名的印度思想家圣雄甘地说:同自给自足一样,相互依赖是而且应该是人类的理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与人打交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合作只会越来越频繁,即使互联网时代来临,线上的联系也日趋紧密。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认清:相互依赖不是依赖症,它是指所有亲密关系的共同特征——彼此影响对方生活,从事共同活动的一种人际联系。 史蒂芬·柯维所述的相互依赖影响层面大致可以归纳为3个部分: 社会角色:指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身份。比如丈夫、妻子、同事、老板、朋友、亲戚等。每个角色与其他人发生的人际关系,就是相互依赖。举个例子,工资是体现我们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公司老板获得了收益,财务人员(同事)为我们支付工资,而支付的过程正是财务人员价值的呈现。而这正是老板、同事、雇员之间相互依赖关系。 社会生活: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和基本能力的过程是相互依赖的。比如:你想做一顿晚餐,就要去市场买食材,买的过程就体现他人劳动的价值,卖的过程就代表为他人的生活造福。买卖之间就是相互依赖的价值转移。 社会成就:绝大多数成就是立足于前人肩膀。比如:你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经历了数百个日夜的写作练习,你不断改进写作技巧和方式,曾经那些成功人士或者不成功人士的写作方式,最终都成为你成功的踏脚石。 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成就是靠单打独斗实现的。 02 互相依赖观念将人的关注焦点从事务管理转向互动合作 著名作家黎汝清在《万山红遍》写到: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动合作,可以解决一个人面对问题的局限性。 陈明是产品经理,做事喜欢一意孤行,产品研发过程只在乎自己的创意,即便同事有更好的意见,他也视而不见。一味指派和控制部门成员按照他的想法实行,结果产品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他也备受公司高管的质疑。 据调查表明,一个企业里,有90%以上的员工认为自己对公司的运作方式有更好的想法,但只有38%的人认为他们的上司会有兴趣听他们的意见。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管理的核心就是调动所有员工的智慧,共同为公司服务。只有通过所有雇员集思广益,一个公司才能面对当今环境下的纷乱局面和种种限制。 所以,作为领导不要过分强调个人战术的勤奋,掩盖集体战略上的懒惰。 03 想要实现共赢,如何构建相互依赖? 1、接受个体差异,在竞争中求合作 美国戴尔·卡耐基说:记住,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的确,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有独特思想,独特个性。 以孔子最出名的三个弟子为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自得其乐;子贡,善货殖,精雄辩,瑚琏之器;子路,性率直,为人勇,事亲至孝。颜回、子贡、子路虽都是师从孔子,亦性情不一,各有千秋。 韩剧《请回答1988》里,成德善一家三个孩子,思想、性格也不一致。大姐成宝拉霸道而强势;弟弟余晖懦弱而无能;二姐成德善包容而圆润。每个人一生所走的步数和大小都不尽相同,即使同父母的孩子,行为表现也不同,保留求同存异的心态就好。即使避免不了竞争,合作也是优先考虑的方式。 甲乙两人是情投意合的朋友,同样喜欢摔跤。有一次,他们去参加摔跤比赛,比赛规则是把对方摔倒一次得100元,两次得200元,依次类推,限时10分钟。不幸的是,他们第一轮就抽中了对方。他们准备开摔,甲率先摔倒乙,乙也摔倒了甲。这次,乙试图压制住甲,不让甲反扑。但是,乙突然意识到:我们已经各得100元了,如果我再被你摔一次,你再被我摔一次,我们不是可以赚更多吗?于是,甲乙开始了合作:互摔。 2、真正的相互依赖,追求放松状态的合作,不是被动状态的控制 热衷控制的人,常常认为自己能主宰事情的发生,过分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实际上,这类合作是非常低效的相互依赖。 马云说: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的多。 生活中我们喜欢把“为了你好”挂嘴边。包括老生常谈的亲子问题,孩子喜欢法语,你说学计算机,现在学外语没前途,又不出国。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家长习惯居高位,就容易忽视孩子的感受与想法。 日本某矿业公司举办年度集会,为了增加欢乐氛围,秘书提议把一名员工抛到喷泉池里。董事长认为不妥,决定由自己来一个“旱鸭子游水”。他说:让那些职位低的人出洋相,以博取众人的取笑,而职位高的人却高高在上,使人敬畏,是最不得人心的事。广西帅创集团总经理陆翠英也说:如果领导人把自己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制造出一种神秘感,让员工仰首而视,敬而远之,上级与下级油水分离,下级对上级俯首听从,这样是绝对干不好工作的。 3、打造双赢思维,实现相互依赖 《要事第一》写到:双赢基本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互益或互惠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最基本模式。 而这其中的互惠原则,又被称为:“黄金规则”。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指“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比如:你希望同事不要在背地里对你说三道四。转眼,你又喜欢在别人面前八卦你的同事;你希望你的伴侣不要在你面前大谈道理。转眼,你又喜欢在他面前滔滔不绝;你希望父母不要天天把你跟别人进行比较。转眼,你又喜欢在孩子面前提“别人家的孩子”。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别人角度思考,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4、首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 法国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曾说: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个:判断他们的时候不要急躁。 由此可知,理解别人先要做的就是静下心。那么后续具体的做法,究竟如何做呢? ·A 从关注谁是对的,转而关注什么是对的 人有取胜的欲望,凡事喜欢争先,这其实是人之常情。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早已超越了个人输赢。比如:你借钱给朋友,没和伴侣知会一声。老婆和你斗气,你们互不相让,最后上升到互相谩骂。于是,你老婆沉默了,这时候,你赢了吗?如果这真的算赢,代价也忒大了。 合理做法应该是先把个人对错放一边,先阐明什么是对的:借钱给朋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事先和伴侣知会一声,经得伴侣同意再借出。这个讲述的过程,你的伴侣内心不被尊重的情绪会降低很多,我们得明白所有人内心都有正确的判断标准,只是极容易被情绪化干扰而已。 ·B 解决观点分歧的唯一方法就是换位思考 就像甘地所说:如果我们换上对手的鞋子并且理解他们的立场,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痛苦和误会将会消失。随着我们更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我们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在提升自己的认知。 以上是一张心理学的图片。 有趣的地方是,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张图,你是看到了长发飘飘的少女?还是历经沧桑的老人? 如果你看到的是少女,不妨把少女的项链当作嘴巴,你会看到老人模样。如果你看到的是老人,不妨把老人的鼻子看作少女的下巴,你会看到少女模样。所以,分歧一旦产生,先别着急肯定自己,否定别人。脱离个人对错,追求事件客观的正确标准。然后再站到他人角度思考,你会发现理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正在被别人理解。 正如奥地利裔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只有那些同别人说话时,真心说你的人,才能在同别人说话时真心说我们。 5、协作增效,实现1+1=3。 简而言之,如果几种方法并用,能比单独一种方法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是协作增效。 讲一个寓言故事。五个手指头在吵架,都说自己是最棒的。大拇指说:我最棒!因为赞美别人,都会竖大拇指。食指说:我才是最棒的,因为责骂别人,都会伸出我。中指说:你们俩别吵,我才是最棒的!因为站在一起,我最高。无名指说:你们不要忘记,结婚时,戒指都戴在我身上。最后小拇指终于说话:请你们看看,当人们双手合十,祈祷时,我在最前面。争论不休时,主人说:你们五个都很棒,但分开之后,什么事也做不了,只有合在一起时,才能做任何事。 有趣的故事,言简意赅的道理,将以上的方法并用,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最大效用。 最后小结 1995年,俞敏洪创办新东方,成就了自己的千万富翁梦。为了更大的目标,俞敏洪找来徐小平和王强。王强曾对俞敏洪说:你考虑好了,我回新东方,新东方是我们三个人的。有一天,我们做的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俞敏洪听完沉默了一会说:当然,让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 俞敏洪在那个年代,事业已经是蒸蒸日上。按多数人的心态是,自己拼命赚钱就够了。但俞敏洪选择主动找两个牛人一起,相互依赖,共同成就了新东方三驾马车,做出了更大的事业。 人与人之间,想要有更大的成就、实现共赢就离不开“相互依赖”。首要做的是接受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最佳方式是打造双赢思维,在竞争中求合作。一旦遇到问题首先尝试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当你把以上方法融会贯通,协作增效,就能实现1+1≥3的效用。
标签:合作,要事,相互依赖,同事,共赢,俞敏洪,别人,理解 From: https://www.cnblogs.com/R-bear/p/1797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