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版本:vitis2021.1(vivado2021.1)
操作系统:WIN10 64bit
硬件平台:适用XILINX A7/K7/Z7/ZU/KU系列FPGA
登录"米联客"FPGA社区-www.uisrc.com视频课程、答疑解惑!
1概述
基于前面5篇文章中5个实验,我们已经掌握了AXI4总线协议,现在我们编写一个自定义的AXI-Lite-Slave GPIO IP,并且用编写的AXI-Lite-Master IP对其进行仿真验证和上板验证。
本文实验目的:
1:修改VIVADO产生的saxi-lite- gpio模板,增加GPIO的定义
2:修改VIVADO产生的maxi-lite-gpio模板,增加对saxi-lite- gpio寄存器的读写操作。
3:进一步掌握基于vivado实现的ip的封装
2基于VIVADO的IP封装
2.1封装maxi_lite_gpio IP
这节课的源码文件已经编写好了,我们直接拿来使用。新建2个文件,把源码文件 maxi_lite_gpio.v和saxi_lite_gpio.v并且方便放入03_ip/maxi_lite文件夹和03_ip/saxi_lite文件夹。
以创建自定义maxi_lite自定义为例,先创建一个空的创建IP所需要的fpga工程
添加ip源码文件
这里再次提醒是创建maxi_lite_gpio的ip至于saxi_lite_gpio的ip方法一样。
源码后面再分析,暂时我们不分析源码,先完成IP的创建
再tools菜单中找到Create and Package New IP
新增IP编辑窗口
参数接口
信号接口
完成IP打包
2.2创建saxi_lite_gpio ip
用同样的方法,创建saxi_lite_gpio
3FPGA图形化编程
设置IP路径
创建BD工程
添加以上完成的maxi_lite_gpio和saxi_lite_gpio两个IP
再添加虚拟IO用于观察数据
完成连线
编写顶层文件配套代码uisrc/01_rtl路径下有源码
module system_wrapper ( input sysclk, input [1:0] btn, output[1:0] led ); wire ARESETN; reg [7:0] rstn_cnt=0; always @(posedge sysclk)begin if(rstn_cnt[7]==1'b0) rstn_cnt <= rstn_cnt + 1'b1; end
assign ARESETN = rstn_cnt[7];
system system_i (.sysclk(sysclk), .ARESETN(rstn_cnt[7]), .btn(btn), .led(led)); endmodule |
4硬件电路分析
配套工程的 FPGA PIN 脚定义路径为 fpga_prj/uisrc/04_pin/ fpga_pin.xdc。
最后的set_property BITSTREAM.GENERAL.COMPRESS TRUE [current_design]是为了对fpga的bit进行压缩,减少bit大小,提高加载速度。
5硬件接线
1:USB-232 USB数据线(我们已经知道开发板集成了USB转串口芯片)接入电脑USB接口
2:接通电源和JTAG
6仿真文件
编写仿真文件,配套代码uisrc/02_sim路径下有源码
module axi_top_sim(); reg sysclk; wire [1:0] btn = 2'b01; wire [1:0] led; system_wrapper system_wrapper_inst ( .sysclk(sysclk), .btn(btn), .led(led) );
initial begin sysclk = 1'b0; #100; end
always begin #5 sysclk = ~sysclk; end
endmodule |
7实验结果
为了加快仿真,可以把maxi_lite_gpio的IP源码中读写的间隔时间减少,如下图所示:
maxi写入数据仿真
saxi读出数据仿真
编译下载测试前,把TIME_SET改回到TIME_SET = 99999999,这样对于100M时钟每间隔500ms读写一次。
每次更改ip源码后,在Tcl Console中输入reset_project 对fpga工程进行复位
然后根据提示单击下图中Refresh IP Catalog更新IP状态
再单击Upgrade Selected
最后编译产生bit文件下载到开发板测试。
在路径..\uisrc\06_doc路径有本实验的运行结果视频
标签:Slave,IP,sysclk,lite,源码,Lite,gpio,AXI,saxi From: https://www.cnblogs.com/milianke/p/1793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