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笼养模式饲养
蛋鸡养殖设备优缺点
一、阶梯式蛋鸡设备
阶梯式蛋鸡设备就是鸡笼呈A型安装,清粪有刮板清粪和皮带清粪二种,它是比较早期使用的蛋鸡养殖设备,现在一般的中小型客户还是使用阶梯式蛋鸡设备。
它的优点有:
1、各层鸡笼敞开面积大,即使是开方式鸡舍,通风都一样良好;
2、光照比较好,能够采用自然灯光;
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
1、饲养密度低,占地比较大;
2、笼上层鸡粪会掉到下面一层鸡身上。
二、层叠式蛋鸡设备
层叠式养殖设备就是鸡笼是像楼房一样一层叠一层的,这种设备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能够作为养殖用途的土地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多的客户将饲养密度加大,就是为了节约土地,集约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有些甚至做到8-10层,一栋鸡舍养10万羽鸡。
它的优点有:
1、实现全自动化控制 ,大大减少了操作人员 ,降低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每层笼底有清粪带,干净卫生,保证鸡的健康;
3、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 ,容易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饲养 ;
4、鸡粪分层清理,容易收集后集中处理,鸡粪利用率高 ,对环境污染极小 ;
5、全封闭饲养模式 ,有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鸡群的生产性能;
它的缺点;
1、必须采用封闭式,自动温控,否则鸡舍里面温度很难控制;
2、风险系数比较高,一栋舍随便就几万鸡。
层叠式蛋鸡设备容易出现问题点:
2.1鸡群上笼时间
由于多层重叠笼养,抓鸡不方便,蛋鸡上笼时间可适当延长,在个别鸡产蛋时上笼,此时要把需要免疫的疫苗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减蛋综合征等疫苗全部免完。
2.2饲料更换
当鸡群产蛋率达5%时,要将产前饲料更换为高峰料。换料要经1周时间的过渡。此时的饲料要保持品质优良,营养成分稳定,不要随意更换成品饲料和原料。
2.3观察鸡群
2.3.1观察鸡群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
清晨开灯后要注意鸡舍内有无异常气味,如奇臭难闻、刺鼻、刺眼,说明鸡舍通风较差或已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等;粪便颜色是否正常,如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粪便和黄白色粪便,要考虑鸡群是否曾受到较大的应激,是否有发生新城疫的前兆,应及时进行新城疫抗体检测;粪便是否既干又少,要考虑饮水器出现故障或刚转群鸡只饮水不足或根本无法饮水情况;有无精神萎靡不振的病鸡和死鸡,病死鸡立即由兽医师进行剖检和病理检查。综合分析上述所有资料,采取有效措施,以及时诊断和控制疫情。
2.3.2倾听呼吸音
夜间熄灯后,小心进入鸡舍,倾听鸡只有无异常的呼吸音,如甩鼻、呼噜、咳嗽和喷嚏等,结合粪便、采食等信息进行诊断。
2.3.3采食和饮水量
要随时观察料槽、水槽的数量、高度是否适应鸡的采食和饮水,及时调整饮水系统的高度,查看、对比鸡采食的速度和数量,调整饲养密度。
2.3.4鸡群产蛋状况
每日观察鸡群产蛋状况,如数量变化、蛋的大小、蛋壳质量、颜色、破损情况和软蛋比例,以此判断饲料和光照措施是否得当,有无潜在疾病。
2.4淘汰鸡
仔细观察鸡群,及时淘汰病弱残鸡,及时捡出死鸡,重点注意高层鸡。
2.5定期进行抗体检测
新城疫、禽流感应定期检测抗体,根据抗体变化情况,及时免疫。
**2.6破蛋、软皮蛋
提前把破蛋、软皮蛋捡出,以免传送过程中蛋液到处流,污染好蛋和传送带。
2.7加强产蛋鸡后期管理,下午单独补钙
鸡随日龄增长对钙的吸收和存留能力降低,影响蛋壳质量。加强产蛋鸡后期的饲养管理对提高产蛋率和减少破损率十分重要。在饲料中添加0.01%~0.015%的维生素AD3粉,对促进产蛋鸡钙的吸收很有必要。另外,补钙时间和方式也影响产蛋鸡对钙的吸收,母鸡只有在蛋壳钙化的16h内连续得到钙,方可形成优质蛋壳。而大多数母鸡其形成中的蛋在下午开始进入蛋壳腺,若下午至黄昏供钙不足,将影响蛋壳钙化。据试验,对产蛋后期的母鸡采取下午单独补钙的方法,可大大提高蛋壳质量,减少鸡蛋破损。因此可在下午5点左右在料中补喂大颗粒贝壳砂或石粉一次,一般每4000只鸡每天补喂3~4kg。
3层叠式蛋鸡笼养模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层叠式蛋鸡笼养模式中鸡群密度大,对设施要求严,应高度重视设备维护,以免发生事故。建议使用层叠式蛋鸡笼养成套设备时注意以下问题:
3.1电力保证系统
除常规电力系统外,必须必备和鸡场相匹配的发电机,并能自动切换。
3.2光照
保证舍内光照均匀,可采用错层安装灯泡或使用排灯。
3.3输料和喂料系统
输料和喂料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整个过程完全自动进行。基本工作过程如下:
饲料罐车按时把饲料送到鸡舍外的饲料储存塔中,然后横向输料装置按设定的时间把料塔中的饲料送到每列笼架的喂料行车料斗中。在最后一个行车料斗装满饲料后,横向输料装置自动停止输料。喂料行车按设定的时间往后运行,运行到每列笼架尾端时,行车自动停下。在运行过程中,行车每层的料斗对应一条料槽,能把饲料均匀地落在料槽里,每只鸡都可自由采食到新鲜的饲料。
鸡群把料槽的饲料吃完后(设定一定时间),喂料行车自动往笼架前端运行,然后在头架位置自动停下。在运行过程中,行车再次把饲料均匀地落在料槽中,这个过程完成了一次喂料程序。1d喂料的次数根据每个鸡场的工艺而定。
3.4自动饮水系统
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的供水线设置在每层鸡笼顶部的中间,每个笼里设置两个乳头,供左右两边鸡笼的鸡喝水,乳头下面设置一条V型接水槽,把鸡喝水时溅出的水花接住,然后自然蒸发。这样溅出的水花不会掉到鸡粪里,使鸡粪更加干燥。
在进入每条水线的前端设置有过滤器、智能水表、加药器和减压调节器。通过智能水表的数字信息,可以了解鸡群每天的喝水情况,也可以判断鸡群的健康状态。
3.5清粪系统
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的清粪系统结构独特,在每层鸡笼的下面都设置有一条纵向清粪带,这样每层鸡群的鸡粪就零散地落在清粪带上,在纵向流动空气的作用下,把鸡粪的大部分水分带出舍外,使鸡粪含水量大大降低。由于鸡粪在鸡舍内得到了分层风干,没有发酵,再加上每次清理得很干净,所以鸡舍内的氨浓度极低,舍内空气清新,为鸡群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3.6自动集蛋和输送系统
自动集蛋和输送系统是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鸡蛋的收集和输送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破蛋率的高低。为了能使整个集蛋和输送过程达到最好的效果,集蛋系统的设计考虑了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3.6.1设置了软破蛋去除装置
问题:在鸡蛋的收集和输送过程中,靠的是鸡蛋平行移动和滚动,软蛋由于其皮软而不能滚动,所以,在集蛋机的出口与中央输蛋线过渡联接处常常发生堆积,这样就会阻止正常的鸡蛋顺利通过。
处理办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鸡蛋进入集蛋机之前,设置软蛋去除装置。从鸡笼蛋槽输送过来的鸡蛋在进入集蛋机之前得到了软蛋和破蛋去除,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3.6.2在集蛋机鸡蛋出口与中央输蛋线联接处设置拨蛋器
问题:鸡蛋从集蛋机出来后,直接滚往中央输蛋线,由于出蛋爪有一定的角度,导致鸡蛋在滚动过程中在冲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产生破蛋。
处理办法:设置一个拨蛋器,使从集蛋机出来的鸡蛋以排列方式轻轻地滚到中央输蛋线,鸡蛋相互之间不发生碰撞,从集蛋机顺利地过渡到中央输蛋线,通过中央输蛋线把鸡蛋送到蛋库进行分级处理。
在鸡蛋生产过程中使用自动集蛋和中央输蛋系统设计后,能大大节省人力和降低破蛋率。
3.7自动通风降温系统
自动通风降温系统是实现层叠式蛋鸡笼养设备自动化的基础工程。由于高密度蛋鸡饲养采用全封闭式鸡舍,舍内的气候环境完全依靠自动通风降温系统来控制。如果自动通风降温系统不得当,对鸡群产蛋效果影响非常大。所以,在设计自动通风降温系统时,要根据当地鸡场的气候条件来进行。针对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的特点,在全封闭式鸡舍的自动通风系统设计中,南方应以降温为主,北方应以通风换气为主。
3.8维护与保养
为确保设备使用寿命,在使用时每月一次定期对传动箱传动链轮及齿轮等传动部件加注润滑油;对中央集蛋机各传动链轮加注润滑油;对中央输粪系统及中央输蛋系统加注润滑油。及时清理输蛋辊及输粪辊表面,防止杂物积压使输粪带胀裂或使辊轴断裂。及时清理软、破蛋收集盘中的杂质。通风系统应根据季节的不同对侧墙通风和屋顶通风进行适当调整。应经常保持照明灯泡的清洁,以防影响光照强度。
3.9常见故障及排除
3.9.1清粪时只驱动辊转动,输粪带不动
故障原因:可能因为鸡粪过多;胶辊与驱动辊未顶紧;有异物卡住清粪带。
排除方法:应定期运行输粪带;拧紧驱动辊两端胀紧螺栓;排除异物。
3.9.2料车不走
故障原因:驱动轮转,拉绳不动;从动轮上的定位板跟行程开关未接触;轨道轮与导轨挤住;电机损坏。
排除方法:转动料车棘轮,拉紧拉绳;调节行程开关位置,使之接触;校正导轨,使其平行;更换电机。
3.9.3粪带上的鸡粪稀薄
故障原因:饮水器漏水;接水槽连接处密封不好;鸡拉稀。
排除方法:更换饮水器;将连接处涂密封胶;投药医治。
3.9.4破蛋率高
故障原因:鸡啄蛋;蛋壳较薄;自动集蛋机上的接蛋爪断裂;从笼网上滚落的鸡蛋与蛋带上的鸡蛋发生碰撞;从自动集蛋机出来的鸡蛋与中央输蛋线上的鸡蛋碰撞。
排除方法:使用电击线;更换饲料配方;找出断裂的接蛋爪更换;使用挡蛋线;调节拨蛋器高度,使之缓冲。
3.9.5清粪带跑偏
故障原因:胶辊与驱动辊不平行;清粪带两端长短不一;笼架不直。
排除方法:调节胶辊两端螺栓使其平行;在连接处重新找正焊接;重新校正笼架。
3.10安全注意事项
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严禁贴身观察设备运转运行状况以及打开有关的检修口检修。在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时,工作人员须确保断开电源总开关,并对电源总开关进行封锁,否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机头、机尾均安装有两个行程开关,料车轨道轮碰到任一行程开关均会停止运行。应定期检查行程开关是否灵敏,若失灵应及时更换,否则容易拉坏料车,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标签:蛋鸡,鸡群,鸡蛋,鸡粪,鸡舍,笼养,饲养 From: https://www.cnblogs.com/q1359720840/p/1781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