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下午羽雀服务宕机的事情,圈子里传的很火,影响范围挺大,很不幸,我就是那个被影响的渺小之一。
经常看我文章的同学应该都知道,我更新频次算是很高的。作为羽雀的深度使用用户,日常我创作的内容,基本都是在羽雀里写好,然后复制到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发布。
本来昨天应该更新的内容,由于羽雀服务宕机的事情,只能放到明天再推送了。今天这篇文章,聊聊这次羽雀服务宕机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宕机事故开始时间大概是周一下午14点10分,我正在写一篇技术实践类的文章。
最初只是不断弹窗提示登录认证的auth过期,刷新无果后我尝试退出重新登录,结果页面直接无响应,我就猜到可能羽雀的服务出问题了,还和一个认识的阿里技术大佬开玩笑说,你们的服务挂了,但我估计很快就能恢复。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阿里作为互联网大厂,监控告警肯定做的很完善了,出了问题很快就能监控发现并告警。
其次在稳定性保障领域的技术实践中,阿里提出的1-5-15机制(1分钟发现问题,5分钟介入问题修复,15分钟故障恢复)很知名,出于对大厂技术能力和应急机制的信任,也是我觉得会很快就能恢复服务的重要原因。
最后一点原因则是,羽雀现在也有付费会员和企业付费的业务,这种面相几百上千万用户的付费产品,对产品稳定性的要求会很高。
但最终的结果却很惨,故障导致的服务不可用时长超过8小时,对企业级千万用户规模的产品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由此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会很大。
像我这种个人用户还好,顶多只是个人的文章创作要延后发布。但很多企业用户的需求文档,技术方案甚至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对接文档,都无法按时对接,甚至会导致整个项目的进度延期,进而导致合作关系和信任程度的丧失。
事后羽雀也发布了事故复盘报告和后续的改进措施:
1、升级硬件版本和机型,实现离线后的快速上线。该措施在本次故障修复中已完成;
2、运维团队加强运维工具的质量保障与测试,杜绝此类运维 bug 再次发生;
3、缩小运维动作灰度范围,增加灰度时间,提前发现 bug;
4、从架构和高可用层面改进服务,为语雀增加存储系统的异地灾备。
对于个人用户,赔偿力度相对来说诚意很大:
针对语雀个人用户,我们赠送 6 个月的会员服务。操作流程:进入工作台「账户设置」,点击左侧「会员信息」,在会员信息页面点击「立即领取」,即可获得赠送服务。
但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故障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以及信任度的下降,则是不可估量的。
近几年业内对于系统稳定性保障的技术实践案例有很多,比如:生产全链路压测、异地多活、混沌工程、SRE。很多的线上故障都是由变更导致的,在涉及线上变更操作时,业内也有很经典的三可:可监控+可灰度、可回滚。
可监控:线上服务和业务的各项活动指标都纳入监控范围,指标数值出现异常能及时发现并快速进行介入修复。这方面的建设,除了技术上不断完善之外,良好的oncall机制和灾备演练也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
可灰度:线上的变更首先在灰度环境进行,小范围小批次进行变更,然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无误再进行更大范围的变更操作,然后持续观测,确保变更不会对线上服务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可回滚:如果变更后线上出现异常则及时介入,判断能否快速修复。如不能,则对变更的操作进行回滚,即让系统回到变更前的稳定状态。相比于修复问题,线上服务的正常运行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也有了所谓的“线上出现问题,首先保障业务止血恢复运行,再进行分析定位和修复验证”的实践准则。
当然,只要是人构建的系统,或多或少都会出问题。作为工程师要考虑的,一方面是降低出问题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另一方面则是即使出问题也要做到尽快发现和修复。
其中还包含一个前提和一个兜底:前提是优先保障业务正常运行,兜底是要线上服务要时刻有应急措施和手段,即所谓的应急预案来作为服务稳定性保障的兜底。
标签:服务,修复,宕机,灰度,羽雀,思考,变更 From: https://www.cnblogs.com/imyalost/p/1778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