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如何落地业务建模初探

如何落地业务建模初探

时间:2023-10-13 15:33:34浏览次数:34  
标签:上下文 语言 模型 业务 建模 领域 初探 统一 落地

领域模型对于业务系统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软件开发的核心难度在于处理隐藏在业务知识中的复杂度,那么模型就是对这种复杂度的简化与精炼。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Eric倡导的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法通过领域模型(Domain Model)捕捉领域知识,使用领域模型构造更易维护的软件。

模型在领域驱动设计中,其实主要有三个用途:

  1. 通过模型反映软件实现(Implementation)的结构;
  2. 以模型为基础形成团队的统一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
  3. 把模型作为精粹的知识,以用于传递。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1. 理解了模型,你就会大致理解代码的结构;
  2. 在讨论需求的时候,研发人员可以很容易明白需要改动的代码,并对风险与进度有更好的评估;
  3. 模型比代码更简洁,毕竟模型是抽象出来的,因而有更低的传递成本。

模型驱动本身并不是什么新方法,像被所有人都视为编程基本功的数据结构,其实也是一系列的模型。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程序 = 算法 + 数据结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模型驱动的思路,指的是从数据结构出发构造模型以描述问题,再通过算法解决问题。

在软件行业发展的早期,堆、栈、链表、树、图等与领域无关的模型,确实帮我们解决了从编译器、内存管理到数据库索引等大量的基础问题。因此,无数的成功案例让从业人员形成了一种习惯:将问题转化为与具体领域无关的数据结构,即构造与具体领域无关的模型

而领域驱动则是对这种习惯的挑战,它实际讲的是:对于业务软件而言,从业务出发去构造与业务强相关的模型,是一种更好的选择。那么模型是从业务出发还是与领域无关,关键差异体现在人,而不是机器对模型的使用上。

模型与软件实现关联

我们已经知道,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法。那么很自然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 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软件的实现;
  • 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统一语言;
  • 模型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传递效率与成本。

这里并没有强调模型的好坏,反而非常强调模型与软件实现间的关联,这是一种极度违反直觉的说法。

这种反直觉的选择,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知识消化所倡导的方法,它本质上是一种迭代改进的试错法;第二则是一些历史原因

所谓迭代改进试错法,就是不求一步到位,但求一次比一次好。正如我们刚才总结的,知识消化是“两关联一循环”。通过提炼知识的循环,技术方与业务方在不断地交流与反馈中,逐步完成对模型的淬炼。

无论起点多么低,只要能够持续改进,总有一天会有好结果的。而能够支撑持续改进基础的,则是实现方式与模型方式的一致。所以比起模型的好坏(总是会改好的),关联模型与软件实现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历史原因则有两点:一是因为在当时,领域模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分析模型(Analysis Model),用以定义问题的,而无需与实现相关。这样做的坏处呢,我们下面再细讲。

二是因为当时处在面向对象技术大规模普及的前夕,由于行业对面向对象技术的应用不够成熟,将模型与实现关联需要付出额外的巨大成本,因而通常会选择一个相对容易、但与模型无关联的实现方式。这个相对容易的方式,往往是过程式的编程风格。

从贫血模型到富含知识的模型

在DDD出版的年代,Hibernate(一种Object Relationship Mapping框架,可以将对象模型与其存储模型映射,从而以对象的角度去操作存储)还是个新鲜事物。大量的业务逻辑实际存在于数据访问对象中,或者干脆还在存储过程(Store Procedure)里。

如果把时光倒回到2003年前后,程序的“常规”写法和DDD提倡的关联模型与实现的写法,在逻辑组织上还是有显而易见的差异的。与之相对的则是“充血模型”,也就是与某个概念相关的主要行为与逻辑,都被封装到了对应的领域对象中。“充血模型”也就是DDD中强调的“富含知识的模型"。不过作为经历那个时代的程序员,以及Martin Fowler的同事来说,“充血模型”是我更习惯的一个叫法。

Eric在DDD中总结了构造“富含知识的模型”的一些关键元素:实体(Entity)与值对象(Value Object)对照、通过聚合(Aggregation)关系管理生命周期等等。

统一语言是基于领域模型的共同语言

统一语言(Ubiquitous Language)是一种业务方与技术方共同使用的共同语言(Common Language),业务方与技术方通过共同语言描述业务规则与需求变动。可以说,共同语言为双方提供了协作与沟通的基础。注意,这里的业务方泛指一切非最终软件实现者,他们可能有很多名字:客户、产品、业务、业务分析师、解决方案架构师、用户体验设计师等等。

共同语言也有很多种形式。比如,用户画像(User Persona)与相关的用户旅程(User Journey) ,就能从流程角度有效地构成共同语言。再比如,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是从软件实现侧形成共同语言的依据。

不过领域驱动设计中的统一语言,特指根据领域模型构造的共同语言。这也是为什么要为它特意构造一个专有且生僻的词汇Ubiquitous Language,来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共同语言作出区分。

业务方大多习惯从业务维度(Business Perspective),比如流程、交互、功能、规则、价值等出发去描述软件系统,这是业务方感知软件系统的主要途径。而模型则偏重于数据角度,描述了在不同业务维度下,数据将会如何改变,以及如何支撑对应的计算与统计。那么,业务的维度就被模型的抽象隐藏了,业务方是无法从模型中直接感知到业务维度的。

此外,模型是从已知需求中总结提炼的知识,这就意味着模型无法表达未知需求中尚未提炼的知识。但是,单纯使用模型一定会有无法表述的需求,因而我们需要一个相对允许歧义与未知的隔离层,来帮助我们发现和反馈模型的不足。

更确切地说,我们需要一种能与模型关联的共同语言,它既能让模型在核心位置扮演关键角色,又能弥合视角差异,并提供足够的缓冲

再进一步说,不直接使用模型,也是领域驱动方法对其他模型驱动方法的反思。同样兴起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模型驱动架构(Model Driven Architecture),就建议业务人员直接使用模型描述需求,然而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相对于模型的精确,统一语言的模糊反而更能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

因而,虽然理论上说可以不需要,但统一语言并不是多余的,它源自一线实践者的经验,是一种实证的智慧。

当然,经过了多年实践之后,最终我们还是借由不同的建模方法,能够几乎仅仅使用模型作为统一语言了,我会在第7-9讲为你介绍。不过在那日到来之前,我们还需要知道,统一语言带来的好处与改变,怎么提取统一语言,以及现在它是个什么样子。

修改代码就是改变统一语言

我们在讲关联模型与软件实现时,提到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修改模型就是修改代码;修改代码就是修改模型。要知道,统一语言是从领域模型中提取的,包含了领域模型中的概念与逻辑。那么改变了模型,实际上也就改变了统一语言

于是,修改代码就是修改模型,改变模型就是改变统一语言,修改代码等于改变统一语言。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推论,因为它描述了这样一种可能的场景:不是因为需求变更,而是因为代码重组与重构引起的代码修改,最终会反映到统一语言中,反映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沟通的需求上去。

想想看,一旦将软件实现与领域模型关联,那么对实现的简化,也就是对领域问题的简化;从实现中抽取的抽象概念,也就是从问题域中抽取的抽象概念

通常的情况是,技术方通过代码不断修改实际的业务模型,但这种变化很难有效传递给业务方,于是这种变化就成为了“隐秘的角落”。同时,也很难让业务方以技术方改变后的业务概念去思考问题。最终导致双方互看不爽,分歧越来越大。

因此,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情况,实际上一直都在发生。技术方一直都在定义业务,只是没有合理的途径让业务方了解并接纳而已。

不过统一语言及其背后的领域模型从观念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将大家从各自的领地,也就是业务与技术中,拉到了一个中间地带。统一语言与领域模型既不完全属于业务,也不完全属于技术,而是双方共有的部分。于是技术方与业务方就有了差不多的话语权,至少有了可以沟通和协同的空间。

一旦业务方接受了统一语言,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对业务100%的控制权,也意味着统一语言在业务上能够赋予开发人员更大的控制权。这或许是出于Eric的故意设计,抑或是源于Eric对敏捷价值观的深刻认同,在有限的几次接触中,我并没有跟他求证过。但可以肯定的是,统一语言实际上赋予了技术人员定义业务的权利

你可能会有疑问,业务人员放弃对业务的100%控制权话语权不是一件坏事吗

正如前面所讲,在实际工作中,修改代码引起模型改变无可避免。因而无论业务人员是否愿意,他们对业务其实都没有100%的控制权。差别仅仅在于业务人员是否知晓这种改变,是否有机会验证这种改变在合理的方向上

可以说,统一语言给予了双方一种沟通和协商的途径。只不过,统一语言在给技术方带来额外的权利同时,也隐含着额外的义务,即借由统一语言,在提炼知识的循环中,接受业务方的监督与反馈。如果业务方不同意技术方修改的模型,那么在后续提炼知识的循环中,可以修正这种误差,也就是技术人员也丧失了对代码100%的控制权。

看到这儿,你可能就明白了。除了将“隐秘的角落”公之于众外,模型还通过统一语言将开发视角的介入业务领域,为业务方带来有益的补充。毕竟跨行协作是创新的土壤,不是吗?

总结来说,统一语言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协同方式的可能性。在业务方大多强势的环境中,难能可贵地建立了技术反馈业务的途径,降低了知识消化过程失败的风险。

听了这么多好处,我猜你肯定希望看到一个例子,以便直观地理解什么是统一语言。那么我在这里就展示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简单的统一语言提案

统一语言本身的形式并不重要,或者说统一语言并没有统一的形式,它甚至可以是任意一种形式。但是,当且仅当,统一语言与领域模型关联,且多方认可并承认对统一语言的集体所有权时,统一语言才能成为真正的统一语言

统一语言必须是团队的共识,是团队成员愿意在工作中使用的语言。在经由那个神圣的社交时刻(social moment)之前,我更愿意将它称作统一语言提案,以示与真正的统一语言的差别。毕竟在业务方与技术方都认可之前,它并不是统一语言。

统一语言可以包含以下内容:

  • 源自领域模型的概念与逻辑;
  • 界限上下文(Bounded Context);
  • 系统隐喻;
  • 职责的分层;
  • 模式(patterns)与惯用法。

我们仍然以极客时间专栏的模型为例,看看能提取出怎样的统一语言。由于目前这仍然是个很简单的模型,提取出来的语言可能无法包含上述所有内容,但能帮助你理解它,这就足够了。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到对应的领域概念,也就是领域模型中的实体:

  • 用户(User)是指所有在极客时间注册过的人;
  • 订阅的专栏(Subscription)是指用户付费过的专栏。

同时由于User与Subscription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提取一个业务逻辑:

  • 用户可以订阅多个专栏。

除了源自领域逻辑的核心概念之外,界限上下文、系统隐喻等其他几项都可以看作对业务维度的补充与展开。将它们引入通过统一语言后,可以帮助业务方更直观地理解模型

比如系统隐喻就是在价值与业务模式维度上的补充与扩展。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产品说,我们要做某某领域的淘宝,或者我们是某某行业的滴滴。这样言简意赅地表示了产品的愿景,也就是价值定位与核心模式。这些信息也应该放进统一语言中。类似的,责任分层关注“稳定性”,哪些是稳定而哪些是易变的;模式与惯用法是业务规则、流程与实现模式。

稍微需要额外提及一下的是界限上下文(Bounded Context)。界限上下文是围绕某些模型设置的边界。所有人对于如何利用边界中的模型有清晰明确的想法,这个想法借由这个边界保持一致,不受外界信息的干扰。

这个定义稍微有点不好理解,实际上界限上下文是现实中某种决定在模型上的反映。它可以是源自业务领域本身的,这时候界限上下文的范围就和子域(Subdomain)等概念所表示的范围重合了。比如,我们说这是订阅子域,因而存在一个叫做订阅的界限上下文。我们可以将界限上下文的名字放入统一语言:

  • 订阅。

此外,界限上下文还可以表示其他一些有的没的。比如,如果用户(User)源自另外一个服务,或者遗留系统,我们没法修改它。于是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界限上下文,叫“动不了”,用来解释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设计决定:“因为有的地方动不了”。我们需要在统一语言中加入这个界限上下文的名字,因为当我们说到“动不了”的时候,可能会指代这个上下文。

总的来说,界限上下文是万能的,应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用。我建议你把它当个筐,不好解决的问题都扔进去就好了。

言归正传,我们现在抽取的语言是这样的:

  • 用户(User),指所有在极客时间注册过的人;
  • 订阅的专栏(Subscription),指用户付费过的专栏;
  • 用户可以订阅多个专栏;
  • 订阅。

通过定义与解释,我们使这些词语在其所使用的上下文中没有歧义。再通过这些基础词汇,去描述业务的行为或者规则,慢慢就可以将其确立为跨业务与技术的统一语言了。要始终记得,统一语言是在使用中被确立的

那么这个语言该怎么用呢?除了在日常沟通中口头使用之外,比如还可以通过它来编写用户需求(以用户故事的形式):

作为一个用户(User),当我查阅购买过的专栏(Subscription)时,从而可以看到其中的教学内容。

或是用它来描述行为驱动开发(Behaviour Driven Development)的测试:

当用户(User)已购买过了某个专栏(Subscription),那么当他/她访问这个专栏时,就不需要再为内容付费。

或是实例化需求(Specification by Example,SbE)的说明,等等。

重点是,在所有可能的地方使用这个语言。只有当所有工种角色都接受它,使用它去描述业务和系统的时候,它才会真正成为统一语言。

 小结

统一语言特指根据领域模型构造的业务方与技术方都使用的共同语言。虽然在理想中,我们希望直接使用模型作为统一语言。但从实际出发,直接使用模型的效果并不好。

主要是两点:

  • 模型将业务维度隐藏了,对业务方显得不够直观;
  • 对于未提取的知识,超出了模型的表达能力。因而统一语言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统一语言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协同方式的可能性。统一语言与其背后的领域模型赋予了研发人员通过重构定义业务的能力,在业务方大多强势的环境中,难能可贵地建立了技术反馈业务的途径,降低了知识消化过程失败的风险。

标签:上下文,语言,模型,业务,建模,领域,初探,统一,落地
From: https://www.cnblogs.com/codeStationChen/p/17762236.html

相关文章

  • Flink测试利器之DataGen初探
    什么是FlinksqlFlinkSQL是基于ApacheCalcite的SQL解析器和优化器构建的,支持ANSISQL标准,允许使用标准的SQL语句来处理流式和批处理数据。通过FlinkSQL,可以以声明式的方式描述数据处理逻辑,而无需编写显式的代码。使用FlinkSQL,可以执行各种数据操作,如过滤、聚合、连......
  • 建筑建模方法(From Mesh)
    1.切割单体化 2.特征线组合优化3.拓扑强化+模型库4.空间划分  5.逆程序化建模 ......
  • frida动态插桩初探
    前言近期碰到了分析app的需求,就学习了一下frida的动态插桩技术。frida是一款轻量级HOOK框架,可用于多平台上,例如android、windows、ios等。frida分为两部分,服务端运行在目标机上,通过注入进程的方式来实现劫持应用函数,另一部分运行在我们自己的控制机上。frida上层接口支持js、pyt......
  • 轻应用技术是什么?如何进行落地
    技术的持续迭代发展和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企业业务载体和创新方式的改变。回看企业前端人机交互的软件技术载体变革,发现曾经是PC软件,然后是网页,再后来是App,之后是小程序形态的轻应用。 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数十年来,App似乎成为了企业与用户打交道最“理所当然”的形式,更......
  • ACK 云原生 AI 套件:云原生 AI 工程化落地最优路径
    作者:胡玉瑜(稚柳)前言在过去几年中,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涵盖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使得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ChatGPT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和......
  • 直播预约丨《实时湖仓实践五讲》第二讲:实时湖仓功能架构设计与落地实战
    如今,大规模、高时效、智能化数据处理已是“刚需”,企业需要更强大的数据平台,来应对数据查询、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展示以及多种计算模型并行的挑战,湖仓一体方案应运而生。《实时湖仓实践五讲》是袋鼠云打造的系列直播活动,将围绕实时湖仓的建设趋势和通用问题,邀请奋战于企业数......
  • 【AI测试】已落地-python文字图像识别PaddleOCR
    python文字图像识别PaddleOCRPaddleOCR旨在打造一套丰富、领先、且实用的OCR工具库,助力开发者训练出更好的模型,并应用落地。国产之光,百度开源的paddleocr开源地址: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PaddleOCR官方电子书:https://github.com/PaddlePaddle/PaddleOCR/blob/release/2.7......
  • 农村高中生源转型期提升学生二次函数建模能力的课堂探究
        通过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导高中生深入分析问题,有效地构建求解问题的数学模型,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以及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但是离开了反复训练,无法从根本上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因此,在平时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数学教学的......
  • 微前端:构建模块化、可维护的现代Web应用生态系统
    ......
  • 商人过河问题数学建模
     问题描述三名商人各带–个随从乘船渡河,一只小船只能容纳二人,由他们自己划行.随从们密约,在河的任一岸,一旦随从的人数比商人多,就杀人越货,商人们怎样才能安全渡河呢? 问题建模考虑用深度优先搜索解决此问题,提前记录在船承载量为2时候,所有可行的移动状态,以及所有安全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