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信智能交通中标老挝“万象可持续城市交通”项目,这是继中标“埃塞亚的斯亚贝巴智慧公交项目、埃塞俄比亚高速公路发展支持项目、埃塞交通系统改善项目”后的又一个里程碑。
作为国内智能交通市场份额连续十年第一的行业头部企业,海信出海两年,延着“一带一路”打造智能交通新样板。在输出中国经验的同时,也通过科技带动经济的方式,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智能交通未来的市场在海外。” 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牟三钢表示,海信智能交通出海两年,基本探索出了成熟的方法论,完成了从0到1的积淀。
落子万象,撬动东南亚的支点
老挝首都万象,人口90多万,市区面积不大,其特征与国内的三四线城市近似。从公共交通现状来看,基础设施也不太完善,公交车辆比较少、线路少,运营时间较短。人们想乘坐公交出行时,会非常不方便。
在去年年底获得万象招标的信息后,海信网络科技公司国际业务部副总设计师王栋,带领团队到当地进行考察,发现当地的交通现状相当于国内二十年前的水平,走在万象街头很少能看到公交车,当地居民出行大多靠私家车和二轮摩托车。
万象以旅游为支柱产业,但公共交通工具落后,游客往往选择不太安全的三轮车,或是成本更高的出租车。当地的出租车和网约车也不发达,等候十几二十分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非常影响游客的出行体验。整体来看,受限于交通发展滞后的问题,从首都万象瓦岱国际机场到万象神塔、凯旋门等热门景点的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影响了老挝旅游业的发展。交通难题无形中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短板。
这正是老挝“万象可持续城市交通”项目的背景,他们希望通过加速公共交通建设、打通城市主动脉。
据悉,海信将为万象建设首条智能化、现代化的快速公交BRT,串联起万象市内两条主干道和万象瓦岱国际机场、万象神塔、凯旋门等热门景点及客流集散点,形成一条快速公交BRT线网。具体而言,项目包括建设控制中心ITS、站台ITS和车辆ITS三部分。
王栋表示,这个项目建成后将给当地带来三大改变:
第一是公众和游客出行的时效性提升,通勤时间会大幅缩短。“比如我们住的酒店离机场只有8公里多,以前乘坐公共交通需要一小时以上,上BRT系统以后,只需要不到半小时,能节省一半多的时间。”
第二就是便利性和友好程度提升。上了系统之后,公众可以通过站台信息屏随时了解车辆信息,比如到达时间和拥挤程度,在车上会有老挝语和英语的双语播报和提醒,当地居民和游客乘坐公共交通时的体验将大幅提升。
第三就是出行费用大大降低。BRT线路覆盖主要交通枢纽和景点,无论是对当地市民还是游客都可以方便乘坐,无需开私家车或是乘坐出租车。
当然,随着公共交通越来越便利,有可能会系统性地改变当地居民的出行习惯。现在是私家车和摩托车普及,未来更多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缓解道路的压力,也将提高交通安全性。
万象今天的交通特点,其实是东南亚很多城市的一个缩影。海信在BRT 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案例,在国内已经承建了南宁BRT、成都BRT、宜昌BRT等多个快速公交BRT项目,拥有高达70%的市场占率,这些经验恰好可以帮到以万象为代表的更多东南亚城市。
落子万象,是海信智能交通又一重要里程碑。做一个项目就要做成样板、做成基地,把项目做深做透,万象样板必将成为未来海信撬动东南亚市场的有力支点。
从0~1,探索出海新模式
交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的进展密切相关。过去三十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当下,在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正在重复这个过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的大规模迁徙以及产业带的重构,交通的供需矛盾也在逐步凸显。
“海外的智能交通市场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这也是我们选择智能交通去出海的初衷。” 牟三钢表示。
海外智能交通市场潜力巨大,为什么海信有信心?
大家熟悉的海信是一个家电企业,但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海信集团有三个不为人所熟悉的变化:
- 第一是除了海信品牌,还有科龙、容声、塞维岳珂、东芝、日立等多品牌矩阵;
- 第二是一个大头在海外的跨国企业;
- 第三是TO C和TO B业务并重的企业。
智能交通就是海信TO B业务的一个重要板块。海信在这一领域已经深耕超过二十年,在国内智能交通市场份额连续十年第一,技术和解决方案已落地全国176座城市。你可能想不到,北京奥运会及冬奥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军运会等多个国际重要赛事背后,都是海信提供了交通保障。BRT领域,海信在国内市场拥有70%的市场份额,国内BRT的ITS系统相关的9项国标,都是由海信主导和参与编制的。
中国人口多,交通状况的复杂性全球少有,这也锤炼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和服务上的竞争力。作为头部企业,出海是一种能力外溢的自然选择。
未来的市场机遇是在海外,但是跨国业务的落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特别是TO B业务,每一个项目都有着独特性,并且需要在当地实施、服务。所以,想要抓住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机遇,出海的第一步就是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出海模式。
牟三钢透露,海信智能交通目前主要以两种模式拓展海外业务:一是借船出海,跟随央企或是大国企的项目一起在当地落地;二是独立出海,借助海信在当地的营销团队以及合作伙伴,发现市场机会,拿下当地项目。过去两年中,海信智能交通都是在这两轮驱动下布局海外市场。
虽然中国的交通复杂性更高,产品和技术足够向外复制,但在海外也有诸多挑战需要克服。
比如语言问题,东南亚很多地方都使用当地语言,要把这些小语种翻译到英语再到中文,理解上难免会有偏差;再比如人才,海外交付非常依赖当地的员工,不仅要重新培养他们,还要克服一些文化上的差异,让他们融入海信的团队;再比如业务、产品的本地化,东南亚国家很多老百姓出行都会选择摩托车,交通的规划就要根据这一特征做出调整;东南亚地区非常湿热,产品就要提升耐高温、耐高湿的等级。
回看过去两年,海信智能交通2021年中标埃塞首都智能公交项目,今年年初连续中标埃塞首都埃塞俄比亚高速公路发展支持项目、埃塞交通系统改善项目,这次又顺利拿下老挝万象的可持续城市交通项目。其中埃塞项目是借船出海,万象则是独立出海。
可以说,这两年时间从非洲到东南亚,海信的多条业务线已经通过双轮驱动在海外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这两年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探索出了一套从客户视角出发、深入解决交通问题的本土化出海模式。这也为未来海信智能交通加速出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助力经济,
从海信优势到一带一路增势
凭借在国内打下的坚实基础,海信智能交通出海有着明显的优势。
首先从产品层面看,海信的产品经过了国内市场考验,可以应对多种复杂场景,从交通信号产品到公交系统,以及快速公交BRT方案,基本可以覆盖海外的多样化需求。
第二就是成本优势。在智能交通领域,相对欧美国家的产品,海信的产品成本、人力成本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国内的供应链已经成熟,这也令其整体竞争力更强。
第三就是方案的韧性。国内智能交通市场需求复杂,每一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一个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都要打造相应的城市标签。这对海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要针对不同的城市对项目做调整及改善,从前期考查到针对性方案,以及后期落地实施,都有了成熟的经验。“我们在和国外的一些企业竞争的时候,我们拿出来的方案会比国外方案会更接地气,更接近客户的需求。” 牟三钢强调。
当然,海信智能交通出海,目的不止是市场。科技带动经济,海信更看重的是通过提升交通效率,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以老挝万象的项目为例,当地下政府对此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期待通过覆盖全市的公共交通快速骨干网络,能疏通城市的主动脉,实现城市交通的提档升级,进而为交通旅游业增加机遇,促进旅游业繁荣,拉动老挝的经济增长。
再举一个例子。TO B的项目在海外交付,涉及施工、调试、安装等诸多环节,需要招聘本地员工。海信会对些这些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当地人才的成长。另外,海信在当地也是“外企”,能给本地员工提供较好的收入。可见,随着海信海外业务的扩展,将会从多个层面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个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更是深远的。
两年前,牟三钢就提出过:“智能交通未来的市场在海外。”这两年探索下来,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海信开始沿着一带一路加速布局,目前已经在东南亚、中东、非洲、东欧原独联体国家、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全面铺开。“这些国家也和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相一致,我们选择这些地方作为出海的目标市场,和当地的需求也是相一致的。”
以交通助力经济,将海信的优势转化为一带一路的增势,海信智能交通出海每向前迈进一小步,也会推动一带一路向前迈进一大步。
海信智能交通用两年走过从0到1的阶段,随着一个一个样板的成功落地,未来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标签:海信,BRT,智能,交通,万象,出海 From: https://www.cnblogs.com/dongdongbiji/p/17757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