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作为常用的设计模式而被大家熟知和使用。本文介绍责任链的常见实现方式,并结合开源框架如Dubbo、Sentinel等进行延伸探讨。
一、责任链介绍
在GoF 的《设计模式》一书中对责任链模定义的:将请求的发送和接收解耦,让多个接收对象都有机会处理这个请求。将这些接收对象串成一条链,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这个请求,直到链上的某个接收对象能够处理它为止或者所有接收对象处理一遍。
用通俗的话解释在责任链模式中,多个处理器(接收对象)依次处理同一个请求。一个请求先经过 A 处理器处理,然后再把请求传递给 B 处理器,B 处理器处理完后再传递给 C 处理器,以此类推,形成一个链条。链条上的每个处理器各自承担各自的处理职责,所以叫作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有效地降低了发送和接收者之间的耦合度,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在责任链的模式下不仅能够针对单个处理器对象进行定制升级(每个处理器对象关注各自的任务),而且能够对整个责任链的处理器对象的顺序的调整以及增删。
本文约定:责任链上的接收对象统一称为处理器;本文中介绍的责任链属于GOF定义中责任链的变种即责任链上的所有处理器都会参与任务的处理。
二、责任链实现
责任链模式有多种实现方式,从驱动责任链上处理器方式的角度可以分类两类,即责任链驱动 和 责任链处理器自驱动。
2.1 处理器自驱动
// 1、定义抽象类
public abstract class AbstractHandler {
protected Handler next = null;
// 绑定处理器
public void setSuccessor(Handler next) {
this.next = next;
}
// 处理器执行操作并驱动下一个处理器
public abstract void handle();
}
// 2、定义处理器A
标签:总结,15,对象,next,责任,链上,处理器,接收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myy/p/1771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