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正在使传统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这是一场真正的金融革命。”麦肯锡早在2017年的《在没有边界的世界中竞争》报告中就以此形容了数字化浪潮。随着对虚拟资产的全球接受度增加,监管机构也开始对其潜力展开讨论。
当代币被视为金融工具时,证券型代币成为各国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包括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证券型代币与传统证券相似,因此监管机构相对容易将监管范围扩展到这类代币上。
证券型代币是指符合证券定义的虚拟资产,其价值取决于与之相关的企业、项目或资产,并且在投资者之间进行交易。与传统证券类似,证券型代币可能涉及股权、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由于其本质上是与投资和投资回报相关的,监管机构普遍关注证券型代币的发行、交易和投资活动。
回顾香港自10月31日发布的《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重申代币化的潜力和前景,到上个月香港SFC金融科技部门负责人黄乐欣表示,证券型代币和现实世界资产(RWA)将不再被列为“复杂”产品定义,并提到可能会有新版的证券型代币发行(STO)法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SFC对于证券型代币是持“助跑”态度的。
金融机构面对高速、全天候的证券型代币发行和交易,除了获得相关牌照外,平台运营商、经销商和经纪人等相关方还应进行内部监控和风险管理措施,并将重点放在反洗钱和反恐融资(AML&CFT)方面。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去年全球反洗钱罚款总额接近50亿美元。大多数处罚是因为身份验证和了解你的客户(KYC)解决方案的实施不当,或者内部政策和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去年12月,香港立法会通过了《2022年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修订)条例草案》,补全了监管框架,这才有了香港在Web3领域迈出的重要步伐。
当交易上链时,AML合规也需要上链。根据国际上公认的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建议,AML&CFT应重点关注客户身份识别和风险评估、持续监测和报告以及控制措施三个方面的调整。
对于证券型代币的发行阶段,虚拟资产交易平台、经销商和经纪人等方会要求交易参与方提供KYC信息,这是用于客户身份识别的链下信息收集。这一步骤在传统金融合规中是常规的措施。当投资者提供他们的链上账户地址(钱包)及使用链上资产进行交易时,KYC应该延伸至链上,以全面识别客户身份。
当证券型代币可以自由流通且不依赖中介机构时,链上的KYA(Know Your Address)和KYT(Know Your Transaction)变得尤为重要。与传统证券不同,传统证券主要是中心化结构,合规交易依赖于层层机构的KYC。
早在2015年,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开始尝试使用链上合规金融工具来识别风险、预防AML&CFT风险。此外,包括银行和支付等金融科技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投资链上合规工具。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最大一轮的投资金额达到了6千万美元,而链上合规工具领域的头部企业估值甚至接近百亿美元。
这些链上合规工具可以通过分析交易链和参与方的链上行为,识别高风险交易和可疑活动,并提供更加自动化和高效的合规解决方案。它们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将KYC和AML&CFT措施延伸到链上,从而增强了合规性和监管能力。
归根结底,证券型代币代表的是所有权,例如股权、房地产等。它们与证券之间的最大区别是,每一种资产都是以代币形式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与证券市场类似,证券型代币的发行和交易需要遵守金融监管的规定和规范。
作为所有权的新代表,证券型代币也意味着Web3正在用其代币的数字形式打破证券行业的边界,通过全球可访问性、高流动性、高安全性和透明度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不断拓宽传统证券行业的边界。香港投资推广署财经金融及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于今年6月表示,从港府层面出发,资产代币化(包括证券型代币)被视为数万亿级别的商机。
总结
总之,将传统金融工具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是全球金融业的永恒话题。同时这对监管机构的技术监管能力方面,监管机构提出了新要求,但这并不影响全球对证券化代币的监管出台,为其定位。与此同时,在发展证券型代币的过程中,也需要遵守各国的金融监管法规和合规要求。这有助于确保市场的稳定运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及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