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要基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索、积极发现,对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协作者、帮助者。今天就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平时教学中学生对知识掌握难易程度,对第一单元的部分教学内容提些建议。
第一单元主题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个人认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表面积的计算、体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简单的单位换算。其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既是开篇,也是基础,更是核心,其他知识点的内容都是基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教学的。故本单元教学可以抓住例题1、例题4、例题9、例题12进行重点讲解,重点突破。
例题1:教学建议
1.联系实际,丰富感知。先呈现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长方体,说说自己对长方体已经有哪些认识,再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观察模型,抽象图形。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说说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并在头脑中想象看到的长方体的形状,然后呈现相应的直观图。实线表示看得见的棱,虚线表示看不见的棱。讲解棱和顶点,先让学生摸一摸,指一指,棱是哪两个面相交形成的线,定点是哪三条棱相交的点。
3.动手操作,归纳特征。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里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活动,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面和几个顶点,棱、面、定点有什么特征。组织交流时,要先让学生先说说特征的猜想,然后说明你是如何验证的。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应用表格总结出长方体面、棱、定点的特征。
4.介绍长方体长、宽、高概念的时候,要采用比较教学。先让学生回忆长方形长、宽、高时如何定义的,长方体长、宽、高的定义和长度无关,只和位置有关。
例题4:教学建议
1.教学例4时,先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回忆长方体面的特征,然后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2.鼓励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找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结合长方体实物或直观图具体说说自己的算法,教师根据交流总结出两种典型的算法。
3.让学生对两种算法进行比较和交流,体会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表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做出选择。
4.“练一练”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并板演,请其他同学先说自己的算法,在说说板演同学的算法,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准确掌握计算方法。
例题12:教学建议
1.教学例12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再分别出示棱长是1分米和10厘米的正方体(或挂图),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这两个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明确:两个正方体棱长相等,体积也相等。
2.根据体积计算的方法,让学分别计算它们的体积,并通过比较,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还可以借助右边正方体的格线数一数正方体中一共含有多少的小正方体,也能得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对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进行推算,自主获得结论,并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自主得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4.“练一练”在学生独立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并说说换算的额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单位换算的三步骤:一是确定单位的高低;二是确定单位之间的进率;三是确定乘进率还是除进率,务必要让学生弄清楚乘除的内在逻辑。
标签:正方体,学生,上册,教学,立方分米,例题,长方体,六年级,单元 From: https://www.cnblogs.com/aixiaomengjava/p/17658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