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随笔是根据B站王道计算机考研课程学习而写的笔记。如果有意见和建议,欢迎留言批评与指正。
1.1.1 概念、组成、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 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总的来说: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图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数据通信 (连通性)
(2)数据传输 (硬件 软件...)
(3) 分布式处理 (不同的计算机处理相同的工作任务)
(4)提高可靠性
(5)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组成成分:硬件、 软件、协议。
2. 工作方式:(1)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如C/S模式、P2P模式
(2)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
图2
3. 功能组成:(1)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
(2)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WAN、个人区域网PAN
(2)按使用者分:公用网、专用网
(3)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
(4)按拓扑结构分:
(5)按传输技术分: 1.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2.点对点式网络:采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5. 总结
1.1.2 速率相关的性能指标
1.速率:
即数据传输率或比特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单位:b/s.、Kb/s 、Mb/s、Gb/s
1Kb/s = 1000b/s 依次类推数据传输率相连的单位的换算是10的三次方
1KB= 1024B 依次类推存储容量的相连单位的换算是2的10次方 1字节等于8比特
2.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中,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赫兹(Hz),是理想条件下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率。
3.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接口、信道)的的数据量,单位b/s、Kb/s等同速率,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1.1.3 时延、时延带宽积、RTT
1.时延
指数据(报文、比特流或者分组)从网络的一端到达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延迟。单位是s。
包括4种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2.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
3.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出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4.利用率
5.总结
1.2.1 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1.为什么要分层?
发送文件前要完成的工作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
(2)要告诉网路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方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工作
(5)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2.怎么分层?
(1)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3.正式认识分层结构
(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水平)
(3)接口(访问服务店SAP):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垂直)
4.概念总结
(1)网络体系结构是从功能上描述计算机网络结构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协议的集合
(3)每层遵循某个/些网络协议以完成本层功能
(4)计算机网洛体系结构是分层结构
5.总结
1.2.2 OSI参考模型
1.OSI7层参考模型
2.osi参考模型解释通信过程
3.osi7层参考模型介绍
(1)应用层:用户与网络的界面,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2)表示层:用于处理在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法和语义)
(3)会话层: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这是会话,也是建立同步(SYN)。
(4)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5) 网络层:主要任务是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单位是数据包。
(6)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是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包组装成帧,传输单位是帧。
(7)物理层: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体上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传输单位是比特。
1.2.3 TCP、IP参考模型和五层参考模型
1.三种模型图解
2 5层参考模型
3.5层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和解封装
第一章总结
标签:单位,参考模型,通信,带宽,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时延,随笔 From: https://www.cnblogs.com/muqing1/p/1673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