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996模式下的成长魔咒?
996相信是国内互联网的标配了,标配到是一个默认的道德约定了。道德约定有多可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是比法律稍微低一点的人性约束。
996下的无奈
如果你不996,你可能无法找到互联网的工作。
如果你不996,你可能在互联网公司里无法长期立足。
如果你不996,哪怕你在5点前把工作处理完了,你会被小组的同学DISS。
如果你不996,哪怕你效率全组第一,老板依然会找你聊天,考虑到其它同学,你能不能996?
那么996到底能否提高生产效率?答案是:可以的。
我认为对于公司来说,永远追求的利益最大化,即将生产资料充分利用,以攫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996则是强行延长工期的一种加大对生产资料利用的方法,总体来说,就可以提高生产。
那么是所有的职业,都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达到提高生产能力的目的吗? 答案显然不是的,像写作、绘画、音乐、演绎等,这些需要灵感和创造力的职业,可能随着延长工作导致疲惫,从而导致效率更低。
一些高端科技,比如CPU、半导体材料、人工智能等,本来就需要长期投入的科研成本的,也明显不是可以通过半年一年的996提高研发能力。
那么,结论来了,低端工程化的工种,是可以通过延长时间的方式来提高生产能力的。比如建筑业,可以通过倒班制提高生产能力,比如我们【武汉雷神山医院】10天建设完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还有就是手工轻工业,比如浙江温州的眼镜厂、袜子厂、电子厂等,可以挺过加班来实现生产能力的提高。
现在就要说到互联网行业了,看起来是一个高新科技的行业,但是实际上,国内的互联网和国外知名互联网公司相差巨大。大部分国内的互联网都是走商业化模式上的创新,即从国外的技术“拿来主义”,用中国式的经验本土化,进而实现商业模式的最佳实践,进而获取市场。
因此大量的互联网都是抢占市场,滴滴打车快速上线业务覆盖市场、抖音快手短视频业务、企业微信上线远程会议(暂且视为部分技术含量)等。
大部分都是H5页面等简单的CRUD逻辑,堆人力就可以快速上线业务,进而占用市场。如果有人吃不消,随时插件化般的置换即可。
罗振宇说:互联网公司996已成过去,247(三班倒)大势所趋,对此你怎么看?
罗振宇开始说出这个话的时候,全中国的程序员怒了。
但是不能否认,当程序更加模块化、组件化、工程化的时候,完全可以实现247,高中毕业后从一般的培训机构或者职业培训学校出来,就可以实现工程化,和汽车组装、钢筋混水泥没有本质的区别,也进而可以实现生产能力快速提高。
如何打破魔咒?
很多人适应了996的模式,但是还是有很多同学会去思考合理和合理性,去打破魔咒做更好的成长。那么可以看下下面的这个视频。
1、Does being busy make you feel valuable?
首先要问问,目前的忙碌是否让自己感觉自己很有价值感? 如果有那么恭喜你,加班996甚至007是有利的。比如上线了一个你lead的大项目,或者是做了一件很有里程碑式的业务,或者是替公司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等。
但是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要思考下,该如何改变。
2、Listen to your creativity
每个人有自己的创造力,你的创造力什么时候最高,如何提高你自己的创造力,你自己的创造力来自哪里?这个是你要思考的问题,有的人喜欢上午,有的则在半夜灵感爆发,对了,就是选择你最合适的时候,发挥你的创造力。
对于程序员来说,可以在你最高效的时候,去设计最优化的技术方案,去分析核心的疑难问题,去产出技术文章等。
3、Dismantling myths and challenging your old views
拆解疑难杂症、挑战旧模式、识别自己的局限。敢于向常规问题发起挑战,比如为什么我会在某些逻辑上耗费大量的人力?
比如我有个业务,需要后台操作数据,每次都是走接口调用,而接口调用的流程比较复杂, 需要重复4-5个步骤,我就思考为什么不能做成一个工具化的后台,简单操作两步即可?
创新是一个打破常规的思考模式,而如何破除自己的旧思想变得尤为重要。有的系统和业务已经存在和延续10年了,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天然就是继承来的,或者说当时最佳的模式就是这样。但是何不问问,这个规则现在还合适吗?现在是否有了更好的模式?
创新,而非搬运
做个能创新的人,而不仅仅是搬运工。搬运当然也分很多种,从国内的技术搬运到国际上的技术搬运。最新的技术往往从国外泊来,因此主动去国外的知名网站和平台上搬运东西,显然比看国内翻译的会更早更快。不知道国外成熟到什么样子,才会有翻译内容到国内。
另外,在搬运时,增加自己的思考,不仅要用好,更要加点创新性的挑战,学习创新者的设计模式,进而沉淀自己的设计方法论。
另外推荐一些学习的网站:https://www.skillshare.com/ https://www.youtube.com/可以获得更多有意思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