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这段时间涌现出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私戳我和我讨论(微信 i-m-eden 或 qq:284914869,我想我被盒的概率应该不大吧)。
之前偶然听到“go for the mess”这句话,一瞬间觉得非常有道理。它是 steven Weinberg 写给刚进入科研的人的建议。
由这句话可以延伸出许多问题。一个好的理论家应当主动地去关注什么问题,人们常说的“理论嗅觉”到底是什么?
一个好的理论在整个科学网络中具有怎样的性质?
理论工作的本质是给不断发展扩大的松散的科研之网编制上牢固的线,它从不同的现象、不同的材料中发现关联,从无序中发现有序。而这些理论工作如果着眼于科研网络中那些最富有生命力的、最稀疏的区域,那么这样的理论工作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方面为后来的科研工作者们铺路,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或思考方法,另一方面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想一个非常重要并且一个科研工作者比较难具备的一点是,对一个领域未来发展的预测。也许未来的发展是出乎人意料的,难以掌控的,但我们多少可以收集一系列信息,例如问题的热门程度,理论家、实验家、工程师等不同行业人员对不同问题的关注程度信息,来对不同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一个模糊的判断。作为一个擅长理论的人,在这之中更重要的是与同行的其他理论工作者的交流,不同人对同一个理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些见解可能有更直观的物理图像,而另一些见解涉及到更本质的数学结构,从而它有能力去推广到一般的物理体系或一般的问题情境。这让我想起最近看 Z2 拓扑绝缘体时,了解到实验学家、理论学家们曾经对 Z2 这一分类本身有不一样的解释,实验家倾向于从实验观测到的边缘态能带的特征来给出拓扑绝缘体的分类,一部分理论学家利用固体物理的知识对体系进行建模和计算并利用 wilson loop 得到了 Z2 不变量,而其中最深刻并且具有一般性的理论大概是 Xiaoliang Qi 发现的 theta term 与 Z2 不变量的关系了…… 任何一个理论学家都能够从中察觉到丰富的未被挖掘的规律,从体边对应到 anomaly inflow,从spt到 t'hooft 反常…… 这些理论的发展推动了凝聚态拓扑相、拓扑序的发展,以至于量子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拓扑序、spt一度成为非常火的概念,也一度成为论文灌水之地……
我想理论家应当对当下最前沿的理论具有充分的嗅觉,能敏锐地察觉到哪些深刻而重要的理论还等待着我们去挖掘。那么这一嗅觉的标准是什么呢?“Go for the mess” 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粗浅但屡试不爽的判断方式。去水最深的地方探险,去关注那些实验上最复杂的难以解释的现象,去试图去完成那些实验家和工程师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去勇敢地抢占理论空缺之地,并从前人的理论出发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去挑战那些最混乱又有最丰富的现象的领域,如凝聚态强关联体系,如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如AMO与量子信息…… 去关注那些新时代的问题,这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斗志的理论家所应当做的。
标签:科研,mess,理论,Phy13,实验,Go,拓扑,Z2 From: https://www.cnblogs.com/Blog-of-Eden/p/1741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