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分享 >《庄子》-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

时间:2023-05-13 16:12:02浏览次数:41  
标签:真人 而后 孔子 宗师 相造乎 庄子

作为《庄子》内篇较为精华的一章,大宗师此文通过“真人”(非修仙体系中的真人概念),而是与自然同一,修养自己的人,以此入手,进而引出生死之观,后续通过几则故事表明如何成为大宗师,此处大宗师并非指人,而是道。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 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广乎其似世也,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真人,非有大神通大造化,不倚众凌寡,不居高临下,有欲而不执念,不懂得以喜悦生存,也不厌恶恐惧死亡,内心无偏爱,可看到利害的相通相辅,容貌淡漠安闲,质朴端严,襟怀宽阔却不浮华,德性宽和,气度博大,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此谓真人。

庄子以真人的性状说明了所谓真人在心性修养、待人接物、与自然和社会相处之间的法则,譬如: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意欲说明真人即是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这样一种无为的状态,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而认知是有极限的,天理大道在当时即为以知之所知养其知之所不知,然则仍然有隐患,随着事物的变化,所认知的仍然具有局限性。

而如何去打破这种局限性呢?

即真人所为。

真人登道,以自我的认知为本心,不凌驾于旁人,也不因别人的意志而随便转移,认知是局限的,但人的认知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打碎重建的,正确面对是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登高而不栗;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人与常人的区别并非在于外在形体的不同,而在于内在能量和认知的区别。真人处世,不忘初心,既以万物归一,亦顺自然回始。真人不以人为之意助天,不以得失之心损道。剩下的即讲述真人应当持有的状态。

第二部分则讲述了生死观。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认为:生死命运,都不过是自然规律,人之常情,倘若再有所不甘,也需要接受一切。人生于大地,成灵体为天地四方之气,托于父母,成于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此来说明,人生于世上,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能长久存在的,抓的再紧的事物、人,社会关系,甚至于你个人的思想,思维,都是一时一念,而人常感叹世事唯艰,不过是难以割舍掉短暂的一时的快乐,正如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仍然怀念孩童时期和已经走过的那些路,那些遇见的人,然则万化而未始有极也。真人无关于一切而存在,真人对所有的外物都恒一对待。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最后一部分庄子通过举例子说明什么是大宗师的境界。

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 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且夫得者, 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外内不相及 ,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则陋矣!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 一气。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疒丸)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假于异物 ,托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 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无论是南伯子葵的得道之法,还是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等人物的故事,都表明了庄子对于生死观的看法,即使是我们的生命,运势,钱财,情感等等一切事物都不过是自然变化,时机而已,适时而得,适时而去,人如果能安于时机的来去,顺应处境的变化,哀和乐就不会侵扰他的内心,而束缚人内心的往往就是对物欲的追求,当我们真正的把这些一切外物揉碎了,我们就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内心的力量,通达乐观,真正的无为而活,不被一切所限制,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即逍遥游。

后来孔子的两则故事也证实了在世人眼中对孟子反、子琴张这样的人疑问与解答,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孔子对于子贡的问话,然则夫子何方之依?也给出了合理的回答: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虽然,吾与汝共之。”子贡曰:“敢问其方?”孔子曰:“鱼相造乎水 ,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子贡曰:“敢问畸人?” 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像他们那样得道的人,相生相和,彷徨无为而心性平静,理解天道的指引,对于一切都视作浮云,追求大道的自然之理。而我孔丘,并非是方外之人,我也是方内之人,不选择遵循自然之道,认定自认为的正确的奋斗目标,宁知不可为而为之,这种坚持是值得钦佩的。这种选择也许会增添很多痛苦,经历很多磨难,但是不逃避,不退缩,勇于面对!这也许正是孔子被后人所敬重的原因。

后续颜回的坐忘,意而子与许由的对话也都阐述了庄子在对于仁义道德、爱情生死上的不同观点,人生于道,归化于道,仁义道德、功名富贵、亲疏远近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但这并不意味着肆意而为,天道无为,常与善人,天道的本性并非是道德,但也不是不道德,为了一己私欲而去侵占他人的财产,去违反道德,也绝非是得道之人的观点,顺其自然天理,一切与道融合,修养本我,追求超我,即是庄子的核心所在。

 

标签:真人,而后,孔子,宗师,相造乎,庄子
From: https://www.cnblogs.com/lachesis/p/17397564.html

相关文章